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妈妈,更是自己:活出丰盛人生的10堂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在家庭系统中看待“妈妈”这个角色

做母亲这件事可以准备吗?我想这是可以准备但又得保持开放、好奇的一件事。

可以准备的部分就是去了解在做母亲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和家庭将会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当我们在变化来临的时候,可以有所准备,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多了解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常见的挑战会有哪些,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可以将这些复杂变化的信息进行归类,并各个突破。

当我们有机会这样去做的时候,会保持内在的稳定和外在的开放,从而成为“足够好的母亲”。这将会帮助到我们自己以及孩子和家庭。

我们都活在彼此交互的关系里

中国古人说,我们活在“与天地,与万物,与众生”的关系里。在《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心理学家们更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活在关系当中,人的烦恼有87%是来自于人际互动技能的缺乏,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素养。”

如果要围绕母亲这个新身份进行梳理的话,我建议大家从关系入手。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少,在面对扑面而来、错综复杂的信息时,我们可以先从关系着手解决和穿越。

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提到,关系沟通中有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素:自我、他人、情境(见图1-1)。

图1-1 萨提亚沟通三要素

自我:指的是“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也就是“我自己”是否内在和谐,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他人:指的是“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也就是“我”与“另一个人”是否关系和睦。

情境:指的是“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这通常指“我”和“另一个人”所处的人际系统(家庭或组织)与客观环境的和谐与协作。

结合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确实生活在交互的关系当中,与自己,与他人,与情境,简单概括就是自我关系,自他关系。

在做母亲的过程中,我们和自己相处得好不好,和自我之外的世界(他人与情境)相处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烦恼程度。按照上面的数据,自我和自他关系相处得越好,烦恼越低。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看关系的质量与什么有关?

对每个角色的理解和期待决定关系互动的质量

当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的能力相匹配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是挑战,心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只需要分配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挑战常常来自于我们想要的部分和我们能做到的部分之间的差异。

当我们产生“想要”这个需求的时候,期待就发生了。期待只会在关系中产生,它对应着发出期待一方的内在角色和身份。在关系中,我们的角色期待与自己和对方能做到部分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挑战的难度,匹配度越高,挑战越小。举个例子:成为妈妈后,你开始希望自己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是新角色带来的新期待),这触发的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如果你足够自信和接纳自我,内在和谐,那么这个关系就会比较顺畅,你就会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状态提供力所能及的照料。例如,早睡早起,给孩子喂奶,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精力。你就不会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陪伴孩子而感到内疚。因为你知道,这是你的选择,你要为此负责。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你依然希望自己是个足够好的妈妈。但是,你对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保持忽略,通过压榨自己的睡眠挪出精力去工作或者照料孩子,工作生活孩子家庭几手抓,独独忽略了最需要照顾的自己。这就是和自己的关系不够好,长此以往,你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者对家庭开始抱怨,怎么辛苦的都是我一个?

这意味着,成为妈妈,你也会对伴侣或者其他家人有新的期待,因为你们的角色都改变了,新的期待就会相应地产生。对婆婆,以前你的期待可能只是过年过节走动一下,客气又克制。做了妈妈之后,你对婆婆的期待可能是希望她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来支持你育儿。

如果对方做不到你心中的样子,满足不了你的期待,挑战就会在关系中发生。对关系中的另一方来说,也是如此。

接着上面的例子讲,你和自己的关系很好,是足够好的妈妈,但你不相信丈夫和婆婆也能照顾好孩子,这就会为你带来你和他人关系中的新挑战。

假如你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都足够好,但生活在一个空气污染严重或者生活压力巨大的城市,你也会有很多担心。这就是你和情境的挑战关系。

当自我、他人、情境都和谐统一,或者找到一个让彼此都满意的均衡点时,挑战就比较容易被处理。也就是说,自我、他人、情境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看局部,也可以看整体。

人生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从日常生活来说,比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同学和同事的关系……从更大的系统来说,比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家庭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家庭和空气污染的关系等。

一生中,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也就30~50个,目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是相对稳定的,很多人的生活在2~3个城市间转换,在同一个时代中浮沉。

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关系顺畅,和他人的关系顺畅,和环境(情境)的关系顺畅,这三个部分都和谐一致的话,这个人不幸福都难。

