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彝家山寨
程昭昭跟随着自驾游车队,来到了山区。
傍晚,他们到达了自驾游的终点站邛海风景区。
他们在邛崃风景区的风情小镇,订好了酒店。
当天晚上,他们入住这家湖滨酒店。
邛海是SC省第二大淡水湖。
名称是“海”,实际上是湖泊。
邛海四周园林绮丽,景色宜人。
泸山在侧,湖、山连为一体,交相辉印。
他们泊好车,订了酒店,在湖边餐厅吃过特色晚餐,然后,沿着邛海边散步,游览夕阳西下的邛海风光。
湖边的风很大。
风吹乱了人的头发。
大风把被烈日烘烤了一个白天的湖畔热气,吹散迨尽。
人吹着风,感觉特别的凉爽。
空气是湿润的空气,不是干燥的空气。
湿润的空气很新鲜。
深深呼一口气,有一种甜丝丝的气息。
湖面是平静的湖面。
游船都在岸边靠了岸。
没有游船驰过,湖水没有波涛。
金色的夕阳倒映在湖面,却让湖面波光粼粼,好似洒了一湖的碎银。
碎银的光刺人眼帘,又让人满眼都是五光十色的余晖。
邛海的傍晚很美。
美得让程昭昭心醉。
邛海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陷湖。
它是天然湖泊,而不是人工湖泊。
它的美是自然的美,天然的风光。
据说邛海风景区还是康养圣地。
散过步,他们回到湖滨酒店。
程昭昭与朱逸凡同住一个标间。
旅行了一天,他们都累了。
洗过澡,时间并不晚。
他俩分别躺在两张床上,看电视打发时间。
他们看的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
电视上的新闻,讲的是彝民搬新家的故事。
在大凉山的某个地方,为了让彝民早日过上富裕生活,政府打造了一个彝家山寨。
这个彝家山寨,既是为扶贫而建造的彝民聚居点,也是为发展特色旅游,打造的旅游景点。
明天,就是彝家山寨开张迎客的日子。
届时,那些被扶贫的彝民们,将喜迁新居,各级领导将到场祝贺,各方记者将争相报到,第一批游客将免费参观。
看完这个新闻,朱逸凡神釆飞扬地对程昭昭说:“程昭昭,电视上讲的这个地方还不错,明天,我们去彝家山寨玩一天如何?”
程昭昭觉得朱逸凡的主意好是好,不过,自己在这个自驾游车队中,只是一个配角,不便发表意见。
程昭昭说:“朱哥,我随意啦,看你们的意思吧!”
朱逸凡的情绪显得很兴奋。
朱逸凡从床上跳了起来,变躺在床上为坐在床上。
他开始在手机的自驾游微信群里面,给住在酒店其他房间的队友们发消息,号召大家明天去彝家山寨游玩。
本来三天行程,除去来回两天时间赶路,只有一天留在大凉山活动的时间。
这一天究竟怎么过,事先没有固定下来。
他们初步的想法是,可以去卫星发射基地参观。
哪知朱逸凡看了电视新闻,觉得彝家山寨更有趣。
他在微信群里鼓动大家说:“朋友们,卫星发射基地以后还可以看,这次彝家山寨开张迎客,错过了明天,就不好玩了。”
朱逸凡在自驾游车队的威望很高。
经他这么一鼓动,就没有人表示反对。
大家出来玩,图的是玩个高兴。
只要大家玩得高兴,哪种游玩方式不是特别重要。
朱逸凡在微信群里与大家商量好了,把活动一天的地点确定在彝家山寨。
明天,天一亮,他们就直驱彝家山寨。
第二天,果真如朱逸凡安排的那样,他们的车队,向彝家山寨进发了。
车上的导航显示,彝家山寨离邛海比较远。
他们在邛海边的一个加油站,为汽车加足了汽油,然后,驶出了西昌市区。
也不知行驶了多少路程,来到一个两山夹道的地方。
山势特别陡峭。
山坡上,裸露着岩石,鲜少植被。
只有在一些岩缝之中,伸出几根藤蔓或者杂草。
山谷下,有一条小溪流。
溪流很清澈。
溪流两边全是被冲刷出来的石块。
这里见不到耕地,看不到庄稼。
在程昭昭的眼里,山显得那么的荒凉,水是如此的沉静。
在这幽深而静秘之地,给人的印象就是相当偏僻,简直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相对于成都平原土地的肥沃,这里的山是如此的贫瘠。
程昭昭根本没有看到,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壤。
正在程昭昭想倒抽一口凉气的时候,彝家山寨到了。
车队拐过一个急转弯,彝家山寨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位于谷底的山寨。
依左右山势形成天然的屏障,前面修了一道山门。
山门的形状,有点类似于汉族的牌坊,上面又画了五颜六色的图案,有少数民族风情。
山门的正上方,写有“彝家山寨”四个大字,并且用汉字和彝文两种文字标注。
他们的车队停在山门外,十三个人从车上钻了出来。
