中医经典词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画

丰(fēnɡ豐)

1.丰盛,丰厚。素70“其气丰,其政静。”张介宾:“丰,充盈也。”
2.丰满。见“丰备”。
【丰备】
丰满完备。素69“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张介宾:“丰备,充盈也。”
【丰衍】
充沛而漫溢。素70“太阳司天……土乃润,水丰衍。”
【丰隆】
1.穴名。属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灵5“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2.络脉名。十五络之一。足阳明别络。灵10“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丰满】
丰盛饱满。素70“其用高下,其化丰满。”

(一、wánɡ)
1.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尔雅·释诂三》:“王,君也。”见“王公大人”、“君王”。
2.同类中最突出或最大者。见“圣王”、“面王”。
(二、wànɡ)
通“旺”。旺盛。灵41“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素74“不治王而然者何也?”金1“四季脾王不受邪。”
【王 2气】
运气术语。即旺气,指亢盛之气。素74“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张介宾:“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反甚。”
【王瓜】
中药名。又名土瓜、钩、老鸦瓜、野甜瓜等。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王瓜的果实。苦,寒。入心、肾经。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主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不通,痈肿,慢性咽喉炎。神3“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
【王孙】
中药名。又名长孙、海孙、白功草等。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巴山重楼的根茎。苦、辛,温。散寒祛湿,通络止痛,止血生肌。主治寒湿久痹,腰膝冷痛,外伤出血。神3“王孙味苦,平。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王连】
中药名。黄连的别名。见该条。神3“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
【王 2时】
五脏所主当令之时。金1“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
【王法】
国家法令。金1“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王 2脉】
四时正常脉象。难15“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王宫】
指心的望色部位。灵49“王宫在于下极。”张介宾:“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曰王宫。”
【王不留行】
中药名。又名奶米、王不留、麦蓝子、剪金子、大麦牛、不母留、王母牛等。为石竹科王不留行属植物麦蓝菜的种子。苦,平。入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痈。主治妇女经行腹痛,经闭,乳汁不通,乳痈,痈肿。组方有王不留行散。神2“王不留行味苦,平。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
【王公大人】
国君重臣。后泛指王侯公卿、达官贵人。灵5“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
【王不留行散】
方剂名。组成: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煎服法: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功用:活血理气,通阳消瘀。主治:伤科、疡科、妇科气郁血瘀证。金18“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井(jǐnɡ)

1.水井。素2“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井穴。五输穴之一。位于四肢末端,为十二经脉起源处。五行所配,阳经的井穴为金,阴经的井穴为木。灵1“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张介宾:“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杨上善:“井者,古者以泉源出水之处为井也……人之血气出于四肢,故脉出处以为井也。”灵2“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灵19“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难64“《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
【井疽】
病名。指发生在胸部的疽,言其部位很深,邪毒较重,病情凶险。灵81“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井花水】
指平旦最先汲井泉水,取其清洁纯净。花,同“华”。金5“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一升。”

开(kāi開)

1.开启,打开。素53“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素62“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金20“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
2.睁开,张开。灵13“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金2“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3.舒张;开泄。素22“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39“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56“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
4.通达。灵9“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张介宾:“不开,即外关内格也。如此者血气闭塞无所行。”
5.开导,启发。灵29“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47“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素58“夫子之开余道也。”
6.升动。素64“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张介宾:“春时天地气动,水泉流行,故人气亦在经脉。”
7.知悟,领悟。素26“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8.开通;疏通。素46“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素74“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神2“菖蒲,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
9.为“关”之讹。门关。比喻太阳、太阴经脉在人体的作用。素6“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素》卷十“开”作“关”。杨上善:“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阴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又,王冰:“开阖枢者,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动用殊也。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执禁固之权,枢者所以主动转之机。”张介宾:“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
【开心】
开通心窍。神2“人参味甘,微寒……明目,开心益智。”
【开发】
1.宣散,通达。灵30“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张介宾:“开发,通达也。”
2.发泄,开泄。素74“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开合】
即“开阖”。指阳明之阖开泄。灵5“不知根结,五藏六府,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杨上善:“人之不知根结是脏腑之要,故邪离经脉,折太阳骨节关,亦败少阳筋骨维枢,及开阳明之阖,胃及太阳气有失泄也。”《太素》卷十:“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窍】
指五脏通应于体表的外窍。素4“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马莳:“东方甲乙木,其色青,吾人之肝属木,故内入通于肝,而外开窍于目。”
【开通】
疏通。灵75“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神4“巴豆味辛,温……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开阖】
1.开启与闭合。①指肤腠毛孔的发泄和封闭功能。素3“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开,谓皮腠发泄;阖,谓玄府闭封。”②指会厌等器官的开启与闭合。灵69“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2.指针刺补泻经气正至之时。素54“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王冰:“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
【开鬼门】
治法。指通大便。鬼门,犹归墟、尾闾,为秽浊排泄之门。素14“开鬼门,洁净府。”又,张志聪:“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

天(tiān)

1.人的额部。《说文·一部》:“天,颠也。”灵46“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张志聪:“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
2.天空。素9“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71“天山一色。”素76“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3.天体;天象。素17“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素69“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张介宾:“谓岁候承乎天运,故无妄动。”灵81“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4.周天。素9“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素66“万物资始,五运终天。”王冰:“终天,谓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终始更代,周而复始也。”
5.宇宙,自然界。素3“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4“天有八风,经有五风。”素68“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6.自然。泛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素24“太阳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马莳:“此虽人之常数,实天有阴阳太少所生,故曰此亦天之常数也。”灵6“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
7.天生的;先天。灵65“其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张志聪:“天宦……此先天所生之不足也。”灵75“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马莳:“真气者,与生俱生,受之于天。”
8.时令;季节。素9“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王冰:“善言天者,言天四时之气,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在人形气五脏参应,可验而指示善恶。”素71“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王冰:“同正岁化生成与天二十四气迟速同,无先后也。”另《新校正》:“恐是与大寒日交司气候同。”
9.天气,气候。素5“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灵36“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金2“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
10.天神,自然界的主宰者。灵8“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灵64“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11.天子之位。《尔雅·释诂》:“天,君也。”素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成而登天。”《内经辩言》:“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
12.指天干。素9“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马莳:“天有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13.指天之阳气。素70“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高世栻:“天为阳,阳气温热……天不足西北,则西北方之阳气少,故左右寒凉。”
14.指在天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素66“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素68“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张介宾:“此以天之气数,而加于地之步位,故曰天之数也。”素66“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15.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素66“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素68“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之与会也。”马莳:“至于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即己丑未岁……此乃司天与运气相会,故《天元册》名曰天符。”
16.指人体属阳的上部。灵11“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灵12“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17.指三部九候诊中的诊脉部位。上部天在两太阳穴处,中部天在寸口,下部天在足厥阴肝经的五里穴(男)和太冲穴(女)。素20“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王冰:上部天“在额两旁,动应于手,足少阳脉气所行也”;中部天“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下部天“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
18.疑为“之”之讹。素75“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另,《太素》“天”作“太”。
19.疑为“针”之讹。灵60“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涩江抽斋:“《太素》‘天’作‘针者’,似是。”
【天下】
1.古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素25“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灵40“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灵60“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2.指国家。素8“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张志聪:“以此而及于治国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
3.指自然界。素19“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素问·玉版论要》“天下至数”作“道之至数”。张介宾:“能知天地之至数,即可知人之至数。”
【天子】
掌握自然规律的人。素25“知万物者,谓之天子。”王冰:“知万物之根本者,天地常育养之,故谓曰天之子。”
【天井】
穴名。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位于肘部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中。灵2“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
【天气】
1.古人指轻清之气。素5“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张介宾:“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素29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2.空气。素2“天气,清静光明者也。”素70“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王冰:“秋气高洁,与金气同明。”
3.指自然界之气。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4.气候。素2“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王冰:“天气以急,风声切也。”素71 “天气反时。”高世栻:“天气,主时之正气也。”灵4“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5.天阳之气。素11“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森立之:“此五者,以阳气生活为职,故曰天气之所生也。”素16“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王冰:“天气正方,以阳气明盛。”
6.运气术语。指六气。素66“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素68“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马莳:“气始于一刻者,甲子岁,司天少阴热气,在泉阳明燥气,中运大宫土气之候。”
7.运气术语。指六气的中气,即六气一步的后三十多天。素68“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吴崑:“凡气先升后降,故初者地气,中者天气。”
8.运气术语。指司天之气。素70“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张介宾:“天气制之,气有所从者,谓司天制之则从乎天气。”素71“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高世栻:“或从司天之天气,而逆在泉之地气,或从在泉之地气,而逆司天之天气。”素71“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
9.先天真元之气。灵60“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张介宾:“此所谓夺其天真之气也。”
【天化】
司天之气的变化。素71“凡此阳明司天之政……同热者多天化。”王冰:“少角少徵岁同热,用方多以天清之化治之。”
【天文】
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畴。素69“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位天者,天文也。”
【天地】
1.天与地。指自然界。素5“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灵79“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素68“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2.指天气和地气。素2“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王冰:“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素27“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
3.指司天与在泉。素71“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张志聪:“天,谓司天;地,谓在泉。”素74“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王冰:“天分六气,散生太虚,三之气司天,终之气监地,天地生化,是为大纪,故言司天地者,余四可知矣。”
4.指男女。素1“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森立之:“天气系于男,地精系于女也。”
【天师】
对岐伯的尊称。素1“乃问于天师曰。”王冰:“天师,岐伯也。”张志聪:“尊称岐伯也。”
【天光】
日月星辰。素20“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王冰:“天光,谓日月星也。”素26 “法天则地,合以天光。”王冰:“谓合日月星辰之行度。”灵73“上视天光,下司八正。”
【天年】
1.自然的寿数。素1“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吴崑:“天年者,正命考终,非人坏之谓。”
2.《灵枢经》篇名。本篇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衰老过程,并重点指出人寿的长短与血气的盛衰、脏器的强弱、皮肤、肌肉及营卫的正常与否有关。并详细论述了从出生到百岁各阶段的生理、体态、性格的变化,从而说明防病延年的重要意义。
【天池】
穴名。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胸部第四肋间隙,当乳头外侧1寸处。灵2“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天寿】
犹言天年,即自然寿限。素1“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天时】
自然变化的时序。包括节气、气候、月相盈亏等变化的时序规律。素26“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灵66“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张志聪:“因于天时者,因于春时之西风,夏时之北风也。”
【天忌】
天时的宜忌。素26“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王冰:“人忌于天,故云天忌。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杨上善:“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灵78“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天纲】
天之纲纪,如日月轨道、斗纲月建、二十八宿等。素67“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张志聪:“天纲,天之度数也。”高世栻:“天纲,天文之大纲也。”
【天枢】
1.天地之气升降的枢机。素74“半,所谓天枢也。”素68“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张介宾:“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谓天枢。”又,王冰:“天枢,谓脐之两旁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
2.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旁2寸。灵14“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天和】
1.自然冲和之意。指人与自然相应的生理变化。素70“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张介宾:“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王冰:“岁有六气分主,有南面北面之政,先知此六气所在,人脉至尺寸应之。太阴所在其脉沉,少阴所在其脉钩……如是六脉,则谓天和。”
2.天地之和气。灵35“卫气之在身也……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张志聪:“得天地自然之和气。”
【天命】
人的自然寿命。素3“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74“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天周】
周天。即绕天球大圆一周。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灵76“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
【天府】
1.穴名。属手太阴肺经。位于上臂前外侧,平腋前纹头下3寸,当肱二头肌外层沟处。素58 “天府二穴。”张志聪:“天府穴,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动脉陷中。”
2.指天府穴处肺经的动脉。素74“少阴之复……天府绝,死不治。”王冰:“天府,肺脉气。”灵2“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
【天宝】
天然的宝物。喻指天道、医道。《礼记·檀弓下》:“仁亲以为宝。”陈注:“宝,谓善道可守者。”素69“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天政】
运气术语。司天之气当令的作用。素71“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
【天柱】
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灵2“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灵58“天柱二穴。”高世栻:“项后风府两旁,即天柱穴。”
【天殃】
当作“夭殃”。早死,夭折。素27“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甲乙》《太素》“天”并作“夭”。素70“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赵本、藏本“天”并作“夭”。
【天信】
运气术语。指客主气运,应时而至。素71“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高世栻:“天信,谓气之应时而至者。”张介宾:“客主气运,至必应时,天之信也。不知时气,失天信矣。”
【天度】
即周天的度数。古代天文学划分周天区域的单位。素9“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王冰:“制,谓准度……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迟速也。”张志聪:“制,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度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盖天之度数,以纪日月之行也。”
【天宦】
亦称“天阉”。即男子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灵65“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张介宾:“天宦,谓身为男子,而终身无须,若天生之宦官然,故曰天宦。”张志聪:“天宦者,谓天阉不生,前阴即有,而小缩不挺不长,不能与阴交而生子,此先天所生不足也。”
【天宫】
九宫之一。指南方离宫。灵77“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太素》“天宫”作“上天”。张介宾:天宫“主夏至、小暑、大暑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二十九日而止。”
【天突】
穴名。属任脉。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素58“天突一穴。”张志聪:“天突穴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天癸】
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促进性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素1“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张志聪:“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杨上善:“天癸,精气也。”
【天真】
人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见“上古天真论”。高世栻:“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姚止庵:“人生于地,气禀于天,惟人受之,是谓天真。”
【天留】
九宫之一。指东北方艮宫。灵77“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张介宾:“天留,艮宫也,主立春、雨水、惊蛰三节,共四十六日,太一之所移居也。”
【天容】
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灵2“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马莳:“按天容系于手太阳经,非足少阳经,疑是天冲穴。”张介宾:“耳下曲颊后,亦仍是指手太阳之天容穴。此非足少阳之穴,意者古以此属足少阳经脉。”
【天符】
运气术语。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符合。素66“应天为天符。”素68“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张志聪:“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是为天符。”
【天宿】
指日月星辰。灵81“天宿失度,日月薄蚀。”
【天朞】
一年。指周天365.25日。素69“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张志聪:“上应天期者,每岁主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上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
【天雄】
中药名。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辛、热,大毒。入肾经。祛风散寒,益火助阳。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癥瘕。组方为天雄散。神4“天雄,味辛,温。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创。强筋骨,轻身健行。一名白幕。”
【天道】
1.自然界变化规律。灵9“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灵11“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杨上善:“天地变化之理,谓之天道。”
2.指运气所决定的气候变化规律。素70“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张志聪:“天道者,天之化运也。”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天窗】
穴名。别名天笼。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颈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当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处。灵2“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素58“天窗二穴。”张志聪:“天窗,一名窗笼,在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应手陷中。”
【天数】
1.天命。人的自然寿数。素1“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张志聪:“天数,天赋之限数也。”杨上善:“天数,天命之数也。”
2.指六气的交司时刻。素68“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张志聪:“天数者,以一岁之日数,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天蝼】
中药名。为蝼蛄的别名。见“蝼蛄”。神4“蝼蛄味咸,寒……一名蟪蛄,一名天蝼。”
【天牖】
穴名。属手太阳三焦经。位于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素58“天牖二穴。”王冰:“天牖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灵2“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天门冬】
中药名。别名颠勒、天冬、大当门根。为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天门冬的块根。甘、苦,寒。入肺、肾经。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主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咽喉肿痛,口舌干燥等。组方为麻黄升麻汤。神2“天门冬,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
【天元册】
古代天文学文献。素68“故《天元册》曰天符。”
【天元纪】
《素问·天元纪大论》的简称。素66“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天名精】
中药名。别名麦句姜、虾蟆蓝、豕首。为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的全草。苦、辛,寒。入肝、肺经。清热化痰,解毒杀虫,破瘀止血。主治乳蛾喉痹,急慢惊风,牙痛,疔疮肿毒,痔瘘,皮肤痒疹,毒蛇咬伤,虫积,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创伤出血等。神2“天名精,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久服轻身,耐老。一名麦句姜,一名虾蟆蓝,一名豕首。”
【天雄散】
方剂名。组成: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煎服法: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功用:温肾益阳摄精。主治:肾阳虚失精证。临床见阳痿遗精,腰酸腿软,发脱齿动,头晕,舌淡,脉沉弱等。金6“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天雄散方。”
【天鼠屎】
中药名。夜明砂的异名。又名鼠法、石肝。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等的粪便。辛,寒。入肝经。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睛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神4“天鼠屎,味辛,寒。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一名鼠法,一名石肝。”
【天之精气】
指日月五星。素67“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张介宾:“故七曜纬于虚,即五行应天之精气也。”
【天牖五部】
指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个腧穴,以天牖居中,其他四穴在周围,故名。灵21“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另,天牖五部《甲乙经》作“胃之大俞五部”,《太素》作“大输五部”。
【天元纪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重点论述天地运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说明运气变化是万物生化的本原和纲纪,故名篇。

(一、fū)
1.成年男性的统称。《说文·夫部》:“夫,丈夫也。”。见“丈夫”、“夫子”。
2.女子的配偶。难33“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
(二、fú)
助词。①用于句首,表示发端。素2“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65“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张志聪:“夫者,承上接下之辞。”素66“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②用于句中。素81“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
【夫子】
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素9“请夫子发蒙解惑焉。”灵33“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素13“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夫妻】
丈夫与妻子。灵71“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元(yuán)

本原。素66“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张介宾:“化元,造化之本原也。”
【元气】
又称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精气滋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之气。难14“脉有根本,人有元气。”
【元真】
即真气。金1“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无(wú無)

1.没有。灵4“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62“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素7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2.副词。①表示否定,相当于“不”。灵1“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9“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②表示禁止,相当于“不可”、“不要”。素23“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素52“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70“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
3.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不论”、“无论”。灵47“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 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无子】
没有生育能力。素1“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灵71“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金6“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无内】
犹言无穷小。灵45“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灵48“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
【无方】
谓变化无穷。素66“神用无方谓之圣。”
【无为】
1.道家术语。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素5“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杨上善:“忘物丧我,任物之动,即为无为之事也。”灵68“恬憺无为,乃能行气。”
2.别做,不做。灵64“当此之时,无为奸事。”
3.不觉得。灵72“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马莳:“无为惧惧、欣欣者,不因物感而遽有喜怒也。”
【无以】
1.不采用。素67“天地之变,无以脉诊。”灵78“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
2.无从,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素68“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灵6“余闻寿夭,无以度之。”灵10“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无他】
无害,无恙。素18“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
【无外】
犹无穷,无所不包。灵45“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灵48“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
【无问】
无论。素74“无问其数,以平为期。”灵35“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无色】
失去红润的血色。金16“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
【无汗】
1.指当有汗而汗不出的症状。素17“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伤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伤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不要发汗。灵18“故夺血者无汗。”马莳:“故夺血而泻之者,无得再发其汗。”
【无形】
1.没有可见的形体。灵41“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素26“视之无形,尝之无味。”难25“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2.不露形迹。此指疾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灵4“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3.没有固定的形态。素76“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森立之:“天有形,地有理。然观之,无定形,无定理。”
【无极】
无穷尽;无边际。素69“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灵8“肺喜乐无极则伤魄。”灵48“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
【无时】
不定时,随时。素71“木发无时,水随火也。”难56“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无忧】
没有忧愁。素66“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神2“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无穷】
无尽,无限。素5“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14“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灵1“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无奈】
无可奈何。金17“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无所】
1.没有地方。素76“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灵5“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灵10“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素39“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伤244“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无姑】
中药名。芜荑的别名。见该条。神3“芜荑味辛,平……一名无姑。”
【无故】
没有缘由。素63“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
【无脉】
脉隐伏不见,似有似无。伤315“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伤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无度】
没有限度。灵48“大小无极,高下无度。”素74“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无音】
1.症状名。失音,不能发声。灵69“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2.没有声音。素34“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无悔】
不知悔改。灵72“事虽败而常无悔。”
【无常】
1.变化不定。素57“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素80“脉动无常,散阴颇阳。”灵75“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2.失常。素28“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素79“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森立之:“上下无常者,谓上吐下泻也……出入不知者,谓吐出食入,共不自知觉也。”
【无道】
1.不行正道。素66“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2.不近情理。灵29“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无魂】
严重的失神状态。难14“再呼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徐大椿:“无魂,言魂气已离也。”
【无端】
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灵4“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素9“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无盛盛】
勿用补法治疗邪气偏盛的实证。素70“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
【无虚虚】
勿用泻法治疗正气不足的虚证。素70“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

韦(wéi韋)

去毛熟制的兽皮。见“韦囊”。
【韦囊】
皮制的盛药囊袋。金5“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

(一、zhuān專)
1.专一;精纯。素70“厥阴在泉……其气专,其味正。”王冰:“厥阴、少阳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素78“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灵16“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2.单独,独自。素69“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生气乃用,长气专胜。”王冰:“专胜,谓五运主岁太过也。”素79“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王冰:“专,独也。”
3.独行,独司。素71“阳专其令,炎暑大行。”
(二、tuán專)
通“抟”。结聚。素55“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
【专直】
专一。灵47“志意和则精神专直。”张介宾:“专直,如《易·系》所谓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言其专一而正也。”
【专意】
专心,用心专一。灵9“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
【专精】
1.精之总司。素81“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杨上善:“心为五脏身之总主,故为专精。”又,王冰:“专,任也。言五藏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
2.精纯之气。素74“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王冰:“专精之气,药物肥浓,又于使用,当其正气味也。”

(一、yún雲)
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素5“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26“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69“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
(二、yún)
1.说。《广韵·文韵》:“云,言也。”金1“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金2“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2.为。金4“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云门】
穴名。属手太阴肺经。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距胸正中线6寸处。素61“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
【云中】
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神2“白胶味甘,平。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生云中。”
【云气】
云雾。灵60“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
【云母】
中药名。又名云华、云珠、云英、云液、云砂、磷石等。为硅酸盐类云母族矿物白云母。甘,温。入心、肝、肺经。安神镇惊,敛疮止血。主治心悸失眠,眩晕,癫痫,久泻,带下,外伤出血,湿疹。组方有蜀漆散。神2“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云华】
中药名。为云母的别名。见该条。神2“云母……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云英】
中药名。为云母的别名。见该条。神2“云母……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云雨】
云和雨。素70“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素71“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
【云实】
中药名。别名员实、天豆、马豆等。为豆科植物云实的种子。辛,温。解毒除湿,止咳化痰,杀虫。主治痢疾,疟疾,咳喘,小儿疳积,虫积。神2“云实味辛,温。主泄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花,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
【云砂】
中药名。为云母的别名。见该条。神2“云母……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云珠】
中药名。为云母的别名。见该条。神2“云母……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云液】
中药名。为云母的别名。见该条。神2“云母……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

木(mù)

1.树,木本植物的通称。素48“木叶落而死。”灵46“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素69“草偃木零,生长不鲜。”
2.木材,木料。见“材木”。
3.八音之一。见“木音”。
4.五行之一。其性发生、敷和、条达。在方位为东方,季节为春,五气为风,五色为苍,五味为酸,五音为角,五脏为肝。素2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25“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灵41“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难73“诸井者,木也。”
5.指肝。灵23“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素74“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张介宾:“金气克木,故肝木受邪,肝病则并及于胆。”
6.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木运。木运平气之年称为敷和,不及之年称为委和,太过之年称为发生。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素67“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70“木曰敷和……木曰委和……木曰发生。”
7.运气术语。六气之一,指厥阴风木之气。素66“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王冰:“木,初气也;火,二气也。”素71“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
8.运气术语。指木郁之气。素7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马莳:“此言五郁之发,有多少微甚之异也。”
9.为“水”之讹。灵38“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胡本、熊本“木”作“水”。《太素》卷二十二“平木”作“水平”。
【木气】
运气术语。六气之一。指厥阴风木之气。素68“复行一步,木气治之。”王冰:“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
【木丹】
中药名。为“栀子”的别名。参见“栀子”。神3“枝子味苦,寒……一名木丹。”
【木兰】
中药名。神4“木兰味苦,寒。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皰,酒皶,恶风,癫疾,阴下痒湿,明目。一名林兰。”
【木芝】
中药名。为“紫芝”的别名。参见“紫芝”。神2“紫芝……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
【木运】
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木气的运行主事。逢丁逢壬之年,中运为木运。素66“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木声】
即木音。见“木音”。灵10“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木位】
运气术语。指厥阴风木之气所主时位。素74“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王冰:“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气也。”
【木郁】
1.木运之气被胜气所郁遏。素71“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
2.指木气郁遏而致的病证。见“木郁达之”。
【木
中药名。虻虫的一种。神4“木 ,味苦,平。主目赤痛,眦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无子。一名魂常。”《唐本草》注:“虻有数种,并能啖血……大有木虻,长大绿色,殆如次蝉。”又,森立之:“木虻虽不咂牛马血,然探花啄香,与蜂蜜同,而彼自酿蜜,此则不酿,唯有花香在腹内,故能专通血脉兼破血,与蜚虻专破血兼消积不同,其破血之力虽似比蜚虻稍劣,而生动至眇之物入血络至微之际,无所不至,若缓缓施治,则用此为眇,所复蜚虻之不能及也。”
【木香】
中药名。为菊科云木香属植物木香的根。辛、苦,温。入脾、胃、肝、大肠经。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治中寒气滞,胸胁胀满,脘腹胀痛,呕吐泄泻,里急后重。神3“木香味辛,温。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木音】
古代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八种不同材质所制,如钟、铃等属金类,磬属石类,埙属土类,鼓属革类,琴、瑟属丝类,柷、敔属木类,笙、竽属匏类,管、箫属竹类。素30“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素49“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木防己】
中药名。为防己科木防己属植物木防己和毛木防己的根。苦、辛,寒。入膀胱、肾、脾经。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痛,闭经,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疮疡肿毒,湿疹,毒蛇咬伤。组方有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
方剂名。组成: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煎服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功用:通阳利水,补虚清热。主治:支饮喘满重证。金12“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木形之人】
人的五行分类之一。灵64“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
【木郁达之】
治法之一。指木气抑郁所致的病证,以宣达通透的方法治疗。素71“木郁达之。”王冰:“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张介宾:“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然木喜畅达,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方剂名。又称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组成:木防己二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煎服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功用:通阳利水,软坚补虚。主治:支饮重证。金12“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五(wǔ)