处理挑战其实就是处理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成为妈妈这个阶段,如果从自我、他人、情境这三个方向入手,有哪些普遍的现象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自我反馈的。

自我、他人与情境对关系的挑战和影响

自我

·成为母亲过程中普适性的生命历程

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让我们有幸成为母亲。从此,孩子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每一天都可能会有全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发生。在伴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悄然而至。

人们常常说,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世事无常,每一个明天都等待着我们去经历,成为母亲好像理所当然,难以准备,生命自然而然就把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新角色里。

面对未来的孩子和生活,做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的本能,难以准备也不必准备,只需唤醒与跟随。做母亲,既然是大部分女人都会经历的过程,那么它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观察和总结的。

下面,我将从老祖宗、心理学家、系统家庭治疗领域看待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简单地分享,当我们成为妈妈的时候,会经历什么样普适性的生命现象与任务,希望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成为妈妈将经历的自然过程和规律。

圣贤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人生命大致的时间线,也谈到了每个阶段大概的任务。这是古人对一个人生命发展阶段的智慧总结,是我们中国人的基因之一。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他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些阶段包括了四个童年阶段:婴儿期(0~1.5岁)、儿童期(1.5~3岁)、学龄初期(3~6岁)、学龄期(6~12岁);一个青春期阶段(12~18岁)和三个成年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成熟期(65岁以上)。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第七阶段——成年期(25~65岁)的核心冲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还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他人和创造力的品质。成为母亲的人生阶段通常就在埃里克森所说的第七阶段。

个体存在于关系之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家庭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把以上个体的生命发展历程放到一个更大的家庭背景中来观察,看看整个家庭会经历什么样的历程与规律性的任务。

在系统家庭治疗领域,心理学家将家庭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对象,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被称为家庭生命周期,心理学家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如下7个阶段:

1.离家成年;

2.通过婚姻加入新的家庭;

3.拥有儿童的家庭;

4.拥有青少年的家庭;

5.中年时期孩子的离开和前行;

6.中老年的家庭;

7.进入暮年的家庭。

在大量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与咨询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在家庭的每一个生命周期当中,为了帮助家庭进行和谐顺利的转换,家庭需要有比较关键的情绪过程转变原则,也需要依据这个原则进行一些核心的调整和改变。如果在转换周期的过程中,家庭没有做到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通常就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家庭就会“生病”,表现为适应不良。

“成为母亲”对应的家庭生命周期在第3个阶段,“接纳新的成员进入家庭系统”是情绪过程的关键转变原则。有新生命加入,需要进行的家庭状态调整至少应包含4个层面:

1.对夫妻系统的调整以给儿童足够的成长空间;

2.抚养儿童,财务和家务的合作;

3.包含父母和祖父母的延伸家庭的关系重组;

4.新的家庭结构与关系的重组,以及家庭外更大社会系统的重组。

以上是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一个女人会面临的个体生命历程的进化与家庭生命周期的进展,挑战通常就会在转换的过程中不断发生。

·自我常见的挑战

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三毛

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我们和自己的关系这个部分是基础,也是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的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在自我这个部分我们会面临哪些典型的挑战。

1.身份改变与追求平衡的挑战

我们已经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会有一个规律性的发展和递进过程,当我们进入到成年期,建立家庭,成为母亲,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出现——追求平衡。

这种平衡不单单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生命发展进程中提到的妈妈自我发展和更好养育孩子的平衡需求,它更加宽泛地囊括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各种关系的平衡,个人精力、时间和家庭需要的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诸如此类的平衡需求。

追求平衡,这是在成为母亲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这其实也是一个女人的生命课题。为什么追求平衡会变得如此重要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身份会发生哪些复杂的变化。

我们是自己,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是儿媳妇,是朋友,是员工……生命进展到这个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要养育孩子,要照顾老人,要工作,要支持家庭……而且在时代和教育的压力下,单单是母亲这个身份,就还有很多“副职”:厨师、司机、保姆、营养师、心理师、游戏师、辅导员……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后,她的身份进入到最为多元与复杂的阶段。

