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妈妈,更是自己:活出丰盛人生的10堂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与未知的自己不断相遇

通过身份的转换和感知的打开,我们接受生命的馈赠,打好自我管理的基础,现在我们接着更进一步来看关于懂自己的方法。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也在变化之中。这需要我们保持一份对自己的好奇心,这样所谓的丰盛才会在不同维度和层次渐次展开,我们才能和未知的自己不断相遇。

“持续好奇,持续成长”的内容包含6个部分:

按照价值取向去生活;

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

找寻不同;

增加弹性;

增加敏感度;

从积累到创造。

以上6部分其实也是时间管理、体能管理、情感管理、思维管理、关系管理、意义管理这些章节内容中的底色,保有持续好奇和持续成长的愿望和动力,才会去做进一步的自我管理尝试。下面我就每一个部分进行拆解和分享。

按照价值取向去生活

我将从讲师和母亲这两个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入手,做一些关于价值取向的回顾。大家可以看到即使生命的角色不同,但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关联的部分,这样的观察会整合我们内在的行为模式。

我个人认为,按照价值取向去生活是非常勇敢的事,这是一个生命应该拥有的自由,“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将会荣耀我们的生命。

我曾在北京的“妈妈公社”主持母亲的自我管理封闭成长小组第9次课,在谈及探寻自我的价值取向时,我和大家分享了我所钦佩之人的核心品质。

我在2000年决定成为一名讲师,在2010年决定成为一名服务女性及母亲自我成长及其家庭幸福的积极生活和积极养育的传播者。我很感谢自己在十几年前就能做出这样长远的决定,我还记得自己曾经探索过“作为一名讲师,需要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这样烧脑的命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跟随无数优秀讲师的体验,我希望自己作为一名讲师可以做到这样几点:

持续学习,乐于分享,勇于践行,抓取规律。

首先是持续学习。我认为持续学习代表着永不消减的求知欲,透露出的是永不磨灭的好奇心,以及永不放弃的持续成长的动力。这需要旺盛的生命力。

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人通常都会葆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好奇是珍贵的品质,尤其当好奇的方向转向内在的时候,将产生极强的成长动力,这还会让人勇于探索,避免“刻舟求剑”的死板,产生灵活的适应性,那就是“弹性”。

有弹性的讲师也就更容易带领他人,因为这样的讲师不会成为控制型的人,不会要求学员和他一样,不会让课堂成为“一言堂”,这样的弹性和好奇会在学员和讲师之间创造一个认知空间:我们是不一样的,我愿意去了解,我允许不同存在。学员的特质也就会在好奇的鼓励之下更自然地涌现,讲师和学员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去探索,所谓因材施教、顺势而为也就出现了。

其次是乐于分享。我总在我的培训中和学员们说“分享带来更多”,分享不仅代表着分享知识和技巧,也代表着分享自己的真诚,更代表着在分享中和他人发生联结的能力。

分享不是说我觉得什么好,就一股脑儿都倒出来,俗语说“我之熊掌,他之砒霜”,不对应的分享,或许会起反作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分享还代表着一种觉知——这个世界是丰盛的,这要求分享者内心丰盛,不觉匮乏,自然流淌地进行分享。

再次是勇于践行,这是我核心的价值取向之一。我一直期望自己“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期望自己分享的所有内容都是我所体验过的、真实的、接地气的。所以我不讲那些没有体验的课程,也不开发没有自己生命体验的内容。读书的时候,也不贪多,抓取一两点,认认真真地用起来,体验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把知识“活”到我的生命里面来。

我常常对学员们说:“学习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成为。”这就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反复强调的“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内外一致、形与神俱”地去做去实践去成为。

最后是抓取规律,这是我认为作为讲师很需要的一个核心技巧。讲师授课本身就带着很多天然的局限性:首先讲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就代表着一种局限性,讲师自身的体验归属于他作为个体的部分,人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这个局限性是很大的;其次是要讲的主题和未知的内容总是无穷的,讲师传授的是已知的内容,这是另外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再次是来自学员的局限性,和讲师一样,学员进入课堂,带着所有的过往信息,这就是局限。所以,授课系统中最核心的三要素(讲师、课程、学员)都带着局限性。

在这个局限之内,讲师和学员相遇,通常都需要一个主题。培训授课意味着需要帮助学员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人把这个过程叫作复制。可是人与人不同,哪能轻易复制呢!

