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炒股不炒“个股”,要炒风险收益比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是股市在提醒你忽略了一些因素,要转换思维了。炒股是炒个股吗?炒股是投资者对风险收益比的抉择!
炒股炒的是个股吗?并非如此,炒股是投资者对风险收益比的抉择。无论做短线、中线还是长线,都逃不过这个模式。比如说,很多投资者觉得炒短线简单,买和卖都快。但实际上,短线操作由于操作时间短,就需要避免风险因素失控,所以一般会付出3%~5%的风险博一个长阳,风险收益比是1∶3左右。这意味着如果错2次、对1次,就能保本;一旦操作成功率高于33%,就能赚钱(如10次中对4次,错6次,只要保持40%的操作成功率,就可以实现盈利)。无论什么类型的短线股,都可以套用这样的模式,简单而有效。
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风险可控,一旦失控,情况就变了。如果一次亏损超过3%~5%,例如达到10%,那么风险收益比就下降到了1∶1;若损失继续扩大而不止损,风险收益比甚至会达到2∶1或3∶1(即亏1次钱就会抵消3次盈利的操作)。那就意味着炒短线的成功率要超过50%(风险收益比1∶1时)甚至66.7%(风险收益比2∶1时,3次操作需要至少成功2次才能维持不亏)才能赚钱。一旦低于这个成功率,投资者就会亏损,而且是亏大钱。如此低的风险收益比,就没有博弈的意义了。
所以,如果投资者频繁换股而不考虑风险控制,那么越操作就亏得越多,而且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只有明确了风险收益比,才算懂得炒股。大多数投资者头脑中缺乏风险收益比的概念,这是导致他们无法生存的核心因素!
从掷硬币看懂风险收益比
对风险收益比,很多读者肯定还是一头雾水。那么换个角度,以掷硬币猜正反面为例,继续解释一下吧。掷硬币时,猜的次数越多,猜对的概率越接近50%。如果猜对了能拿到1元,猜错了赔1元,那么或许你在一段时间里会有连续赢或连续输的情况,但最终是盈亏平衡的,操作越多,越如此。
但如果猜对了能拿到1元,猜错了赔2元,那么哪怕你一开始连续赢了几次,但只要继续操作,你一定是稳亏不赚的。
相反,如果猜对了能拿到2元,猜错了赔1元,那么哪怕你一开始连续输了几次,但只要继续操作下去,你一定是稳赚不亏的。
从股市操作角度来看,投资者的成功率如果能达到和掷硬币的成功率一致——50%,就不算低了,但这意味着投资者操作的风险收益比必须在1∶2以上。所以,无论做短线还是中长线,投资者的头脑中都得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付出3%~5%的止损空间博一个短线,必然得找活跃的品种,爆发后至少有1~2个长阳才行。因为这意味着它的风险收益比在1∶4以上,即成功1次可以抵消4次亏损。这样哪怕成功率只有20%,也是不亏损的。
但是,很多投资者在个股跌破止损位时也不止损,因此收益比就很可能是1∶1、2∶1甚至3∶1;又或是选的个股股性很差,没有爆发力,成功一次的收益比较低,那么即便博弈的成功率很高,但因为一次失败会抵消多次成功的操作,所以也会导致风险收益比不理想。
所以,止损的意义就在于保持风险收益比合理;否则,一旦风险失控,而操作成功率又不高,投资者必然会亏损。投资者的头脑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么操作越多,亏得就越多。如图1-1所示,这是一个杠杆尺,正好适用于建立风险收益比概念。无论我们是炒股、做买卖还是做其他任何事,都要建立起这个概念。
图1-1 风险收益比
如果这样说读者还觉得晦涩,那就用卖冰棍来打比方吧。夏天商家批发冰棍,冰棍品种多样,价格不同,利润不同,风险也不同(卖不出砸在手里、占用资金等),因此存在不同的风险收益比。至于对冰棍品种的选择,对应炒股,实际上就是对不同盈利模式的选择。次新股实战系统、年报实战系统、重组股实战系统、日历买股法等,提供了不同的盈利模式,供投资者对应选择个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投资者就是没法理解风险收益比,频繁换股,导致进入怪圈。更有人误入歧途,去买消息、委托操作,那就距离被骗更近了。请记住一点,任何不是自己进行的操作都是不可靠的。只有靠自己做功课、做研究后去操作,才是最可靠的。能力圈决定收益圈,哪怕一开始你只能操作指数,也可以根据相关盈利模式来实现财富增长。