每一个身份都代表着一份期待更代表着一种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结构并拥抱母亲这个身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这意味着,母亲这个身份的增加,需要一个女人去调整她生命里的各个身份以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调整生命系统中每个角色的新期待和新任务。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增加了妈妈这个非常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角色之后,如果不对生命系统中的其他角色进行重组,一个新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是一个硬生生插进来的“事情”,很多时候,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变得“不得不”给这个孩子。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适应,也会给新妈妈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进而可能会引发非常多被动和负面的感受,也会大大影响亲子关系。

比如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不是老人的。因此老人来帮我们带孩子,是情分而不是义务。这个道理一说出来,我想大家都懂,但做起来的时候往往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我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对老人带孩子颇有微词的年轻父母,他们既离不开父母的帮衬,又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自己不同的养育理念,因而生出很多抱怨。

孩子是我们的,我们生下孩子,养育孩子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父母这个身份要求我们必须要承担的部分。当我们把这个责任拱手让人的时候,其实就部分放弃了这个角色。如果在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可以欢迎和接纳自己的新身份,就一定会相应地开始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系统性的调整。

很明显,在“拥有儿童的家庭”这个阶段,首要的调整就是接纳自己的新身份,并勇敢地承担这个新身份所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接纳自己的新角色非常重要!我们在成为妈妈的时候,如果可以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有一个充分的欢迎和接纳、准备和思考的话,将会极大地支持我们顺利地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让我们做出更多的主动选择,去承担,去负责任,而不是抱怨。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主动调用整个家庭的资源来支持自己。

接下来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是妈妈更是自己。我在这里需要提醒妈妈们,一定不能忘了自己,一定要记得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只有你不忘记自己,才会为自己争得空间。也只有当你滋养好了自己,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才能更好地调用你身边的关系和资源,达到身心的平衡。不忘记自己,照顾好自己,去建设和自己更好的关系,其实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础。

2.做事情的能力与生存力的挑战

如果妈妈是一台机器,修改程序,设置新的内容输入就可以了。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会感觉到疲惫和难过,我们需要休息。这就意味着,不注意养护自己的话,我们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衰减。

生产会让一个女人的身体经历损耗,这是需要一些时间来修复的。长期睡眠不足又较少得到养育支持的妈妈,会渐渐出现精力低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单薄、缺乏激情等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会出现家庭关系的淡漠。诸如婚内单亲、丧偶式育儿、云端式育儿描绘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状态。

精力低下

首先是非常普遍的“精力低下”。我记得自己休产假的时候,信心满满,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白天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晚上还要起来喂奶,这都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问题。半年之后回公司上班,问题就来了。之前的工作本来就十分忙碌,加上这个小家伙带来的所有关系的改变,我常常需要在孩子睡着之后起来工作,渐渐地觉得体力不支了。

和很多妈妈聊天,我知道我的情况还算是好的,因为我的孩子睡眠一直非常好,养育方面也很顺利,家庭也算和睦幸福,所以我只是需要多锻炼、加强时间管理和调整工作量就可以了。而我所认识的很多妈妈,养育方面所带来的挑战就足以让她们操碎了心,再加上因为小宝贝降临所带来的新家庭和原生家庭融合所产生的冲突,更是让她们心力交瘁。

很多妈妈都说,好多事情自己知道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可是没有精力啊,每天都觉得很累,打一周鸡血可以,可是如果一个月、一年、两年、三年都持续这样呢?人会被慢慢透支和掏空,精力低下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况和人际关系状态。

焦虑和烦躁

妈妈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是焦虑和烦躁。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三多一快”的考验:太多的物质、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资讯,以及太快的速度。这对在育儿过程中承担极其重要角色的妈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需要很强的选择能力。

当一个妈妈被这样“三多一快”的环境推动和逼迫的时候,容易担心孩子错过所谓“好的阶段”,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自己没有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加上精力又在不断下降,这会让她们来来回回地纠结,慢慢地就很容易落入焦虑和烦躁的状态里去了。

精力断层会强烈影响到我们的烦躁程度和专注时长。我们有那么多的微信群,那么多的公众订阅号,还有朋友圈铺天盖地的信息,工作的要求,孩子的期待,至于父母、伴侣就先等一等吧。家庭关系慢慢地在我们精力水平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变得消极冷却,变得只是以孩子为中心来联结彼此。