1.数词。①基数词。四加一的和。灵5“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金3“阳毒之为病……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伤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②序数词。第五。灵1“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灵7“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灵42“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
2.五行中土的生数。素4“中央黄色……其音宫,其数五。”张志聪:“五,土之生数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独主于生数。”素70“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3.九宫数。配方位为中央。灵77“招摇,五,中央。”
4.指五行之气。素9“生之本,本于阴阳……故其生五,其气三。”王冰:“形之所存,假五行而运用,征其本始,从三气以生成。”
5.指五运。素66“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张志聪:“十五日为一气,五运六气相合而主岁,一岁凡二十四气,计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6.指九针中的第五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五者音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五者,所以应五音也。”
7.为“天”之讹。见“五气5”。
8.疑为“互”之讹。见“五宜2”。
【五七】
1.五与七的乘积。灵32“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
2.五乘七之数,指三十五岁。素1“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五人】
指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的人。灵72“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五入】
指五味分别归于五脏的趋势。素23“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八】
五乘八之数,指四十岁。素1“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五五】
五与五的乘积。素58“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灵44“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
【五中】
1.犹五内。指五脏。素79“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王冰:“五中,谓五脏。”素80“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
2.指五脏反映于外的气色。素77“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王冰:“五中者,谓五脏之气色也。”
【五内】
指五脏。神2“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
【五气】
1.臊、焦、香、腥、腐五种气味。素9“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王冰:“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又,吴崑:“五气,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气,非天气也。盖谓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当其不亢不害,则能养人,人在气交之中,以鼻受之而养五脏,是天食人以五气也。”素11“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2.五运之气。素9“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五气更立,各有所胜。”高世栻:“五运化气,更立其岁,甲己土胜,乙庚金胜,丙辛水胜,丁壬木胜,戊癸火胜,故各有所胜。”素66“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素67“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3.五脏之气。素5“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张介宾:“五气者,五脏之气也。”素23“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张志聪:“五脏气逆而为病。”灵37“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素77“五气留连,病有所并。”马莳:“五气者,五脏之精气也。”
4.指脾土之气。素47“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张志聪:“五气者,土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张介宾:“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5.为“天气”之讹。即司天之气。素71“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林亿:“详‘五气’疑作‘天气’,则与下文相协。”
【五化】
指五运之气的生化。素70“敷和之纪……五化宣平。”王冰:“自当其位,不与物争,故五气之化,各布政令于四方,无相干犯。”马莳:“凡生长化收藏之五化,无不宣平。”
【五月】
指农历五月,地支配午。灵41“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素49“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
【五风】
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等五脏病证。素4“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张介宾:“五风,五脏之风也”。
【五六】
五与六的乘积。灵17“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五火】
五脏偏亢之阳。素81“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王冰:“五火,谓五脏之厥阳也。”
【五节】
1.犹“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灵47“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杨上善:“从五时而变,即化五节。节,时也。”
2.指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五种针刺方法。灵75“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五主】
五藏所主的脉、皮、筋、肉、骨五体。素23“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加】
中药名。即五加皮。又名豺漆、南五加皮、五谷皮。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根皮。辛、苦、微甘,温。入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羸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等。神3“五加味辛,温。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治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一名豺漆。”
【五发】
指五种发病的部位和季节。素23“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灵78“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过】
1.指诊治疾病的五种过错。包括忽视患者社会地位的变迁、贫富贵贱的变化、饮食居处的优劣、心理情志的波动、男女性别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始末等。素77“故事有五过四德……不闻五过与四德。”
2.指针刺补泻超过限度的五种情况。灵61“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张介宾:“补之太过,资其邪气;泻之过度,竭其正气,是五过也。”
【五夺】
指肌肉极度消瘦及失血、大汗出、泄泻、产后失血等所导致正气严重耗损的五种情况。灵61“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五邪】
1.五种邪气。①指风、寒、湿、雾、饮食所伤五种邪气。金1“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②指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五种病邪。难49“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③指痈邪、大邪、小邪、热邪、寒邪五种病邪。灵75“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④指脏腑功能失调之病气。难10“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滑寿:“谓五脏五腑之气失其正而为邪者也。”
2.指邪气侵犯人体,阴阳失调所致的五种病证。又称“五乱”。灵78“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3.邪气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五种异常脉象。素23“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
4.《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论述邪气侵入五脏所引起的病证及治疗时应刺的穴位。马莳:“内论五脏之邪,故名篇。”
【五行】
1.本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嗣后,古代思想家通过这一概念来归纳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相互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使之上升为古代的哲学学说,即五行学说。五行的内涵也被相应抽象为对世界万物五种基本属性、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运动的概括。《黄帝内经》吸收了五行学说的自然观模式,以当时累积的医学实践知识为基础,以五行配属五脏为中心,演绎并建立了人体各部及其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基本系统结构。素2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灵34“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灵41“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
2.指五运。素67“天地动静,五行迁复。”张志聪:“五行迁复,谓五运相袭,周而复始也。”
【五合】
指第五合,即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表里相合。灵11“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马莳:“此言手三焦与心包络之为一合也。”
【五色】
1.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配属。素9“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素10“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王冰:“色,颜色也。夫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此其常色也。”素39“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灵49“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灵56“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2.《灵枢经》篇名。本篇列举了脏腑反映在颜面的色泽部位,并根据面部色泽变化,推测脏腑疾病,辨别疾病的浅深、新久和预后吉凶。由于本篇主要阐明以五色观察疾病的问题,故名篇。
【五决】
五脏之脉象。以此可作为判断病人生死预后的依据,故称为“五决”。素10“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王冰:“五决,谓以五脏之脉为决生死之纲纪也。”
【五并】
五脏精气并聚的五种病理变化。灵78“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素23“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阳】
五脏阳气。素14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踈涤五藏。”王冰:“五阳,是五脏之阳气也。”
【五阴】
指五脏。灵10“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马莳:“五阴者,心、肝、脾、肺、肾皆属阴经也。”
【五形】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人的类型。灵64“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
【五运】
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合称。在运气学说中,五运用以推测不同年份或季节的气候变化。有大运(也称中运、岁运)、主运、客运之分。大运主管全年气候,每年由一运所主,按木、火、土、金、水相生顺序,五年一个周期。主运主管一年之中每一季节的气候,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客运也是主时之运,每年轮转,随主岁的大运变化而变化。素66“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素9“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王冰:“五运,谓五行之气,应天之运而主化者也。”素67“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五走】
指五味在人体的趋向。灵78“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声】
指呼、笑、歌、哭、呻,分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素54“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五劳】
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病因及其所致疾病。灵78“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金1“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
【五时】
春、夏、秋、冬、长夏五季。灵11“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灵44“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五里】
1.指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布。素5“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太素·卷三》“里”作“理”。高世栻:“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理也。”又,王冰:“五里,谓五行化育之里。”
2.穴名。属手阳明大肠经。屈肘,当肘横纹外端上3寸处。灵2“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灵60“迎之五里,中道而止。”张介宾:“五里,手阳明经穴,此节指手之五里,即经遂之要害。”
【五乱】
1.邪气侵犯五脏,引起阴阳气血逆乱而发生的五种病证。又称“五邪”。素23“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2.邪气伤犯心、肺、肠胃、臂胫、头所发生的五类气机逆乱的病证。灵34“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3.《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了营卫逆行、清浊相干、气机逆乱的五种病证及其治疗,故名五乱。马莳:“内言气有五乱,故名篇。”
【五兵】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灵60“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张介宾:“五兵,即五刃,刀、剑、矛、戟、矢也。”
【五体】
指五种不同类型的人。灵5“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马莳:“五体者,即《阴阳二十五人》篇有五形之人也。”
【五位】
东、南、西、北、中五方。素66“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张介宾:“天有五行以临五位,故东方生风,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湿,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灵11“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
【五谷】
1.五种谷物。所指不一。灵56“五谷: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素22“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王冰:“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2.泛指粮食作物。灵71“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灵81“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谷不殖。”
3.指饮食物之味。灵17“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甲乙经》卷一“知五谷”作“别五谷味”。
【五辛】
五种辛味的蔬菜。所指不一,如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等。又称“五荤”。此泛指具有刺激性的食物。伤12“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五诊】
指五脏的外在征象。素80“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吴崑:“五诊,五内见证也。”
【五态】
即五态之人。参见该条。灵72“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五味】
1.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亦泛指各种味道。灵78“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灵17“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神1“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2.泛指饮食物。素8“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素11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素48“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3.指饮食所滋生之神气。灵9“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张志聪:“针刺之道,贵在得神致气,犯此禁者,则脱其五味所生之神气,是谓失气也。”
4.五味子的简称。参见“五味子”。金12“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
5.《灵枢经》篇名。本篇讨论五味对五脏的影响,各有所入,又各有制胜的关系,从而论述五味对五脏的宜忌,故名五味。马莳:“篇内详论五脏所用五味之义,故名篇。”
【五果】
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水果。灵56“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素22“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王冰:“谓桃李杏栗枣也。”
【五使】
指五脏之气。灵37“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五变】
1.指五脏每一脏与色、时、日、音、味五者之间的关系。灵44“岐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黄帝曰:愿闻五变。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2.指风厥、消瘅、寒热、留痹、积聚五种疾病。灵46“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又,张志聪:“盖六气主升降于上下,五运主出入于外内者也,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3.指按病在脏、在色、在时、在音、在味而分别取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针刺方法。灵44“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4.《灵枢经》篇名。本篇借喻自然现象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进而推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内外相得”。同时,以风厥、消瘅、寒热、留痹、积聚五种病变为例,进一步说明内因是发病过程中的决定因素。马莳:“本节有五变之纪,故曰篇。”
【五府】
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合称。难39“六府者,正有五府也……府有五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五泄】
指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证。难57“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此五泄之法也。”
【五法】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小大、知脏腑气血多少等五种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素25“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藏府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五治】
根据五脏主时规律而采取的相应治疗方法。素9“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姚止庵:“按人之五脏,配合五行,外应四时,病时不同,治法亦异,故曰五治。”又,王冰:“五治,谓五行所治,主统一岁之气也。”
【五宜】
1.食治原则。即针对五脏病证分别采用适宜的谷、畜、果、菜等调养。灵56“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2.疑为“互宜”之讹。素70“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王冰:“夫如是等,于万物之中互有所宜。”朝本“五”作“互”。
【五官】
1.眼、耳、鼻、舌、口唇的合称。灵37“五官者,五藏之阅也……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2.五色在颜面部所主的病证。灵49“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五实】
指邪气闭阻五脏所致的五种实证。素19“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王冰:“实,谓邪气盛实。然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闷瞀,肝也。”素25“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五经】
五脏经脉。素21“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张志聪:“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脏之经脉也。”
【五指】
1.五个手指。灵10“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灵23“五指间之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张介宾:“五指间者,总言手五指也。”
2.五个脚趾。素45“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
3.指手小指。素20“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张志聪:“五指者,第五之小指也。”
4.指足中趾。灵76“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张介宾:“五指当作中指,谓厉兑穴也。”
【五星】
指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大行星。又称为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素69“夫子之言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吴崑:“岁星应风气,荧惑星应热气,镇星应湿气,太白星应燥气,辰星应寒气。”
【五胜】
五行相互制胜的情况。素25“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王冰:“五胜,谓五行之气相胜。”素74“必先五胜,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王冰:“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为法也。”
【五脉】
1.五脏的脉象。素10“所谓五决者,五脉也。”王冰:“谓五脏脉也。”①五脏应时脉象。素23“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②五脏病脉。素78“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张介宾:“若理数未明,而徒持寸口,则五脏之脉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
2.指五脏的经脉。素62“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
3.指五脏的经脉及其腧穴。灵1“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张志聪:“五脉,五脏诸阴之脉也。”灵3“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五度】
指诊察脉、脏、肉、筋、腧阴阳虚实的方法。素80“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吴崑:“五度,脉、脏、肉、筋、俞五度也。”
【五音】
1.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素17“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王冰:“声表宫商角徵羽,故合五音。”灵11“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
2.泛指声音。灵17“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类】
指毛、羽、倮、介、鳞五类动物。素70“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王冰:“天地之间,有生之物,凡此五类也。五,谓毛羽倮鳞介也。”
【五逆】
1.五种脉症不符的病证。灵61“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灵60“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
2.痈疽病预后不良的五种情况。灵60“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五宫】
1.指五脏。素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王冰:“所谓阴者,五神脏也。宫者,五神之舍也。”
2.指中央方位,即中宫。素71“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张志聪:“五宫,乃中央土宫也。”
3.指二分二至和土旺用事的交节之日。灵77“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张介宾:“太一居五宫之日,言所重者,在子午卯酉四正之节及中宫之应,即四季土旺用事之日是也。”
【五恶】
五脏分别有所恶之气。素23“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积】
指五脏的积证。即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难56“五藏之积,各有名乎……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五脏】
同“五藏”。即肝、心、脾、肺、肾五个内脏。神1“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神2“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五病】
1.五脏之气失调所致的病证。素23“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是谓五病。”
2.肺胃功能失常所致的五种脉症。素47“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
3.指阴阳失调的五种疾病。素23“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疸】
五种黄疸的合称。说法不一。《金匮要略》谓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备急千金要方》指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五种。神3“紫草味苦,寒。主心腹邪气,五疸。”
【五部】
1.五脏所在部位。素80“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王冰:“五部,谓五脏之部。”
2.人体与痈疽发病有关的五个重要部位。灵21“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五畜】
指牛、羊、猪、狗、鸡五种家禽家畜。灵56“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素22“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谓牛羊豕犬鸡也。”
【五阅】
五脏变化而显现于外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灵37“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张介宾:“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五窍】
指人体消化道的五个重要通道,即咽门、贲门、幽门、阑门和魄门。灵35“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张介宾:“胃之五窍为闾里门户者,非言胃有五窍,正以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故曰闾里门户,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故总属胃之五窍。”
【五菜】
指葵、韭、藿、薤、葱五种蔬菜。灵56“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素22“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谓葵藿薤葱韭也。”
【五虚】
五脏精气不足的五种虚证。素19“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王冰:“虚,谓真气不足也。然脉细,心也;皮寒,肺也;气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素25“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五常】
1.指五行。素67“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王冰:“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金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赵以德:“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
2.指五运。素71“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高世栻:“木火土金水五常之气,有太过有不及,其发异也。”
【五痔】
指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的合称。神2“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治五痔,火疮。”又,《外台秘要》五痔指牡痔、酒痔、肠痔、血痔、气痔。
【五淋】
指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等五种淋病。神3“桑螵蛸……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五液】
五脏所主的汗、涕、泪、涎、唾五种津液。素23“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裁】
指针对不同病位,应注意的五味禁忌。灵78“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椎】
指第五胸椎。素32“五椎下间主肝热。”马莳:“五椎下间名神道。”
【五焦】
为“五椎”之讹。指第五胸椎。灵51“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太素》卷十一、《甲乙经》卷三“焦”并作“椎”。又,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 ,后世作椎。”
【五缓】
泛指肢体弛纵不收的症状。神2“干漆味辛,温。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
【五禁】
1.指疾病状态的五味禁忌。素23“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灵56“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2.指针刺时的五种禁忌。灵61“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3.《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以讨论针刺的宜忌为中心,包括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等,示人在针刺治疗时知所避忌。马莳:“内有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等法,然以五禁为首,故名篇。”
【五输】
即五腧。指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灵44“以主五输奈何?岐伯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五腧】
指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灵1“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马莳:“每脏有井、荥、输、经、合之五腧,则五五二十五腧也。”灵2“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五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五种痹证。素13“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王冰:“五痹,谓皮、肉、筋、骨、脉之痹也。”
【五精】
五脏之精气。素23“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吴崑:“五精,五藏之精气也。”
【五癃】
即“五淋”。参见该条。神2“冬葵子味甘,寒。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神3“发髲味苦,温。主治五癃,关格不通。”
【五藏】
1.五藏(zànɡ),即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其属性为阴,主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素1“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素4“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素11“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52“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2.五藏(cánɡ),指五脏所藏。灵78“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十营】
1.指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灵5“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灵15“余闻五十营奈何……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马莳:“五十营者,谓五十度也。”
2.《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通过计算的方法,阐发营气在人体经脉中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的道理。马莳:“脉之营行有五十度,故名篇。”
【五之气】
运气术语。即六气分主一年的第五气,主气为阳明燥金之气,主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个节气。素68“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素71“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五木耳】
楮木耳、槐木耳、榆木耳、柳木耳、桑木耳的合称。神3“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苏敬:“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疗痔,榆、柳、桑耳,此为五耳。”
【五石脂】
指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的合称。神2“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五形志】
指形体情志的五种变化及其所导致的病证。素24“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五苓散】
方剂名。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煎服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主治:①太阳蓄水证。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②霍乱表邪不解,水湿内停证。伤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③下焦水逆证。金1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味子】
中药名。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果实。酸,温。入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主治久咳虚喘,梦遗滑精,尿频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组方有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神3“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伤316“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五味论】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五味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以及五味偏嗜、太过所出现的病理变化及引起的各种病证。马莳:“内论五味,各有所走,故名篇。”
【五胠俞】
指靠近胠部的五个腧穴。说法不一。素36“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吴崑:“谓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也。”又,张介宾:“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又,王冰:“五胠俞,谓 主之。”
【五藏气】
1.指五脏之特性。灵78“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藏气所恶也。”
2.指五脏气机失常的病证。灵78“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五藏俞】
指五脏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素61“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张介宾:“五藏俞旁五穴,肺俞之傍魄户也,心俞之傍神堂也,肝俞之傍魂门也,脾俞之傍意舍也;肾俞之傍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
【五十九刺】
指针刺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又称“五十九俞”。灵23“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素61“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
【五形之人】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的人。参见各条。灵64“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五谷之府】
指容纳饮食水谷的器官,即胃。灵2“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五态之人】
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五种类型的人。参见各条。灵72“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五音五味】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了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与手足经脉以及五谷、五畜、五果、五味等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妇人、天宦不生须的道理,三阴三阳经脉气血多少的一般规律。马莳:“内论人身合五音、五谷、五果、五畜等义,故名篇。”
【五阅五使】
《灵枢经》篇名。五脏变化在人体外表可观察到的表象,称五阅,而外表呈现的各种不同色泽变化,又是内在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故称为五使。本篇主要讨论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关系,以及观察五官五色的变化以测候内在五脏的方法。马莳:“内有五阅以观五气,及五气为五脏之使,故名篇。”
【五藏生成】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五脏与内外环境及体内各组织的联系,体现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道理,并阐述了色诊、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马莳:“按篇内以五脏之所主、所伤、所合,五色之见死、见生,五脏所生之外荣,五色当五脏之味,五色为五脏之合,及后半篇能合色脉之义,推之皆本于天地生成……故名曰五脏生成篇。”
【五藏别论】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脏腑功能活动,以及关于奇恒之腑的认识,有别于其他论述藏象的篇章,故名篇。马莳:“此乃五脏之另是一论,故名篇。”
【五运行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五运之气的由来,及其主要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五运六气的变化对人体和万物生长的影响。马莳:“内论司天在泉,左右及南北政等义,皆五运以为运行,故名篇。”
【五常政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首论五运平气、不及、太过的正常规律,其次讨论地理四方有高下阴阳的差异,又说明六气五类相互制约而岁有胎孕不育及在泉六化五味有厚薄之异,最后提出某些治则在临床上的应用。因首先论五常政,故名篇。林亿:“此篇之大概如此,而专名五常政大论者,举其所先者言也。”
【五癃津液别】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人体津液虽同为五谷所化生,但可分别转变为汗、溺、唾、泪、髓等,也论述了水液癃闭的病变及其原因。马莳:“内论五液而病为水胀,则必为癃,故名篇。”
【五藏六府之海】
1.指五脏六腑精气之源,即胃。灵56“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素29“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
2.指五脏六腑气血汇聚之处,即冲脉。灵38“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
【五藏风寒积聚】
指《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金22“旋覆花汤方见五藏风寒积聚篇。”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篇名。本篇重点论述五脏“中风”、“中寒”、“肝着”、“脾约”、“肾着”等病证及五脏死脉,同时论及积、聚、 气的辨证特点与三焦死脉、三焦各部病证,是《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的范例。

支(zhī)

1.同“肢”。四肢。素70“其病支废痈肿疮疡。”灵4“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
2.分支。灵10“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13“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灵17“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3.分布。素58“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
4.支撑。素10“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素71“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灵47“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
5.牵引,拘急。灵13“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
6.为“反”之讹。灵7“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太素》卷二十二、《甲乙经》卷五“支”并作“反”。
【支正】
1.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伸侧,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距阳谷穴5寸处。灵5“手太阳根于少泽……入于天窗、支正也。”
2.手太阳别络名。灵10“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
【支节】
四肢骨节。灵29“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伤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支饮】
病名。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金12“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沟】
穴名。属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灵2“三焦者,上合于少阳……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支痛】
支撑疼痛。素65“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素71“厥阴所至为支痛。”
【支满】
支撑胀满。素22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素40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金12“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支支颐颐】
乐观自得的样子。灵64“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张介宾:“支支,枝离貌。颐颐,自得貌。”又,张志聪:“支支颐颐,上下相应貌。”

(一、bù)
1.无,没有。灵5“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素18“平人者,不病也。”素74“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伤141“当汗而不汗则烦。”
2.非,不是。素1“今时之人不然也。”素14“其有不从毫毛而生。”灵39“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3.未。素70“不尽,行复如法。”灵5“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
4.副词。①表否定。素2“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5“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素62“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②表禁止。勿,不要。素71“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74“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③表示反问。素2“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60“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5.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玉篇·不部》:“不,词也。”素3“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森立之:“此‘不’字,亦是语助耳。”又,《太素》卷三无“不”字。素55“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森立之:“盖‘不’字助字,古文此例甚多。”灵49“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6.通“丕”。大。《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假借为丕。”素2“恶气不发。”森立之:“‘不发’,‘丕发’之借字,即大发也。又案:‘不’为助字词,即‘不漘’、‘不诊’之‘不’亦通。”
(二、fǒu)
同“否”。《说文·不部》:“否,不也。”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素33“有病肾风者……可刺不?”素40“此为何病?可治不?”灵81“急斩之,不则死矣。”
【不一】
1.不一样。灵46“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
2.不专一。灵47“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不久】
1.指相隔不长的时间。伤203“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不能长久。灵6“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素17“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素80“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不及】
1.来不及。灵27“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2.不如,比不上。伤386“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3.不到,达不到。灵6“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素51“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素63 “臂外廉痛,手不及头。”
4.未达到正常程度。①指短小无力的虚脉。素18“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素19“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杨上善:“其春脉厥阴脉来,虽然不实而更微弱,此为不足。”②指短脉。难3“脉有太过,有不及……减者,法曰不及。”③指虚衰之证,与实相对。素5“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张志聪:“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④指病深而刺浅。素50“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张介宾:“过于深则伤气于内,失于浅则致气于外。”
5.运气术语。①指季节已到而相应的气运未至。素9“至而不至,此谓不及。”王冰:“至而不至,谓所直之气应至不至而后期至。后期而至,是气不足,故曰不及。”素71“运不及其至后。”②气运衰而不足。凡阴干之年的岁运皆不足。素66“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王冰:“太过,有余也;不及,不足也。”素69 “其不及何如……岁木不及。”
【不止】
1.不停。素14“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伤315“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金16“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2.不能控制。金19“蚘虫之为病……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不仁】
1.无仁厚之德。灵72“太阴之人,贪而不仁。”
2.症状名。①麻木而无知觉。素34“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素43“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吴崑:“皮肤之间无营血充养,则皮顽不知有无,名曰不仁。”伤219“口不仁,面垢, 语,遗尿。”②肌肤麻木,不能随意运动。素24“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后汉书·班固传》:“头发不黑,两手不仁。”注:“不仁,犹不遂也。”森立之:“不仁者,谓中风顽痹之类也。”
【不月】
病证名。闭经。灵4“微涩为不月、沉痔。”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吴崑:“不月,谓经事不下也。”
【不节】
1.无节制。灵3“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5“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2.不遵法度。素2“风雨不节。”灵66“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不可】
不可以;不可能。素9“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11“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金10“不可一日再服。”
【不用】
1.不应用;废弃。素14“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灵13“阴器不用。”
2.不遵循。素5“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3.肢体失去活动能力。素34“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张介宾:“不用,不能举动也。”灵8“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灵21“骨痹,举节不用而痛。”
4.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素69“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素70“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不尔】
不这样。伤123“若不尔者,不可与。”伤209“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伤356“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不必】
1.不一定;未必。灵4“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素14 “今之世不必已何也?”素35“疟不必应者何也?”
2.无须;没有必要。素19“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26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伤101“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不孕】
病证名。不能受孕。素60“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不过】
1.不能超越。素1“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素7“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
2.连词。只,仅仅。灵75“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
【不休】
不停止。灵16“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22“善骂詈,日夜不休。”素39“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不亦】
用于表肯定的反问句,句末多有“乎”字。素2“不亦晚乎?”灵60“不亦离道远乎?”
【不安】
1.不安宁。素34“胃不和则卧不安。”金11“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
2.不能站稳。灵5“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
3.不适,有病。灵8“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素74“胸胁胃脘不安。”
【不次】
不依正常次序,失常。灵9“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灵28“血气不次,乃失其常。”灵46“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
【不肖】
无贤德。素1“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素81“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王冰:“不肖,谓拥造不法。”
【不时】
1.不合时,不适时。素29“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素70“寒乃复,霜不时降。”王冰:“不时,谓太早及偏害,不循时令。”灵58“寒温不时。”
2.时时,经常。灵63“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素69“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
3.不常。素63“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张介宾:“时或有闻者,尚为可治,其不闻者,络气已绝,刺亦无益,故不可刺也。”
4.不解,不知。素1“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新校正》:“按别本‘时’作‘解’。”
【不足】
1.不充足,亏损。灵28“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素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48“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
2.指正气虚弱的病证。灵55“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灵75 “虚者不足,实者有余。”素62 “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3.缺少。灵71“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马莳:“女子不足二节,缺茎垂与二睾也,以抱人形故耳。”
4.不能,难以。素75“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
5.不值得。素77“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金10“减不足言,当须下之。”
6.运气术语。指气运虚衰而不及。素66“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
【不利】
1.阻塞不畅。素11“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65“小大不利治其标。”素71“胸嗌不利,头痛身热。”
2.不灵便,不灵活。灵30“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素45“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素74“客胜则大关节不利。”
3.有害,没有好处。神4“利丈夫,不利女子。”
【不幸】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竟然发生。素52“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不肯】
1.不同意。难56“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2.不能。金13“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不和】
1.不和谐。素3“凡阴阳之要……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素7“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2.不适,不舒服。素33“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不育】
不能生育。素70“岁有胎孕不育……羽虫不育。”
【不治】
1.不治理。素2“不治已乱治未乱。”灵72“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2.失常。灵8“盛怒者,迷惑而不治。”素23“病善怒不治。”素49“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3.不医治。素19“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素55“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难17“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
4.无法治好。素11“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19“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难78“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5.不清明,不爽朗。素69“岁水不及……地积坚冰,阳光不治。”
【不便】
1.不灵活。素5“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素70“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灵75“俯仰不便,趋翔不能。”
2.二便不通畅。素37“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马莳:“小肠本受盛之官,化物所出,今火热熏蒸,其肠鬲塞而热燥不下,不得二便。”素74“少气,骨痿,隔肠不便。”
3.不通利。素19“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又,森立之:“喘息不便,谓喘咳害息,不便于言语也。”灵19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张介宾:“小肠不便者,不能化物;大肠不便者,不能传道。”又,马莳:“此言刺大便不通之法也。”
4.不安。素19“胸中气满……心中不便。”
【不须】
不必,不用。金2 “不须啜粥。”金11“不须治,久则愈。”
【不给】
供给不足,匮乏。灵1“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不速】
未受邀请而突然来临。引申为先期。素70“乘危而行,不速而至。”
【不祥】
不吉利。神2“解毒,辟蛊疰不祥。”
【不通】
1.阻塞;不通达。素1“天癸竭,地道不通。”杨上善:“地道不通者,谓月事不来也。”素39“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灵63“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
2.不明白;不精通。素67“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素77“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3.为“不痛”之讹。素43“经络时疏,故不通。”林亿:“按《甲乙经》不通作不痛。”
【不敏】
谦词。犹不才。素69“臣虽不敏,往闻其旨。”素71“臣虽不敏,请陈其道。”
【不得】
1.不能得到;得不到。灵4“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素18“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44“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2.不能;不可。灵4“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素3“开阖不得,寒气从之。”素11“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3.不适当。素50“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不寐】
病症名。失眠。难46“老人卧而不寐。”
【不然】
1.不对。灵38“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
2.不如此,不是这样。素13“当今之世不然。”
3.不虞,意外。难27“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4.为“不知”之讹。素46“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甲乙经》卷九、《类经》卷十五“不然”并作“不知”。
【不遂】
指不能随意活动。金5“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不登】
歉收。素69“黄气乃损,其谷不登。”
【不了了】
1.病未痊愈。伤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2.不清爽,不爽快。伤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伤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
3.视物不清。伤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不更衣】
即不大便。伤181“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伤244“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不间藏】
指五脏病证,传其所胜之脏。素18“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张介宾:“不间藏者,如木必乘土则肝病传脾,土必乘水则脾病传肾之类。是皆传其所胜,不相假借。”吴崑:“五藏有病,母子相传为间藏,若不间藏而传,则为克贼乘侮而已,是皆难已者也。”
【不识人】
神识昏蒙,不省人事。伤212“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金5“邪入于府,即不识人。”
【不知人】
不省人事,失去知觉。素39“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素45“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张志聪:“暴不知人,卒然昏愦或倾仆也。”灵72“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不能卧】
不能安卧。灵10“脾足太阴之脉……黄疸,不能卧。”伤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伤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不能眠】
病证名。失眠。素16“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不得卧】
1.不能安卧或平卧。素31“阳明主肉……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素33“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7“肺痈,喘不得卧。”
2.病症名。失眠。素33“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伤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伤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不得息】
1.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素16“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素57“胸胁痛而不得息。”金12“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不能停止。难37“如水之流,不得息也。”
【不得寐】
病症名。失眠。难46“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不可胜论】
无法尽论。极言其多。灵66“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不可胜极】
无法穷尽。极言其多。素9“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不可胜穷】
无法穷尽。极言其多。灵59“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
【不可胜视】
无法看尽。极言其多。素9“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不可胜量】
无法度量穷尽。素25“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极言其多。灵5“奇邪离经,不可胜数。”素17“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不可胜竭】
无法穷尽。极言其多。素25“木得金而伐……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不足补之】
治法名。正气不足的病证用补益的方法治疗。素62“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素74“有余折之,不足补之。”
【不表不里】
谓疾病表证与里证兼夹。灵6“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张介宾:“此以阴阳并病,故曰不表不里。”素47“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王冰:“谓其病在表,则内有二不足;谓其病在里,则外得五有余,表里既不可凭,补泻固难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里。”张志聪:“此其身之表里阴阳皆为断绝,亦正死也明矣。”
【不得小便】
排尿困难。素48“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素74“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灵4“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
【不得前后】
指大小便闭塞。素45“三阴俱逆,不得前后。”素60“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灵4“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不得隐曲】
大小便不通利。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又,王冰:“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太(tài)