所以对于讲师来说,需要去看行为技巧、环境改变背后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生命中的一些规律。

以上四点,对于我做母亲这个角色来说,一样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是持续学习。孩子每天都在长大,他们的生命美妙无比,无法预测。有人说,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的决策者。我们的生命不可知,孩子的生命不可知,若不保持好奇,若不持续学习和持续成长,我们将如何适应这千变万化的生命历程呢?同样,持续学习和持续成长的方向若是转向内在,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孩子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给我们的亲子关系引入更多的弹性和尊重的空间,父母和孩子都将会松一口气,并获得更深入的联结。

其次是乐于分享。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来说,分享什么呢?我们和孩子分享成长的快乐,分享真实的自己。就如前文所说的,分享意味着真诚,意味着不匮乏。这对孩子来说,将是多么好的边界——“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怕脆弱,不怕阴影,就是分享自己,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

再次是勇于践行。通过践行,我们帮助孩子和自己一起进入生活,这是最真实的力量,也能帮助孩子提升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看再多的游泳视频也抵不过下水游一次。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知识“活”出来,成就热气腾腾的生命。

最后是抓取规律。我们和孩子朝夕相处,可以仔细观察他的脾性、喜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个性,在此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成就的必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用在生活中,抓取规律就是观察和觉知,不断地如实如是地觉知我们自己,觉知我们的生活,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情感行为模式,看到孩子和家人的情感行为模式,然后寻找和谐的相处之道。

下面我将分享在过去十几年里,阶段性追问自己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寻找内心价值取向的问题:

1.如果现在就是人生尽头,你学到的最重要的3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2.寻找你最敬重的一个人,请描述他身上最令你钦佩的3种品质?为什么?

3.你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4.你希望如何总结自己的人生?

请在得出你的答案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尼采说:“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按照价值取向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将荣耀我们的生命,我期待着你能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和自己进行以上类似的对话,寻找自己在这世间安身立命的稳定核心。

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

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家庭,才能避免我们带着匮乏的心去期待回报,从而避免在关系中带来压力和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有照顾自己的意识。这需要我们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联结、自我和解建立资格感、值得感。当有了更好的自我觉察,获得更多以往未曾出现的感官体验之后,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说:“我有资格,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

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曾经有一天晚上我加班到20:00才回家,孩子给我打电话:“妈妈,你到哪儿啦?我都快等不及要见你了!你这个慢吞吞!”等我出了电梯,家里居然开着门,过道灯也亮着,我才发现自己的家居鞋已被孩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家门口,哇噢,被欢迎回家的感觉真好!

等我坐下来才发现自己连吃饭的力气都欠奉,我告诉孩子“妈妈很累需要休息”,希望他可以让我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充充电。

这是我们平日里就用的沟通方法。偶尔我精力低下,陪伴质量很差的时候,也容易在心里起急,所以就想到了给玩具充电这个比喻来让他明白,妈妈现在电量耗尽,需要安静待着充电,然后告诉他钟表的长针要从这里再走几格就能充好电陪他玩耍了。

几次练习之后,他就懂得了充电的含义以及他可以怎么做来支持妈妈,也支持他自己。

所以,当我说我要充充电的时候,他也就不来打扰我,让我安静吃饭,安静插花。他和外婆去洗脸刷牙洗脚,然后看书。我还得到时间泡了一个很舒服的热水澡。

等我收拾好了,走进卧室的时候已经21:00了,我很感谢亲爱的母亲放弃了她每晚的电视剧时光,陪伴孩子,帮助我得到更多的支持。

等我换好睡衣,他对我说:“妈妈,我想再看会儿书,可以吗?”

我看看他说:“可以。”

看完书他说:“妈妈,我想和你玩两个游戏,躲猫猫和挠痒痒!”

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和满怀期待的小脸,我答应了。

我们玩了10次躲猫猫,6次挠痒痒。手电筒成了雷达,浴巾成了隐身衣,枕头成了大垫子,我们嘻嘻哈哈地“挠痒痒”。我们一起大笑一起想办法让游戏玩出了新花样。如果没有之前的充电,我是不可能这样精力充沛地陪他玩耍的。

当我们躺下睡觉时快22:00了,他拍拍我胳膊说:“晚安,我最亲爱的妈妈!”