这样的生存状态会让我们的生活只停留在对家庭事务层面的协商,比如谁去买菜、谁洗衣服、谁交水电费等,而关于各自的个人需要、愿望、生活感想层面的交流会急剧下降。我们都知道,关系是需要建设和维护的,是需要关系中的人感觉亲密的。“我们依然爱着对方,却很难再感受到对方”,生活缺乏精神交流,家庭逐渐成了育儿所。

平静的绝望

这时妈妈们可能就要面临第三个挑战:消极。“我做了那么多,在育儿中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在关系中成为协调的核心人员,可是,我没有时间快乐”。

如果说有快乐,也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些,甚至面对孩子时,自己都不太能有好心情了。除此之外,似乎我们已经丢失了自己。自己的爱好不见了,和老公没有那么亲密了,和老人相处矛盾不断……我们这么努力,我们这么用心,可为什么生活还是一团糟呢?那就这样吧,维持下去就好了。

“平静的绝望”就这样悄悄降临在家里,日子还是每天都在过,不悲不喜,可也一眼就能望到头,在平静和沉默中日渐走向衰老。对生活的那份期待和憧憬都被抛之脑后了。在这种状态下,生命的活力不容易被看见。

缺乏亲密联结

在这样的平静中,我们和另外一个人发生亲密联结的可能性会被大大降低。围绕自身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开始变得脆弱起来,这会在我们的周围形成一个空洞。

人都有追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缺乏成年人系统支持的妈妈,极有可能通过紧紧抓住自己的孩子来构建亲密关系,从而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这对孩子来说,将会是极大的成长剥夺。

孩子天然忠诚地爱着父母,当一个妈妈不能构建自己的成人支持系统时,孩子就会牺牲自己的成长,去配合妈妈的需要。因为孩子看到自己一离开,妈妈就没有人陪伴和支持了,他觉得自己要为妈妈的开心而负责,离开妈妈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内疚感。这样的情况会带来妈妈和孩子的共生关系。婚内单亲家庭、丧偶式育儿、云端式育儿除了谴责伴侣没有承担养育责任之外,更呈现了父母一方和孩子的共生关系。

一个缺乏亲密关系滋养的妈妈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常见的千年难题“婆媳冲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或许会有更清晰的视角:儿子感觉需要对妈妈的开心负责,会忠诚于妈妈的人生。当儿子成家,媳妇加入,长年缺乏成年人亲密关系支持的婆婆就会紧紧抓着儿子不放:“你怎么可以和另外一个人亲密呢?”媳妇会觉得受到很大的威胁。于是两个女人就形成了竞争而不是合作的关系,这必然带来巨大的冲突。

如果儿子可以在这个关系中清楚地认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妈妈需要为她自己的亲密关系负责,通常婆媳关系会比较好处理。但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形是,儿子就算长大了,长年和妈妈的共生关系仍然会让他非常痛苦,让他难以离开妈妈,继而导致他很难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负责,一边是对妈妈的忠诚和内疚,一边是对无法保护妻子的愤怒和沮丧,在这样的冲突中,内心十分痛苦。

无论孩子成年与否,如果妈妈的亲密关系缺失,人际关系淡漠,内在和外在的人际支持匮乏,孩子就比较容易成为妈妈人生的附属品。

缺失生活的意义

一个妈妈会遇到的常见挑战还有:缺失生活的意义。如果以上四大挑战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生活的意义对一位妈妈来说将会是奢侈品。

长期精力低下、焦躁、平静的绝望和缺乏亲密联结,会让一个人打不起精神,失去自我,直接的打击将会是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成为妈妈之后,我们可能发现自己永远都在回应别人的问题,而不是执行自己的日程安排。我们很少休息,专注力日渐衰减,精力分散,效率低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找得到可以接纳、享受并热诚地投入其中的事情,即便找得到,我们也常常会说:“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睡个整觉或者好好洗个澡!不要再和我谈什么生活的意义啦!”