1.大。《广雅·释沽一》:“太,大也。”见“太仓”。
2.古代表示计数有所超过。见“太半”。
3.偏盛,太过。素70“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王冰:“太少,谓阴阳之气盛衰之异。”素71“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张介宾:“太,气之有余也。”
4.副词。表示程度过分。素27“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素41“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伤131“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太一】
北极星。为天极所在,斗、岁(太岁)游行的中心。随着地球的自转,北斗围绕北天极做周日旋转,在没有任何计时设备的古代,可以指示夜间时间的早晚;随着地球的公转,北斗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人们根据斗柄或斗魁的不同指向,可以了解寒暑季节的变化更迭。灵77“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张介宾:“太一,北辰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灵79“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
【太山】
山名。即泰山。神2“云母……一名云砂,一名磷石。生太山山谷。”
【太少】
运气术语。五运的十干分阴阳,凡阳干属太,阴干属少,以此标识运气的太过与不及。素71“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马莳:“阳年为太过为太,阴年为不及为少。”张志聪:“此言主时之六气,亦有盛有虚,乃随岁运之太少也。”
【太仓】
1.储粮的大仓,喻胃为水谷之海。灵35“胃者,太仓也。”张介宾:“胃为水谷之海,故曰太仓。”
2.穴名。又称大仓,即中脘穴。灵5“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皇甫谧:“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
【太白】
1.星名。金星。又名启明、长庚。五行中方位配西方,于时为秋。素69“岁木不及……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
2.穴名。属足太阴脾经。输、原穴。位于足内侧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灵1“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灵2“脾……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
【太半】
大半,多半。素71“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难42“小肠……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太过】
1.超过正常限度。与“不及”相对。灵14“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素19“春脉者肝也……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素69“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2.运气术语。指时未至而气先至。素9“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王冰:“先期而至,是气有余,故曰太过。”素71“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金1“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太冲】
1.指冲脉和肾脉所在的部位。素6“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王冰:“冲脉在北,故曰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又,森立之:“太冲者,经络二大干分歧之地,即腰部之名也。”
2.指肝经的诊脉部位。位于太冲穴处。素69“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王冰:“太冲,肝脉也。”据《素问·三部九候论》“下部天,足厥阴”王冰注:“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
3.穴名。属足厥阴肝经。输、原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灵1“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灵2“肝……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
4.指冲脉。素61“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太阳】
1.阳气隆盛。灵41“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张介宾:“此即两仪四象之道。阴中无太阳,阳中无太阴……手为阳,阳中之阴,惟少阴耳;阳中之阳,则太阳也。”
2.指夏令主长的阳气。《汉书·律历志》:“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素2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张志聪:“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内洞也。”
3.心的属性。心通应于夏,夏为阳气旺盛之季,故夏为太阳,与之相应的心亦称太阳。素9“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灵1“阳中之太阳,心也。”
4.指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素9“故人迎……二盛病在太阳。”《灵枢经·终始》:“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素24“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素16“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
5.指手太阳小肠经。素22“心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张介宾:“手少阴太阳,心与小肠脉也。”难23“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6.指足太阳膀胱经。灵5“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马莳:“足太阳膀胱经,其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素22“肾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张介宾:“足少阴、太阳为表里也,凡刺之道,自当虚补实泻。”素34“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杨上善:“其人肾气先胜,足太阳肾府又衰。”
7.指足太阳经筋。灵13“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张介宾:“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灵13“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胫出走太阳之前。”张介宾:“其支者,自腋下与足太阳之筋合,走腋后廉。”
8.指运气六气中寒气的标象及效应。有客气、主气之分。素66“辰戌之岁,上见太阳。”素68“太阳之上,寒气治之。”素74“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
9.指冬至后第三个甲子周期时段的脉象。难7“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复得甲子太阳王。”《集注》:“复得甲子,为三之气,盛阳之分,故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也。”
10.指太阳病证。金16“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11.指太阳表邪。伤124“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喻昌:“阳邪由经而入,结于膀胱,故曰随经。”
12.为“太阴”之讹。灵9“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太素》卷十四、《甲乙经》卷五“太阳”并作“太阴”。
【太阴】
1.阴气隆盛。灵41“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张介宾:“此即两仪四象之道。阴中无太阳,阳中无太阴,故足为阴,而阴中之阳,惟少阳耳;阴中之阴,则太阴也。”
2.肾的属性。肾通应于冬,冬为阴气旺盛之季,且肾以阴脏居于下焦阴位,故称太阴。灵1“阴中之太阴,肾也。”张介宾:“肾在下而属水,故为阴中之太阴。”素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林亿等:“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少阴’作‘太阴’,当作‘太阴’,肾在十二经虽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
3.指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素9“寸口……三盛病在太阴。”《灵枢经·终始》:“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素16“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王冰:“足太阴脉行从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故终则如是也。”素24“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4.指足太阴脾经。灵5“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马莳:“足太阴脾经,其根起于隐白……结于太仓。”灵21“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马莳:“盖本经为任脉,而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之脉,亦结于此,故谓之三结交也。”素29“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5.指手太阴肺经。素11“气口亦太阴也。”王冰:“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灵18“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张介宾:“太阴,手太阴也;太阳,足太阳也。”金20“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程林:“七月手太阴肺经养胎,金为火乘,则肺金受伤而胎失所养。”
6.指手太阴经筋。灵13“手少阴之筋……上入腋,交太阴。”张志聪:“手少阴之筋……循肘腋,交于手太阴之筋。”
7.指太阴肺脏。难24“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灵10“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素61“肺者,太阴也。”
8.指太阴脾脏。素29“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吴崑:“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运阳明之气入于诸阴也。”
9.指运气六气中湿气的标象及效应。有客气、主气之分。素66“丑未之岁,上见太阴。”素68“太阴之上,湿气治之。”素71“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10.指冬至后第四个甲子周期时段的脉象。难7“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复得甲子太阴王。”《集注》:“复得甲子,为四之气,暑湿之分,秋气始生,乘夏余阳,故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也。”
11.指太阴病。伤187“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伤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12.为“少阴”之讹。素9“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汉书·律历志》:“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灵枢经·阴阳系日月》云:“肺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大义》卷三引本文亦作“少阴”。
13.为“太阳”之讹。灵2“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太素》卷十一“太阴”作“太阳”。马莳:“太阴当作太阳,此三焦者,乃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所将。”
【太羽】
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羽代表水运。五音分阴阳,太羽为阳,代表水运太过。①指土运太过之年。素71“丙子、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②指水运太过之运步。素71“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太角】
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角代表木运。五音分阴阳,太角为阳,代表木运太过。①指木运太过之年。素70“涸流之纪……太角与上商同。”高世栻:“木运太过,故曰太角。”素71“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②指木运太过之运步。素71“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太宫】
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宫代表土运。五音分阴阳,太宫为阳,代表土运太过。①指土运太过之年。素71“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②指土运太过之运步。素71“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太息】
1.深长呼吸。素18“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介宾:“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为闰以太息。”
2.症状名。即叹气。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灵4“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灵28“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张介宾:“太息者,息而长大,即叹息也。”
【太陵】
穴名。即大陵。参见“大陵”。难66“心之原出于太陵。”《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
【太虚】
天空,宇宙。素66“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王冰:“太虚,谓空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也。”高世栻:“太虚寥廓,言天之清净而广大也。”素67“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太商】
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商代表金运。五音分阴阳,太商为阳,代表金运太过。①指金运太过之年。素71“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②指金运太过之运步。素71“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太渊】
1.穴名。属手太阴肺经。输、原穴。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灵1“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灵2“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难45“脉会太渊。”
2.指位于太渊穴处肺经的动脉。素69“太渊绝者,死不治。”王冰:“太渊,肺脉也。”
【太溪】
1.穴名。属足少阴肾经。输、原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处。灵1“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灵2“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2.指位于太溪穴处肾经的动脉。素69“太溪绝者,死不治。”王冰:“太溪,肾脉也。”张介宾:“太溪,足少阴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上动脉应手。”
【太徵】
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徵代表火运。五音分阴阳,太徵为阳,代表火运太过。①指火运太过之年。素71“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②指火运太过之运步。素71“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太白星】
金星。又名太白。素4“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上为太白星。”素69“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上应太白星。”
【太行山】
山名。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神4“羊踯躅,味辛,温……生太行山川谷。”
【太冲脉】
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素1“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太阳气】
指膀胱及其足太阳经脉的精气。素48“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杨上善:“足太阳是肾之府脉,今如泉之浮鼓而动,即膀胱胞气水之不足。”
【太阳证】
指太阳表证。伤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金21“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太阳经】
指足太阳膀胱经脉。金19“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黄元御:“太阳行身之背,筋脉柔濡则能后移,今能前不能却……太阳经伤也。”
【太阳脉】
1.指五月、六月阳气正旺时的脉象。素18“太阳脉至,洪大以长。”林亿:“吕广云:‘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大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又,杨上善:“以手按人迎脉,洪大以长者,是太阳也,即手足太阳小肠膀胱脉之状也。”
2.指足太阳膀胱病所见的脉象。素79“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马莳:“此言膀胱与肝为病者,膀胱胜而肝负也。”又,《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森立之:“太阳弦浮之脉,即太阳病脉浮紧是也。”
3.指手太阳小肠经之动脉。灵72“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马莳:“肠大,故手太阳小肠之脉大也。”
【太阳病】
1.病名。六经病之一。多由外感风寒所致。太阳病可分为表证与里证两大类型。太阳表证,又称太阳经证,因病人体质不同,分中风与伤寒两种证型:①太阳中风。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临床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治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为桂枝汤。伤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②太阳伤寒。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临床以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治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代表方为麻黄汤。伤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里证,又称太阳腑证,为外邪循经入里所致,分为蓄水与蓄血两种证型:①太阳蓄水证。病机为邪热随经入腑,与水相结,膀胱气化不利。临床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即吐为主症。治宜通阳化气,利水解表,代表方为五苓散。伤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②太阳蓄血证。病机为表邪化热入里,与瘀血相结于下焦。临床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脉微而沉或沉结,小便自利等为主症。治宜攻逐瘀血,代表方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伤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伤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2.指太阳经脉的病变。灵74“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张介宾:“足太阳经为目上网,故赤脉从上下者,为太阳病。”
【太阳藏】
指太阳经脉之气。素21“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张志聪:“太阳藏独至者,太阳之经气独至……太阳藏者,谓小肠膀胱之经脉也,此复论经气之见于脉者,各有别也。”
【太阴脉】
1.足太阴脾经。素31“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马莳:“太阴脾经之脉,布胃中络于嗌。”
2.指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素47“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王冰:“太阴脉微细如发者,谓手大指后同身寸之一寸骨高脉动处脉,则肺脉也,此正手太阴脉气之所流,可以候五脏也。”
【太阴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由三阳病传经入里,或脾阳素虚,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主要病机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临床多见腹满时痛,上吐下利,食少不渴,手足温,脉缓等。治宜温脾燥湿,方用理中丸、四逆汤等。伤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藏】
指太阴经脉之气。素21“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太阴藏搏,言伏鼓也。”张介宾:“太阴藏搏,即太阴之独至。”张志聪:“太阴藏搏者,乃太阴之经脉相搏,故见脉象之伏弦。”
【太一天符】
运气术语。又称“太乙天符”。指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之年。即司天之气、中运之气与岁支方位五行属性三者相同。素68“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王冰:“是谓三合,一者天会,二者岁会,三者运会也。”张介宾:“既为天符,又为岁会,是谓太乙天符之会。”
【太阳之人】
阴阳五态人之一。体质特点为多阳少阴,其特征是好表现自己,洋洋自得,好说大话,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草率,意气用事,过于自信,常遭失败而不悔改。灵72“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太阳中风】
1.证名。太阳病经证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由素体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和所致。临床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症。治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为桂枝汤。伤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2.指太阳经脉感伤风寒之邪。伤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程扶生:“此为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立治法也。”
【太阳病证】
病证名。指太阳表证。伤48“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成无己:“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
【太阳阳明】
病证名。指由太阳病传变而形成的阳明病。伤179“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吴谦:“太阳之邪,乘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者是也。”
【太阴之人】
阴阳五态人之一。体质特点为多阴无阳,其特征表现是贪而不仁,表面谦虚正经而内心深藏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惯于后发制人。灵72“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太阴中风】
证名。由脾阳虚感受风邪所致,以四肢烦疼为主症。伤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张锡驹:“太阴中风者,风邪直中于太阴也。”
【太一禹余粮】
中药名。又名禹余粮、禹余石、石脑。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甘、涩,寒,入脾胃、大肠经。涩肠,止血,止带。主治虚寒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等。组方有赤石脂禹余粮汤。神2“太一禹余粮,味甘,平。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太山山谷。”
【太阴阳明论】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足太阴脾脉和足阳明胃脉的表里关系,发病各异的道理,以及脾主四肢旺四时之理。高世栻:“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府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太始天元册】
古书名。素66“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王冰:“《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素67“臣览《太始天元册》文。”张介宾:“盖太古之文,所以纪天元者也。”

犬(quǎn)

1.家畜名。狗。五行属木。素70“其藏肝……其畜犬。”灵65“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阴,藏肝。”
2.指狗肉。灵56“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犬肉】
狗肉,五行属木,味酸入肝。素22“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灵56“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犬伤病】
狗咬伤所致的疾病。素60“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区(qū區)

见“鬼臾区”。

历(lì歷)

1.遍,尽。见“历节病”。
2.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见“历年”。
3.依次。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下膈,历络三焦。”张介宾:“诸经皆无历字,独此有之。盖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脐下。”
【历节】
指历节病。临床以疼痛遍历关节,屈伸不利,痛势剧烈,日久骨节变形为主要特点。金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金14“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历年】
过去多年。金22“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历纪】
天体运行的节律度数。素20“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王冰:“历纪,谓日月行历于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纪也。”
【历节痛】
病症名。全身关节疼痛。神3“薇衔味苦,平。主风湿痹,历节痛。”

尤(yóu)

1.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尤其”、“更加”。灵4“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杨上善:“尤,甚也。”灵72“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素74“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
2.摇动。见“徇蒙招尤”。

匹(pǐ)

见“匹夫”。
【匹夫】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灵5“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

车(chē車)

1.车子。灵9“乘车来者,卧而休之。”神2“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
2.牙床骨。见“牙车”、“颊车”。
【车盖】
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蓬子。此形容脉象浮大轻盈之象。难15“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车前子】
中药名。异名当道。为车前科车前属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种子。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暑湿泻痢,目赤翳障,咳嗽多痰。神2“车前子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一名当道。”

巨(jù)

1.大。见“巨气”、“巨阳”等。
2.高耸,高大。见“巨肩”。
【巨气】
指人体的正气。素14“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马莳:“巨气,大气也,即正气也。”
【巨分】
口吻旁的大纹处。灵49“巨分者,股里也。”张介宾:“巨分者,口旁大纹处。”
【巨阳】
1.太阳。指太阳经脉。①指手太阳小肠经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素10“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②指足太阳膀胱经。素3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王冰:“巨,太也。太阳之气,经络气血,营卫于身,故诸阳气皆所宗属。”素35“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王冰:“巨阳者,膀胱也。”素45“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2.指足太阳经诊脉部位。素46“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马莳:“彼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则不动者也。虽膀胱经有天窗、委中、昆仑,胆经有天容、悬钟、听会,而皆不及胃经之尤动也。”
3.指足太阳经气。素61“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杨上善:“巨阳,足太阳气,伏沉在骨也。”
【巨针】
针具名。形似毫针,针身较粗而长。灵23“偏枯……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张志聪:“巨针,大针也。”
【巨刺】
1.刺法名。九刺之一。指病在左侧针刺右侧,病在右侧针刺左侧的交叉针刺方法。用以治疗经脉的病变。灵7“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63“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2.用巨刺的方法治疗。素62“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王冰:“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巨肩】
指肩高而宽。灵29“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其外。”灵47“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张介宾:“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
【巨屈】
指面颊下部的曲骨部位。望诊时用来诊断膝膑的疾患。灵49“巨屈者,膝膑也。”张介宾:“巨屈,颊下曲骨也。”
【巨骨】
穴名。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素59“巨骨穴各一。”王冰:“巨骨,穴名,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
【巨胜】
即胡麻。见该条。神2“胡麻味甘,平……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
【巨虚】
穴名。包括上巨虚(亦称巨虚上廉)和下巨虚(亦称巨虚下廉)。素54“巨虚者, 独陷者。”王冰:“巨虚,穴名也。”马莳:“巨虚有巨虚上廉,又名上巨虚,在三里下三寸;有巨虚下廉,又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灵4“取之巨虚者,举足。”
【巨句麦】
中药名。瞿麦的别名。见“瞿麦”。神3 “瞿麦味苦,寒……一名巨句麦。”
【巨阳病】
即太阳病。素31“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张志聪:“七日来复于表阳,则太阳之病气渐衰,而头痛少愈矣。”
【巨胜苗】
中药名。为青蘘的别名。见该条。神2“青蘘味甘,寒……巨胜苗也。”
【巨虚下廉】
穴名。即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9寸。灵2“胃出于厉兑……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灵4“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巨虚上廉】
穴名。即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直下6寸。灵2“胃出于厉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灵4“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牙(yá)

1.大牙,臼齿。见“真牙”。
2.牙齿的通称。见“牙齿”。
3.通“芽”。比喻事物的发生、开始。见“萌牙”。
【牙子】
中药名。鹤草芽的别名。又名狼牙。见“狼牙”条。神4“狼牙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一名牙子。”
【牙车】
下颌骨。俗称下牙床。《释名》:“牙车,颔车,牙下骨之名也。”灵47“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灵49“循牙车以下者股也。”张介宾:“牙车,牙床也。”素59“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牙齿】
口腔内具有一定形态的高度钙化的坚硬组织。灵71“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比(bǐ)

1.齐同,一致。《荀子·不苟》:“山渊平,天地比。”杨倞注:“比,谓齐等也。”灵80“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马莳:“精,睛同。其睛自斜,不相比并。”
2.类似,相类。灵50“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3.比拟,比喻。灵46“请论以比匠人。”灵64“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马莳:“比者,拟议之谓。盖以人而拟角,故谓之曰比。”素81“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4.比照。见“比类”。
【比类】
比照类推。素76“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张介宾:“援物比类,格事物之情状也。”素77“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互(hù)

1.交错,交替。素71“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2.互相,彼此。素74“痛留顶,互引眉间……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互草】
中药名。常山的别称。见“恒山”。神4“恒山味苦,寒……一名互草。”
【互相】
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伤256“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一、qiē)
1.用刀将物体分成若干部分。伤107“内大黄,切如棋子。”
2.割,断开。灵22“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
(二、qiè)
1.贴近;聚集。《广韵·屑韵》:“切,近也;迫也。”灵47“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灵73“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张介宾:“切,直迫病所也。”灵27“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
2.按压。素27“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王冰:“切,谓指按也。”素46“摩之切之。”
3.诊法之一。①按诊法。素60“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灵1“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②用手摸脉诊断病症。素46“《揆度》者,切度之也。”森立之:“切,是脉诊之名。”素63“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灵49“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③泛指诊病。素80“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
4.急速;急迫。素62“必切而出,大气乃屈。”王冰:“切,谓急也,言急出其针也。”素70“火政乃宣,庶类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张介宾:“火之气用,升扬而躁急也。”素71“其政切,其令暴。”
5.严酷。素70“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6.专心。灵81“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杨上善:“切,专志也。用心专志,调虚实也。”
【切 2按】
按压。素40“裹大脓血……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切 2脉】
用手按触脉搏以诊察病症的方法。素17“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素77“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王冰:“切,谓以指按脉也。”难61“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切 2循】
1.按诊法。医生运用手和指端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灵12“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灵64“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灵27“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
2.指切脉诊法。素20“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灵12“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切 2痛】
急迫疼痛。灵4“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马莳:“切痛者,痛之紧也。”

瓦(wǎ)

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见“筒瓦”。

止(zhǐ)

1.至,到。素71“时雨乃涯,止极雨散。”灵1“若行若按,如蚊虻止。”灵11“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2.停止;终止。素16“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素39“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71“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
3.静止,休止。素27“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杨上善:“故候逢之,按使止而不动,然后以针刺之。”素80“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难11“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
4.停留,留止。素71“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素70“其动坚止,其发燥槁。”马莳:“盖以水少不濡则便干而且止也。”灵66“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
5.聚集。灵52“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
6.制止,阻止。素3“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31“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素79“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7.医治。《集韵·止韵》:“止,已也。”灵81“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金4“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伤30“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 语,故知病可愈。”
8.消除;痊愈。素28“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伤213“若一服 语止者,更莫复服。”
9.仅,只。金22“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
10.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素55“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止水】
静止的水。素70“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王冰:“止水,井泉也。”
【止血】
治疗出血。神2“蒲黄……止血,消瘀血。”
【止行】
中药名。为“蒺藜子”的别名。见该条。神2“蒺藜子味苦,温……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犲羽,一名升推。”
【止息】
停息。灵5“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止痛】
解除疼痛。神3“芍药……止痛,利小便,益气。”
【止渴】
解渴。神3“竹叶……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

(一、shǎo)
1.数量小,与“多”相对。灵5“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素74“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灵79“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金2“无汗而小便反少。”
2.不足,虚衰。素34“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素53“脉盛血少,此谓反也。”张志聪:“少者,虚也。”素45“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3.缺少。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吴崑:“十二俞,不在三百五十三(四)名之内,故言少十二俞。”灵64“火形之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
4.减少。素71“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者多之,异者少之。”高世栻:“异乎寒湿,而宜寒湿之气味者,宜少用之。”素63“月生一日一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杨上善:“十六日后月减,人气渐衰,故从十四日,减至月尽。”
5.指运气不及。素71“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张介宾:“六阴年谓之少。”张志聪:“不及之气,来疾而短,故曰少者暴而亡。”
6.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稍、略微。素31“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金10“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伤29“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7.少顷,短暂。见“少间”。
8.为“其”之讹。灵71“六府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少序,《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其序”,属上读。涩江抽斋:“‘少叙(序)’二字不成义,当从《太素》作‘其序’,诸家就误字接下文读,非是。”
(二、shào)
1.年幼。《玉篇·小部》:“少,幼也。”素76“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
2.年轻;年轻人。灵59“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素80“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张介宾:“老人之气,先衰于下,故从上者为顺;少壮之气,先盛于下,故从下者为顺。”
3.小。灵9“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杨上善:“今秋冬寸口反小于人迎,即脉口不称尺寸也。春夏人迎反小于寸口,即人迎不称尺寸也。如此勘检,则知脏腑阴阳二气俱少也。”灵64“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张志聪:“‘少理’当作‘小理’,面多小理者,多细小之纹理。”
【少 2小】
年幼;年幼者。金5“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灵59“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少少】
1.数量很少。伤312“内半夏著苦酒中……少少含咽之。”
2.稍微。伤71“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伤166“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少 2长】
年龄的长幼。素77“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灵12“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
【少气】
1.指正常人经脉中气血之比气相对偏少。素24“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吴崑:“诸经之血气多少,乃天之常数然也。故用针之道……当分其经之气血多少而为补泻也。”灵12“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皆有大数。”
2.气虚不足。素18“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灵9“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张介宾:“少气者,元气虚也。”灵22“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体重,懈惰不能动。”
3.指呼吸气短不续或言语低微无力。素19“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灵10“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金14“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
【少 2火】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用以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素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马莳:“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又,李中梓:“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少半】
古谓三分之一。后谓不到一半。灵31“回肠当脐……径一寸寸之少半。”难42“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杨玄操:“三分有二为大半,有一为少半。”
【少 2师】
古代官名。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此指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臣子。灵6“黄帝问于少师曰……少师答曰。”
【少血】
1.指正常人经脉中气血之比血相对偏少。素24“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灵12“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皆有大数。”
2.血虚不足。素17“肾脉……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
【少 2壮】
年轻力壮的人。难46“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灵枢·卫气失常》:“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
【少许】
少量;一点点。金22“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伤233“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
【少 2阳】
1.阳气偏少。灵41“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张介宾:“此即两仪四象之道。阴中无太阳,阳中无太阴,故足为阴,而阴中之阳,惟少阳耳;阴中之阴,则太阴也。”
2.春令初生的阳气。素2“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张志聪:“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
3.肝的属性。肝通应于春,春为阳气始生之季,其气尚少,故春为少阳,与之相应的肝亦称少阳。素9“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1“阴中之少阳,肝也。”
4.指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素6“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灵65“夫人之常数……少阳常多气少血。”素9“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灵枢经·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素16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
5.指足少阳胆经。素22“肝病者……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张志聪:“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取二经以通其气。”素31“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伤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吴谦等:“少阳者,胆经也。”
6.指手少阳三焦经。灵2“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张介宾:“少阳,三焦也。”灵78 “少阳心主为表里。”难23“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7.指足少阳经诊脉部位。素46“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马莳:“彼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则不动者也。虽膀胱经有天窗、委中、昆仑,胆经有天容、悬钟、听会,而皆不及胃经之尤动也。”
8.指运气六气中相火暑气的标象及效应。有客气、主气之分。素66“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71“少阳所至为炎暑。”素74“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
9.指冬至后60日阳气开始生旺的脉象。难7“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叶霖:“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者,以少阳阳气尚微,离阴未远,故其脉无定也。”
10.指少阳病。伤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伤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成无己:“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11.为“少阴”之讹。素21“一阳独啸,少阳厥也。”林亿:“详此上明三阳,此言三阴,今此再言少阳,而不及少阴者,疑此‘一阳’乃‘二阴’之误也。又按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显知此即二阴也。”《太素》卷十六“少阳”作“少阴”。张介宾:“少阳当作少阴……《新校正》疑其误者是。”
【少 2阴】
1.阴气偏少。灵41“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张介宾:“此即两仪四象之道。阴中无太阳,阳中无太阴……手为阳,阳中之阴,惟少阴耳;阳中之阳,则太阳也。”
2.肺的属性。肺通应于秋,秋为阴气始生之季,其气尚少,故秋为少阴,与之相应的肺亦称少阴。灵1“阳中之少阴,肺也。”素9“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林亿:“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
3.指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素6“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素9“寸口……二盛病在少阴。”《灵枢经·终始》:“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素24“夫人之常数……少阴常少血多气。”
4.指足少阴肾经。素22“脾病者……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王冰:“少阴,肾脉也。”素33“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杨上善:“肾间动气,足太阳所主,足太阳与足少阴表里。”素45“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吴崑:“少阴,肾也。”素61“少阴者,冬脉也。”
5.指手少阴心经。素22“心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王冰:“少阴之脉,从心系上侠咽喉。”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灵22“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张介宾:“少阴者,心经之神门、少冲也。”灵71“少阴,心脉也。”
6.指足少阴肾经太溪穴部位的脉象。金17“下利,手足厥冷……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黄坤载:“少阴肾脉,趺阳胃脉。”
7.指运气六气中君火热气的标象及效应。有客气、主气之分。素66“子午之岁,上见少阴。”素68“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素74“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
8.指冬至之后第五个甲子周期时间段的脉象。难7“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滕万卿:“在人经脉,冬至后六十日,少阳王气至,以次逮乎阳明太阳,自里出表,气之升而浮也。夏至后六十日,太阴王气至,以次迁于少阴厥阴,自外之内,气之降而沉也。”
9.指少阴病。伤148“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伤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金14“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尤怡:“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
10.为“太阴”之讹。指冬季阴寒较盛。《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素2“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丹波元简:“以太阳少阳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系日月》云:……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素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林亿:“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少阴作太阴,肾在十二经为少阴,然在阴分之中当为太阴。”
【少 2羽】
1.五音中羽音的一种,指少羽之人,为人的五行分类中水形之人中的一种。灵65“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马莳:“前篇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今以右代左,必有讹耳。”
2.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羽代表水运。五音分阴阳,太羽为阳,代表水运太过;少羽为阴,代表水运不及。①指水运不及之年。素70“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少羽与少宫同。”马莳:“此则不及之水为少羽,而水从土化,当与少宫相同。”素71“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②指水运不及之运步。素71“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
【少间】
一会儿,不多久。素39“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
【少 2角】
1.五音中角音的一种,指少角之人,为人的五行分类中木形之人中的一种。灵65“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马莳:“此以少角之人而调右足少阳之下者是也。”
2.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角代表木运。五音分阴阳,太角为阳,代表木运太过;少角为阴,代表木运不及。①指木运不及之年。素70“少角与判商同。”王冰:“少角木不及,故半与商金化同。”素71“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②指木运不及之运步。素71“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张志聪:“岁以木为首,故为初正,从丁起少角。”
【少 2泽】
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井穴。位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灵2“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马莳:“出于少泽,在手小指之端外侧,为井金,去爪甲如韭叶。”
【少 2俞】
人名,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相传为俞跗之弟,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灵63“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少 2室】
古地名。今河南登封。神3“石钟乳……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生少室山谷。”
【少 2宫】
1.五音中土音的一种,指少宫之人,为人的五行分类中土形之人中的一种。灵65“少宫与大宫,调右足阳明下。”马莳:“此以少宫之人而调足阳明,是以土人而调土部者是也。”
2.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宫代表土运。五音分阴阳,太宫为阳,代表土运太过;少宫为阴,代表土运不及。①指土运不及之年。素71“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素70“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少宫与少角同。”马莳:“此则不及之土为少宫,而土从木化,当与少角同。”②指土运不及之运步。素71“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
【少 2海】
穴名。属手太阴心经,合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微屈肘取穴。灵5“手太阴根于少泽,溜于阴谷,注于少海。”
【少 2商】
1.穴名。属于手太阴肺经,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灵2“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2.五音中商音的一种,指少商之人,为人的五行分类中金形之人中的一种。灵65“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
3.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商代表金运。五音分阴阳,太商为阳,代表金运太过;少商为阴,代表金运不及。①指金运不及之年。素71“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素70“从革之纪……少商与少徵同。”张志聪:“商主金音,金运不及,故为少商,火兼用事,故少徵同其化也。”②指金运不及之运步。素71“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 2腹】
指腹的下部,位于脐与骨盆之间。又称小腹。素17“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素60“季胁引少腹而痛胀……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王冰:“少腹,脐以下也。”素69“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王冰:“少腹,谓脐下两傍髎骨内也。”
【少瞑】
睡而少寐。灵80“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少 2徵】
1.五音中徵音的一种,指少徵之人,为人的五行分类中火形之人中的一种。灵65“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马莳:“前篇以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而此以左代右,以上代下,必有误耳。”
2.运气术语。按五音建运理论,徵代表火运。五音分阴阳,太徵为阳,代表火运太过;少徵为阴,代表火运不及。①指火运不及之年。素71“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马莳:“中少徵火运者,癸为阴火为少徵也。”②指火运不及之运步。素71“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 2阳脉】
1.指正月、二月阳气始旺时的脉象。素18“少阳脉至,乍数乍踈,乍短乍长。”林亿:“吕广云:‘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2.指手少阳三焦经和髎穴部位的脉象,位于耳角根之前,鬓发之后,耳门微前上方。金14“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又,喜多村直宽:“‘少阳脉卑’四字,疑衍。盖‘趺阳脉伏’与‘少阴脉细’相对之辞。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双关之句,乃经文析男女以错综成文也,且经中无诊少阳之法,又不言脉卑,其为衍文无疑,诸注并凿矣。”
【少 2阳病】
1.病名。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临床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为特征。治宜和解少阳,代表方为小柴胡汤。伤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指少阳经脉的病变。灵74“诊目痛,赤脉……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张介宾:“足少阳经外行于锐眦之后,故从外走内者,为少阳病也。”
【少 2阳藏】
指少阳经脉之气。素21“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 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马莳:“少阳脉气独至,是足少阳之气逆也。”张志聪:“少阳脏者,三焦甲胆之经气。”高世栻:“三阳主六腑,腑能藏物,亦谓之脏。”
【少 2阴证】
指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等临床表现。伤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少 2阴脉】
1.足少阴肾经。素31“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
2.少阴病所见脉象。素32“热病也,荣未交……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吴崑:“《伤寒例》云:‘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表见阳热之色,里见少阴之脉……是阳证得阴脉矣。”素79“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森立之:“盖胃肾共病,肾水用事,则其害必至肺金,则少阴病‘脉沉’……‘四肢沉重’、‘四逆’之类,并皆与本文相符。”
3.足少阴肾经上动脉搏动之象,常指太溪穴部位的脉象。金14“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金22“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少 2阴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为特征。治宜温经回阳,代表方为四逆汤。或因热伤肾阴,心火上炎,水火不济而成少阴热化证。临床以心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特征。治宜滋肾阴,清心火,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伤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伤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 2室山】
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位于嵩山之西。神2“冬葵子……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生少室山。”
【少 2阳之人】
阴阳五态人之一。体质特点为多阳而少阴,其特征是办事谨慎,自尊心强,善外交。灵72“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少 2阳中风】
证名。因少阳感受风邪,郁而化火,风火相扇,上干清窍,旁及脉络所致。临床见胸中满而烦,耳聋,目赤等。伤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 2阳阳明】
证名。指因少阳病误治亡失津液,火热化燥而转属阳明的病证。伤179“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成无己:“邪自少阳经传入府者,谓之少阳阳明。经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即是少阳阳明病也。”
【少 2阴之人】
阴阳五态人之一。体质特点为多阴而少阳,其特征是爱贪小便宜,善盗,对别人的痛苦幸灾乐祸,并有嫉妒之心。灵72“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少 2阴中风】
证名。指少阴经感受风邪所形成的病证。伤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钱潢:“夫少阴中风者,风邪中少阴之经也。”
【少 2羽之人】
古代体质类型之一。羽为五音之一,与五行中水相应,用以代表阴阳二十五人中水形之人。水形之人分为上羽、大羽、少羽、众羽、桎羽五个类型,少羽之人为其中之一,以善于周旋为特点。灵64“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马莳:“纡纡然者,有周旋之义也。”
【少 2宫之人】
古代体质类型之一。宫为五音之一,与五行中土相应,用以代表阴阳二十五人中土形之人。土形之人分为上宫、大宫、少宫、左宫、加宫五个类型,少宫之人为其中之一,以性格圆滑为特点。灵64“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张介宾:“枢枢,圆转貌。”
【少 2商之人】
古代体质类型之一。商为五音之一,与五行中金相应,用以代表阴阳二十五人中金形之人。金形之人分为上商、 商、左商、少商、右商五个类型,少商之人为其中之一,以严肃庄重为特点。灵64“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张介宾:“严严,庄重貌。”
【少 2腹如扇】
症状名。谓小腹恶寒犹如风吹状。金20“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少 2徵之人】
古代体质类型之一。徵为五音之一,与五行中火相应,用以代表阴阳二十五人中火形之人。火形之人分为上徵、质徵、右徵、少徵、质判五个类型,少徵之人为其中之一,以性格乐观喜悦为特点。灵64“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张志聪:“慆慆,喜悦之态。”

日(rì)

1.太阳。素6“日为阳,月为阴。”素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9“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2.昼,白天。素3“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素35“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素6“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灵76“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
4.每天,一天天地。素14“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素29“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伤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
5.记历的单位。特指一个月内的某一天。灵77“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灵79“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
6.日子,日期。素22“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灵6“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伤6“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日辰禁忌。灵78“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张志聪:“所直之日,谓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是谓天忌日也。”
8.为“月”之讹。指女子月经来潮。灵49“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丹波元简:“今依《甲乙》‘不日’作‘不月’,连上文女子在于面王之章,俱为女子之义,则似义稍通。”
【日入】
日落。灵18“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素65“冬日入,夏日出。”
【日夕】
傍晚。素20“病风者,以日夕死。”高世栻:“日夕,乃申酉之时。”
【日中】
正午。素4“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灵18“日中而阳陇为重阳。”素20“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高世栻:“日中,乃巳午之时。”
【日月】
1.太阳和月亮。素2“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素9“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灵71“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2.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变化规律。素13“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王冰:“不知日月者,谓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也。”素26“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王冰:“候日月者,谓候日之寒温,月之空满也。”
3.一天一月。即天干十日和地支十二月。见“阴阳系日月”。
【日出】
太阳初升之时。又称平旦。素22“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素65“肺病喘咳……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日西】
1.太阳偏西。灵18“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2.日落之时。即傍晚。素3“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高世栻:“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收,申酉戌日西之时,主人身秋收之气也。”
【日光】
太阳发出的光。素2“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灵4“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张志聪:“日光,太阳之火,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日夜】
白天黑夜。灵22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日昳】
太阳偏西。相当于下午1时至3时。素22“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素65“冬夜半后,夏日昳。”王冰:“日昳,谓午后八刻未正时也。”
【日晡】
指申时。即下午3时至5时。金21“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伤240“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日暮】
傍晚。素27“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伤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
【日醒】
谓顿悟犹如清晨初醒。灵42“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曰(yuē)