虽然晚睡一小时,孩子却带着饱足的爱,安然入睡,一觉到天亮,第二天醒来之后精力充沛,完全没有少睡一个小时的“起床气”,很开心地上学去了。

回想这个过程,我想最核心的帮助就是我没有忘记那个基本原则: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

当我可以照顾好自己,获得爱自己的能力之时,孩子也可以拥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我们还能一起创建弹性的家庭空间,使用游戏这样温柔可爱的方式来增进亲密。

这时候不用解决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问题发生。

“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背后对应的是我们内在的资格感、值得感和能力感。这会帮助我们内在升起对自己的信任,这份信任进而会带来一个很大的新空间:我相信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相信自己有资格先照顾自己。这会更进一步帮助我们的家人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她和我是不一样的,她需要我的支持,我也有能力去支持她,我也有资格可以先照顾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坚信“我值得先照顾好自己”,会让我们和家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边界: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空间来看护好自己。这份笃定的感受和允许会传递给家人,尤其是孩子。他也会在不断的相互练习中发展出健康的独处能力。

找寻不同

找寻不同,是我在母亲自我管理课程中设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阀门。每一堂课我都会使用找寻不同来铺垫,为学员在生活中启用新的方法来增强动力、积聚能量。

·找寻不同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杠杆点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找寻不同不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提到的母亲自我管理的安全地基——幸福日志——的源头吗?

我对翻开本书的你有一个基本假设,你或多或少想寻求改变。那么,为什么需要改变呢?主要还是对现状存在一些困惑或是不满。这份不满有着非常正向积极的期待:你希望自己可以更真实、更从容地活出丰盛的自己。这可能就是你在阅读本书和其他书时的一个不同的愿望。

对于我的学员来说,她们走进一个关注内在改变和发展的母亲自我管理的场域,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同时,学员大多都带着30年左右的生活惯性进入课堂,要在固有惯性中引入不同,对学员、对我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事情。

新的元素进入,会对旧的生活系统产生影响,在新元素即将加入的时候,就需要去观察和看到旧的系统,否则改变是无法进入的,即便进入,也不容易存活。这个观察和看到的工作,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希望读到此处的你已经做了一部分帮助自己看到的工作,例如记录幸福日志、打开感官的训练等。

当你可以更多地观察和看到的时候,觉察自我的工作就会被呈现出来。这是我在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事:改变从觉察开始。只有看到旧系统,新系统才有产生的可能性。

当我们有所觉察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状态。这能帮助我们从被动的惯性中得到喘息的机会,获得主动选择的机会和不同的反应方法,改变的期待会被自然引入,奇妙的是,改变还会自然发生。因为,觉察真的会帮助我们从被动到主动,从困顿到从容。

冥想大师斯瓦米·拉玛说:“老师的任务在于给学生一个新的关注点,让他们将意念从固有的习惯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是老师要去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至关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自己的老师。当我们可以“说听同时、做看同时、观想同时”的时候,我们就能成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幸福日志、感官训练,我们必将发现新的关注点,也必将从固有的习惯模式中解放出来,迎接内在和外在新世界的到来。

找寻不同会帮助我们停一停,得到一个缓冲的暂停空间,去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只是这样的一个观察,就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这个力量是巨大的,是一个杠杆点。

一旦我们看到不同,还会带来一个附加价值很高的觉察:我们是如何走到现在的。我们就对旧的系统、旧的模式获得了一次整理的机会,一次仿佛给自己写自传的机会,一次生命故事重新被讲述的机会。越多地去看到自己的旧模式,越多的不同也就会被我们看到。也就是说,越多的当下被我们觉知,越多的内在模式所对应的过去才能得到浮现。

·找寻不同会得到改变的资源

“不同”是和过去不一样的存在,当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不同的时候,其实就在旧系统之外引入了新的资源。就像投入湖面的一粒石子,我们可以看看它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新发现的不同越多,我们获得支持和改变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多,也就更可能会给现在的生活带来活力。换句话说,“不同”的积累是我们在未来进行改变的“数据库”,是我们改变的基础。

·找寻不同会得到改变的可能性

当我们去关注不同带给我们的愉悦程度的时候,那些不同就会提供给我们改变的可能性和方向。

如果你觉得这个不同对你来说很棒,体验很好,或许你就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或者创造更多这样的不同。这份期待和希望其实就是主动选择的雏形,当你可以持之以恒地去寻找不同,聚沙成塔,信念的改变也就会悄然发生。我想,细心的你可能又发现了,这还是可以通过幸福日志的记录来不断支持你去做到的事。