实际情况是,长期得不到休息和身心修复的妈妈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应付外界的问题,看不到生活的期望和意义。

以上五大挑战是初为人母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的内心深刻地知道,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或许真的有更好的,但是现在的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么,真的找不到吗?我不这么认为。

他人

·新的家庭结构

妈妈这个身份的增加还会带来很多交互关系的改变。在“4+2+1”的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因为孩子的加入,这7个人组成的家庭将会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一个新生儿就把祖辈和父辈拉到一个屋檐下,这打破了小两口原来的二人世界,因为孩子的到来,这些关系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黏合状态(见图1-2)。

图1-2 新家庭结构图

·夫妻关系是核心

有关系的地方,就会有期待。当彼此期待不匹配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和挑战发生。当关系出现了挑战时,很多家庭都期望核心家庭中的这位妈妈站出来来解决问题。比如,姥姥姥爷因为带孩子有矛盾了,妈妈能不管不顾吗?

然而,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就是,孩子3岁之前的养育,母亲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是因为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非常需要母亲更多的照顾以奠定安全感;另外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父亲在孩子母亲和祖辈对孩子的保护与照顾之下,往往会被排挤出养育核心圈,成为家庭中被边缘化的养育者;再者,孩子的降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家庭中所有人的目光,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付出巨大的心力,还不容易获得其余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爱。

一边是孩子高黏度的需要,一边是伴侣的支持匮乏,同时还伴随与长辈养育理念的冲突,这常常会让新妈妈在新的复杂关系中感到巨大的养育责任并伴随着委屈、孤独和疲惫。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是目前女性比较高发的心理疾病,这除了跟女性在这个阶段身心的巨大改变有关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很多新妈妈会普遍感受到缺乏支持和关爱。

一个关于夫妻治疗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超过90%的受访夫妻表示,这个阶段虽然会有育儿方面的极大喜悦,但作为夫妻,情感的亲密度、生活质量都是下降的。很多新手父母觉得,夫妻沟通情感的时间被育儿时间所挤压,大多数的新妈妈和新爸爸都体验到了身心的疲惫感。

也就是说,当一位新妈妈觉得自己缺乏支持和关爱的时候,很有可能,她的伴侣也有同样的感受。

也许,你已经做好了成为妈妈的准备,并从心底接纳了这个角色带给你的改变,但一个很大的可能是你的伴侣还在寻找感觉,尤其是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伴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个过程。毕竟妈妈怀胎十月,通常都是最先找到做父母感觉的那一个。

所以,这个时候,对伴侣要有一些耐心,并想办法帮助对方尽快适应这个角色。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妈妈们一定不要大包大揽育儿,一定要邀请爸爸们加入育儿。千万不要一边把自己当作老母鸡护崽儿,不愿意放手,一边还嫌弃伴侣不干活儿、不参与。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伴侣是我们育儿路途中最有力的盟友,无论他是猪队友还是英雄,他和我们一样,除了需要得到支持和肯定之外,还需要练习的机会。

夫妻关系是家庭结构中最需要稳固的关系。根据4+2+1的家庭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结构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先有了中间这2个人,才把其余5个人联结了起来。没有这一层关系,其余关系就散掉了。

这也是我在工作坊中不断提醒学员朋友们去看到的一个部分,“对夫妻系统的调整以给儿童足够的成长空间”也是在“拥有儿童的家庭”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其余关系就会各得其所,老人不会占了父母的位置,孩子也会和父母有更为紧密的联结,换句话说,这个部分转换得好,可以帮助家庭结构中的7个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夫妻关系的稳固和亲密联结也会让三口之家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各自的原生家庭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这样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会选择成为你们育儿的支持者,而不是代替者或者控制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部分不够稳固,隔代养育的冲突、夫妻关系质量下滑等问题都会随之产生,这是我希望妈妈们可以从这本书一开始就关注到的部分。

如果你和伴侣可以经常讨论有了孩子之后的身份转变,对各自原生家庭的协调与分工,对各自精力和时间的分配、财务的分配、家务的分配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就能够给孩子一个足够的心理和物理的支持。而这样的讨论也会让伴侣之间有更多的联结,让你们共同成为育儿路上的拓荒者、盟友、战友和好朋友。

·与其余家庭成员联结

当一个家庭进入到“拥有儿童”这个阶段时,第二个和第三个重要转变任务就出现了:抚养儿童,财务和家务的合作,以及包含父母和祖父母的延伸家庭的关系重组。

在拥有学龄前儿童的阶段,许多家庭都存在隔代养育的现象。这意味着有好几年的时间,大部分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的。