1.说,说道。素3“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灵1“《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4“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2.叫做,称为。素1“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素6“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素11“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3.为,是。素10“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素2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素66“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4.疑为“用”之讹。灵48“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甲乙经》卷四“曰”作“用”。

(一、zhōnɡ)
1.内,里面。与“外”相对。素4“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灵18“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金1“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2.中间;当中。灵26“取足太阳腘中血络。”素5“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素71“运居其中而常先也。”张介宾:“岁运居上下之中,气交之分。”
3.指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内。难43“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神2“曾青……生蜀中山谷。”
4.居于其中。素17“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王冰:“若已见血,则是湿气及水在腹中也。”
5.中等。素74“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难18“九候者,浮中沉也。”
6.半,位置在两端之间的。灵54“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80“余尝上于清泠之台,中阶而顾。”
7.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见“中适”。
8.指体内。素17“五藏者,中之守也。”王冰:“身形之中,五神安守之所也。”素47“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杨上善:“胆为肝府,肝为内将,取决于胆。”灵37“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灵73“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①指心胸。素10“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王冰:“心脉起于心胸之中,故积气在中。”素18“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②指腹中。素69“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③指人体的中部或中焦部位。素71“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素70“病在中,傍取之。”伤184“阳明居中,主土也。”④指五脏。灵8“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灵48“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杨上善:“中,谓五藏。”素14“此四极急而动中。”杨上善:“此四候,即是五脏伤竭,病生于内,故曰动中。”又,王冰:“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⑤指脾胃。素14“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森立之:“盖‘中’者,谓脾胃也。《伤寒论》所云理中、建中与此同义。”又,张介宾:“若伤其鬲,则脏气阴阳相乱,是为伤中。”伤159“理中者,理中焦。”灵23“中有寒,取三里。”张介宾:“若中气有寒,仍当取足阳明之三里,温补胃气而风寒可除也。”⑥指肠胃。灵3“浊气在中者……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素42“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杨上善:“皮肤受风日久,传入肠胃之中泄痢,故曰肠风。”⑦指子宫。金22“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尤怡:“脏坚癖不止者,子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⑧指经脉,血脉。灵15“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灵72“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张介宾:“血脉在中,气络在外。”灵48“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⑨指病位深远。灵7“病在中者,取以长针。”张介宾:“中者,言其远也。”马莳:“《九针论》云:八曰长针,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9.犹言宜,可。伤16“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伤98“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149“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0.合适;恰当。见“中适”。
11.指二十四节气的中气。《左传·文公元年》:“举正于中。”杜预注:“举中气以正月。”素9“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
12.运气术语。①指中气,即六气每一步的最后30天余,用以代表天气。素68“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②指中见之气,即与本气三阴三阳相表里的气。素68“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素74“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张志聪:“是以阳明厥阴,从中见之化也。”③指中运。又称岁运,通主一年的气运。素71“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中苦热。”张志聪:“太阴湿土运化于中,故宜苦以燥湿,热以温阴。”
13.为“上”之讹。灵13“手少阳之筋……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胡本、《甲乙经》卷二、《太素》卷十三“中”并作“上”。
(二、zhònɡ)
1.刺中。灵4“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灵7“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灵9“膺腧中膺,背腧中背。”马莳:“此言凡取穴者,必当各中其所也。”
2.符合。素17“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素75“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
3.指治疗措施切合病情,取得疗效。灵1“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张介宾:“针已中病即当去针,若中而不去则精气反泄。”
4.侵袭;伤害。灵4“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素68“邪之中也奈何……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金1“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5.感受,遭受。灵66“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素35“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素39“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6.中伤,刺伤。素52“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高世栻:“故刺失其宜,中伤心气,周时一日而死……中伤肝气,则三日死。”素16“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素61“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
7.指诊断切中(病情)。素78“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
8.触及,碰。素18“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素19“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素27“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
9.应,感应。指(针感)传循到某处。灵75“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孙鼎宜:“中,犹应也。”
10.到,达到。灵37“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寿中百岁。”灵49“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中工】
指医疗水平中等的医生。金1“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灵5“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难13“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中山】
古国名。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神2“白蒿……生中山川泽。”神4“甘遂……生中山山谷。”
【中止】
中间停歇。伤178“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
【中见】
运气术语。中见之气。即与本气三阴三阳相表里的气。素68“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张介宾:“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
【中气】
1.指中焦脾胃之气。素17“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灵28“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2.肠胃之气。素43“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王冰:“肠胃中阳气与邪气奔喘交争。”
3.指人体正气。灵1“补曰随之……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灵72“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素35“中气实而不外泄。”
4.运气术语。即六气每一步的最后30多天,用以代表天气。素68“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5.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即与本气三阴三阳相表里的气。素74“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有取中气而得者。”张介宾:“中气,中见之气也。”
【中 2风】
1.病证名。①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的病证。金5“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②指太阳中风证。伤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难58“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2.指感受风邪。素42“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神4“牡丹……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
【中古】
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内经》似指夏商时期。素1“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素13“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
【中央】
1.四方之中。与五行相配属土,在脏为脾,在色为黄。素4“中央为土,病在脾……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素29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2.指中原地带。素12“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3.中间。素60“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灵2“委中,腘中央,为合。”金11“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
4.诊法术语。面部色诊部位。①指五脏色诊部位,即在以鼻为中心的颜面正中。灵49“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②指大肠的面部色诊部位,在鼻翼外侧。灵49“中央者,大肠也。”张介宾:“中央者,面之中央也,谓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③指膝的面部色诊部位,在两侧上下牙床的中间位置。灵49“中央者,膝也。”张介宾:“中央,两牙车之中央也。”
5.指脉象之居中部位。素19“秋脉者肺也……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
【中外】
1.即内外。指疾病的表、里不同部位。素74“病之中外何如……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4“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灵66“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2.指脉象的浮取与沉取。素19“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森立之:“中外急,谓浮沉共急劲也。”
【中台】
古地名。无所考缉。神3“麝香……生中台山谷。”
【中年】
一般称40岁左右为中年。素33“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中冲】
穴名。属手厥阴心包经,为井穴。位于手中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处。灵2“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
【中州】
1.古豫州地处九州中间,称为中州。灵78“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
2.指中央,即四方之中。难4“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滑寿:“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脏,诸脏皆受气于脾土,土主中宫之义也。”
【中寿】
犹言中年。指自然寿命之半。灵54“其五脏皆不坚……故中寿而尽也。”
【中极】
穴名。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素60“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中针】
长短粗细适中的针具。素36“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
【中身】
1.犹言身半,指腰部。素6“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2.中部。灵1“员利针者……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中岳】
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神3“芍药……生中岳川谷。”
【中府】
指胃。素27“调之中府,以定三部。”高世栻:“中府,胃府也。”
【中治】
指运气中的主气。素71“少阳中治,时雨乃涯。”张介宾:“少阳中治,三之主气也。”马莳:“少阳为三之气,乃中治也。”
【中经】
指《神农本草经》中卷。神1“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森立之:“此书三品各一经,为上经、中经、下经,即卷上、中卷、下卷也。”
【中封】
穴名。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内侧,当内踝前方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缘凹陷处。灵2“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甲乙经》卷三、《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外台秘要》卷三十九“一寸半”并作“一寸”。
【中指】
1.手中指。灵14“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灵71“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
2.足中趾。灵10“胃足阳明之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中药】
指中等品类的药物。神1“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
【中品】
中等,中等品级。神3“卷三中品。”
【中适】
中和适当。灵29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张介宾:“寒热适其中和,则元气得以执持。”
【中脉】
指中部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灵1“针中脉则浊气出。”灵3“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马莳:“针其中脉,以取足阳明胃经之合,即三里穴,则中之浊气可出。”
【中度】
犹适中。灵12“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杨上善:“中度者,非唯取七尺五寸以为中度,亦取肥瘦寒温盛衰,处其适者,以为中度。”
【中宫】
1.九宫之一。指北极星所在的区域。又名“中央”、“招摇”。灵77“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
2.指五方的中央。难18“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中热】
1.中(zhōng)热。①指体内有热。素41“中热而喘,刺足少阴。”高世栻:“中热而喘,乃阳热内乘,阴寒外闭,故刺足少阴。”②指胸中烦热。素16“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高世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故中热。”素69“岁火太过……中热,肩背热。”王冰:“中热,谓胸心之中也。”③胃热。灵36“中热胃缓则为唾……中热则胃中消谷。”灵29“夫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
2.中(zhòng)热。即中暑。又名“中暍”。金2“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森立之:“中热者,即中暑之义,汗、热、渴三证,共添一‘大’字而看,尤妙。”
【中 2恶】
古病名。又称客忤、卒忤。泛指感受秽浊之邪,突然厥逆不省人事的病症。神1“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森立之:“《病源》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
【中根】
指存在于物质内部之根由。素70“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王冰:“生气之根本,发自身形之中,中根也。”又,高世栻:“五运在中,万物化生,所谓中根。”
【中原】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神1“青蘘……生中原川谷。”
【中
即中膂,指脊椎。素58“中 两傍各五,凡十穴。”张介宾:“ ,膂同。”
【中 2病】
治疗措施切合病情,取得疗效。金3“百合地黄汤方……中病,勿更服。”金10“乌头……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中部】
诊法术语。①指三部九候诊法中位于经渠、合谷、神门处的脉动部位。素20“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②指寸口诊脉部位中的两手关部。难18“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中野】
原野之中。灵60“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
【中脘】
指胃的中部。难31“中焦者,在胃中脘。”
【中渚】
穴名。属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灵2“三焦者……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
【中裈】
即内裤。伤392“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中焦】
三焦之一。指膈下至脐的部位。内居脾胃,具有熟腐水谷,吸收水谷精微,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灵18“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以为血。”灵30“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81“中焦出气如露。”
【中道】
半途,半路。灵60“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素74“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吴崑:“言病所远,恐药至中道而气味他往者,食药后促而过之。”
【中 2湿】
1.指感受湿邪。难43“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难50“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2.病证名。指湿痹。金2“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中寒】
1.中(zhōnɡ)寒,证名。①指里寒证。素62“阴盛生内寒奈何……故中寒。”②指中焦虚寒证。中焦脾胃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临床见脘腹疼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金10“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2.中(zhònɡ)寒,证名。即感受寒邪的胃中虚冷证。指以不能食为主症的阳明病。伤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命中寒。”伤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必大便初鞕后溏。”程郊倩:“本因有寒,则阴邪应之,阴不化谷,故不能食,就不能食者,名之曰中寒,犹云寒则召寒,其实乃胃中虚冷证也。”
【中暍】
古病名。①即中暑、中热。金13“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②指阴寒之暑证。即夏季感受寒湿之邪所致之证。金2“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王肯堂:“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
【中满】
病证名。即脘腹胀满。素5“中满者,泻之于内。”吴崑:“中满者,腹中满也。”素47“甘者令人中满。”素65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中膂】
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平第3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灵75“又刺中膂,以去其热。”张介宾:“大杼、中膂俞,俱太阳经穴,刺此皆可以去热。”
【中附上】
尺肤诊部位名称。指上肢腕肘关节之间内侧中1/3部位。素17“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中俞髎】
穴名。指陷谷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素60“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髎。”高世栻:“髎,骨穴也……中俞,足阳明俞穴也。五俞之穴,前有井、荥,后有经、合,俞居中,故曰中俞髎,足中指间陷谷穴也。”
【中部人】
诊法术语。指三部九候诊法中位于神门处的动脉。素20“中部人,手少阴也……人以候心。”王冰:“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也……手少阴脉当其处也。”
【中部天】
诊法术语。指三部九候诊法中位于经渠处的动脉。素20“中部天,手太阴也……天以候肺。”王冰:“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手太阴脉当其处也。”
【中部地】
诊法术语。指三部九候诊法中位于合谷处的动脉。素20“中部地,手阳明也……地以候胸中之气。”王冰:“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也……手阳明脉当其处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中正之官】
官名。陈胜为楚王时始设。负责考察人才,作为选任官员的依据。喻胆的主决断作用。素8“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指次指】
1.为“小指次指”之讹。即无名指。素63“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关冲穴出于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误也。”
2.为“大指次指”之讹。即中指。素63“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王冰:“中当为大,亦传写中大之误也。据《灵枢经》《孔穴图经》中指次指爪甲上无穴,当言刺大指次指爪甲上,乃厉兑穴,阳明之井。”《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足中指爪甲上,无次指二字,盖以大指次指为中指义,与王注同。”
【中渎之府】
指三焦。三焦是体内主持水液通行,总司气化的内脏。灵2“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
【中焦如沤】
比喻中焦沤渍食物,腐熟水谷的功能。灵18“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中精之府】
指胆。因其贮藏精汁,故名。灵2“胆者,中精之府。”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中风病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故名篇。

(一、nèi)
1.里面,里头。与“外”相对。《广雅·释言》:“内,里也。”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灵47“有其不离屏蔽室内。”伤233“于铜器内,微火煎。”①指体内。素4“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灵6“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灵12“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金6“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②指内在脏腑。素17“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张介宾:“内,言脏气。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之。”又,王冰:“知内者,谓知脉气也,故按而为之纲纪。”杨上善:“秋冬脉气为阴在内,故按得纲纪。”素13“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伤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③指腹内;肠胃。素5“中满者,泻之于内。”王冰:“内,谓腹内。”又,杨上善:“气胀肠胃之中,可以泻之。”伤105“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柯琴:“今调和而不微,是脉有胃气,胃实可知也。”难29“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④指心胸部。素19“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杨上善:“内痛,谓是心内痛也。”金12“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陆渊雷:“内痛,亦谓胸胁内引痛耳。”⑤指经脉。与络脉相对而言。素26“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杨上善:“络脉外虚,经脉内乱,于是淫邪得起也。”⑥指脉内。灵20“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张志聪:“内,脉内也。”⑦指循行于脉内的营气。灵18“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张介宾:“内言营气,外言卫气。”⑧指诊脉部位。即脉位深在,重按乃得。灵1“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马莳:“内绝不至者,重按之而脉不至。”又,张介宾:“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难12“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叶霖:“此以脉口内外言阴阳虚实,不可误也。”⑨指目内眦。灵74“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杨上善:“手足少阳经皆从目外来,去于目锐眦,走于目内。”⑩指居中、靠里的一侧。灵10“肺手太阴之脉……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张介宾:“内,内侧也。”素17“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素19“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2.指向内,向里。素17“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王冰:“脉远臂筋,推之令近,远而不近,是阳气有余,故身有热也。”素43“诸痹不已,亦益内也。”素61“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
3.室,内室。素42“首风之状……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王冰:“内,谓室屋之内也。”灵6“起步内中,无见风。”
4.女色,房事。灵9“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张志聪:“内者,入房也。”又见“接内”、“使内”。
5.心,内心。素1“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灵80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伤121“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6.病位在里,相对于“表”而言,指病位在肌表之内。素74“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灵49“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伤389“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7.内在的病机。素78“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吴崑:“故外之病情,内之神志,两者相失。”又,王冰:“外,谓色;内,谓脉也。”张介宾:“外内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应也。”
(二、nà)
“纳”的古字。
1.放入,加入。灵6“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伤14“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金2“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2.受纳,纳入。灵16“营气之道,内谷为宝。”灵60“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素63“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
3.接纳,收藏。灵72“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马莳:“内,同纳。好纳而恶出者,有所得则喜,有所费则怒也。”素77“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张介宾:“气内者,气之在内者也,即元气也。”
4.刺入。灵9“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马莳:“内,纳同。”素62“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难70“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阴也。”
【内气】
1.体内脏腑经脉之气。素28“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2.指人体阳气。素64“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森立之:“内气外泄,谓阳气外出,阴血不行,所以为痹也。”
【内风】
病名。因房事汗出,腠理开泄,致外风侵袭而成的病证。又名劳风。素42“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王冰:“内耗其精,外开腠理,因内风袭,故曰内风。经具名曰劳风。”
【内外】
1.人体与环境。素3“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杨上善:“故圣人陈阴阳,使人调内外之气,和而不争也。”灵66“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2.指内在的筋脉脏腑和外在的皮毛肤肉。素4“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杨上善:“皮毛肤肉,在外为阳;筋骨脏腑,在内为阴。”素69“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张介宾:“内外分离,表里不相保也。”难72“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叶霖:“内为阴而主里,外为阳而主表。”
3.指病位的表与里。素35“疟之始发也……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素54“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伤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4.指诊脉时脉位的深与浅。难12“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5.指疾病的内在表现与外在征象。难16“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滕万卿:“按此篇所言内外证,非谓病症表里,即为诊候内外也……所谓外证者,医坐病人之侧,以为望闻也;内证者,亲逼病人,按腹诊脉,以为问切也。”
【内伤】
指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劳过度等因素内损脏气。素77“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神4“石楠草味辛,平。主养肾气,内伤阴衰。”
【内关】
1.病机名。指阴气盈溢于内,与阳气不能相交。灵9“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杨上善:“阴气盈溢在内,关闭阳气不得复入,名曰内关。”张介宾:“六阴偏盛,盈溢于脏,表里隔绝,是为内关。”
2.病机名。指阴气内闭,阳气外入而格拒。难3“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滑寿:“以阴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内关外格,谓阴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徐大椿:“内关,谓阳反在下,居阴之位。”
3.手厥阴心包别络名。在离腕2寸处出于两筋间,循经而上,系于心包络。又为穴名。灵10“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马莳:“此言心包络经之络穴也……其别名曰内关。”
【内间】
指内侧缘。灵2“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灵10“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内证】
指发生于人体内部,即胸腹部的病症。与“外证”相对而言。难16“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滕万卿:“内证者,亲逼病人,按腹诊脉,以为问切也。”
【内侧】
靠里、居中的一侧。灵2“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内府】
指六腑。灵4“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内治】
治法名。即采用饮食或药物等直接从内治疗的方法。素74“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王冰:“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内经】
医书名。《黄帝内经》的简称,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分。
【内急】
症状名。在内筋脉拘急。灵13“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内庭】
穴名。属足阳明胃经,荥穴。位于足背第2、3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处。灵2“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杨上善:“内庭者,次指外间陷者中也。”
【内热】
1.内(nèi)热。①里热。指阴液亏虚、劳倦气衰,或邪热入里、饮食停积等引起的热性病变。素62“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47“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②指自觉体内烦热。素45“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
2.内(nà)热,治法名。指用温针或药熨,使热气入内,以温经散寒。灵6“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张璐:“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入内,血脉流通也。”
【内格】
1.病名。指逆四时阴阳之气而产生的疾病。素2“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王冰:“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高世栻:“反顺为逆,则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2.指火热余气格拒于内。素71“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张介宾:“燥金之客,加于寒水之主,金气收,故五气之余火内格,而为病如此。格,拒也。”
3.指病机名。指阳气外闭,阴气内出而格拒。难3“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内痈】
发生于脏腑的痈肿。素40“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吴崑:“内溃之痈,不显于外也。”灵4“肝脉……大甚为内痈,善呕衄。”
【内部】
面部中央。灵49“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张志聪:“五藏次于中央为内部,六府夹其两侧为外部。”
【内烦】
心胸烦热或烦闷。伤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尤怡:“内烦者,热从内动而生烦也。”
【内陷】
病机名。指伤寒表证未罢,误下致表邪入里。伤134“太阳病……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内辅】
膝部内侧辅骨,即股骨下端内侧隆起处。灵14“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张介宾:“内辅,膝骨内侧大骨也,亦曰辅骨。”
【内眦】
内眼角。灵22“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内寒】
里寒。指阳气亏虚或寒邪入里、饮食寒冷等引起的寒性病变。素62“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内廉】
内侧缘。素41“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灵10“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13“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内
病名。肠内溃破,下利脓血的病证。灵4“脾脉……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杨上善:“微涩,是血多聚于腹中,溃坏而下脓血也。”张介宾:“肠 、内 ,远近之分耳。一曰下肿病,盖即疝漏之属。”
【内漏】
病名。指耳底化脓的疾病。素52“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张介宾:“脓生耳底,是为内漏。”
【内踝】
又名合骨,即胫骨下端向内的骨突。素41“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灵2“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难28“阴 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内藏】
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灵47“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水(shuǐ)

1.水。灵17“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38“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
2.泛指液态物。伤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另见“浆水”、“经水”。
3.河流。见“渭水”、“汝水”等。
4.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称。素21“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灵43“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金1“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5.五行之一。其性寒凉、滋润、向下、闭藏。在方位为北方,季节为冬,五气为寒,五色为黑,五味为咸,五音为羽,五脏为肾。素2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25“火得水而灭……水得土而绝。”素4“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
6.指肾。灵23“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素74“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张介宾:“土气克水,故肾水受邪,肾病则并及膀胱。”难75“泻南方火,补北方水。”
7.指阴脏。即位于膈下的肝脾肾。素76“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王冰:“三水,谓三阴脏……三阴脏者,肝脾肾也。”
8.指人体正常的液态物质。①指津液。素5“九窍为水注之气。”高世栻:“水,水津。”素61“肾何以主水?”伤110“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②指阴精。素1“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张介宾:“肾为水脏,精即水也。”又,高世栻:“水,癸水也。”素81“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介宾:“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③指泪水。素81“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杨上善:“水者,泣也。”
9.指水湿痰饮之类的病邪。①指水湿之邪。素61“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伤192“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尤怡:“谷气盛而水湿不能胜之,则随汗外出,故曰与汗共并,汗出邪解。”②指水饮、痰饮之邪。金7“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尤怡:“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金12“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金17“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10.指水胀病。由阳虚阴盛,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灵57“水与肤胀……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余伯荣:“此太阳膀胱之水,溢于皮肤而为水胀也。”
11.指水肿病。素18“颈脉动喘疾咳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金1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吴谦等:“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金14“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素7“三阴结谓之水。”喻昌:“脾肺气结不行,即成水病。”①指正水。金14“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尤怡:“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②指风水。金14“水,发其汗即已。脉……浮者,宜杏子汤。”吴谦等:“风水发其汗即已……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12.指病理性渗出或分泌物。①(疮疡等病的)渗出物。素71“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②指痰涎等。见“清水”。
13.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水运。水运平气之年称为静顺,不及之年称为涸流,太过之年称为流衍。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素69“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素70“水曰静顺……水曰涸流……水曰流衍。”
14.运气术语。六气之一,指太阳寒水之气。素66“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王冰:“水,终气也。”素71“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
15.运气术语。指水郁之气。素7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马莳:“此言五郁之发,有多少微甚之异也。”
16.为“也”之讹。灵17“ 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甲乙经》卷二“水”作“也”。
17.为“外”之讹。素62“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外(原作‘水’)溢,则经有留血。”《太素》卷二十四、《甲乙经》卷六“水”作“外”。
【水土】
1.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素12“西方者,金石之域……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王冰:“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
2.五运中的水运和土运。素71“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
【水气】
1.水湿邪气。素34“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35“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金1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2.指水饮,痰饮。伤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方有执:“水气,谓饮也。”金12“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3.古病名。指水肿。素33“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伤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喻嘉言:“腰以下有水气者,水渍为肿也。《金匮》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此定法矣。”
4.指水分。即物体所含的水。金10“大乌头煎方……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
5.运气术语。六气之一。指太阳寒水之气。素68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王冰:“寒之分也,即冬至日前后各三十日……六之气也,天度至此,寒气大行。”
【水分】
病证名。指妇人先患水肿而后导致月经闭止的病证。金14“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尤怡:“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
【水火】
1.水与火。素5“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49“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2.指肾志与心神。素81“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张介宾:“志藏于肾,肾属水也。神藏于心,心属火也。目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则水生于目。”
3.指寒热之气。素71“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张志聪:“岁前之终气,乃少阳相火,今岁之初气,乃太阳寒水,故为寒交暑,而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
【水玉】
中药名。为半夏的别名。见“半夏”。神4“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一名水玉。”
【水芝】
中药名。白瓜子的别名。见“白瓜子”。神2“白瓜子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水芝。”
【水华】
中药名。水萍的别名。见“水萍”。神3“水萍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
【水闭】
症状名。指小便不通。素71“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灵10“是主脾所生病者……水闭,黄疸,不能卧。”杨上善:“脾所生病,不营膀胱,故小便不利也。”
【水运】
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水气的运行主事。逢丙逢辛之年,中运为水运。素66“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水苏】
中药名。又名鸡苏、香苏等。为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水苏、华水苏或毛水苏的全草或根。辛,微温。入肺、胃经。疏风下气,止咳利咽,止血消肿。主治感冒,痧症,头风眩晕,咽痛失音,吐咯衄血,崩漏,痢疾,淋症,跌打损伤。神2“水苏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
【水位】
运气术语。指太阳寒水之气所主时位。素74“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王冰:“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
【水谷】
1.水与食物。伤191“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2.泛指饮食物。素18“人以水谷为本。”灵50“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灵69“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3.指饮食物传导的通道。神4“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水饮】
病因名。指体内的水湿、痰饮邪气。素70“太阳司天,寒气下临……水饮内稸,中满不食。”金14“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水英】
中药名。水靳的别名。见“水靳”。神3“水靳味甘,平。主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
【水郁】
1.水运之气被胜气所郁遏。素71“水郁之发,阳气乃辟。”张介宾:“土胜制水,水之郁也,水郁而发,寒化大行,故阳气乃辟。”
2.指水气郁遏而致的病证。见“水郁折之”。
【水肿】
病名。又称水、水气病、水病等。指体内水湿停留泛溢,导致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素61“肾为水肿。”王冰:“肾为水肿者,以其主水故也。”灵13“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神4“泽兰……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
【水胀】
1.病名。由邪气内逆,阻塞气机,水液不行凝聚而成的病证。参见“水9”。灵36“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水溢则为水胀。”神4“商陆味辛,平。主水胀,疝瘕,痹。”
2.《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了水胀、鼓胀、肤胀、肠覃、石瘕五种病证的特征、鉴别要点和治疗,首论水胀病,故名篇。
【水泻】
中药名。泽泻的别名。见“泽泻”。神2“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一名水泻。”
【水宗】
水之源。指肾。肾为水脏,主持全身水液的代谢。素81“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张介宾:“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肾,故又曰宗精。”
【水参】
中药名。知母的别名。见“知母”。神3“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水参,一名水浚。”
【水香】
中药名。兰草的别名。见“兰草”。神2“兰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
【水泉】
1.河流与泉流。素69“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素70“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
2.指小便。素17“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王冰:“水泉,谓前阴之流注也。”
【水俞】
治疗水肿病的腧穴,共五十七穴。素58“水俞五十七穴。”素60“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水逆】
病证名。由太阳病,水蓄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治宜化气行水解表,方用五苓散。伤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尤怡:“名水逆者,言因水气而逆。”
【水浆】
1.水。素74“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嗌络焦槁,渴引水浆。”伤236“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
2.指流质饮食。素31“其病两感于寒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伤150“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水病】
即水肿病。素33“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素61“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金14“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水浚】
中药名。知母的别名。见“知母”。神3“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水参,一名水浚。”
【水萍】
中药名。浮萍的别名。为浮萍科紫萍属植物紫萍或浮萍属植物浮萍的全草。辛,寒。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治风热表证,麻疹不透,隐疹瘙痒,水肿,癃闭,疮癣,丹毒,烫伤。神3“水萍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
【水银】
中药名。为自然元素类液态矿物自然汞。辛,寒,有毒。入心、肝、肾经。杀虫,攻毒。主治疥癣,梅毒,恶疮,痔漏。外用涂搽。神2“水银味辛,寒。主疥瘙,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
【水液】
1.津液。素61“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杨上善:“阴气盛,水上属于肾,生于津液也。”
2.人体代谢产生的液体,如汗、尿、涕、唾、涎、女子带下等。素74“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张介宾:“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素74“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王冰:“水液,小便也。”
【水蛭】
中药名。为医蛭科蚂蟥属动物蚂蟥、柳叶蚂蟥和医蛭属动物水蛭的全体。咸、苦,平,有毒。入肝经。破血逐瘀,通经消癥。主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组方有抵当汤、抵当丸。神4“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水道】
1.河道;水路。灵81“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难27“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
2.人体水液通行的道路。灵2“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灵12“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神2“榆皮……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水靳】
中药名。又作“水斳”。水芹的别名。为伞形科水芹属植物水芹的全草。辛、甘,凉。入肺、肝、膀胱经。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主治感冒,烦渴,浮肿,小便不利,淋痛,尿血便血,吐血衄血,崩漏,口疮牙疳,乳痈,瘰疬,麻疹不透等。神3“水靳味甘,平。主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
【水槐】
中药名。苦参的别名。参见“苦参”。神3 “苦参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一名水槐。”
【水藏】
主水之脏。指肾。素34“肾者水藏,主津液。”素44“肾者,水藏也。”
【水气病】
病名。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留泛溢,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金14“水气病脉证并治。”
【水芝丹】
中药名。藕实茎的别名。见“藕实茎”。神112“藕实茎……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
【水鸡声】
形容病人喉间痰鸣声连连不绝,如田鸡的叫声。水鸡,即田鸡、青蛙。金7“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水瘕痹】
病名。水饮停于胸胁下,结聚成形而小便不利的病证。灵4“肝脉……微缓为水瘕痹也。”马莳:“肝脉微缓,则土不胜水,当成水瘕而为痹也。水瘕者,水积也。”丹波元简:“盖水癖、癖饮之类。痹,闭也。”又,张志聪:“水瘕痹者,亦食饮之所积也。”
【水形之人】
人的五行分类之一。灵64“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水谷之府】
饮食水谷贮存之所,即胃。难35“胃者,水谷之府也。”
【水谷之海】
为水谷汇聚之处。四海之一,指胃。素11“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灵33“胃者,水谷之海……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
【水郁折之】
治法术语。指对水郁冲逆所致的病证,用调节制约的方法治疗。素71“水郁折之。”王冰:“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张介宾:“折,调制也。凡水郁之病,为寒为水之属也……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治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谓之折,岂独抑之而已矣。”
【水热穴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介绍治疗水病和热病的腧穴,并论述了其机理。同时还说明了针刺深浅,必须结合四时的问题。马莳云:“内论治水治热之穴,故名篇。”
【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篇名。本篇主要论述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根据水停部位及主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根据水气病形成与五脏的关系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根据病情演变情况分为气分、血分、水分。并分别论述了各自的治法与方药。

贝(bèi貝)