新的美好体验就像初生的婴儿,我们需要爱她,喂养她,帮助她茁壮成长。在喂养的过程中,新的资源和可能性就得到了存活的机会。我们的精力有限,新元素的进入,必然会侵占旧元素所需要的精力和空间,这样新元素就会自然转化或者替代旧元素,于是,旧系统就得到了升级的机会,改变也就获得了存活与持续一段时间的机会。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我要在这里和大家继续强调我做了十几年的一项工作——记录幸福日志。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常年与他人分享共修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好办法。

幸福日志对我来说,就是从书写不同开始的。

在写的过程中,我从最初只能每天发现2个不同慢慢变成了每天发现20个不同。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细致程度也不同了,我开始在自己习以为常的世界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闪光点!现在再看我的记录,已经从最开始干巴巴的流水账变成了感情丰沛的生活感悟。

我的找寻不同的日志自动地在书写的过程中变成了幸福日志。这一写就上了瘾,一直写到了现在。熟悉我的人喜欢看我的朋友圈,觉得满满正能量,那其实是我可以公开的幸福日志。

我更推荐使用手写的方式记录幸福日志,这也是有益于调心的一个很棒的方法。手写和使用电子产品书写的体验是非常不同的,大家可以试试看,然后找到让自己愉悦的书写方式。

“找寻不同”体现的其实是对生命的一个基本态度:保持好奇。

对我们自己的生命保持持续的好奇,也是和自己持续贴近的方式,是和自己持续做好朋友的态度。就像每天对自己这个好朋友说:“嘿,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鲜事儿告诉我吗?”

对我们自己的生命保持持续的好奇,也能帮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进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越多的好奇就能越多地积累爱自己的元素,仿佛在进行不断的内在升级训练。

增加弹性

我的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起床的时间通常是早上7:30~8:00。有一天早上7:30 ,闹钟响了,孩子还在睡,我心里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让孩子继续睡,不去唤醒他。

这是因为前一天晚上他和爸爸之间发生了比较大的冲突,孩子经历了非常大的情绪起伏,耗费了非常多的能量。我想,他的身体一定会感觉很疲倦,需要修复。而睡眠自然是最棒的修复方法。因此我没有拉开窗帘,也没有去叫他,就让他好好地、饱饱地睡到自然醒。

快到9:00时,听到他的呼唤,我跑进卧室,发现他开开心心地正在和爸爸玩耍,这下是彻底好了,他和爸爸又成为好朋友了。我也没有催促他快快吃早饭,只是告诉他:“我跟老师说过了,你慢慢吃饭,不用着急,只是今天我们得做‘迟到大王’了!”

我们还是按照平日的节奏,吃早饭,出门,在公园游走一会儿,然后再去上学。路上我们彼此调侃:“哈哈哈,今天迟到大发了,我们成了‘迟到大王’了呀!”

我们在幼儿园门口开心地拥抱并挥手道别,他要求我下午接园的时候带上他的双管水枪。下午我去接他,他非常开心地和我玩水直到衣服湿透才回家,在清冷的春日傍晚,小风还一直吹,他经过那么凉的刺激,居然没有生病。我想这绝对得益于他前一晚和当天内心与身体的净化,他没有积压的情绪能量,身体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不需要用生病来继续获得父母的关注。当晚,他很快就入睡了。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不同于往日的处理方式,支持孩子睡到快9:00时才起床,允许一向不迟到的我们请假,好好地吃一顿饭。

这对应的其实还是作为妈妈的我内心的价值取向:孩子的身体和感受对他来说是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他需要修复的空间。

在惯常的生活节奏中,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需要家庭的弹性来帮忙。弹性意味着打破过往的规则,破除我们心中做一个完美小孩的愿望。这其实非常具有挑战性。

打破规则,增加弹性,意味着我们是否可以创造条件,在给自己空间的同时,也能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充满弹性的空间,进而帮助他自然修复,而不用继续和父母纠缠。

后来想想,那天早上其实是那个学期里的第二次迟到,第一次迟到发生在那年北京第一场春雨的清晨。这样清晰的记忆,可以看出对于规则,我其实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上学迟到,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有可能会影响班级的教学。因此,打破这个规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记得那天天气阴沉,小雨下个不停。等孩子醒来,我抱着他去阳台看春雨,我们观察到楼下的人都打着伞,我遗憾地跟他说:“下雨啦,你今天不能骑滑板车了!”没想到儿子抱着我开心地说:“没关系呀,我可以穿雨衣、雨鞋踩水啊!我喜欢下雨!”