这需要我们去接纳和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状况,为了育儿而相互有了更多的联结。祖辈们也进入了新的生命阶段,当我们和他们有冲突的时候,也需要提醒自己去观察老人的“自我、他人、情境”的要素。大部分老人都是背井离乡来支持儿女,首先,情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次,他们的关系圈完全改变了,变成了围绕孙辈的窄小的网络;再次,他们真的老了,身体大不如前,走得慢,眼睛花。他们的生命发展进入到了暮年,却要去做像年轻人一样抚养孩子的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内在冲突。然而,他们还是来了,这得需要多大的爱才能让他们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去做这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啊,还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和抱怨。

作为儿女,我们真的需要看到父母克服了很多困难来支持我们育儿,需要真诚地感谢他们。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有一天我和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我和母亲在聊家常,母亲有些想念家乡,我看到坐在阳光里白发苍苍的母亲,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份多么大的恩赐,就赶紧对母亲说:“谢谢老妈,我知道,你是因为爱我才从成都到北京来的,谢谢你和爸爸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来帮助我们,谢谢!”说完,我们母女都流下了眼泪。

我们的父母从儿时开始就是我们的天,好像到老了,也在不遗余力地照顾着我们。我很庆幸在那个时刻仿佛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和觉察,让我体验到了父母对我巨大的爱与照顾,并且直接表达出了我的感谢,这让我和父母之间的爱得到了更好的流动,家庭关系也更为和睦。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太忙碌了,回到家,迫不及待想知道的自然是孩子的事。渐渐地,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好像就只有这个小孩子了。我们开始变成以孩子为理由来联结彼此而不是以我们之间的爱来直接相处了。这其实也是夫妻关系中的一个梗,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交流的主题几乎都是孩子了,所以常常可以听见有人调侃丈夫或者妻子会吃孩子的醋。

所以,在与其余家庭成员的关系构建中,一定要注意尽量和对方发生直接的关联,而不是通过孩子去发生关联。

比如,要记得常常去看看父母的床头,他们吃什么药,会不会起夜,身体近来如何,关心一下白天他们除了带孩子之外,还做了什么愉悦他们自己的事。周末的时候,带老人家散散心或者给他们放假,在一起时,和他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体力已大不如前,却要承担很多的育儿工作,一天下来,应该是很累的。等我们回到家,请记得感谢他们一天的付出,并接过育儿的接力棒。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从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到父母是如何做儿女的,也能更好地支持老人与我们进行育儿的配合。

我的父母都是四川人,他们很喜欢打麻将。来北京帮我们带孩子之前,他们晚饭后的娱乐都是和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打麻将。我和先生每晚把孩子哄睡之后,也会陪父母亲打上一个小时的麻将,天儿也聊了,也娱乐高兴了,每周还会在麻将桌上顺便把家庭会议开了。在那之前,我从来不打麻将,为了陪伴父母,请他们教我打麻将,一局几毛钱的竞赛,让我们真的非常开心。同时,每天早上我也会尽量早起一些,和早起做早饭的母亲聊聊天,关心一下她的身心状态。晚上回到家,我会和父亲聊聊他看了什么电视节目,读了什么报纸,等等。也就是说,我会把时间花在他们身上,去构建和他们之间真实的关系。

每个周六下午,是我们夫妻的相处时间,我会请老人帮忙,让我们可以出去活动活动,构建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每个周日,是父母的放假日,通常我们会带着一家老小出去玩耍,在外面吃饭,请父母各处走走,吃吃喝喝一起过个周末;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们一定会接过育儿接力棒,让老人能够充分休息。

这样的方式,花的时间都不多,却让我们有非常好的沟通,孩子也因此能生活在和睦友爱的氛围里。

养育方式是千人千面,因人而异的,这需要大量的沟通。

在处理和他人关系的这个部分,我通常会建议大家务必安排“家庭会议”,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比如在我家,开会就是在打麻将的时候随意进行的,彼此交流或进行育儿讨论,效果也是不错的。常见的做法有晚饭之后,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或者周末晚上孩子入睡之后聊聊天,彼此交流交流。遇到紧急的事情,随机随时处理,等等。