有壳软体动物的总称。见“贝子”。
【贝子】
中药名。白贝的别名。为宝贝科动物货贝、环纹货贝等的壳。咸,凉。入膀胱、肝经。清热,利尿,明目退翳。主治水气浮肿,淋痛尿血,小便不通,眼生翳障,鼻渊脓血,下疳阴疮。神4“贝子味咸,平。主目翳,鬼疰,蛊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
【贝母】
中药名。即川贝母。又名空草、虻、药实等。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等的鳞茎。甘、苦,微寒。入肺、心经。润肺止咳,化痰散结。主治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组方有白散、当归贝母苦参丸。神2“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一、jiàn見)
1.看见,看到。素5“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19“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伤158“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2.指望诊。灵4“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3.遇到,接触。素3“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王冰:“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疿。”灵18“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灵50“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
4.知道,了解。《淮南子·修务》:“而明弗能见者何?”高诱注:“见,犹知也。”素26“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太素》卷二十四“见”作“知”。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则天道可见。”素39“视而可见,扪而可得。”
(二、xiàn見)
“现”的古字。显现,显露。《集韵·霰韵》:“见,显也。”素11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18“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皆死。”灵37“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
【见血】
谓出血。常指刺络放血。素16“夏刺络俞,见血而止。”素41“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灵23“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者,尽见血也。”
【见鬼】
产生幻觉或错觉。神2“麻 味辛,平……多食令人见鬼,狂走。”神3“莨菪子味苦,寒……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

午(wǔ)

地支的第七位。①与天干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少阴君火之气,五行属性为火。素66“子午之岁,上见少阴。”素71“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②纪月,为夏历五月的月建。灵41“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素49“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③纪日。灵78“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④标记方位。指南方。见“子午”、“午泽”。
【午泽】
南方的沼泽湖泊。素71“焰阳午泽。”张介宾:“午泽,南面之泽也。”

手(shǒu)

1.人体上肢腕以下持物的部分。素25“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29“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灵71“左手执骨,右手循之。”
2.泛指上肢。见“手足2”。
3.指手在面部的望诊部位。灵49“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
4.指手三阳经脉。素17“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王冰:“躁者,病在手阳脉之中也。”灵2“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5.指寸口部位。素7“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王冰:“手,谓气口。”
6.指手部的穴位。①关冲穴。灵24“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杨上善:“手少阳至小指次指,即关冲穴。”②中冲穴。灵24“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马莳:“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中冲穴。”又,杨上善:“手之中指,手心主脉明堂,不疗于耳……今刺之者,未详。”
【手心】
手掌的中心部分。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手心热。”
【手甘】
手不狠。灵73“手甘者,复生如故也。”马莳:“盖遇人之手,有凶有善,犹用味之甘苦,故即以甘毒名之。”
【手足】
1.手和足。素28“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伤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2.泛指上肢与下肢。素32“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伤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手鱼】
手鱼际部位。灵2“鱼际者,手鱼也。”灵10“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手毒】
手狠。灵73“手毒者,可使试按龟。”
【手指】
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素20“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手掌】
指手心的一面。金22“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手臂】
胳膊。灵21“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手三阳】
指手太阳、阳明、少阳经脉。难60“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
【手太阳】
指手太阳小肠经。参见“手太阳之脉”。灵5“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灵12“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灵40“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
【手太阴】
1.手太阴肺经。参见“手太阴之脉”。灵12“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灵48“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素19“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2.指手太阴肺经的诊脉部位。即寸口部位。素20“中部天,手太阴也。”王冰:“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
【手巨阳】
即手太阳小肠经。素10“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手少阳】
指手少阳三焦经。参见“手少阳之脉”。灵2“三焦者,上合手少阳。”灵5“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灵12“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少阴】
1.指手少阴心经。参见“手少阴之脉”。灵9“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灵12“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2.指手少阴心经的诊脉部位。即神门穴部位。素20 “中部人,手少阴也。”王冰:“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也。”
3.指阴郄穴。素59“手少阴各一,阴阳 各一。”王冰:“谓手少阴郄穴也。在腕后同身寸之半寸,手少阴郄也。”
【手心主】
1.手厥阴心包络经。参见“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灵9“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灵12“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素45“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2.指天池穴。素28“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马莳:“宜是天池穴也。”
3.指中冲穴。素63“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王冰:“谓中冲穴,手心主之井也。”又,《甲乙经》卷五无“心主”二字,《太素》卷二十三无“手心主”三字。《新校正》:“详此五络之数,亦不及手心主。”此“心主”疑衍,“手”字接下句为读。
【手阳明】
1.指手阳明大肠经。参见“手阳明之脉”。灵5“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灵12“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2.指手阳明大肠经的诊脉部位。即合谷穴部位。素20“中部地,手阳明也。”王冰:“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也。”
3.指商阳穴。素63“耳聋,刺手阳明。”王冰:“手阳明,谓前手大指次指去端如韭叶者也,是谓商阳。”
【手足厥】
即手足厥冷。由于阳明中寒,阳气不布,或胃寒气逆,阳气阻遏所致。伤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金17“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手厥阴】
手厥阴心包络经。参见“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素70“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藏心肺。”
【手太阳经】
即手太阳小肠经。参见“手太阳之脉”。灵2“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手太阴经】
即手太阴肺经。参见“手太阴之脉”。灵2“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手少阳经】
即手少阳三焦经。参见“手少阳之脉”。灵2“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手少阳经也。”
【手少阴脉】
指手少阴神门穴处之动脉。素18“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王冰:“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又,高世栻:“少阴,尺脉也……两手少阴脉动甚者,则知肾气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气,故妊子也。”灵74“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手足逆冷】
即手足厥冷。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不能温煦四肢所致。伤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伤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金14“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
【手足厥冷】
指四肢发冷,可由手足发展至膝肘。多由阳衰阴盛,不能温煦四肢所致,也可见于痰实壅遏,阳气不布之证。伤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金10“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手足厥寒】
即手足厥冷。由于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而四肢失于温煦所致。伤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太阳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手太阳经别,是手太阳小肠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张志聪:“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支络也。”
【手太阳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太阳络脉。灵10“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阳小肠经。灵10“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太阳经筋。灵13“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胫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手太阴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手太阴经别,是手太阴肺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手太阴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太阴络脉。灵10“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阴肺经。灵10“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太阴经筋。灵13“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手少阳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手少阳经别,是手少阳三焦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少阳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少阳络脉。灵10“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少阳三焦经。灵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少阳经筋。灵13“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手少阴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手少阴经别,是手少阴心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手少阴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少阴络脉。灵10“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少阴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少阴心经。灵10“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少阴经筋。灵13“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
【手心主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厥阴经别,是手厥阴心包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手心主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厥阴络脉。灵10“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心主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厥阴经筋。灵13“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
【手阳明之正】
十二经别之一。手阳明经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别道而行的部分。灵11“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手阳明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即手阳明络脉。灵10“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阳明大肠经。灵10“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之筋】
十二经筋之一,即手阳明经筋。灵13“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手太阴气绝】
病证名。指手太阴肺经经气衰竭的病证。主要症状见皮毛憔悴,爪枯。灵10“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
病证名。指手少阴心经经气衰竭的病证。主要症状有面黑如漆柴,毛发枯槁。灵10“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十二经脉之一。手厥阴心包经。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膲;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牛(niú)

1.反刍偶蹄类哺乳动物。五畜之一,五行属土。素4“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畜牛。”王冰:“土王四季,故畜取丑牛,又以牛色黄也。”灵56“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素67“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牛肉】
中药名。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肉。甘,平。入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劳羸瘦,腰膝酸软,消渴,吐泻,痞积,水肿。灵56“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素22“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牛虱】
寄生于牛体表的一类无翅小型寄生昆虫的统称。神3“牛扁,味苦,微寒……杀牛虱小虫,又治牛病。”
【牛扁】
中药名。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牛扁的根。苦,温,有毒。祛风止痛,止咳平喘,化痰。主治风湿关节肿痛,腰腿痛,喘咳,瘰疬,疥癣。神3“牛扁,味苦,微寒。主身皮疮热气,可作浴汤。杀牛虱小虫,又治牛病。”
【牛黄】
中药名。又名丑宝、犀黄。为牛科野牛属动物黄牛的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苦、甘,凉。入心、肝经。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窍闭,惊痫抽搐,小儿急惊,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神3“牛黄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胆,可丸药。”
【牛领】
牛的脖子。灵81“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牛棘】
中药名。营实的别名。又名蔷薇、蔷麻。见“营实”。神3“营实,味酸,温……一名蔷薇,一名蔷麻,一名牛棘。”
【牛鼻】
牛的鼻子。金14“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牛膝】
中药名。又名百倍。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的根。苦、酸,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血(火)下行,利尿通淋。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通经,产后血瘀腹痛,癥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神2“牛膝味苦。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
【牛角
中药名。又名牛角胎。为牛科野牛属动物黄牛或水牛属动物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苦,温。入肝、肾经。化瘀止血,收涩止痢。主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带下,赤白痢,水泻,浮肿。神3“牛角 。下闭血,瘀血。治疼痛,女人带下下血。髓,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

毛(máo)

1.动植物表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的羽毛。《说文·毛部》:“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素18“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金4“石韦三分,去毛。”
2.泛指人的须发、汗毛等。灵30“熏肤,充身泽毛。”灵50“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灵枢经·五音五味》:“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杨上善注:“毛即须发及身毛也。”
3.指汗毛。为肺脏的外在表现。素10“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高世栻:“毛者,肺之外荣。”素44“肺热者色白而毛败。”难14“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4.指阴毛。灵10“肝足厥阴之脉……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灵16“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
5.指皮毛。灵8“毛悴色天,死于冬。”张介宾:“毛悴者,皮毛憔悴也。”素21“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张志聪:“夫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灵18“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
6.兽类。又称毛虫。《吕氏春秋·观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注:“毛虫,虎狼之属也。”素70 “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素71“厥阴所至为毛化。”
7.指毛脉,其象轻虚而浮,势如毛羽,兼柔和之象为秋季及肺的平脉;少柔和之象为肺的病脉;无柔和之象为肺的死脉。素23“肺脉毛。”王冰:“轻浮而虚,如毛羽也。”素18“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难15“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毛发】
人体眉、发、须、汗毛等的统称。灵10“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79“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
【毛虫】
兽类。五行属木。素70“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高世栻:“毛虫,木虫也。”
【毛际】
阴毛边缘部位。素60“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灵10“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毛刺】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浅刺皮肤以治疗浅表痹证的方法。灵7“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张志聪:“毛刺者,邪闭于皮毛之间,浮浅取之,所谓刺毫毛无伤皮,刺皮无伤肉也。”
【毛腠】
毛发腠理。灵5“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气(qì氣)

1.云气;空气。泛指气态物质。素68“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灵40“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张介宾:“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金8“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伤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2.指自然界阴阳寒热之气象。素70“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74“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张介宾:“分者,半也,谓阴阳气数,中分于此也。故以刻数之多寡言,则此时昼夜各得五十刻,是为昼夜百刻之中分。以阴阳之寒暄言,则春分前寒而后热,秋分前热而后寒,是为阴阳寒热之中分……至者,极也,言阴阳气数消长之极也。故以刻数言,则夏至昼长五十九刻,夜长四十一刻;冬至昼长四十一刻,夜长五十九刻,是为昼夜长短之至极。以阴阳之寒暄言,则冬至阴极而阳生,夏至阳极而阴生,是为阴阳寒热之至极。”
3.节气;气候。素9“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沈又彭:“气者,二十四气也。数者,盈虚之数也。”素26“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王冰:“四时八正之气者,谓四时正气八节之风,来朝于太一者也。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气定乃刺之者,谓八节之风气静定,乃可以此经脉调虚实也。”灵34“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4.指四时五行之气。素9“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张志聪:“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长夏土合脾,秋金合肺,冬水合肾,各以四时五行之气以名其脏焉。”素69“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
5.呼吸;气息。素19“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丹波元坚:“杨曰:喘息气急,肩膺皆动,故曰动形也。坚按:仲景所谓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正此之谓也。”素19“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森立之:“气不往来者,谓呼吸之气不往来也。”素62“候呼内针,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6.气味。素5“阳为气,阴为味。”吴崑:“臊焦香腥腐为气,为阳;酸苦甘辛咸为味,为阴。”又,张介宾:“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素9“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王冰:“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灵63“姜韭之气熏之。”
7.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实在本元,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实在元素。本元之气分化为阴阳之气(天地之气),阴阳中和之气化生为自然界万物。素9“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吴崑:“气合而有形,谓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万物之有形者也。”素3“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杨上善:“谓天地间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阴阳及和三气。”素66“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70“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74“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2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70“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高世栻:“此复承上文形色制胜之意,而言五类盛衰,各随其天气地气之所宜。”素71“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张介宾:“此即所谓天地之气也。”
8.人体生命之气。指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也可简称为人气。人体生命之气随其性质有阳气、阴气之分,随其转化有宗气、营气、卫气、经气之别;随其功能活动有胃气、心气、肝气、肾气、肺气、脾气、脏腑之气之名;随其部位分布有头气、胸气、腹气、胫气、上气、中气、下气之称;随其形态又有精、气、津、液、血、脉的不同。难8“故气者,人之根本也。”灵18“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71“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37“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灵52“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28“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悗。”灵30“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人体生命之气由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先天父母之精气融合而成,由肺所主,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并与自然之气相通应,而有年或日节律的变化。灵28“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灵68“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灵30“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75“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素53“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难36“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张介宾:“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素9“肺者,气之本。”难24“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难31“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灵2“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张志聪:“此四时出入之序,人气之所处,病之所舍,五脏应五时之所宜也。”素26“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吴崑:“所在,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经中言气之所在,不能尽同,此其一也。”
人体生命之气与形相对而言,至精无形,形与气阴阳相互转化,运动不休。气的运动即气机,其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素5“阳化气,阴成形……形归气……气生形。”张介宾:“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灵6“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张介宾:“盖形以寓气,气以充形,有是形当有是气,有是气当有是形。故表里相称者寿,一强一弱,而不相称者夭。”灵73“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马莳:“上工论气不论形,所以预取其气而早就其萌芽,彼下工则反是矣。”灵17“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素68“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由于人体生命之气有总有分,故具体所指有如下区分:①统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又称为正气。素1“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53“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马莳:“夫所谓实者,邪气之入而实也,非真实也。所谓虚者,正气之出而虚也,乃真虚也。”素27“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其气以至,适而自护。”杨上善:“其正气已至适,人自当爱护,勿令泄也。”素3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71 “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高世栻:“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之岁,故食白丹之岁谷,以安其正气。”②元气。素77“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张介宾:“气内者,气之在内者也,即元气也。”又,杨上善:“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荣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难66“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③阴阳之气。灵9“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张志聪:“谓阴阳之气偏盛,刺之和调则止矣。”素80“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张志聪:“气之多少,问阴阳之气有多有少。”④五脏精气。素17“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王冰:“五气之精华者,上见为五色,变化于精明之间也。”素70“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张介宾:“此因司天之气制之,而人之脏气从之也。”素74“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高世栻:“味久而增其脏气,乃物化之常也;脏气增而日久,则此胜彼衰,乃夭之由也。”⑤水谷精微。灵56“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灵12“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张介宾:“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气而布扬于内外者也。”灵75“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⑥指营气。灵81“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杨上善:“出气,谓营气也。”灵16“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杨上善:“此下言营行十二经脉也。气,营气也。”⑦指卫气。灵18“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81“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杨上善:“上焦出卫气,卫气为阳,故在分肉能温之也。”灵63“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杨上善:“辛走卫气,即与卫气俱行,故辛入胃,即与卫气汗俱出也。”难71“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黄竹斋:“使卫气暂散乃内针,则深而不伤卫气也。”⑧人体阳气。素2“冬三月……无泄皮肤,使气亟夺。”王冰:“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之。”素35“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姚止庵:“是故邪入于阴,则阳气亦随之而并于阴,唯并于阴,于是阳在内而不在外,故外无气。”灵75“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张介宾:“必使其阳气下行而后止,此引而下之之谓也。”⑨经脉之气。素54“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马莳:“补泻之时者,言各经脉气之行,自手太阴以至厥阴者,昼夜共行五十度,其针入之后,若当其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气过谓之阖,可以随而补之,针与气开阖相合也。”灵10“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15“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62“四街者,气之径路也。”⑩指手太阴肺脉之气。灵62“气之过于寸口也……气之离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杨上善:“气谓手太阴脉气,从手寸口,上入于肺而息。” 指阴 脉之气。灵17“气独行五藏,不荣六府,何也?”张介宾:“帝以 脉为少阴之别,因疑其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也,故有此问。” 指气机。即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运行。灵3“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张介宾:“往来逆顺,至与不至,皆气之机也。”灵29“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灵55“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
9.邪气,病气。是中医学对致病因素及其功能信息的概括。灵44“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马莳:“邪气相合于脏,而病形成,得其分脏而病名别。”灵66“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素19“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此言气之逆行也。”王冰:“受气所生者,谓受病气于己之所生者也。”素21“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马莳:“故邪气归之于肾。”素26“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张志聪:“两虚相感,故邪气至骨,而入伤五脏。”素27“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张介宾:“此候其邪气也,非针之气至之谓。”素33“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王冰:“至,谓病气来至也。”①风邪。素3“因于气,为肿。”高世栻:“气,犹风也。《阴阳应象大论》:‘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不言风而言气,因于气为肿者,风淫末疾,四肢肿也。”森立之:“考风,本为山川之气,故或云风,或云气,宜互称耳。风毒又称脚气,中风又曰中气,即其例也。此举风寒暑湿之四因而言之,可得而解也。”素35“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畜作有时者何也……其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②六淫邪气。素3“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杨上善:“风寒暑湿四时邪气争而不和,伤五脏也。”素35“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素74“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③人体逆乱之气。灵23“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叶……气下乃止。”张志聪:“使逆气下行,则快然如衰矣。”灵34“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马莳:“气乱于心者,当取之手少阴心经之输穴神门,手心主即厥阴心包经之输穴大陵。”素62“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④阴邪。难55“积者,阴气也……气之所积名曰积。”叶霖:“阴邪渐积而成,故曰积。”又,张山雷:“窃谓气字当作血字……意者,古人本作血之所积,气之所聚。而传写者误之,亦正难言。”⑤阳邪。难55“聚者,阳气也……气之所聚名曰聚。”叶霖:“阳邪渐聚而成,故曰聚。”⑥其他病邪。如“浊气”、“清气”、“毒气”、“恶气”等。灵1“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10.病机术语。①指气的失调,包括气虚、气机失常。素49“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张介宾:“阳实于上,则气壅为聋。”高世栻:“故申明所谓浮为聋者,是逆气上浮为聋,皆在气也。”素39“余知百病生于 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灵78“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马莳:“此言五脏之气为病也。”②指气实。金1“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尤怡:“实谓血实,气谓气实。”③指胃气亢盛。金13“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吴谦等:“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④指气虚。金14“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尤怡:“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⑤指气胀。金14“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尤怡:“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⑥指病位。即气分。素62“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王冰:“卫主气,故气病而调之卫也。”
11.病症术语。①太息。素7“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张志聪:“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②胸腹胀气。素74“阳明之复……病生胠胁,气并于左。”伤231“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③腹中悸动。素74“少阴之复……少腹绞痛……气动于左,上行于右。”④矢气。素38“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素74“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⑤指积气。难18“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滑寿:“积气有微甚,脉从而应之。”
12.气象,景象。①指自然界的天象、气象、物象等。素70“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化也……敷和之纪……其气端……升明之纪……其气高……备化之纪……其气平……审平之纪……其气洁……静顺之纪……其气明。”②指脉象,脉搏。素19“春脉者肝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秋脉者肺也……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新校正》:“按越人云:‘春脉弦者,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来濡弱而长。’”素26“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灵49“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③指针刺感应。灵1“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67“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
13.属性,特质。①指自然物的性质、功能等。素67“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在气为柔……南方生热……在气为息……中央生湿……在气为充……西方生燥……在气为成……北方生寒……在气为坚。”灵40“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②指药物的性质、性能。神1“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灵62“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杨上善:“酸味性为涩收。”素40“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孙鼎宜:“二者皆药性,曰气者,古通言。”灵50“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③指疾病的性质。素74“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14.精神状态,情绪。灵9“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张志聪:“惊伤神,恐伤精,故必定其气乃刺之,则存养其精气神矣。”素5“暴气象雷,逆气象阳。”张介宾:“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
15.气色。灵49“相气不微,不知是非。”马莳:“相视气色,不能至于精微者,不知病之为是为非。”
16.气力。灵63“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张介宾:“甘性柔缓,故其气弱小,不能至于上焦。”灵3“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17.气势。灵55“无迎逢逢之气。”马莳:“逢逢之气,势来迫而甚盛者也。”灵64“火形之人……有气,轻财,少信。”马莳:“有气者,火有气势也。”
18.效力,作用。素11“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马莳:“盖天主变化,五者泻而不能藏,此所以象天也。”灵77“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气主体重。”素25“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张介宾:“盐味咸,水之化也。其性浸淫透物,久在器中则津液外泄而器无固者。”
19.运气术语。①五运之气与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素66“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张介宾:“知迎知随,则岁气可期,而天和可自保矣。”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张介宾:“先立其年,如甲子乙丑之类是也,年辰立则岁气可期。”素71“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张志聪:“此论五运之气,与司天在泉,各有同异,而气味之多少,亦各有所制也。”②指五运之气。以天干为纪(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逐年轮回运转,决定着全年气象、物候、藏象变化的五行特征。素67“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张志聪:“此复论五运主岁之有太过不及也。”素71“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高世栻:“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则其发也,有微有甚,微者当其气,得其本位之气也;甚者兼其下,兼其下时之气也。”③指六气。以地支为纪(厥阴风木巳亥,少阴君火子午,少阳相火寅申,太阴湿土丑未,阳明燥金卯酉,太阳寒水辰戌),决定着全年各时段的气候变化。素66“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王冰:“气,谓风热湿燥寒;形,谓木火土金水,此造化生成之大纪。”素67“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言死生之逆顺。”张志聪:“此总结六气之加临,先立其主气之年,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气,则间气之应见于左右,或从或违,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顺逆。”素68“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张介宾:“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素68“位有终始,气有初中。”吴崑:“初中者,每气皆有初中。”素71“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阳所至为寒雰。”④少阴君火之气。素74“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张介宾:“心火盛则热及心包络。包络之脉,历络三焦,故气游三焦……阳升在东也,上行于右,火必乘金也。”⑤阳明燥金之气。素74“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张志聪:“病生胠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⑥指六气中的主气与客气。素67“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高世栻:“气相得则和,加临之气与主时之气,相为生旺则和。不相得则病,加临之气与主时之气相为克贼则病。”素74“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张志聪:“同者逆之,谓气相得者,宜逆治之,如主客之同司火热,则当治以咸寒……异者从之,谓不相得者,当从治之,如寒水司天,加临于二火主气之上,客胜当从二火之热以治寒,主胜当从司天之寒以治热。”⑦胜复之气。素74“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张志聪:“四时有定位,而胜复之气,不随所主之本位而发,故气不可必也。”⑧三阴三阳之气。每气所主时段为一个甲子周期60日。难7“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集注》丁曰:“夫三阴三阳之气旺,随六甲以言之。”
20.通“器”。灵10“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甲乙经》卷二、《难经》二十四难“阴气”并作“阴器”。《素问·诊要经终论》王冰注作“阴器”。参见“阴气”。
21.疑为“为”之讹。素71“天山一色,或气浊色。”明代赵府居敬堂刻本、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屋刻本“气”并作“为”。
22.疑为“无”之讹。素62“动 候时,近气不失,远所乃来,是谓追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动无后时’。”《太素》卷二十四作“动无后时”,与《新校正》引《甲乙经》合。又,王冰:“欲动经气而为补者,皆必候水刻气之所在而刺之。”
【气力】
体力,力气。神2“泽泻……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神3“续断味苦,微温……久服益气力。”
【气口】
脉诊部位。即寸口,又称脉口。素11“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王冰:“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灵19“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张介宾:“气口在手太阴,肺脉也,气口独为五脏主,故以候阴。”
【气门】
1.汗孔。又称玄府。素3“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王冰:“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2.穴位,气穴。灵73“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上下气门。”马莳:“气门,即气穴也。《素问》明有《气穴论》,凡穴皆可以气穴称。”又,张介宾:“上下气门,即《卫气篇》诸经标本气街之义。一曰手经为上,足经为下,气脉必由之处,是谓门户。亦通。”
【气化】
1.阳气运化津液的作用和过程。素8“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张介宾:“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
2.运气术语。指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运行变化及其相应的自然界变化。素69“各从其气化也。”素71“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气化之常也。”
【气反】
指病气反其常候,病气所在与症状表现部位相反。素70“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
【气分】
病名。指阳虚寒凝,水饮寒邪搏结于气分的病症。临床以心下痞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或旋盘等为主症。①阳虚阴凝,寒水互结证。可伴见喘、肿、手足逆冷,腹满肠鸣等。治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金14“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②气滞脾虚,水气互结证。治宜理气健脾,化饮除湿,方用枳术汤。金14“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气月】
运气术语。指六气各气所主的月份。素71“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张介宾:“上下左右之位既明,则气之有六,月之有十二,其终始移易之数,皆可知矣。”
【气击】
病机名。即气冲。指气逆上冲胸咽。金14“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尤怡:“冲气宜温降,不宜攻下,下之亦未必去,故曰气击不去,其病不除。”
【气立】
1.指气的运行。素3“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指天地之气化所生成。素68“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70“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张介宾:“物之根于外者,必假外气以成立,而其生长收藏,即气化之所立也。”
【气穴】
1.即腧穴。为经脉之气所输注的孔穴,故名。素5“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素58“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杨上善:“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灵4“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张介宾:“经气所至,是谓气穴。”
2.指属阳部位的腧穴。素58“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吴崑:“气穴者,阳分之穴,或身之上半,或六阳之经皆是也。”又,孙鼎宜:“气穴当作气分,即五十九穴,以热多在阳分也。”
【气血】
气与血的合称。素3“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灵18“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灵60“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气会】
1.运气术语。指六气六步的交司时刻。素68“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王冰:“法以四年为一纪,循环不已,余三岁以会同,故有三合也。《阴阳法》以是为三合者,缘其气会同也。”
2.八会穴之一。古人认为,气会聚于膻中,膻中即为治疗气病的主要穴位。难45“脉会太渊,气会三焦。”
【气色】
指人的面色,神态。金1“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气冲】
1.穴名。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难28“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齐上行。”
2.指气冲穴所在部位。金11“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尺中,积在气冲。”朱峻明:“尺候下焦,尺脉沉细,积在气冲,如阴寒疝症之类是也。”
3.气逆上冲。金22“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
【气交】
1.指天地之气交会。素68“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王冰:“自天之下,地之上,则二气交合之分也。人居地上,故气交合之中,人之居也。是以化生变易,皆在气交之中也。”素2“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素71“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张介宾:“少阴司天,阳明在泉,上火下金,故水火寒热,持于气交之中而为病如此。”
2.运气术语。指六气中三之气与四之气所主时段。素71“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张介宾:“交互者,天气地气互合为用也,气交主之,即三气四气之际,乃天地气交之时……气交者,升降之中,亦三气四气之间。”张志聪:“雷者,火之气,三之气主火,四之气主土,故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发于三气四气之交。”
【气收】
病机名。指气机收敛闭郁,不能正常宣发输布的病理状态。素39“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气利】
病证名。由于中气虚寒,气机下陷,不能固摄所致,临床见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等症状。治宜温涩固脱,涩肠止利,方用诃梨勒散。金1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气乱】
病机名。指人体气机紊乱,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素39“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52“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气位】
运气术语。指五运或六气所在的位次。素68“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张介宾:“此下言地理之应六节,即主气之静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乃六气所主之位也。”素69“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张志聪:“气位者,五运六气各有司天纪地主岁主时之定位也。”
【气郁】
病机名。指气机阻滞不畅。素71“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姚止庵:“清寒滞于中,阳气不行也。”
【气味】
1.食物、药物的气味与滋味。即嗅觉与味觉所感到的味道。素22“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2.指酸苦甘辛咸等五味。素5“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王冰:“非惟气味分正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
3.指精气。素11“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姚止庵:“然养脏腑之气者,胃也;而验脏腑之气者,气口也。”灵1“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气迫】
运气术语。指主令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则所胜一方反侮,所不胜一方加薄,两相交迫而导致疾病。素9“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王冰:“如肝木气少不能制土,土气无畏而遂妄行,水被土凌故云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也。肝木之气不平,肺金之气自薄,故曰所不胜薄之。然木气不平,土金交薄,相迫为疾,故曰气迫也。”
【气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指因气滞所导致的腹胀满。素17“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张介宾:“邪滞于下,故腹为胀满。”森立之:“气胀者,谓腹中气满胀,即是宿食之类也。”
【气泄】
1.指矢气。素19“上见咳唾,下为气泄。”杨上善:“气,谓广肠泄气也。”
2.指营卫之气外泄的病理变化。素39“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3.指肺气外泄。素52“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王冰:“刺缺盆中内陷,则肺气外泄,故令人喘咳逆也。”
【气宜】
六气主时之所宜。素74“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吴崑:“气宜,气之所宜。”张介宾:“病随气动,必察其机,治之得其要,是无失气宜也。”
【气实】
指人体正气充实或聚集于某一部位。素53“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马莳:“气者,人身之气也,如营气卫气是也。”张介宾:“气为阳,气实则阳实故热,气虚则阳虚故寒。”素54“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气脉】
1.气血经脉。素1“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又,森立之:“盖气系于男,脉系于女。上文云‘丈夫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女子二七任脉通,太冲脉盛。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可以征矣……故男则气,女则脉,常通于身中而不止。”
2.指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及其所表现的脉象。素68“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张介宾:“气脉其应,如《至真要大论》之南北政,及厥阴之至其脉弦之类是也。”
【气逆】
1.病机名。即气机逆乱失常,主要指气机上逆。灵10“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难49“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素39“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2.指肺失肃降的喘咳等。素3“因而大饮,则气逆。”森立之:“气逆,即上气咳逆之略言。”王冰:“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也。”素38“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张介宾:“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
【气绝】
病机名。即脏腑经脉之气衰竭败绝。素20“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难24“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金17“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气结】
病机名。即气留滞不行。素39“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气高】
症状名。指气逆喘满。素17“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张介宾:“气高者,喘满之谓。”又,森立之:“气高,宜从全本作‘气鬲’为是……气鬲者,谓心腹中气壅闭,即是痰饮之类也。”
【气衰】
病机名。即正气虚衰。素17“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气海】
为宗气会聚、发源之处。四海之一。灵33“膻中者,为气之海。”灵56“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气盛】
1.指人体正气充盛。素53“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2.指人体之气过亢或郁滞。灵10“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张志聪:“气之盛虚者,谓太阴之气也。”素46“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3.指邪气盛实。灵3“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张志聪:“如其气方来,乃邪气正盛,邪气盛则正气大虚,不可乘其气来,即迎而补之,当避其邪气之来锐。”灵19“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张介宾:“若其邪盛则厥逆,自下上冲心肺,熏于肝胃。”
4.指吸气内充。素62“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张介宾:“气盛乃内针者,因病人之吸气而入针也。”
【气虚】
1.指人体正气虚弱。素28“气虚者,肺虚也。”素54“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77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
2.指气血输注、出入、聚散失衡,而某一部位偏失的状态。素62“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姚止庵:“是故惟并则有,惟有则实。惟有‘有’有实,故有‘无’有虚也。”
【气脱】
指正气耗损脱失。灵30“气脱者,目不明。”灵72“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气象】
景象,外在表现。见“平人气象论”。吴崑:“气,脉气;象,脉形也。”
【气淫】
运气术语。指主令之气太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则太过之气薄所不胜而乘所胜,淫并乘侮导致的疾病。素9“未至而至,此为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王冰:“假令肝木有余,是肺金不足,金不制木故木太过,木气既余则反薄肺金而乘于脾土矣,故曰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此皆五脏之气内相淫并为疾,故命曰气淫也。”
【气厥】
病机名。即气逆。素37“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故得之气厥也。”杨上善:“此胆传之病,并因逆热气之所致也。”素71“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
【气喘】
症状名。呼吸急促困难。素74“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
【气短】
症状名。呼吸短促,自感气的交换不足。金6“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气短胸满者加生姜。”
【气街】
1.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灵52“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张志聪:“气街者,气之径路。”张介宾:“此四街者,乃胸腹头胫之气,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谓之气街。”
2.穴名。即气冲穴。素61“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王冰:“气街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溪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灵33“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3.指气冲穴所在部位,即腹股沟股动脉处。素44“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王冰:“气街,则阴毛两傍脉动处也。”灵10“胃足阳明之脉……入气街中……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气痞】
证名。指气机壅滞所导致的心下痞塞胀满。伤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方有执:“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
【气痛】
病证名。指气滞不通所导致的疼痛。灵6“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灵49“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气道】
1.营气卫气运行的通道。灵18“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
2.呼吸之气的通道。即气管。灵28“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气蒙】
因经气逆乱所致的视物不明。灵21“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涩江抽斋:“气蒙似指郁冒之类。”又,张介宾:“经气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当取天牖”。
【气数】
五运六气与节气变化的常数。素9“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高世栻:“气数,二十四气之常数也。”素71“昭其气数,明其正化。”王冰:“气数,谓天地五运气更用之正数也。”
【气鞕】
病名。一时气逆,突然喉舌梗塞,不能发声言语的病症。灵21“暴喑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张介宾:“气鞕,喉舌强硬也。”张志聪:“鞕,梗同。”《太素》卷二十六“鞕”作“鲠”。杨上善:“气在咽中,如鱼鲠之状,故曰气鲠。”
【气癃】
病证名。膀胱气化失常而致的小便淋涩不通。灵35“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张介宾:“气癃,膀胱气闭,小水不通也。”神2“车前子……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
【气穴论】
《素问》篇名。该篇主要介绍人体气穴的分布概况,以及刺热病、诸水等应取的俞穴,并说明气穴与经络、溪谷等的关系和在病理与治疗方面的意义,故名篇。
【气交变】
即《气交变大论》。参见“气交变大论”。
【气府论】
《素问》篇名。该篇主要论述手、足三阳六腑经脉及任、督、冲等脉之气所发的俞穴,因诸经脉气交会所发之府,乃俞穴所在之处,故篇名《气府论》。马莳:“气府者,各经脉气交会之府也……此论脉气所发,故名曰气府也。”
【气厥论】
《素问》篇名。该篇主要论述了五脏六腑寒热相移所引起的各种病变,因这些病变是由脏气厥逆所致,故篇名《气厥论》。
【气上冲心】
症状名。即病人自觉气从腹部上冲心胸。金1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
【气上冲胸】
症状名。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素74“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金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8“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气上撞心】
症状名。即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伤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吴坤安:“此腹中之气,时时上冲也。”
【气交变大论】
《素问》篇名。全篇重点论述五运之气在天地气交中发生的太过、不及,以及因之出现相应的灾变疾病与异常变化,故名篇。