说实话,虽然我也想到这可能是他喜欢的事,但当他这么告诉我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欣慰和开心,觉得他继承了我们积极快乐的特质,这大概也是养儿育女的愉悦之一吧。

根据我对幼儿园的观察,我估计那天迟到的人会比较多,老师可能会等着大部分孩子到了之后再上课,我在他吃早饭的时候准备好了雨衣、雨鞋,想到他踩水会把裤子打湿,就又带上了更换的裤子。我留出了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玩水,同时把这个决定和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了他。他说他会赶上上课的,我心里又是一喜,感谢他心里有其他的小朋友和老师。

于是,在去上学的路上,凡是没水的地方,他自己走得很快说是节约时间,有水的地方他就尽情踩水、趟水,玩得不亦乐乎。等他到学校的时候,发现老师果然在等小朋友们,他回头对我胜利一笑,接着开心而骄傲地对老师说:“看,我的裤子全湿透啦!”

这两件生活中的小事帮助了我和孩子。这得益于我们在日常观察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不同,因此拥有了这样的弹性空间,这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处理迟到的焦虑,让我放下了作为母亲在其背后隐藏的完美期待。

我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得到这样的体验:我可以不那么乖,但我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我会尽量寻找平衡的方法,我也从妈妈那里学习到了观察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我可以在照顾自己之前和他人沟通,然后学习支持别人……我希望他会在这个弹性空间里获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得到支持自己的力量,并懂得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照顾自己,培养责任心,提升自信、乐观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藏在这些小小的事情里,妈妈可以做的,就是先在自己内心扩容出一个弹性的空间,允许自己的内在期待放空,进而把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

充满魔力的弹性空间恰好就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的找寻不同的能力,亲爱的你,请记得继续保持记录幸福日志的习惯吧!

增加敏感度

敏感细腻和敏感度是不同的:敏感细腻是移情,可能会让人控制不住,沦为情绪化的表达;敏感度是共情,和而不同,既可以了解到正在发生什么,又能保持高度的觉知,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能够用对方的角度来看世界。

敏感度是一种很重要的联结能力,也是可以被训练的一种能力。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需要体验,更需要发现。发现的能力和觉知的能力(敏感度)直接关联。

觉知和一个人的敏感度有关,对事物保持开放和敏感的人,其敏感度会高一些,发现、感知、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也会不同。

增加敏感度,需要我们扩容自己内在的接纳宽度和深度,去和对方在一起,打开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舌头尝到什么,鼻子闻见什么,身体感知到什么,内心有什么感受,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觉知能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更在生活里。在生活中去打开五感,发现不同,并学习和这些不同进行对话,慢慢地,我们的敏感度就会增加。

当我可以观察到在春季里梧桐树每一天的叶片都有所不同的时候,我便也能感知到自己今天的着装和昨日的不同,其对应的心境的差异,也能感受到孩子今日和昨日的差异,放学后和上学前的变化,我便能从这些细微的不同之中寻找到和对方联结的途径。

当我能够听见树林里的鸟鸣或者感受风吹树林的声音时,我也能听得出自己说话的语音语调和心情的关联,便也会了解孩子语气语调变化所对应的他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状态的改变。

当我可以将食物整合出新的口感并对之敏感时,我便也能了解到自己身体的状态、内在的偏好,也就能知道孩子和食物的关系,允许他可以和我一样拥有选择自己吃什么的权利,允许他拥有喜欢吃一样食物而不喜欢吃另一样食物的自由。当我可以允许自己尝试不同的食物时,我也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寻找和品尝美食,从中教会孩子接纳和理解即便同样的制作方法或者同样的食材也饱含着千变万化的创造元素,进而理解生命的多种可能性。

人在放松的时候更容易打开自己,以接纳外界的信息。所以,我常常建议妈妈们在生活中设置减压阀,简言之,就是做可以让自己卸载压力的愉悦的事。

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都需要用减压阀来调节我们的生活,保持我们内在的敏感度。

对我来说,每天清晨一个人的写作和读书时光就是很好的减压阀,我在这个时间段里和自己对话。周一上午是属于我的静默时光,我把孩子送园后通常会到树木成林的公园里走走看看,拍拍照,吸纳一下天地的精华。每个月我保持出门旅行或远足的节奏,去看看我们生活之外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每个季度我会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去结识更多和我不同的人。