如果你可以充分关注到成员之间的差异,寻找共同的主题来交流,一次一次不断地实践,达成共识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坐月子这个主题,就需要你和伴侣先达成共识,然后再邀请其余人来支持,或者是老人,或者是亲戚,或者是月嫂,等等。再比如,产假结束之后,你的时间和精力分配需要调整,工作怎么安排,伴侣和家人要如何配合,才能支持你更好地育儿,都是可以在家庭中讨论的。

这是一个家庭系统要做出的调整和承诺,妈妈们一定要调用身边的亲人、资源来支持自己。具体的方法在随后的章节中都会涉及。

以上是关于“他人”的比较重要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情境”的部分。

情境

情境主要从两个大的层面上来看,第一个是代际传承构建的无形养育环境,也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对应的更为宏大的成长背景,第二个是目前时代“物质过多、选择过多、资讯过多、速度过快”(三多一快)的客观环境。

在系统家庭治疗领域,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代际传承”。我们做母亲的技能,最初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我们的父母那里来的。那我们的父母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呢?他们的技能是从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祖辈那里来的。

当我们成为母亲的时候,有必要去了解我们的父母是如何被养大的,同时他们又是如何养大我们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对父母养育我们的方法有直观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感受就是父母当年那样做的本意,这需要我们去好奇,去采访他们。这将会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所在家族的养育路径与特点,使我们在传承家族命运的同时,也获得打破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家族习性的机会。

先来看看我们的父母,他们在受教育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剥夺,他们大多错过了最适合学习的年纪,他们未完成的学业变成了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期待。当我们承接这一部分命运的时候,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父母还经历了时代的创伤,这些创伤对应的内疚、匮乏、恐惧、焦虑,也会植入我们早年的养育环境里。

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出生的时候,国家又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家庭的传承,都放在了我们身上。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背负整个家族的传承期待时,就会显得比较辛苦。

很多女孩的父母可能会对女儿说:“你要优秀,甚至要比你周围的男孩子还要优秀!”这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女人在做母亲之后,平衡家庭和工作问题的一个束缚。很多女性朋友都和我分享过这方面的束缚,她们没有办法停下来,觉得带孩子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如果回家做全职太太,就会面对父母期待的落差,“我们培养你这么多年,就是让你回家做保姆吗?”

很多女性身陷其中,纠结又痛苦。一边是复苏的柔软的母亲本能,一边是传承家族期望的钢铁铠甲。很多人会选择“燃烧自己”,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年,把自己搞得非常耗竭。

所以,当我们成为母亲之后,需要很慎重地区分自己内心的愿望和家族的期待。作为成年人,你有选择为自己生活的权利,你也值得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而生活。你也一定可以找到平衡的生活方法。

我们在早年和父母期待的相处模式,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亲子关系里。如果我们幼年的时候被很多期待包围着,不能有意识去做区分,我们的孩子很可能也会向我们学习,继续背负我们的期待,很难轻松地活出自己的样子。

如果我们的内在是过载的,在物质如此丰厚的时代,环境就会外化我们的内在关系,让我们面临物质过多、资讯过多、选择过多、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些环境包裹着我们,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我们需要去看见它。

当我们无意识地随着生活运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焦虑,也会比较容易没有节制地提供给孩子“三多一快”的环境,可能会让孩子在新的时代传承我们过去被养育的模式。

生活在这样被我们投射了很多焦虑和紧张的环境中,孩子也会不得轻松,背上重重负累,成为他过载的原因(见图1-3)。

图1-3 孩子背着全家

这是来自时代和大环境的焦虑。我们接着来看看新的家庭结构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焦虑。我们现在的家庭普遍是4+2+1的结构,随着二胎的放开,4+2+2的结构也会慢慢增多。这样的结构对一个孩子的压力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活现。

假设有6台摄像机,分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这6台摄像机随时关注和记录,这就仿佛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6双眼睛在看着自己在做什么,不论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行为,这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在这样的紧密关注下,孩子很难获得独处的轻松感。

这便是家庭代际传承和家庭结构给养育环境带来的焦虑。

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怎么来的,我们是如何成长的,更为宏大的成长背景需要被我们的意识之光去照亮!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区分这是我们的期待还是孩子本来的需要。这个区分,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孩子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并提醒我们保持更好的养育和陪伴状态,而不去把自己的期待凌驾于孩子自身的生命成长之上。