壬(rén)

天干的第九位。①与地支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木运之气,五行属性为木。素66“丁壬之岁,木运统之。”素71“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②纪日。壬癸属水,逢壬之日水气偏旺。素22“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灵44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难24“手少阴气绝……壬日笃,癸日死。”③与癸相配五行属水,标记季节之冬季。素42“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孙鼎宜:“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又,张介宾:“冬与壬癸皆水也,故中于肾。”
【壬子】
1.壬子岁。甲子周期第四十九位。壬子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为岁气。素71“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
2.壬子日。灵78“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
【壬午】
壬午岁。甲子周期第十九位。壬午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为岁气。素71“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
【壬申】
壬申岁。甲子周期第九位。壬申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为岁气。素71“壬申……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
【壬戌】
壬戌岁。甲子周期第五十九位。壬戌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为岁气。素71“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
【壬辰】
壬辰岁。甲子周期第二十九位。壬辰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为岁气。素71“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
【壬寅】
壬寅岁。甲子周期第三十九位。壬寅之岁,木运太过为中运,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为岁气。素71“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

升(shēnɡ)

1.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汉书·律历志》:“十仑为合,十合为升。”素7“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灵32“小肠……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伤352“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2.上升,升起。素68“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王冰:“升,谓上升。降,谓下降。”
【升明】
运气术语。指火运平气之年,火气上升而明亮。素70“木曰敷和,火曰升明。”高世栻:“上升明显,火之性也……火之平气曰升明。”
【升降】
上升与下降,为气的运动形式之一。素68“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王冰:“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降,谓化气也。”素67“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升推】
中药名。蒺藜子的别名。见该条。神1“蒺藜子味苦,温……一名犲羽,一名升推。”
【升麻】
中药名。又名周麻、周升麻等。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和升麻的根茎。辛、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寒热,咽痛,斑疹,麻疹透发不畅,时疫火毒,口疮,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脱肛,内脏下垂,妇女带下,崩中。组方有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神3“升麻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久服不夭。一名周麻。”
【升麻鳖甲汤】
方剂名。组成: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煎服法: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功用:透热凉血散瘀。主治:阳毒证。金3“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麻鳖甲汤主之。”

夭(yāo)

1.早死,短命。灵6“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素70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灵35“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
2.晦暗,无光泽。素19“色夭不泽,谓之难已。”王冰:“夭,谓不明而恶。”素20“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灵49“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3.憔悴。灵5“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夭殃】
短命,早死。灵9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夭疽】
病名。疮痈生于耳后致命处,病情险恶,难治易死,故名夭疽。灵81“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薰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夭然】
晦暗无光泽的样子。灵61“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

(一、chánɡ長)
1.空间、时间距离较大。与“短”相对。①指空间。素17“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灵47“皮缓腹里(裹)大者大肠大而长。”②指时间。素25“月有大小,日有短长。”
2.长度。灵1“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灵6“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灵14“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
3.高。灵6“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灵47“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4.高度。灵14“人长七尺五寸者。”
5.长久。素3“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29“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灵80“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
6.延长,加长。灵78“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
7.扩充,扩展。见“长刺节论”。
8.特长。素76“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
9.指长脉。即超过本位的脉象。素17“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难4“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10.副词。常,经常。《广雅·释诂一》:“长,常也。”灵19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
(二、zhǎnɡ長)
1.年长,年纪较大。灵12“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素76“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灵50“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
2.老,年高。见“年长”。高世栻:“长,犹老也。”
3.长大,成年。《公羊传·隐公元年》:“桓幼而贵,隐长而卑。”何休注:“长者,已冠也。”素1“昔在黄帝……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4.首位,首要。素44“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李中梓:“肺位至高,故为长也。”素42“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王冰:“长,先也。”素44 “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吴崑:“长,犹主也。”
5.主管,统领。素29“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马莳:“长,掌同。主也。”
6.生长;成长。素1“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素34“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森立之:“故肾脏之脂液干枯,而不生长。”
7.指长育。为夏令、火气的功用。素2“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王冰:“故少气以奉心于夏长之令也。”灵44“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素70“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王冰:“顺火之长育,使万物化气盈满也。”高世栻:“长,火气也。化,土气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8.滋长;助长。素46“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神2“玉泉……安魂魄,长肌肉。”
(三、zhànɡ長)
盛,强盛。《洪武正韵·漾韵》:“长,增盛也。”灵44“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灵54“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素70“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长久】
1.时间很长,持久。素69“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长寿。素28“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马莳:“故五藏骨肉滑利,所以其脉亦滑,可以长久而生也。”灵54“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各如其常,故能长久。”杨上善:“故得寿命长生久视也。”
【长子】
先秦地名。今山西长子县西。神3“长石味辛……一名方石。生长子山谷。”
【长 2气】
运气术语。五运中火之气。火运当令,可使万物生长出现蕃茂之景象。素69“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素70“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上羽而长气不化也”王冰:“上见太阳,则火不能布化以长养也。”高世栻:“长气,火气也。”
【长石】
中药名。异名方石、直石、土石。为硫酸盐类硬石膏族矿物硬石膏。辛、苦,寒。清热泻火,利小便,明目去翳。主治身热烦渴,小便不利,目赤翳障。神3“长石味辛,寒,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一名方石。”
【长 2令】
运气术语。五运中火气之功用。素70“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张志聪:“水政以布,故火令不扬。”
【长虫】
即蛔虫。素17“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张志聪:“长虫,蛔虫也。”神2“生漆,去长虫。”
【长年】
长寿。神2“大枣味甘,平……久服轻身,长年。”神2“滑石味甘,寒……久服轻身,耐饥,长年。”
【长针】
九针之一。长七寸,形如毫针,用于深刺,治疗风湿痹病。灵1“八曰长针,长七寸……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灵7“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长沙】
地名。今湖南省长沙。神4“蜣娘味咸,寒……生长沙池泽。”
【长命】
自然的寿数,性命。素70“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素27“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长 2政】
运气术语。五运中火气之政令。素71“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高世栻:“长政,火政也。”马莳:“长政者,火气也。”
【长 2养】
抚养,哺育成长。素12“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灵77“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
【长夏】
农历六月。素18“长夏胃微软弱曰平。”素22“脾主长夏。”王冰:“长夏,谓六月也。”灵44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
【长短】
1.长和短。指距离、时间。灵14“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难23“凡脉长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灵76“分有多少,日有长短……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2.指长脉与短脉。灵5“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
【长强】
穴名。属督脉。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取穴。灵10“督脉之别,名曰长强。”马莳:“此言督脉经之有络穴也……长强在脊骶骨端。”
【长夏气】
长夏季节人体之气。素64“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马莳:“长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气在肌肉者,正以长夏经脉络脉皆盛,内溢肌中,所以人气在肌肉也。”
【长夏脉】
指长夏的脉象,即和缓柔软之脉。素23“五邪所见……冬得长夏脉。”
【长生久视】
指生命长久。灵8“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长冲直扬】
为“长衡直扬”之讹。见“长衡直扬”。灵46“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甲乙经》卷十一“冲”作“衡”。
【长刺节论】
《素问》篇名。长,推广,扩充。刺节,针刺穴位的方法。本篇继《灵枢经·官针》《灵枢经·刺节真邪》后,结合头痛、寒热、痈肿等12种病证的刺治,又补充了五节、十二节的刺法内容,故名“长刺节”。高世栻:“长,犹广也。长刺节者,即以病之所在,而为刺之之节……所以广五节、十二节之刺,故名长刺节。”
【长衡直扬】
形容睁目竖眉,视直光露。《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孟康注:“眉上曰衡,盱衡,举眉扬目也。”灵50“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张介宾:“直扬,视直而光露。”

仁(rén)

1.仁爱,仁慈。见“仁恕”。
2.谓痛痒相知,感觉灵敏。见“不仁”。
3.果核或果壳最里头的部分,大都质软可食。见“杏仁”、“桃仁”等。
4.胚。伤23“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5.疑为“行”之讹。素16“阳明终者……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灵枢经·终始》、《甲乙经》卷二“仁”作“行”。宜从。
【仁恕】
谓使人仁爱宽恕。神2“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片(piān)

量词。用于薄的东西。伤20“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金2“生姜四片。”

仆(pū)

1.向前倾倒。亦泛指跌倒。素21“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王冰:“仆,谓身倒也。”素52“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2.为“朴”之讹。质朴。素81“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林亿:“按全元起本‘仆’作‘朴’。”吴崑:“毚愚仆漏,谓毚弱、愚昧、朴野、鄙陋也。”又:王冰:“仆,犹顿也,犹不渐也。”
3.为“鼷”之讹。见“鼠仆”。
【仆击】
卒然倒地。素28“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则高梁之疾也。”张介宾:“仆击,暴仆如击也。”楼英:“其卒然仆倒,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风是也。”

化(huà)

1.变化。素9“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多孰少。”素25“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素74“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2.随顺,顺应。灵47“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杨上善:“从五时而变,即化五节。”张介宾:“化五节者,应五行之节序而为之变化也。”
3.造化;自然的变化或规律。素70“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王冰:“化,谓造化也。”
4.化生,化育。素5“阳化气,阴成形……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66“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王冰:“化,谓生化也。”灵71“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5.指事物的新生及其力量。素66“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68“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张介宾:“故变化之薄于物者,生由化而成,其气进也;败由变而致,其气退也,故曰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6.指生物生、长、化、收、藏过程中化的阶段,由五行中土所主。素66“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素71“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以蕃。”高世栻:“化,土气也。”
7.死。《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朱熹注:“化者,死者也。”素68“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8.消化。灵4“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灵47“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22“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9.销熔。神2“空青味甘,寒……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神3“石硫黄味酸,温,有毒……能化金、银、铜、铁奇物。”
10.运气术语。①指运气所引起的自然物象的变化。素68“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69“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素71“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②指运气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病理变化。素71“甲子、甲午岁……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化气】
运气术语。土气。素69“化气不政,生气独治。”张介宾:“化气,土气也。”
【化生】
化育生成。素9“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66“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化令】
运气术语。指土气的作用。素71“收气自政,化令乃衡。”王冰:“故金自行其政,土自平其气也。”
【化洽】
运气术语。六气中太阴湿土之气的滋润作用。素70“收气繁布,化洽不终。”王冰:“收杀气早,土之化不得终其用也。”
【化淳】
运气术语。生化之气淳和。素70“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王冰:“淳,和也。化淳,谓少阳在泉之岁也。”
【化物】
消化食物。素8“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化源】
运气术语。生化的本源。五运相生,母为子之化源。素71“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张介宾:“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本年火失其养则当资木,皆自其母气资养之,则被制者可以无伤,亦化源之谓。”

仍(rénɡ)

1.副词。仍然,仍旧。伤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伤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2.副词。乃,于是。神4“白颈蚯蚓味咸,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陶弘景:“取破去土,盐之,日暴,须臾成水。”

斤(jīn)

1.斧头。《说文·斤部》:“斤,斫木也。”段玉裁注:“凡用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灵46“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斵材木。”
2.量词。重量单位之一。市制十两为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汉制一斤约合今48克。灵6“干姜一斤,桂心一斤。”伤131“大黄半斤。”

爪(zhǎo)

1.指甲与趾甲的通称。为肝脏的外在表现。素9“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王冰:“爪者筋之余,筋者肝之养,故华在爪,充在筋也。”灵47“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
2.用指甲掐。难78“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黄竹斋:“以爪掐至肉下。”
3.抓,搔。金15“皮肤爪之不仁。”
【爪甲】
指甲与趾甲的通称。素63“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刺足大指爪甲上。”灵74“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爪苦】
爪甲粗陋。灵73“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
【爪枯】
爪甲干枯不荣。素10“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素44“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反(fǎn)

1.翻转。灵70“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素74“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王冰:“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沉,复其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
2.颠倒,相反。与“正”相对。素32“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素74“尺寸反者死。”灵4“补泻反则病益笃。”
3.同“返”。返回,回转。素10“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素62“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灵31“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
4.违反,违背。素3“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9“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素53“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5.副词。反而;相反。素27“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素74“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6.外翻。见“唇反”。
【反之】
与此相反。素64“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素71“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伤40“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反阳】
运气术语。水运不及之年,寒气不足,阳热之气反盛的气候特点。素70“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
【反折】
症状名。角弓反张。素16“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张志聪:“反折,背反张也。”素60“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灵13“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
【反佐】
处方中的反佐配伍法,即在寒凉方剂中佐以温热药,温热方剂中佐以寒凉药。素74“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介宾:“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
【反张】
症状名。角弓反张。金2“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反侧】
转侧。素49“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高世栻:“反侧,犹转侧。”素71 “善暴痛,不可反侧。”素74“心胁痛不能反侧。”
【反治】
治法名。又称“从治”。与正治相对,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的治法。素74“从者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张介宾:“反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
【反戾】
症状名。转筋。素74“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王冰:“反戾,转筋也。”
【反复】
1.翻来覆去。伤76“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
2.变化无常。灵47“五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张志聪:“善盗者,贪取之小人,语言反复,不可以为平正人也。”
【反常】
违反常规。素68“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71“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反骹】
偏下的肋骨突起。灵47“广胸反骹者肝高。”张介宾:“反骹者,胁骨高而张也。”
【反僵】
症状名。角弓反张,肢体僵硬。灵22“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张介宾:“反僵,反张僵仆也。”
【反膺】
胸膺高突。灵47“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反身折腘】
挺胸直腰,身躯向后反张,膝关节随之弯曲的样子。灵72“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

介(jiè)

1.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素67“西方生燥……其虫介。”王冰:“介,甲也。外被介甲,金坚之象也。”
2.通“吤”。喉中哽塞貌。见“介介”。
【介介】
喉中哽塞貌。素38“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吴崑:“介介,坚硬而有妨碍之意。”
【介虫】
有甲壳的虫类。素70“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吴崑:“虫族之有甲者为介虫。”

(一、cónɡ從)
1.跟随;随行。素33“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王冰:“上从之,谓少阴随从于太阳而上也。”素66“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素70“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素71“土郁之发……击石飞空,洪水乃从。”王冰:“击石先飞,而洪水随至也。”
2.顺从;顺应。素1“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王冰:“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素52“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王冰:“从,谓随顺也。”素18“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王冰:“脉病相应谓之从。”素70“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王冰:“从,谓从事于彼,不及营于私应用之。”
3.归属;归从。素9“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王冰:“谓一岁之日,各归从五行之一气,而为之主以王也。”素49“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张琦:“肾气不藏,故诸阳气浮,阴不能为阳之守也。”素61“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王冰:“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生则气溢,水气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
4.循着;顺着。灵18“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马莳:“而此汗之出,不循卫气之道者,正以外伤于风。”素34“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灵81“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杨上善:“泻者若顺于虚,专去盛实,泻之甚者,则不足也。”马莳:“其实者,则从虚之之法以去其实,所以泻则不足而为虚也。”
5.随顺,满足。素1“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13“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6.和顺,和调。素3“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王冰:“从,顺也。言循阴阳法,近养生道,则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气血皆能顺时和气也。”素20“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杨上善:“虽有七诊死征,九候之脉顺四时者,谓之不死。”素70“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
7.和顺之道;正常秩序。素74“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王冰:“客胜于主,承天之道,故为顺也。”素80“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 ……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素13“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素29“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杨上善“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
8.顺证。与逆证相对而言。指疾病按一般过程发展,其病情较轻、病势和缓、预后较好的情况。素27“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①病色向下移行者。素15“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王冰:“色见于下者,病生之气也,故从。”马莳:“色见于下,病势已衰,故为从。”②病色见于女子左侧男子右侧者。素15“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王冰:“左为阳,故男子右为从而左为逆;右为阴,故女子右为逆而左为从。”张志聪:“女为阴,右亦为阴,故女子色见于右为逆,见于左为从。男为阳,左亦为阳,故男子色见于左为逆,见于右为从。”③脏病见其所胜之脏相应的脉象者。素15“行所胜曰从,从则活。”马莳:“五行之我克者,曰所胜,行所胜者是为从,从则活,如木部见土脉,土部见水脉……金部见木脉是也。”④病证寒热性质与四季阴阳相应者。素28“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马莳:“惟经气有余,故脉口热,惟络气不足,故尺部寒。春夏属阳,合经与寸,秋冬属阴,合络与尺,惟脉口热而尺部寒,故时逢秋冬则阴气盛,而脉口不宜热,热为逆而死。时逢春夏则阳气高而脉口宜热,尺中宜寒,当为顺而生。”⑤病性与脉象、症状一致者。素28“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马莳:“此言阳病者,当得阳脉阳证也。身形尽满,乃阳病也,脉口之脉,急大而坚,是阳脉也,宜尺部则涩而不相应耳。然必手足温者,是阳证也。故有是脉,有是证,则为从而生,否则脉虽急大坚,而手足反寒,是谓逆而死也。”张介宾:“四支为诸阳之本,故阳邪盛者,手足当温为顺。若手足寒冷,则以邪盛于外,气虚于内,正不胜邪,所以为逆也。”⑥脉证相应者。素28“所谓重实者……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吴崑:“言有重实之病,脉滑利者为顺,涩者逆也。”⑦指偏枯病男发于右,女发于左者。素48“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其从者瘖,三岁起。”高世栻:“其从者谓男子发于右,女子发于左。”⑧痹躄病见脉虚而又有泄泻者。素15“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高世栻:“脉孤而无胃气,真元内脱,故为逆;虚泄而少血液,则血可渐生,故为从。”王冰:“孤无所依,孤曰逆,虚衰可复,故曰从。”⑨伏梁居于脐下者。素40“(伏梁)居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王冰:“居脐下,则去心稍远,犹得渐攻,故为从。从,顺也。”
9.指(脉)与疾病表象相合。素74“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冰:“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
10.从治。①指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表象而治的一种治法,又称反治。如用寒治寒,用热治热等。用于疾病危重,其本质与表象不完全一致的情况。素74“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王冰:“从谓从病气而反疗。”张介宾:“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②用与司天、在泉之气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素70“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王冰:“司天地气不及,则顺其味以和之。从,顺也。”张介宾:“上为司天,下为在泉,从之谓同其气,如以辛补肺,以甘补脾之类是也。”③指六气客主加临,主客之气相逆时,用与所不胜之气性质相同,与所胜之气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素74“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张志聪:“异者从之,谓不相得者,当从治之,如寒水司天,加临于二火主气之上。客胜当从二火之热以治寒,主胜当从司天之寒以治热。余气皆法,此平治异者之法也。”吴崑:“异者从之,谓主客异气,用从治也。”④从治法。指标病治标,本病治本的方法。素65“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高世栻:“有逆取而得者,即在本求标,在标求本也;有从取而得者,即在标求标,在本求本也。故知逆取与从取之法,则正行而无可问。”⑤标本相得,治疗得宜者。素65“治反为逆,治得为从。”高世栻:“不知标本,治之相反,则为逆;识其标本,治之得宜,始为从。”素20“上实下虚,切而从之。”高世栻:“切而从之者,切其经之所阻而从治之。”⑥针刺避开五脏等刺禁部位者。素16“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张介宾:“知而避之者为从,不知者为逆,是谓反也。”
11.指针刺留针候气。灵73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张介宾:“积而从之,留针随气,以实下也。”杨上善:“下气不足,谓肾间动气少者,可补气聚。积,聚也。从,顺也。”
12.侵袭;并入。素10“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王冰:“思虑心虚,故外邪因之而居止矣。”素3“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然开合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筋络,结固虚寒,则筋络拘软,形容偻俯矣。”素35“阳已伤,阴从之。”杨上善:“阴从者,阴并也。”
13.犹“同”,相同。素71“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调之正味逆从奈何?”高世栻:“从,同也。”王冰:“气同谓之从。”
14.迎,向着。素60“从风憎风,刺眉头。”高世栻:“从,迎也。”又,吴崑:“病由于风,则憎风。”
15.介词。①在;由。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素12“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灵17“ 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素17“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②自。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伤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金16“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③向。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对象。素49“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巅狂疾也。”杨上善:“三阴从下,即为下虚。”张介宾:“阴气在下,上实下虚。”④根据,依照。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凭借的事物或依据。素71“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灵64“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素71“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⑤因,由。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途径。素68“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金15“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灵9“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张介宾:“先刺所从生,必求其本也。”灵81“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
16.连词。从而;因而。灵62“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张介宾:“彼绝此通,气从而合,回缓转输,何能相失?”
17.疑为“循”之讹。循,察看。素63“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甲乙经》卷五“从”作“循”。
18.疑为“取”之讹。寻取,寻找。灵4“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甲乙经》卷四“从”作“取”。马莳:“亦必揄扬以申其手足,而善取之耳。”
(二、cōnɡ從)
从容,平和。素1“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三、zònɡ從)
1.“纵”的古字。放纵。见“从 3欲”。
2.纵然,尽管。素25“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又,于鬯:“从字盖徒字形近之误,不知与徒见意义相合。”
【从而】
连词。然后,因而。素27“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
【从来】
来路;来源;由来。素19“别于阳者,知病从来。”灵77“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从物】
顺从自然。灵72“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
【从革】
运气术语。指五运中金运不及之名。从革,谓金之性依从人的意愿而改变,此言金运不及则气候顺从火化而变革。《书·洪范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孔传:“金可以更改。”孔颖达疏:“金可以从人更改,言其可为人用之意。”素70“金曰从革……从革之纪,是谓折收。”张介宾:“金性本刚,其不及则从火化而变革也。”
【从容】
1.从(cónɡ)容。①依照一定的标准或法度、规范,进行比照、比类。从,依从,按照。容,标准,法度、规范。素77“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王冰:“从容,谓分别脏气虚实,脉见高下,几相似也。《示从容论》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分别得之矣。”喻昌:“比类之法,医之所贵,如老吏判案,律所不载者,比例断之;奇恒者,审其病之奇异平常也;从容者,凡用比类之法,分别病态,必从容参酌,恶粗疏简略也。”素76“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夫从容之谓也。”王冰:“言比类也。”②上古经书篇名。素76“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王冰:“从容,上古经篇名也。”素81“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马莳:“经论中有从容形法阴阳等篇,刺灸汤药等法,但今人有能有不能,此贤否之所由判也。”素79“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张介宾:“从容之道,可诵,其为古经篇可知,如《示从容论》之类是也,以合从容,合其法也。”
2.从(cōnɡ)容。①举动,活动。《广雅·释训》:“从容,举动也。”素75“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②悠闲舒缓,从容不迫。素78“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丹波元坚:“治数之道,从容安缓而能得之,故以为其宝也。”又,张琦:“从容,即比类揆度奇恒也。”
【从欲】
1.从(cónɡ)欲。随顺自己的意愿。素5“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2.从(zònɡ)欲。即纵欲。灵29“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张介宾:“从,纵同。”
【从阳引阴】
治法术语。指通过针刺阳经或属阳部位腧穴以达到调理阴经或属阴部位作用的刺法。素5“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杨上善:“若少阳实,厥阴虚,须泻少阳以补厥阴,即从阳引阴也。余例准此。”
【从阴引阳】
治法术语。指通过针刺阴经或属阴部位腧穴以达到调理阳经或属阳部位作用的刺法。素5“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杨上善:“肝脏足厥阴脉实,肝腑胆足少阳脉虚,须泻厥阴以补少阳,即从阴引阳也。”

父(fù)

1.指父精。灵54“愿闻人之始生……以母以基,以父为楯。”张介宾:“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2.比喻高尊。素79“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王冰:“父,所以督济群小,言高尊也。”张介宾:“太阳总领诸经,独为尊大,故称乎父。”
【父母】
1.指事物变化的根源、根本。素5“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森立之:“本始、父母,共是同义,为原本也。”素25“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2.指心肺。素52“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杨上善:“心下膈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又,王冰:“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

今(jīn)

1.现在。素1“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素44“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素14“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2.现代。《广韵·侵韵》:“今,对古之称。”素39“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3.即,将。伤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伤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金16“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4.代词。相当于“此”、“这”。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今,指示之词也。”伤203“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伤332“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设”。素19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素29“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不用焉。”伤153“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6.句首语气助词。犹言夫。灵65“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胡须不生焉。”
【今夫】
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素31“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灵1“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
【今日】
今天。灵48“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素58“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伤203“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世】
当代,现代。素13“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今时】
现在,此时。素1“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凶(xiōnɡ兇)

1.祸殃,不吉利。灵47“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2.凶猛。见“凶凶”。
3.通“讻”。喧嚷,指病态的声音。素25“众脉不见,众凶弗闻。”杨上善:“病人众病脉候不见于内,诸病声候不闻于外。”森立之:“众凶不闻者,统言气息声音也。”又,吴崑:“众凶不闻,无五脏绝败也。”
【凶凶】
凶猛貌。借指不能详审病情而孟浪行事。素13“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杨上善:“凶,许容反,恶勇也……不工而勇于事,故曰凶也。”张介宾:“凶凶,好自用而孟浪也。”
【凶风】
八风之一。指从东北方来的风。灵77“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一、fēn)
1.分开,划分。灵18“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71“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素74“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2.离,散。素68“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张介宾:“若形器散敝,则出入升降,无所依凭,各相离而生化息矣。”灵75“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张介宾:“补其虚,则门户闭而气不泄。”
3.分配,分属。素17“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张介宾:“如脉所分者,谓五脏之脉,各有所属也。分之有期者,谓衰王各有其时也。”灵34“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灵44“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4.分裂。素70“其动疡涌分溃痈肿。”王冰:“分,裂也。”
5.辨别,区分。素20“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素26“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素71“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司宗,昭其气数,明其正化。”
6.明,清楚。《吕氏春秋·察传》:“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分,明也。”素9“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
7.各,分别。素61“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素74“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灵7“取以 针于井、荥分输。”张介宾:“分输,言各经也。”
8.异,区别。素17“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50“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素51“愿闻刺浅深之分。”
9.一半。素74“分至如何?岐伯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 。”
10.古代指春分、秋分。素74“分至如何?岐伯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高世栻:“春分则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故气分之谓‘分’。”灵76“分有多少,日有长短。”张介宾:“四时分至昼夜,虽各有长短不同,然候气之法,必以平旦为纪,盖阴阳所交之候也。”
11.成数。一分即一成,通常指十分之一。素71“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 《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张介宾:“胜有多少,则气交之变有多寡之差分矣。”灵32“广肠……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灵76“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12.量词。①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素59“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灵1“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灵12“足阳明刺深六分。”②重量单位。十分为一钱。素46“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伤318“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金15“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③时间单位。昼夜一百刻,每刻六十分。素68“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④周天二十八宿间距离的计量单位。每宿三十六分,二十八宿计一千零八分。灵15“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张介宾:“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
13.指分肉。即肌肉交会处。素28“暴痈筋 ,随分而痛。”杨上善:“随分痛者,随分肉间痛也。”素55“刺诸分诸脉。”高世栻:“诸分,诸分肉也。”素58“水俞在诸分。”王冰:“分,谓肉之分理间。”
14.分理,纹理。灵6“形充而大肉 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张介宾:“有分者,肉中分理明显也。”
(二、fèn)
1.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同“份”。素59“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吴崑:“分之所在穴空者,言上文六十八穴,皆阳明部分所在之穴孔也。”又,王冰:“之,往也。言分而各行往指间穴空处也。”金2“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伤355“右二味,各 等分,异捣筛。”
2.成分。伤139“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3.名分,秩序。灵34“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4.部位,处所。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张介宾:“分,处也。”素43“循脉之分,各有所发。”素68“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张介宾:“气交之分,即中之位也。”
【分气】
1.分肉间的邪气。灵1“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2.指分出于口鼻之气。灵69“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张志聪:“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
【分肉】
1.肌肉间的分理。亦泛指肌肉。灵7“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马莳:“分肉有二:各部在外之肉,曰分肉;其在内近骨之肉,与骨相分,亦曰分肉。肌肉、分肉之辨,肌肉在皮内肉上,而分肉则近于骨者也。”张介宾:“大肉深处,各有分理,是谓分肉间也。”灵9“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43“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2.穴名。为足少阳经阳辅穴之别名。素58“分肉二穴。”张志聪:“一名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之端,属足少阳胆经。”
【分纪】
天体所划分的区域和度数。素9“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张志聪:“行有分纪者,谓日月之行,有分野纪度。”
【分争】
争斗。伤97“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分别】
1.区别,分辨。素5“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灵52“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2.分开;分离。灵56“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别奈何?”难31“下焦者,在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
【分间】
1.肌肉纹理之间。灵1“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灵枢经·官针》:“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灵10“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
2.交界处。素41“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3.区间,处所。灵71“卫气者……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素60“八髎在腰尻分间。”王冰:“分,谓腰尻筋肉分间陷下处。”
【分刺】
刺法名。九刺之一。指以针刺分肉部位为主的刺法。灵7“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分注】
大小便俱下。素74“分注时止。”王冰:“分注,谓大小便俱下也。”
【分离】
离散,别离。索69“真邪相薄,内外分离。”灵28“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
【分部】
皮肤的划分,即皮部各部位。素5“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张志聪:“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素56“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张介宾:“言人身皮肤之外,上下前后,各有其位。”
【分理】
1.肌肉纹理。素16“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张志聪:“分理,分肉之腠理也。”素55“先刺诸分理络脉。”灵6“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2.指节气划分的规律。灵76“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
【分裂】
裂开。灵27“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分腠】
分肉和腠理等组织。素61“夏取盛经分腠何也……阳气留溢,热熏分腠。”素62“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灵21“春取络脉,夏取分腠。”马莳:“夏取分腠而刺之者,以分腠治肌肉也,如夏取心与小肠分肉腠理之类。”