当敏感度逐渐增加的时候,生活中的美学就会呈现出来。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生活需要三种基本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他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如何可以观察、体验到美?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欣赏。美当无用之用,欣赏则是无为而为的情趣。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作为妈妈,我们可以在打开感官、增加敏感度之后学习美,并将美自然而然地带入养育的过程中。这几位大师关于美的表述深得我心:

“美的库存是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时候,一个让你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东西,是使生命继续丰富、圆满的东西。”(蒋勋)

“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康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这也成了我在家庭中进行美育的指导箴言,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库存,是快乐,是无言的联结。

当我更加关注美与内在关联的时候,我获得了更进一步的体验:美是与我们自己进行联结的媒介,经由美,我们可以构建和自己的关系,与自己更好地贴近,拥有更流动的自我关系,从而拥有更流动的外在关系。

敏感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真善美的体验,帮助我们获得与自我更好地相处的能力,从而改善我们和周围世界的外在关系。

“慢慢来,欣赏吧!”欣赏我们自己的生活,打开感官,增加敏感度,融入其中,慢慢积累,做一个敏感度更高的母亲吧。

从积累到创造

谈到生活中的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我的实践记录:

某一年的冬天,我们小区门口的餐厅装修,工人们扔出来很多小木块。我从旁边路过的时候,觉得那些整齐的原木色的小木块应该有用,就讨了个塑料袋,蹲在那里一个个挑选。

回到家,我确实不知道这么一大包小木块可以做什么,就擦洗干净,收在壁橱里了。一放就是好几个月。

后来我常常收到学员们送的花,花器总是那几个,也不想再添置,便想到或许自己可以试着做一个。

以前也做过好几个花器,比如在罐头瓶子外面包上漂亮的包装纸,用麻绳一栓,或者是在小小的布丁瓶子外面,裹上两片梧桐树的叶子,再搭上几个野果,或者将几个瓶子组合起来成为高高低低的一组,看上去都很漂亮。

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之后,我就开始搜集素材,并构思想要什么样的花器。考虑到最近偶尔使用花泥插花,比较麻烦,花泥蓄水和更换也不如花瓶,于是我想要一个可以有插花效果的花器。

我上网淘了几个试管,等货到了之后,便拿出壁橱里的小木块,按照长度进行整理,并开始进行制作。

刚开始我使用铁丝来固定,觉得很难看,做好之后又进行了拆除,改用热熔胶来进行固定,第一次做,只是做了一个规规矩矩的方形,看着还是觉得不美,便又找了一根麻绳,打了个蝴蝶结,这样看起来好多了。

小木块还有很多毛刺,我并没有打磨,因为觉得就这样糙糙的更好看。

然后把大小试管粘进去,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接着用花材进行了填充,果然有插花的效果。

我把图片放在朋友圈里,朋友们反响热烈,我颇有一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这个实践可以很好地成为我下面要分享的从积累到创造这个过程的案例。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大师,变化是它永恒的主题,而变化恰好也是生发创造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创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同时,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训练的。大师需要更多的天赋,作为普通人,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大脑。

在打开感官的基础之上,尝试多样的变化和多种可能,也将让我们的思维通道变多变宽,进而迁移到生活的其他层面里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会因此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

我不是艺术家,也并未期待自己成为艺术家,但生活中的艺术和情趣是需要的。我也不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人,但创造力真的可以被训练。我持续的、有意识的训练确实在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

当我开始刻意练习的时候,就能将无意识的重复变为有意识的觉知和觉醒,这会让散漫混沌的体验变成聚焦真实的经验。

这就像我一直提到的幸福日志,最开始的简单记录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积累,慢慢地,它就变化为生活中创造力的来源,因为每一天都要至少发现和昨天的两个不同。这种观察的视角会让我们对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而这正是创造力的基础之一。

这种对变化的高度敏感带来的积累和创造,用在任何关系里都是适用的。

这里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练习:请让自己每一天都去发现伴侣或者孩子和昨天的一个不同,并且表达给对方听。

试试看,只需要连续做三天,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关系中微妙的变化。说不定,你就很容易地将幸福日志迁移到关系中来了。

我常常说“联结始于关注,亲密源于看见”。上面的练习不但可以让你去关注关系中的他人,还能帮助你去看见他人的变化,坚持这样做,联结和亲密一定会成为你们关系中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