十辆车牌号A字开头的汽车,排成一队长列,显得蔚为壮观。
紧接着,又来了一些车子。
从那些车子上走下来的人,拿着摄影器材,一看就是前来釆访报道的记者。
程昭昭他们没有立即进寨,而是站在山门外观看。
到了上午九点钟,放在山门囗的一对大音箱响了起来。
音箱里传出了欢快的音乐声。
山谷中通向彝家山寨的唯一那条公路上,走来了乔迁新居的彝民。
老老少少的彝族男女,背着包裹行李,手牵着手,笑着而来。
有一位记者拦住一位彝民,问有什么感受?
那个彝民说:“今天搬家,我们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服,高高兴兴搬一回家。”
这位彝民带着一位妇女和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看起来像四口之家,记者一打听,果然是四口之家。
记者问扶贫政策好不好?
被釆访的彝民说:“当然好啊!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够从破房子里面,搬到这么好的房子里来住,我举双手赞成扶贫政策啊!”
程昭昭听到“扶贫”二字,才领悟到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彝家山寨,就是当前电视中大力宣传的扶贫工作。
原以为他的电商事业与扶贫工作相距太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哪知置身在此地,他竟然成了扶贫工作成果的一名见证者。
谁说程昭昭与扶贫工作没有联系呢!
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走在时代的潮头,必然将成为时代的骄子。
记者问彝民是否知道彝家山寨里面的新家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啊!”彝民兴高釆烈地说,“前两天,我就带家里人走了十多里山路,专门来看我们的新家,看!新家就在里面!”
彝民抬起左手,食指向彝家山寨的大门内指。
记者弯下腰,问彝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到里面去过吗?你看到新家了吗?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男孩瞪着一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有些羞怯地望着记者,笑而不语。
彝民说:“山里孩子不常见生人,胆子小。”
记者转向小男孩旁边的小女孩,微笑着问她:“你是他的姐姐吧?你说说,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女孩脱口而出:“大砖房!”
“哦,是大砖房,大砖房是什么颜色的呢?”记者又问她。
“白色。”小女孩回答。
记者问小女孩:“新家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
记者站直身子,问这一家四口人是不是都认为新家好?
彝民说:“我们都认为新家好啊!”
记者请彝民全家在彝家山寨的大门口留个全家福影,彝民很爽快地答应了,招呼妻子和儿女们站好了姿势,记者为他们拍下了合影照。
记者为这一家人拍完了全家福照,跟着这家人往彝家山寨的大门内走,边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很快就走进大门里去了。
路上,行走的彝民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像过节一样,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满脸的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前行走。
队伍中,出现了两个穿彝族服装的男青年,他俩手捧葫芦苼,一边吹奏葫芦苼这种民族乐器,一边随葫芦苼传出的音乐踢脚舞蹈。
音乐和舞蹈感染了路上的行人,许多人跟着舞蹈起来。
刹时间,彝家山寨大门囗热闹非凡,汇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这种热烈的气氛成为大山中奇特的景象。
程昭昭感叹地对朱逸凡说:“看来,我们不虚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