乏(fá)

疲乏,疲倦。素43“淫气乏竭,痹聚在肝。”又,森立之:“《太素》‘乏竭’作‘渴乏’,杨注以‘渴之多’解之。盖‘渴乏’者,渴燥匮乏之义。内渴乏,故引饮甚多也。是亦邪结饮闭在肝经之证。”金1“房室勿令竭乏。”

公(ɡōnɡ)

1.公正。见“公平”。
2.对人的尊称。素76“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3.雷公的自称。素81“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涕少,其故何也?”
4.古代爵位名。见“王公大人”。
【公平】
公正而不偏袒。灵46“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公孙】
穴名。属足太阴经。足太阴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位于足内侧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灵10“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

仓(cānɡ倉)

贮藏谷物的地方。《说文·仓部》:“仓,谷藏也。”见“仓廪”。
【仓门】
指东方震宫。九宫之一。灵77“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张介宾:“仓门,震宫也。自九十三日起,主春分、清明、谷雨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一百三十八日而止。”倪仲玉:“震宫名仓门者,仓,藏也。天地万物之气,收藏至东方春令而震动开辟,故名仓门。”
【仓果】
指西方兑宫。九宫之一。灵77“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张介宾:“仓果,兑宫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三百二十一日而止。”倪仲玉:“兑宫名仓果者,果,实也。万物至秋而收藏成实,是以名之。”
【仓廪】
贮藏米谷的仓库。喻指脾胃。《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孔颖达疏引蔡邕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灵5“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
【仓廩】
同“仓廪”。
1.喻指脾胃。见“仓廩不藏”。
2.喻指人体水谷精气。素9“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张介宾:“此六者皆主盛受水谷,故同称仓廩之本。
【仓廩之官】
主管仓库的官职。喻指脾胃。素8“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
【仓廩不藏】
指泻利不禁的病证。素17“仓廩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王冰:“仓廩,谓脾胃。”

月(yuè)

1.月球,月亮。素9“日为阳,月为阴……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素26“月生无泻,月满无补。”灵79“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2.计时单位。农历按月相朔、弦、望、晦的变化周期,即初一至月尽为一月,一年分为十二月。素50“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王冰:“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素79“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3.每月。素55“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
4.指妇女的月经。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5.为“外”之讹。外部。灵6“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此月内难易之应也。”《甲乙经》卷六“月”作“外”。
【月水】
即月经。金22“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月闭】
月经不来。神3“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神4“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
【月事】
月经。素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张介宾:“月事者,言女子经水按月而至,其盈虚消长应于月象。经以应月者,阴之所生也。”素33“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月郭】
月廓。月亮的轮廓、形状。素26“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

勿(wù)

副词。①表示否定,相当于“不”。素6“搏而勿浮,命曰一阳。”素70“静顺之纪……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灵48“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②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莫”。素31“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灵9“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伤214“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欠(qiàn)

1.困倦时张口呵气,打呵欠。灵28“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素23“脾为吞,肾为欠为嚏。”素35“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2.不足,量少。灵10“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又,杨上善:“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
3.疑为“欱”之讹。合,合口。灵2“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张介宾:“欠,张而复合也。”又,马莳:“欠,撮口出气也。”
【欠伸】
困倦时打呵欠,伸懒腰。金22“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欠
张口呵欠。灵10“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 。”

(一、fēnɡ風)
1.空气流动的现象。素5“东方生风,风生木。”张志聪:“风乃东方春生之气。”素67“风以动之,湿以润之。”灵79“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2.指八方之风。灵78“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甲乙经》卷五、《太素》卷二十一“风”作“八风”。
3.风鸣声。素63“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吴崑:“生风,如风之号也。”
4.风邪。六淫之一,属性为阳,入通于肝,易伤及人体上部,其性主动,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素3“故风者,百病之始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5“风胜则动。”素19“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29“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35“风者,阳气也。”素42“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风者,善行而数变。”素7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5.病机名。指内生之风。素71“火郁之发……蔓草焦黄,风行惑言。”张介宾:“热极生风,风热交炽,而人言惑乱也。”
6.病证名。①泛指风邪外感所致的病症,临床见汗出恶风、脉浮滑等症状。素42“汗出而身热者,风也。”素18“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滑曰风。”灵74“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②指肝风或中风病证。素20“病风者,以日夕死。”杨上善:“风为肝病,酉为金时,金克于木,故日夕死。”金5“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沈明宗:“此分中风与痹也。”③指风水病。素18“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张志聪:“面肿者,知为风水也。”④指风邪伤犯阳经或阳分的病证。灵6“病在阳者命曰风。”⑤指泄风证。素42“泄风之状……其 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⑥指太阳中风证。伤30“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伤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
7.运气术语。①六气之一。厥阴风木之气。素71“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厥阴所至为风生。”②五运之一。风木之运。素71“太阳之政奈何……太阳 太角 太阴 壬辰 壬戌。其运风。”
8.疑为“分”之讹。区别。灵3“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孙鼎宜:“风,宜当作‘分’。”
(二、fènɡ)
刮风,起风。灵77“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灵79“正月朔,天和温不风。”
【风水】
病名。①因风邪袭表,肺失宣肃,以至于水湿泛溢于肌肤而水肿的病症。初期一般有明显的表证,如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或咽喉肿疼等。素61“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48“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金14“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②肾风因误刺而出现的少气,发热,汗出,口干苦渴,尿黄目下肿,肠鸣,身重难行等症状的病证。素33“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张介宾:“肾主水,风在肾经,即名风水。”高世栻:“此肾风之病,肾受风邪,风行水涣,故病名曰风水。”
【风气】
1.即风。素5“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
2.泛指自然界气候。金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3.风邪。六淫之一。素29“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素43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金2“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4.泛指致病之邪。金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5.指风邪与水气。金14“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气相击,身体洪肿。”唐宗海:“气即为水,风与水相合而发于皮肤,则身体洪肿。”又,尤怡:“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
6.运气术语。①六气中的厥阴风木之气。素66“厥阴之上,风气主之。”②五运中木运所主的气候特征。素69“岁木太过,风气流行。”
【风化】
运气术语。以风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素71“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素74“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
【风引】
病证名。因热极生风所致肢体抽掣、牵引、拘挛的病证。金5“风引汤: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
【风头】
病证名。即头风证。因风邪上犯所致头痛、眩晕等病症。神2“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风,风头脑痛。”神4“莽草味辛,温。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
【风发】
指感受风邪而发热。金4“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吴谦:“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
【风邪】
病因。指六淫中的风。神3“吴茱萸味辛,温……逐风邪,开腠理。”
【风池】
穴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灵23“风池二,天柱二。”马莳:“风池二,系足少阳胆经穴。”难28“阳 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风论】
《素问》篇名。篇中论述了风邪伤人发为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的病机,以及不同季节伤于风邪引起的风病;并论述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内风、肠风、泄风等病的病机、症状和诊察方法,阐明了“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的道理。
【风位】
运气术语。指厥阴风气所值的时令。素68“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风冷】
病因。指外感风寒,贪食生冷的致病因素。金10“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
【风雨】
1.风和雨。灵71“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素75“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
2.刮风下雨。灵43“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灵77“以其日风雨则吉。”
3.病因。属外感邪气。灵28“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灵66“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素62“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风肿】
因风邪所致的肿胀。灵46“余闻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或为风肿汗出。”
【风府】
1.风邪侵犯人体所停聚的处所。灵79“风府无常……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马莳:“此风府,乃风之所舍为府也。”《素问·疟论》:“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2.穴名。属督脉。位于项后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素3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素60“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灵2“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3.运气术语。指厥阴风木之气所在之处。素71“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
【风疟】
病名。因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表现为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痛烦躁,汗出等症的病证。素36“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素3“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张介宾:“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
【风
病名。即风水。灵19“风 肤胀……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马莳:“ ,即水。以水为病,故加以疾之首。”
【风逆】
病名。因外感风邪,厥气内逆所致的病证。临床见四肢浮肿,恶寒等。灵22“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张介宾:“风感于外,厥气内逆,是为风逆。”
【风热】
1.外感风热之邪。素28“乳子中风热。”
2.因风热邪气所致的病证。素18“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神2“络石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
3.运气术语。指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和少阳相火、少阴君火热气的年份。素71“凡此少阳司天之政……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
【风根】
以风邪为病因。素40“病名伏梁,此风根也。”杨上善:“此伏梁病,以风为本。”
【风挛】
病症名。因风邪所致肢体抽搐挛急的病症。神2“鴈肪味甘,平。主风挛拘急,偏枯。”
【风病】
病名。①泛指风邪所致的病证。素71“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张志聪:“感风气则病行于上,感热气则病行于下。”②太阳中风证。金2“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风痉】
病名。风邪所致的痉病。临床见头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症。灵23“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马莳:“感风而体强者曰风痉,其身反折而不能伸,此乃足太阳膀胱经症也。”神3“贝母味辛,平。主……金创、风痉。”
【风消】
病证名。指风火内郁,精血虚少而致发热,形体消瘦的病证。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马莳:“由是则血枯气郁而热生,热极则风生,而肌肉自尔消烁矣,故谓之风消也。”又,杨上善:“风消,谓风热病,消骨肉也。”
【风家】
指患太阳中风证,或平素容易伤风感冒的人。伤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有执:“风家,谓中风之病也。”程应旄:“以其人原有宿风,所谓风家是也。”
【风痓】
病证名。即风痉。参见该条。神3“竹叶味苦,平……汁,主风痓。”
【风淫】
1.偏盛的风气。素74“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
2.风邪侵淫。素74“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厥】
病证名。①指肝气犯胃所致的惊骇背痛,善噫,善呵欠的病证。素7“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张志聪:“风木为病,干及胃土,故名风厥。”②指太阳感受风邪波及少阴,少阴气逆有发热,汗出,烦闷,汗出而烦闷不解症状的病。素33“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③因腠理疏松,感受风邪,风气内逆,以汗出为主症的病。灵46“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肉不坚,腠理踈,则善病风。”张志聪:“此言皮不致密,肉理粗疏,致风邪厥逆于内,而为漉漉之汗。”
【风湿】
1.风邪与湿邪。金2“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病证名。指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体重痛、关节疼痛、肢体屈伸不利为主症的病证。金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3.运气术语。六气中的风木之气和湿土之气。素71“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
【风温】
病证名。指温病误用汗法的变证。伤5“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张锡驹:“温病宜清凉发汗而解,若汗出不解,身反灼热者,此非寒邪伏藏之温病,乃风邪伏藏之风温也。”
【风寒】
1.冷风寒气。素12“北方者……风寒冰冽。”伤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2.风邪与寒邪。素19“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素42“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灵58“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3.泛指风寒与湿热之邪。金15“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尤怡:“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而生湿,又黄病之源也。”
4.运气术语。六气中的厥阴风木之气和太阳寒水之气。素67“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风痹】
病名。①即行痹。因风寒湿邪侵犯肢节、经络,以风邪偏盛,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的痹证。灵24“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灵47“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灵74“尺肤涩者,风痹也。”②因感受风邪,气机闭阻不通,阴阳俱病的病证。灵6“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病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风痿】
病名。因脾土虚弱,风邪伤及经络,四肢痿弱无力的病证。灵4“脾脉……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风瘙】
病证名。因风所致肌肤瘙痒的病证。神4“青葙子味苦,微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
【风引汤】
方剂名。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煎服法: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功用:清热息风,重镇潜阳。主治:热性瘫证及痫证。金5“风引汤: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风头眩】
病证名。因血气亏虚,风邪上乘所致头晕目眩的病证。神2“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风头痛】
病证名。指风邪侵犯头部所致的各种偏正头痛,神3“藁本味辛,温……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
【风湿药】
祛风除湿之类的药物。神1“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
【风湿痹】
病证名。在风寒湿致痹邪气中以风邪和湿邪为主的痹证。神2“白石英味甘,微温……益气,除风湿痹。”神3“干姜味辛,温……逐风湿痹,肠澼下痢。”
【风头肿气】
病证名。因头风而引起头面肿胀的病证。神4“麋脂味辛,温。主……风头肿气,通腠理。”
【风胜则动】
指风气偏胜而易出现肢体乃至内脏不动而动,或动而太过的病症。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或游走性疼痛,甚则猝然昏仆,口眼歪斜,或胃肠蠕动太过等。素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风寒湿痹】
病证名。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瘀滞所致的肢体疼痛,甚或肿胀、拘挛的痹证。神2“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神3“秦皮味苦,微寒。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

丹(dān)

1.红色。《广雅·释器》:“丹,赤也。”素70“其味苦咸,其色玄丹。”素71“凡此阳明司天之政……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高世栻:“感司天之金气则白,感在泉之火气则丹,所谓岁谷也。”
2.指六气中的火气。素70“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高世栻:“火明丹起,则金乃眚,火刑金也。”
3.指丹砂。神1“水银味辛,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森立之:“丹砂下云能化为汞,此云复还为丹,文义互见。”
【丹化】
运气术语。自然物从红色而变化。素74“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张介宾:“火运司气,则色化丹赤,戊癸年是也。”
【丹田】
人体部位名。泛指下焦。道教称人身脐下三寸曰丹田,乃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可为修炼内丹之地,故名。金2“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丹皮】
中药名。即牡丹皮。参见“牡丹皮”。金6“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丹芝】
中药名。赤芝的别名。参见“赤芝”。神1“赤芝味苦,平……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丹阳】
地名。秦置。今江苏省南部丹阳市。神3“鳖甲味咸,平……生丹阳池泽。”
【丹谷】
红色的谷类作物。素69“岁金不及,炎火乃行……上应辰星,丹谷不成。”张介宾:“应于地者,丹色之谷不成也。”
【丹参】
中药名。又名郄蝉草、赤参、红根、紫丹参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苦,微寒。入心、肝经。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除烦安神,凉血消痈。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心烦失眠,痈疮肿毒等。神3“丹参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一名郄蝉草。”
【丹草】
中药名。石长生的别名。参见“石长生”。神4“石长生味咸,微寒。主寒热,恶疮,大热。辟鬼气不祥。一名丹草。”
【丹砂】
中药名。朱砂的别名。又名辰砂。为硫化物类辰砂族矿物辰砂。甘,微寒,有毒。入心经。安神定惊,明目,解毒。主治心烦,失眠,惊悸,癫狂,目昏,疮疡肿毒等。神1“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
【丹胗】
红色丘疹。素74“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高世栻:“胗,疹同。”又,张志聪:“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
【丹熛】
病名。又名丹毒赤游。症见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素74“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张志聪:“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
【丹雄鸡】
中药名。为雉科动物家鸡中红色羽毛的公鸡。其全身多个器官均可入药。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主治虚劳羸瘦,病后胃呆纳少,崩漏,产后缺乳等。神3“丹雄鸡味甘,微温。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通神,杀毒,辟不祥。头,主杀鬼,东门上者尤良。肪,主耳聋。鸡肠,主遗溺。肶胵里黄皮,主泄利。屎白,主消渴,伤寒寒热。黑雌鸡,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翮羽,主下血闭。鸡子,主除热,火疮,治痫,痉。”
【丹天之气】
天空中的红色光气。素67“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张介宾:“丹,赤色,火气也。”

(一、yún)
匀称,均匀。素25“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张志聪:“匀,均匀也。”金22“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
(二、jūn)
同“均”。见“匀平”。
【匀 2平】
平衡。素62“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乌(wū烏)

1.乌鸦。素18“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
2.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何”、“哪”。灵35 “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
【乌乌】
形容针刺时经气已至之象。素25“见其乌乌,见其稷稷。”王冰:“乌乌,叹其气至。”张介宾:“乌乌,言气至如鸟之集也。”
【乌头】
中药名。即草乌头。又名即子、奚毒、乌喙、土附子、毒公、金鸦等。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等的块根。辛、苦,热,大毒。入心、肝、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阴疽肿毒等。组方有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神4“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
【乌羽】
乌鸦的羽毛,黑而有光泽。素10“黑如乌羽者生。”
【乌韭】
中药名。基原不详。甘,寒。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神4“乌韭味甘,寒。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
【乌扇】
中药名。射干的别名。见该条。神4“射干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一名乌扇。”
【乌梅】
中药名。又名黑莓、熏梅、结梅肉等。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梅近成熟的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者。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治久咳不止,久泻久痢,尿血便血,崩漏,虚热烦渴,蛔厥腹痛,疮痈胬肉。组方有乌梅丸。伤338“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
【乌喙】
中药名。乌头的别称。见该条。神4“乌头味辛,温……一名乌喙。”
【乌蒲】
中药名。射干的别名。见该条。神4“射干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一名乌蒲。”
【乌头汤】
方剂名。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煎服法: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功用:温经散寒,宣痹除湿。主治:寒湿历节。金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乌梅丸】
方剂名。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煎服法: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功用:温胃,安蛔,止厥。主治:蛔厥证,久痢。伤338“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鲗骨】
中药名。又名乌贼鱼骨、海螵蛸。见该条。素40“以四乌鲗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
【乌贼鱼骨】
中药名。海螵蛸的别名,又名乌鲗骨。为乌贼科无针乌贼属动物无针乌贼、乌贼属动物金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咸、涩,温。入肝、肾经。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组方有四乌鲗骨一 茹丸。神3“乌贼鱼骨味咸,微温。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
【乌头桂枝汤】
方剂名。组成:乌头。煎服法: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功用:温中散寒,解肌止痛。主治:寒疝。金10“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
方剂名。组成: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煎服法: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功用:温阳逐寒,破阴通脉。主治:阳虚寒凝,心脉痹阻的胸痹证。金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六(liù)

1.数词。①基数词。五加一的和。素5“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素6“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素1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②序数词。第六。灵1“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灵2“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灵23“热病不可刺者有九……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2.六分,六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3.五行中水的成数。素4“其音羽,其数六。”王冰:“水生数一,成数六。”素70“静顺之纪……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素71“寒化六。”
4.九宫数。九宫中的第六宫,配方位为西北方,主时为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四十五日。灵77“立冬,六,新洛,西北方。”
5.指六气。素66“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张志聪:“十五日为一气,五运六气相合而主岁,一岁凡二十四气,计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6.指九针中的第六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六者律也。”马莳:“其针之曰第六者,所以应六律也。”
【六二】
运气术语。指甲子周期中六气循环主时的第二年。古人将甲子年六气循环主时称作初六,乙丑年次于甲子年,则称为六二。素68“乙丑岁……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王冰:“一六为初六,二六为六二,名次也。”张介宾:“初六者,子年为首之六气也……丑次于子,故曰六二。”
【六七】
六乘七之数,指四十二岁。素1“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六八】
1.六与八的乘积。灵17“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2.六乘八之数,指四十八岁。素1“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六三】
运气术语。指甲子周期中六气循环主时的第三年。素68“丙寅岁……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张介宾:“寅次于丑,故曰六三。”
【六元】
即六气。风、热、湿、火、燥、寒为三阴三阳之本元,故称“六元”。素66“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吴崑:“三阴三阳为标,寒暑燥湿风火为本,一元析而为六,故曰六元。”
【六气】
1.六个节气,约九十天,即今之一季。素9“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王冰:“六气凡九十日,正三月也,设其多之矣,故十八候为六气。”
2.运气术语。指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有主气与客气之分。素68“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素70“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素74“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张介宾:“六气者,风寒暑湿火燥,天之令也。”
3.指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及组织。灵30“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六气者,各有部主也。”
【六化】
运气术语。指六气的正常生化。素71“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素74“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高世栻:“六化,六气各有所化。”
【六月】
指农历六月,为夏三月之末,地支配未。灵41“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六六】
1.六的六倍,三十六。灵2“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
2.即六个甲子日,共三百六十日。又称“六六之节”。素9“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难7“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六节】
运气术语。犹言六步。一步为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节指六气所主的时间。素68“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张介宾:“即主气之静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乃六气所主之位也。”74“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六四】
运气术语。指甲子周期中六气循环主时的第四年。素68“丁卯岁……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张介宾:“卯次于寅,故曰六四。”
【六合】
1.天地四方。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王冰:“六合,谓四方上下也。”
2.指十二经脉表里相配所形成的六对组合。素5“会通六合,各从其经。”王冰:“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
3.指第六合,即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表里相合。灵11“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六安】
地名。即安徽六安。神2“石斛……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六安山谷。”
【六阳】
1.指六腑。灵10“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离。”马莳:“六阳者,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也。六阳经气绝,则阴经与阳经相离而不相运,致腠理开泄,绝汗如珠。”
2.指手或足左右三阳经脉。灵17“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
【六阴】
指手或足左右三阴经脉。灵17“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
【六极】
六种极度虚损的病症。《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金1“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神3“桑根白皮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
【六位】
运气术语。指六气主时的位置。即每年从大寒节开始,每一气主时各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素71“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张志聪:“此总言一岁之中,有应时而起之六位,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
【六变】
1.指六气的异常变化。素71“六化六变,胜复淫治……六变之纪何如?”张志聪:“六变,谓胜制之变也。”马莳:“六变之纪者,变气也。”
2.指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所主的病理变化。灵4“病之六变者……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张志聪:“六变者,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有缓急大小滑涩之六脉,此缘阴阳气血寒热之不和,而变见于脉也。”
【六府】
1.即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与五脏相对属性为阳,其功能受纳、传化水谷,以泻为主。素4“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11“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灵52“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2.指六腑在面部的望诊部位。灵49“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傍。”
【六经】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统称。素5“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张志聪:“六经,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素69“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灵52“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六律】
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的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灵11“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素54“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灵71“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张介宾:“六律者,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
【六急】
泛指肢体拘急挛缩的症状。神2“干漆味辛,温。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
【六椎】
指第六胸椎。素32“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马莳:“六椎下间名灵台。”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统称。神1“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六输】
1.指井、荥、输、原、经、合六种俞穴。灵44“诸原安合以致六输?”张介宾:“五脏五输之外,六腑尚有原穴,是为六输。”
2.指六经。灵66“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张介宾:“气因寒逆,则六经之输不通,煖气不行。”
【六微】
指六腑病。六淫邪气侵入六腑为病,相对于五脏而言较为轻微,故称。金1“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周扬俊:“故邪之在腑者,合外于经,其受患为浅,而欲散不难,不若五脏之深且甚焉,故曰微也。”
【六腧】
指井、荥、输、原、经、合六种俞穴。灵1“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马莳:“每腑有井、荥、腧、原、经、合之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也。”
【六藏】
指肝、心、脾、肺、肾及命门。难39“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六十首】
指“《奇恒之势》六十首”。今已不传。难16“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素问》王冰注:“《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又,张介宾:“六十首,即《禁服篇》所谓通于九针六十篇之义,今失其传矣。”
【六之气】
运气术语。又称“终之气”。即六气分主一年的第六气,主气为太阳寒水之气,在冬至日前后各三十日中。素68“甲子之岁……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乙丑之岁……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六府气】
指六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灵78“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杨上善:“皆是六腑之气所变之病。”
【六府胀】
指六腑气机阻滞所致以胀满不适为主症的病证。灵35“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隆。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六元正纪】
即《六元正纪大论》。参见该条。素71“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
【六六之节】
指一岁的六个甲子周日。古人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纪日,一个甲子周日六十天为一节。六个甲子周日,即六节成一岁共三百六十日。素9“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王冰:“六六之节,谓六竟于六甲之日,以成一岁之节限。”素68“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高世栻:“六六之节者,天以六为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也。”
【六府之海】
指胃。比喻胃为六腑精气及所传导水谷糟粕之来源。素34“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
【六节藏象论】
《素问》篇名。该篇首先讨论六六之节与九九制会,以明天之度、气之数,继论有关藏象与脉象的内容,着重说明人体内在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马莳:“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六畜毛蹄甲】
即马、牛、羊、猪、狗(一作驼)、鸡六种牲畜的毛与蹄爪尖端的甲壳。神4“六畜毛蹄甲味咸,平。主鬼疰,蛊毒,寒热,惊痫,痓,癫疾狂走。”
【六微旨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天道六六之节,地理六节气位,以及五运六气之主岁主时。因所论内容旨义精微,故名篇。
【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论述六气司天主时的具体情况,六十年司天在泉及中运之气化的一般规律和药食所宜,五气郁发的物象及致病情况,六气正常与异常变化的十二变等。张志聪:“此篇论六气主司于天,在泉于下,五运六气运化于中,间气纪步,为加临之六气以主时。五六相合以三十年为一纪,再纪而为一周,故名《六元正纪大论》。”

文(wén)

1.纹理,花纹。素71“凡此厥阴司天之政……其耗文角品羽。”高世栻:“文,文彩。”
2.指自然界某些带规律性的现象。见“天文”。
3.文章。素67“臣览《太始天元册》文。”
【文理】
即纹理。指脏腑、皮肤表面的线条。金1“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文蛤】
中药名。即蛤壳。为帘蛤科文蛤属动物文蛤的贝壳。咸,微寒。入肺、胃、肾经。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组方有文蛤散、文蛤汤。神3“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文蛤汤】
方剂名。组成: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煎服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功用:清热止渴,发散风寒。主治:吐后津亏,燥热内生,兼感风寒。金17“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散】
方剂名。组成:文蛤五两。煎服法: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功用:清热利湿,润燥除烦,生津止渴。主治:①表证误治所致的口干舌燥,皮肤起鸡皮疙瘩,胃脘灼热,腹部不适等。伤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②肾热熏灼之消渴证。金13“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亢(kànɡ)

1.极,太过。素68“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张介宾:“亢者,盛之极也。”
2.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二宿。素67“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

(一、fānɡ)
1.并排。引申为邻近。灵49“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张介宾:“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居中央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
2.比较。见“方盛衰论”。
3.方形。与“圆”相对。灵38“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灵71“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灵64“金形之人……其为人方面。”
4.方位。素71“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张介宾:“方,方隅也。”
5.地方;区域。灵9“补(刺)须一方实,深取之……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张志聪:“方,处也。”又见“异法方宜论”。
6.一边,一侧。灵47“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7.道理。《广韵·阳韵》:“方,道也。”灵6“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灵28“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素20“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8.规律;定规。素42“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66“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6“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
9.方正。灵54“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杨上善:“鼻之明堂,墙基高大方正。”
10.方法;技术。素74“调气之方,必别阴阳。”灵13 “治皆如右方也。”灵48“夫约方者,犹约囊也。”杨上善:“方,法也。”
11.指针刺补泻方法。①针刺泻法。与员(补法)相对,指针刺泻法。素26“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②针刺补法。与员(泻法)相对,指针刺手法的补法。灵73“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
12.方剂。素70“病有久新,方有大小。”素74“方制君臣,何谓也?”马莳:“此明君臣佐使之义,所以制方。”伤317“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3.日常,一般。灵19“常食方食,无食他食。”张介宾:“食得其法,谓之方食。无食他食,忌动风发毒等物也。”又,张志聪:“当恬淡其饮食,无食他方之异品也。”
14.古代用以刻写文字的木版,亦指方书。《正字通·方部》:“方、策,版也。大曰策,小曰方。”灵29“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灵42“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15.量词。①用于方形的物体,相当于平方。素63“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②用于方剂。伤25“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16.副词。①方始,方才。素6“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素49“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素61“冬者水始治,肾方闭。”②将,将要。表示未来。灵49“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③正,正在。素36“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灵19“方饮无食,方食无饮。”张介宾:“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于取效。”素20“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杨上善:“三问方病,谓问今时病将作种种异也。”
17.介词。在,当。素27“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素55“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灵2“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张介宾:“方下,谓正当两骨之下也。”
(二、fǎnɡ)
同“放”。升发。素16“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森立之:“方与旁、放同音同义……乃与‘地气方发’之‘发’相对成语。”
(三、pánɡ)
通“旁”。广大,博大。《广雅·释诂一》:“方,大也。”灵49“明堂者鼻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
【方士】
懂得医药知识的方术之士。素11“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王冰:“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素74“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方石】
中药名。长石的别名。见该条。神3“长石,味辛,寒……一名方石。”
【方谷】
古地名。神4“冬灰味辛,微温……生方谷川泽。”
【方溃】
中药名。青蒿的别名。见该条。神4“草蒿味苦,寒……一名青蒿,一名方溃”
【方寸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伤71“以白饮和服方寸匕。”金3“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盛衰论】
《素问》篇名。本篇首论气之多少、逆从及相应病证,次论五脏气虚所致的梦境,最后提出“十度”的诊断方法及临床诊断的注意事项。吴崑:“方,比也。比方阴阳多少,五度强弱,何者为盛,何者为衰也。”

火(huǒ)