当孩子需要用生命去忠诚于父母的期待时,自己的需要就被压抑了,巨大的张力和压力就会充满孩子的整个生命。要想突破这个桎梏,很需要母亲自身的觉醒。

大环境无形地包裹着我们的家庭,不容易被我们所了解,但非常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会扫除我们做母亲路上的无意识惯性,对养育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时代的客观环境,在这个部分,家庭的任务是“与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系统进行关系重组”。

每个家庭需要更为深入地理解自己的需要,然后对社会提供的资源进行主动选择。这里面包含了父母、养育者对孩子的真实观察和对自己养育蓝图的设计。这些内容都会在后续的章节中提供更为详细的训练和支持。

我们已经从关系入手,在自我、他人、情境三个方向上做了一些观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如何从自我、他人、情境三个方向上来接受生命的馈赠,拥抱并接纳变化,成为足够好的母亲。

·实践分享:接纳“母亲”这个新身份

我和先生决定要孩子是在2010年的春天,那也是我和先生结婚后的第四年。

婚前的每一年,我都会给自己做一个年度总结与展望。婚后的每一年,我都会邀请先生和我一起讨论一下家庭的年度总结与展望,前面三年,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选择继续等待。到婚后第四年,我连续几年的持续邀请终于得到了他积极的响应。

那一天是2010年2月28日,正月十五。我记得那天很冷,北京刚下过雪,我和先生窝在家里的客厅,开始很正式地讨论2010年我们的家庭展望。

我用一块黑白格子的大披肩当桌布,放了一枝花,给先生和我自己各冲了一杯咖啡,让家里飘荡着轻音乐之后,我们才坐下来讨论。

事实证明,这样具有仪式感的讨论,给我们未来的婚姻生活提供了特别好的支持。

我们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来讨论如何从“我”到“我们”,我们两个人要如何在一起过好2010年。讨论的结果是三个关键词:孩子、房子、娘子。我们郑重其事地在家庭计划上分别签了字,在婚后第四年开始了经过我们讨论的家庭生活。

在那之前,我在一家很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每个月的出差时间平均在半个月以上,先生也差不多。当我们决定在那一年成为父母之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调整工作内容。

我开始缩减出差频次,向老板请示,准备转岗。先生也更加注重工作效率,缩减出差安排,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在北京和我一起锻炼身体。

这样的安排刚开始不是那么容易,习惯了多年的工作节奏被改变,引发的是整个工作系统和家庭生活中时间和精力的调整。有趣的是,当我们这样调整了工作和生活的安排时,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缺了我们一样转。

我们也就更加心安理得地挪出时间来照顾自己,这个发现让我们在后面的婚姻生活中受益匪浅,也正好应验了时间管理中很核心的要点:“你觉得哪里重要,你就会把时间花在哪里”。这就是有意识的时间分配。

而我们之前的时间安排是无意识的分配:我们的时间花在了哪里证明了我们觉得哪里重要。对时间体验的不同,帮助我们两个人更加有意识地去把时间分配在我们觉得重要的家庭生活上。

这也提示着我们需要不断地为即将到来的新身份做好准备,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儿是去采访我们各自的家人:“你们是如何把我们养育和支持得这么优秀的呢?”

首先,这表达了我们对父母和家人的感谢;其次,这表达了我们对自己很满意,没有对父母的怨言;第三,这表达了我们很虚心地向家人取经并邀请他们来帮助我们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父母和家人。

这个问题开启了家人们的回忆,听着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们内心升起了深深的感动和感谢,多次的讨论也加深了我们和家人的联结,让我们更希望自己成为合格的爸爸妈妈。

大家都说,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这个职业是没有上岗证的。在无意识中,我们采访家人的活动,让我们俩都接受了一番岗前培训,并为即将到来的身份改变做好了准备。

这些实践帮助了我和先生对各自的“自我、他人、情境”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并通过讨论寻找交集,进而影响到整个家族,为后面拥有孩子的人生阶段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我们也在彼此不断的交流以及与父母深入的互动之后,确定了自己的养育蓝图——“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

为身份改变做好准备,接受生命的馈赠,接纳并拥抱身份的变化带来的所有改变。这是第一章里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本书自我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