1.物体燃烧时所产生的光和焰。灵6“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71“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素34“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新校正》:“详如炙如火,当从《太素》作如炙于火。”
2.焚烧,烧伤。神2“牛膝味苦。主寒湿痿痹……伤热,火烂,堕胎。”陈修园:“苦能泻火,则热汤之伤与火伤之疮可愈也。”
3.火灾。素80“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4.指艾火。灵51“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伤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5.指炉火、灶火。伤106“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伤312“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
6.五行之一。其性温热、升腾、炎上。在方位为南方,季节为夏,五气为热,五色为赤,五味为苦,五音为徵,五脏为心。素22“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25“金得火而缺。”难75“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7.指十天干中的丙、丁。灵41“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张介宾:“十干之火,在于丙丁,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也。”
8.指属阳的心、肝等脏。①指心。灵23“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难40“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素81“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张介宾:“志藏于肾,肾属水也。神藏于心,心属火也。”马莳:“夫肾属水,其所藏之精曰志,心属火,其所藏之精曰神。”②指心与肝。素3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高世栻:“一阳二阳,火也。”
9.指人体阳气。见“少火”、“五火”。素81“夫一水不胜五火。”马莳:“五火,五脏之阳气也。”
10.指亢盛的阳气或火热之气。素81“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素44“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
11.火邪。六淫之一。素74“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74“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王冰:“火气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
12.治法之一,指火法。即用烧针、艾灸、熏蒸、热熨等发汗祛邪的方法。金2“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伤6“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方有执:“火,灸熨之类也。”尤怡:“被火,如温针灼艾之属。”灵73“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13.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火运。火运平气之年称为升明,不及之年称为伏明,太过之年称为赫曦。素71“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素67“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70“火曰升明……火曰伏明……火曰赫曦。”
14.运气术语。指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之气。素66“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王冰:“火,二气也;相火,三气也。”素71“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70“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王冰:“少阳在泉,火监于地,而为是也。”
15.运气术语。指火郁之气。素71“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马莳:“此言五郁之发,有多少微甚之异也。”
【火气】
1.火。素36“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
2.指温热之气,阳气。灵75“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3.火热邪气。素74“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素81 “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张介宾:“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
4.指误用艾火等火法的不良作用。伤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程郊倩:“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伤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5.运气术语。指少阳相火之气。素68“少阳之上,火气治之。”素70“少阳司天,火气下临。”
6.运气术语。指少阴君火之气。素68“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素71“二之气,大凉反至……火气遂抑。”
【火化】
运气术语。指火气主时所呈现的气候、物候变化。素74“少阳司天为火化。”王冰:“寅申之岁也,炎光赫烈,燔灼焦然,火之化也。”素71“丙寅、丙申岁……火化二,寒化六。”
【火邪】
1.指用烧针、熏蒸、艾灸等火法误治,劫汗亡阳所导致的惊狂不安等病症。金8“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金16“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指太阳病误用火熏导致烦躁、便血的变证。伤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火运】
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指火气的运行主事。逢戊逢癸之年,中运为火运。素66“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火劫】
治法之一,指用烧针、熏蒸、艾灸等火法强行发汗。金15“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伤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尤怡:“火劫,即温针灼艾之属。”
【火位】
运气术语。指君火、相火之气所主时位。素74“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王冰:“君火之位,春分之后六十一日,二之气也。相火之位,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三之气也。二火之气则殊,然其气用则一矣。”
【火郁】
1.火运之气被胜气所郁遏。素71“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
2.指火气郁遏而致的病证。见“火郁发之”。
【火府】
运气术语。即火气汇聚的时段。素71“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姚止庵:“府,犹藏也,会聚也。”
【火疡】
即烧伤。神4“黄芩味苦,平。主……恶疮,疽蚀,火疡。”
【火政】
运气术语。指火运之气的作用。素70“火政乃宣,庶类以蕃。”高世栻:“火气有余,故火政乃宣。”
【火疮】
即烧伤。神2“槐实……治五痔,火疮,妇人乳瘕。”神4 “萤火味辛,微温。主明目,小儿火疮。”
【火逆】
指误用火法治疗所导致的变证。伤116“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吴谦:“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金7“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
【火炎 2
同“火焰”。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难18“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火热】
1.指火热之气。素71“风燥火热,胜复更作。”高世栻:“厥阴司天,风气主之,始则金之燥气胜,既则火之热气复,故风燥火热,胜复更作。”素74“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张介宾:“凡病寒热,多由外感,然有不因风寒而火热内盛者,亦为恶寒发热,其作有期。”
2.指心。素74“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张介宾:“水气克火,故心火受邪,心病则并及小肠、包络、三焦。”
【火焫】
艾火烧灼。灵53“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马莳:“火焫者,艾火也。”
【火形之人】
人的五行分类之一。灵64“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 ,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火郁发之】
治法术语。指火气抑郁所致的病证,用发散、发泄的方法治疗。素71“火郁发之。”王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张介宾:“发,发越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一、wéi為)
1.做,干。灵38“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灵64“当此之时,无为奸事。”素16“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素5“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
2.制作,制造。素14“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灵38“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
3.治理。素8“故主明则下安……以为天下则大昌。”张志聪:“以此而及于治国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也。”
4.治疗。《左传·成十六年》:“秦伯使医缓为之。”杜预注:“为,犹治也。”素3“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灵10“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73“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指针刺。素41“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素54“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杨上善:“刺虚欲令实,刺实欲使虚,工之守也。”
6.诊候。素4“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素77“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7.取,谋求。素5“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张志聪:“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
8.担当,担任。灵48“不可以为天下师。”素9“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9.当作;作为。素1“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素10“诊病之始,五决为纪。”素22“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0.成为,变成。素5“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17“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金17“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11.化生。素23“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12.发生。素7“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素71“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金2“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13.发作。灵23“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金13“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金1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4.造成,导致。素58“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灵68“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金22“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
15.用,使用。素47“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张志聪:“凡积当日用导引之功,调和之药,二者并行。”素32“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难73“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
16.施,给予。素6“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55“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
17.确定。素41“以月生死为痏数。”素19“譬于堕溺,不可为期。”灵66“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18.有。灵45“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素17“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19.是。素14“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62“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伤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20.如同,好像。素5“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吴崑:“肠胃无所不受,若海之无所不容。”素79“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灵44“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21.比拟。素5“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22.归于;属于。素4“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素5“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素74“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灵6“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23.配属,应象。素5“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王冰:“苍谓薄青色,象木色也。”张介宾:“苍属五色之木。”灵41“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
24.使,令。《易·井》:“井渫之食,为我心恻。”王弼注:“为,犹使也。”素3“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5“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
25.通“谓”。①认为。灵60“余以为过针之意矣。”②称为,叫做。素40“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素60“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素68“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26.介词。①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素30“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素76“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素78“妄言作名,为粗所穷。”②表示处所,相当于“于”、“在”。素67“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灵17“经脉 里,支而横者为络。”③表示对象,相当于“对”、“向”。灵48“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素76“为余言子所长。”④表示对象,相当于“与”、“同”。素21“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素69“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27.连词。①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则”、“就”。素23“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74“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难49“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经传释词》:“为,犹如也,假设之词也。”灵26“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马莳:“凡痿病、厥病,而手足四肢挛束悗乱,当刺四肢之穴以速解之。”
28.助词。相当于“之”。素25“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又,郭霭春:“即深知药物之真伪。为,通伪。”
29.为“者”字之讹。灵25“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甲乙经》卷六、《素问·标本病传论》“为”并作“者”。
30.疑为“胃”之讹。素19“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张琦:“为,当作胃。”又,高世栻:“故肝心脾肺肾五脏各以其时,自为弦、钩、毛、石之脉而至于手太阴也。”
(二、wèi為)
1.助词。将。《经传释词》:“为,犹将也。”伤339“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
2.介词。①表示原因,相当于“因”、“由于”。素4“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素54“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金6“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②表示对象,相当于“替”、“给”。素45“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18“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③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素4“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为何】
叫什么。素33“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一、dǒu)
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说文·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灵31“胃纡曲屈……大容三斗五升。”难43“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伤62“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二、dòu鬥、閗、鬬)
斗争,战斗。《说文·斗部》:“斗,两士相对,兵丈在后。”素2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灵43“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

忆(yì憶)

思念,回忆。灵8“心有所忆谓之意。”张介宾:“忆,思忆也。”

计(jì計)

总计。素9“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

户(hù)

1.单扇门。泛指门户。素13“闭户塞牖。”素49“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2.出入口。灵69“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张介宾:“会厌能开能合,声由以出,故谓之户。”
3.喻指腧穴。素62“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
【户门】
七冲门之一。即门户,比喻牙齿之功能。难44“唇为飞门,齿为户门。”

心(xīn)

1.五脏之一,即心脏。①位于胸中,故心病的症状常表现于胸部。难32“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素4“病在心,俞在胸胁。”素52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马莳:“心属阳,居于膈上,故心部在表。”难42“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②主神志,是承担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的器官,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生命的根本。素8“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8“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素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71“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29 “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灵80“心者,神之舍也。”③主血脉。素44“心主身之血脉。”素10“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素9“心者……其充在血脉。”④合小肠,开窍于舌与耳,目为心使,主嗅闻,其华在面,在液为汗。灵2“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灵37“舌者,心之官也。”灵17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4“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张介宾:“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灵80“目者,心使也。”张介宾:“精神虽统于心,而外用则在目,故目为心之使。”难40“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叶霖:“陈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窍,心之脉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素9“心者……其华在面。”灵78“心主汗。”⑤藏神,在七情为喜。素23“五脏所藏,心藏神。”素5“在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灵8“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张志聪:“夫神慈则悲,喜为心志,故心气虚则悲,盛实则笑不休。”⑥经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灵10“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65“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⑦为阳中之太阳,又称为牡脏。素4“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灵41 “心为阳中之太阳。”素17 “心为牡脏。”张介宾:“牡,阳也。心属火,而属于鬲上,故曰牡脏。”⑧五行属火,五方应南,四季应夏,气候应暑热,五星为荧惑星,五化为长,五色为赤,五味为苦,五音为徵,五声为笑,五臭为焦,变动为忧。素5“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味为苦。”素4“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素22“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⑨特性畏寒、恶热。素70 “心其畏寒。”素23“心恶热。”
2.指手少阴经。灵10“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张介宾:“手少阴经,心所生病也。”
3.指手厥阴心包经。难66“心之原出于太陵。”黄竹斋:“心,手心主厥阴经也,大陵在掌后两筋间陷中。”
4.指手少阴心经经气。灵2“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张志聪:“心出于中冲者,心藏所出之血气,渗于皮肤之间,从中冲之井,而行于手厥阴之经也。”
5.指心的精气。素5“心生血。”王冰:“心之精气,生养血也。”
6.指血脉。金5“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唐宗海:“惟水伤血分,血凝则气不通,始发痛,故此云如水伤心历节痛。”
7.指心的脉象。①心的应时脉象。难4“心肺具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吕广等:“心者,南方火也,故脉来浮而大散。”②指心的死脉,即心的真脏脉。素18“心见壬癸死……是谓真藏见皆死。”马莳:“心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壬癸日而死,以水克火也。”素7“凡持真脉之藏脉者……心至悬绝,九日死。”
8.指心病。素7“心之肺谓之死阴。”马莳:“此言脏病相传者有生死之分也。”难16“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 也,无是者非也。”
9.指心在面部的望诊部位,即两目间。灵49“下极者,心也。”马莳:“下极,鼻柱也,在两目之间,五藏肺为最高,而肺下即心,故曰下极者心也。”
10.指心脏所在的胸部。伤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钱天来:“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伤117“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素75“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张介宾:“直心,谓邪气直冲心膈也。”
11.指剑突下胃脘部,俗称“心口”。素74“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12.指胃。见“空心”。
13.以心为思维器官,故沿用为脑的代称。灵12“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素79“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马莳:“当决以四时高下之度,察以心神推悟之机。”素68“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
14.内心。素1“今时之人……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王冰:“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森立之:“其民心志安闲,虽劳而其形不倦,是不知不识到于虚无之地也。”
15.思想;心思。难77“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难41“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素40“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
16.指神志;意识。神2“苦菜,味苦,寒……久服安心。”伤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钱天来:“心乱者,神虚意乱,而不能自主也。”
17.心性;性情。灵64“火形之人……行安地,疾心,行摇……急心。”灵46“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其心刚,刚则多怒。”张志聪:“谓形质弱而性气刚也。”素40“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森立之:“‘缓心和人’,王以为‘性和心缓’,于义则可。然‘性’字本文所无,恐非是。盖亦倒置文字法,乃‘心和缓人’之义。”
18.品行。灵47“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张介宾:“不可以为人平,谓其心邪,多昧便佞,不可为化也。”灵72“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
19.中心,中央。参见“足心”、“手心”。
20.植物、果实等的核心部分。伤141“巴豆,一分,去皮心。”金22 “麦门冬,一升,去心。”金4“牡丹,五分,去心。”
2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素67“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灵76“昴至心为阴。”
【心下】
1.心胸部。素43“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张琦:“心主脉而贯肺,以行呼吸,心下跳动上气而喘,心乘肺也。”难31“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难56“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
2.指心中。灵4“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脉经》卷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心”下无“下”字,《中藏经》卷三“下”作“中”。
3.胃脘部。灵4“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杨上善:“心脉微缓,即知心下热聚,以为伏梁之病,大如人臂,从脐上至心,伏在心下。”伤123“太阳病……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柯韵伯:“心下者,胃口也。”伤134“客气动隔,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尤怡:“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其用有心下与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
【心开】
心灵开悟。素26“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张介宾:“心藏神,心窦开则志慧出而神明见。”
【心中】
1.心。灵10“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中憺憺大动。”金11“心中痛而自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伤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2.心胸部位。伤134“客气动隔,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伤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3.胃脘部。金9“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吴谦:“心中,即心下也。”金15“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心中如噉蒜齏状。”伤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
4.内心。素16“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心水】
证候名。因心阳虚衰,水气凌心而引起的水肿病。临床见身重而沉重,少气,不得卧,烦躁,前阴肿等。金14“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尤怡:“心,阳脏也,而水困之,其阳则弱,故身重而少气也。阴肿者,水气随心气下交于肾也。”
【心气】
1.心脏的精气,是心主神明与主血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54“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灵17“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神2“赤芝,味苦,平……益心气,补中,增慧智。”
2.指心的功能活动。素3“味过于甘,心气喘满。”森立之:“心气方盛,而为炎上喘满之象。”
3.指心脏的邪气。灵43“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马莳:“心之邪盛,则梦善笑而恐畏,以心之声为笑,而其志主于忧也。”
【心风】
病名。风邪侵袭于心,心的功能失常所导致的疾病。临床见多汗恶风,唇舌焦燥,易怒,语言不利等症状。素42“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火】
指心。心在五行属火,故称。素69“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姚止庵:“水胜则克火,故心脏受邪。”金1“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吴谦:“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心孔】
即心窍,心神之窍。心藏神,古人认为心窍通利则神志清爽,心窍为邪闭阻则神昏癫狂。神2“菖蒲,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
【心包】
心包络的简称。参见“心包络”。灵10“三焦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灵12“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心主】
1.心包络。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灵35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灵71“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2.指手厥阴心包经。灵78“少阴心主为表里。”素56“心主之阴,名曰害肩。”王冰:“心主脉入腋下,妨害肩腋之运动。”难25“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滑寿:“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心伤】
病证名。心脏损伤,气阴亏虚所导致的病证。临床见头面赤,发热,身体下部沉重无力,心中痛而烦,脐部跳动,脉弦等。金11“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赵良仁:“心伤者,心之神因七情所伤也。”
【心安】
内心宁静坦然。素1“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王冰:“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
【心志】
即心神。神2“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心系】
心与周围脏器相联系的脉络。灵19“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灵10“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张介宾:“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藏之气而为之主也。”素39“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
【心胀】
证候名。脏腑胀证之一。临床主要见心烦、短气、卧不安等症状。灵35“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心疟】
证候名。脏腑疟证之一。因疟邪伤心,临床见心烦、喜冷水、恶寒重、发热轻等症状。素36“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疝】
病名。心经受寒所导致的疾病,临床见腹部疼痛,腹皮隆起,自觉有气从脐上冲心等症状。素17“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灵23“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张志聪:“疝乃少腹阴囊之疾,心疝者,病在下而及于上,故曰病心疝者,少腹当有形也。”灵4“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
【心咳】
证候名。脏腑咳证之一。因邪气犯肺及心,临床见咳嗽心痛,喉中不利,甚则咽肿喉痹等。素38“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脉】
1.手少阴心经。灵71“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
2.心的应时脉象,即脉来和缓而圆滑,来盛去衰。素18“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王冰:“言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素23“五脉应象……心脉钩……是谓五藏之脉。”
3.指手少阴心经的动脉,可以诊候心的病变。素17“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马莳:“心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乃心经邪盛,当令人舌卷短而不能言也。”灵4“心脉急甚者为瘛疭。”马莳:“此言心经之脉异病变也。”
【心热】
病机名。又称心气热。因心气亢盛而表现火热之象。素71“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素74“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
【心胸】
1.指胃脘与胸部。金10“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大建中汤主之。”尤怡:“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者,阴寒气盛而中土无权也。”
2.指心。金15“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吴谦:“食后即头晕目眩,心烦不安,此为湿瘀热郁而内蒸,将作谷疸之征也。”徐彬:“谷疸虽为胃病,心胸在胃口上,浊气上熏,则心胸不安矣。”
【心脏】
即心,五脏之一。参见“心”。金11“心伤者……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病】
指心的病证。素22“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素65“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灵37“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灵56“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心部】
心脏的诊脉部位。难5“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李 :“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凡诊心脉,要略重手以按之。”
【心烦】
心中烦躁不安。素10“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吴崑:“心烦,热而烦闷也。”伤96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伤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心悗】
心胸烦闷。灵28“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太素》卷二十七“心悗”作“足闷”。
【心虚】
心的精气亏虚。素10“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心悬】
指心跳失控似有悬挂之感。神2“白蒿,味甘,平……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治心悬,少食,常饥。”
【心悸】
自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伤49“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张璐:“心悸者,筑筑然动,怔忡不能自安。”
【心掣】
即心悸。素7“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张介宾:“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锦囊秘录》:“古无怔忡之名,名曰心掣者是也。”
【心痛】
1.心前区疼痛。素45“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灵24“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4“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
2.指胃脘痛。金19“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程林:“心痛者,非蚘虫贯心,乃蚘虫上入胃脘即痛,下入胃中即止,是以发作有时也。”灵26“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素71“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
【心腧】
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5、6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灵51“心腧在五焦之傍。”马莳:“心俞以中行五椎为主……左右各开中行一寸半,挟中行脊骨而计之,则相去三寸所。”
【心痹】
证候名。脏腑痹证之一。因脉痹日久不愈,加之思虑伤心,气血虚亏,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临床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易惊恐,嗳气,咽干,突发气喘,心烦等症状。素43“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10“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张志聪:“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也。”高世栻:“心痹,心气闭而不舒也。”
【心意】
1.心中。素4“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2.心情,情志。素54“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张介宾:“人之心意多变,天之八风无常,故相应也。”
【心满】
心胸胀闷。素7“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心精】
心的精气。素48“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张介宾:“此火脏无根之脉,而心经之精气与夺也。”素81“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心下悸】
1.胃脘部悸动不安。伤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金16“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2.即心悸。伤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尤怡:“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也。”伤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钱潢:“此所谓心下悸者,非心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气不得伸而呼吸不利,所以筑筑然跳动也。”
【心下崩】
指心包脉络崩损。素44“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王冰:“心下崩,谓心包内崩而下血也。”杨上善:“心悲哀太甚,则令心上胞络脉绝,手少阳气内动有伤,心下崩损,血循手少阳脉下尿血。”
【心中风】
病名。因风热侵及心包,病及于胃,临床见翕翕发热,神疲体倦,不欲起立行动,心中饥嘈不适,食即呕吐等。金11“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陆渊雷:“《千金·心脏门》作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此条颇似半夏泻心汤之证,当是胃病,非所谓心中风也……古人多误以胃病为心病,仲景亦称胃为心下是也。”
【心中寒】
病名。因阴寒凝聚于心胸,临床以胸脘辛辣不适,似痛非痛,剧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难忍为特点。金11“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风疝】
病名。因阳明邪盛,波及于心所导致的内脏风疝之一。素6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张介宾:“滑则燥热生风,热则主于心也,故为心风疝。”
【心包络】
即心的外膜,附有络脉,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简称心包,又称心主、心胞络。灵10“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杨上善:“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张介宾:“心包络,包心之膜络也。”
【心死藏】
指心病危候的真脏脉。金11“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李珥臣:“《难经》云心脉浮大而蓁,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脏脉见,胃气全无,故死。”
【心肠痛】
病名。因蛔虫所致,临床见胃脘及脐周攻窜作痛,时痛时止,口渴,吐涎等症状。灵24“心肠痛, 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甲乙经》卷九、《脉经》卷六作“心腹痛”。
【心热病】
证候名。五脏热证之一。临床见发热,颜面赤,甚则心胸部疼痛,烦闷,呕吐,头痛,无汗等。素32“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心热病,颜先赤。”
【心悬痛】
指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金9“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又,尤怡:“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
【心腹病】
指心腹部位的病证。灵79“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
【心主之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灵71“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心痛彻背】
症状名。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牵引及背部。金9“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金11“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尺(chǐ)

1.长度单位。十寸为尺。《说文·尺部》“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素41“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灵17“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难23“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
2.量长度的器具。见“尺寸”。
3.指尺肤。即前臂内侧腕肘关节之间的部位。灵4“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杨上善:“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灵71“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素18“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杨上善:“尺之皮肤复热,即阳气盛,故为病温。”
4.脉诊部位。指寸口部尺脉。素67“尺寸反者死。”王冰:“反,谓岁当阴在寸而脉反见于尺,岁当阳在尺而反见于寸,尺寸俱乃谓反也。”难18“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伤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
5.指尺泽穴部位。难2“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滑寿:“从关至尺泽谓之尺,尺之内,阴所治也。”
【尺寸】
1.尺和寸,指量具。灵38“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2.指标准。灵9“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杨上善:“今秋冬寸口反小于人迎,即脉口不称尺寸也。春夏人迎反小于寸口,即人迎不称尺寸也。如此勘检,则知脏腑阴阳二气俱少也。”丹波元简:“尺寸,诸家为寸关尺之尺寸,然《内经》无此义,今言不称尺寸者,其脉短少,不称常时之尺寸也。”
3.指寸口脉之寸脉与尺脉。难2“脉有尺寸……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滕万卿:“此篇分寸尺立论者,脉中既有阴阳进退之理,故于一脉中分关前关后,以立尺寸阴阳之位,盖见太极分为两仪之象也。”
4.指尺肤和寸口脉。灵3“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丹波元简:“《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论疾诊尺》篇云:‘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此云小大缓急滑涩者,乃兼寸口之脉与尺之皮肤而言也。”素78“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尺中】
指寸口脉的尺脉。伤50“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伤49“尺中脉微,此里虚。”金6“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尺内】
1.前臂内侧近尺泽穴处。素17“尺内两傍,则季胁也。”王冰:“尺内,谓尺泽之内也。”丹波元简:“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又,杨上善:“从关至尺泽为尺也。季胁之部,当在尺中央两傍,不在尺外两傍。”难2“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2.指尺肤,即前臂内侧腕肘关节之间的皮肤。难13“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叶霖:“尺指皮肤言,谓脉外之气血,从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
【尺肤】
切诊部位。即前臂内侧腕肘关节之间的皮肤。灵74“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杨上善:“尺分之肤,粗如鱼鳞者,以为候也。”
【尺泽】
1.穴名。属手太阳肺经。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灵2“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2.指尺泽穴处的动脉。素74“尺泽绝,死不治。”王冰:“尺泽在肘内廉大文中,动脉应手,肺之气也。”
【尺脉】
寸口部位关后一寸以内的动脉。素47“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姚止庵:“尺为肾,主水;肝为木,主筋。今尺脉数甚,是水虚不能养木。”又,《甲乙经》卷四“尺脉数甚”作“尺肤缓甚”。难19“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金12“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

引(yǐn)

1.拉,牵拉。素18“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灵7“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灵13“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2.牵引,牵扯。素38“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素63“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张志聪:“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此邪客于手阳明之经别,而谬传于足阳明之脉,致引入上齿。”又,《太素》卷二十三“引”作“刺”。灵26“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
3.延续,延长。伤6“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4.收引,拘挛。素39“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63“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
5.引导。素5“其下者,引而竭之。”森立之:“引者,引之于远也。”灵52“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张介宾:“引而起之者,谓虚者宜补,当导助其气而振其衰也。”金6“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6.拔出,退出。素27“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王冰:“引,谓引出。”素26“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7.征引,援引。素76“不引比类,是知不明……明引比类从容。”素77“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8.取用。素74“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伤141“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伤236“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
9.吸引。灵28“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 ,故数欠。”
10.收敛。素64“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森立之:“皮肤引急者,谓阳气不外泄,皮肤致密也。”又,王冰:“引,谓牵引以缩急也。”
11.指导引。古代气功动功之一。素24“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王冰:“引,谓导引。”灵13“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灵48“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马莳:“其脉急者,可加导引之功。”又,杨上善:“引,挽也。寸口脉急,可以针导引令和也。”
12.疑为“弘”之讹。大,阔大。灵37“明堂广大,藩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
【引饮】
口渴喜饮。素71“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
【引带】
疑为“裂”之讹。破裂。素41“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森立之:“‘如引带’未审,《太素》作‘如别’,‘别’即‘列’之讹,为‘裂’古字。《甲乙》作‘裂’可征矣。腰痛如裂者,谓其痛尤甚,如被破裂也。”
【引食】
易饥多食。伤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金13“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尤怡:“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是也。”

(一、chǒu)
地支的第二位。①与天干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太阴湿土之气,五行属性为土。素66“丑未之岁,上见太阴。”素71“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②纪月,为夏历十二月的月建。灵41“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③纪日。灵78“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灵79“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④纪时。十二时辰之一,丑时相当于凌晨一时至三时。伤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chǒu醜)
凶,恶劣。素80“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

孔(kǒnɡ)

1.小洞,窟窿。难42“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
2.指尿道口。素60“督脉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王冰:“孔,则窈漏也。”
【孔窍】
指汗孔。灵66“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张志聪:“津液不下,而皮毛之孔窍干塞也。”又,杨上善:“津液不通,大便干壅,不得下于大小便之窍也。”
【孔公孽】
中药名。别名通石、孔公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的钟乳状集合体,中间稍细部分或有中空者。甘、辛,温。通阳散寒,化瘀散结,解毒。主治腰膝冷痛,癥瘕结聚,饮食不化,恶疮,痔痿,乳汁不通。神3“孔公孽味辛,温。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

巴(bā)

1.中药名。见“巴豆”、“巴戟天”等。
2.地名。见“巴郡”。
【巴豆】
中药名。又名巴椒、刚子、江子等。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的种子。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肺经。泻下寒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治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癥瘕,痈疽,恶疮疥癣。组方有白散方。神4“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淡澼,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一名巴椒。”
【巴郡】
古地名。秦汉时期设巴、蜀二郡,皆在今之四川、重庆等地。神4“牡丹味辛,寒……生巴郡山谷。”
【巴椒】
中药名。巴豆的别称。见该条。神4“巴豆味辛,温……一名巴椒。”
【巴戟天】
中药名。又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等。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的根。辛、甘,微温。入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软,风湿脚气。神3“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一、yǐ)
1.用,使用。素14“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灵23“热病数惊……取之脉,以第四针。”素24“更以他草度去半已。”
2.使,令。素26“外引其门,以闭其神。”素79“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灵1“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马莳:“九针各不同形,各当任其所宜。”
3.凭借,依赖。素3“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4.认为,以为。素76“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森立之:“吾以为子知之,故不告子也。以,犹谓,犹以为也。”素79“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5.为,为了。素75“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张介宾:“谓欲知天下之要道,尤当别阴阳,应四时,以合之五行之理也。”素76“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
6.原由,缘故。灵19“睹其色,察其 ,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张志聪:“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又,《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太素》卷二十三“以”并作“目”。宜从。
7.可以,能够。素17“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素61“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素67“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灵48“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8.代词。相当于“其”。灵47“五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
9.副词。相当于“乃”。素71“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
10.介词。①表示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把”、“拿”。素71“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素74“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灵4“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伤313“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②表示方式、依据,相当于“依”、“按”、“凭”。素2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67“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灵6“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伤267“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灵10“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③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素17“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素26“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素42“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灵78“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④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素5“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素15“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⑤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灵4“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灵44“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素77“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素66“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伤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⑥表示行动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与”、“同”。素26“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难41“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⑦表示作用的对象,相当于“于”。素74“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
1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而”、“且”。素5“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素19“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71“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②表示顺承关系,用于两个动作之间,前者为后者的方式,后者为前者的目的或结果,相当于“而”。素8“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素22“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76“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森立之:“失,犹云失心,云‘失以狂’者,谓失心而狂言,盖心先失而后言为狂也。”③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则”。素3“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灵18“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伤104“此本柴胡证,下之 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④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素5“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17“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伤203“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⑤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等。素5“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灵78“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素58“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伤29“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难27“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素21“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伤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金1“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12.助词。①用在单纯方位词与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范围之类的界限。素18“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灵10“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灵12“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②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素3“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66“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灵78“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③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能以;得以。素3“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素5“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④相当于“所”。灵6“余闻寿夭,无以度之。”灵47“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13.通“已”。副词。表示完成,相当于“已经”。素27“其气以至,适而自护。”王冰:“言气已平调,则当慎守。”素62“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灵8“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14.疑为“先”之讹。素32“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甲乙经》卷七“以”作“先”。
(二、sì)
通“似”。像,如。《易·名夷》:“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陆德明释文:“以之,郑、荀、向作‘似之’。”高亨:“按‘以’借为‘似’。”素76“譬以鸿飞,亦冲于天……譬如天之无形。”
【以下】
1.表示位置、数量、级别等在某一点之下。灵41“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素59“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2.犹而下。以,而,连词。灵10“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灵27“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素60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以上】
1.表示位置、数量、级别等在某一点之上。灵9“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灵41“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素20“其应过五寸以上。”
2.犹而上。以,而,连词。灵18“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灵27“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素60“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
【以不】
同“以否”。犹言与否。表疑问之词,相当于“吗”。难23“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以为】
1.认为。素11“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素13“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金14“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
2.作为,用作。素14“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素54“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灵5“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
3.“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用它来干……”、“把它作为”。素8“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9“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素21“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4.而为,而成。素4“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素5“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灵71“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5.犹已为,已是。灵60“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甲乙经》卷十一“以”作“已”。
【以至】
直至,直到。表示在时间、程度、范围、数量上的延伸。灵54“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允(yǔn)

允当,恰当。灵34“允乎哉道,明乎哉论。”

予(yǔ)

1.给予,赐予。素2“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素17“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素6“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2.补益。灵19“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张介宾:“刺太阴以予之,补肺经之虚也。”
3.施针,即针刺治疗。灵64“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灵70“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张介宾:“予,与之针也。”
4.预告,告与。素19“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王冰:“候见真藏之脉,乃与死日之期尔。”
5.使。灵4“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张介宾:“正竖膝予之齐,谓正身蹲坐,使两膝齐也。”
6.之。素48“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张介宾:“一息十至以上,其状如数……是经气之极衰也。”
7.为“子”之讹。子,指师之尊称。灵60“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太素》卷二十三“予”作“子”。又,杨上善:“子,百姓。”张志聪:“言痈生于脏腑之间,而不与我见,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双(shuānɡ)

两侧,偶。与“单”相对。金12“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

书(shū書)

书籍,方书。素75“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素76“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灵48“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
【书卷】
书籍。灵75“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

毋(wú)

1.同“无”。没有。灵58“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灵75“视之毋有反其真。”
2.副词。①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灵9“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51“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灵66“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②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见“毋已”。
【毋已】
不休止。灵76“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