因为搞不懂风险收益比,很多人的思维被限制了。基于一个有问题的思维,是不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只有跳出其中,才有机会解决这个错误思维导致的一切问题。很多人就是不想自己思考,不想自己承担责任,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这样的人笔者说什么都没用,就不和他们浪费时间了,等他们自己醒悟再说吧。股市没有救世主,只有靠自己醒悟来救自己。
从实战角度体会风险收益比的重要意义
除了国家法律规定的8类不得开设A股证券账户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炒股的权利,却未必都有炒股的能力,就好比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生意、创业。为什么?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盈利点。炒股不是炒个股,而是炒风险收益比。明确这个概念后,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实战案例吧。
笔者经常提及一种操作模式——平台止损博弈。这种操作模式未必是最好的、收益最大的,但有明确清晰的风险收益比。即前期低点筑底一段时间,以最低点为止损位,在最低点上方一些位置筑底一段时间,等待中长阳机会。这种操作模式往往成功概率较大,即使失败,也只会损失小的止损位,一般不超过5%,并不会伤元气。
以天坛生物(见图1-2)、木林森(见图1-3)这两只个股为例。它们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个小的平底走势。投资者在天坛生物2018年9月的17.5元一线时介入,设5%的止损位,随后就博到了一波30%以上的收益。这样操作的风险收益比是1∶6,即只要盈利1次,类似的操作就允许错6次。只要成功率是1/7(即14.2%)以上,就可以保证不亏。
图1-2 天坛生物2018年走势
图1-3 木林森2018年走势
那么失败时怎么办呢?木林森2018年8月下旬在15元构筑底部,投资者15.5元介入,依然设置5%的止损位,一次博弈20%收益率,也有1∶4的风险收益比。随后该股又跌回来了,于是投资者9月底继续操作,没想到赶上了10月11日A股市场的“千股跌停”(这种情况很正常,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市场群体性跳水)。破位自然要止损,损失5%以内。而随后该股一路阴跌了20%。换句话说,此时风险收益比降至1∶1了,即赚一次20%,赔一次也20%,且如果继续持股,损失可能更多。这样,即便不计算时间成本,风险收益比也非常低了,赚一次赔一次,无法积累财富。2018年11月时,该股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情形。
看过这两个例子,再想想前面提到的风险收益比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了一些?
当市场出现“异常”,必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了解了如何计算风险收益比,那么接下来,笔者就通过具体的投资品种来详细解释。2018年虽然A股指数下跌,投资者大面积赔钱,但有一个现象非常反常,那就是股票型ETF的规模持续激增,甚至有一些出现了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但这些股票型ETF的净值却在缩水,也就是出现了大跌大买、大买被套、依然继续买入的情况,而且这些ETF的投资者是以险资、证金公司(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首的机构投资者。这样的操作,背后显然是有原因的。当我们认为市场上出现不合理现象时,一定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些因素,导致不明真相。
2018年,还有一个场景在散户和机构中频频上演:虽然2018年股市不断调整,但机构资金介入的股票ETF规模却水涨船高,ETF俨然成为机构资金逆市布局市场的利器。10多只股票ETF产品年内份额翻倍,57只股票型ETF中,机构占比高达80%以上。与机构资金的申购热情相对比,以散户为主要发行对象的主动权益基金在2018年遭遇寒冬,首发基金半数压线成立,平均募集天数长达40天以上。
股票型ETF的场内净申购份额持续增长,2018年6月、7月和8月的净申购份额分别达到50.05亿份、63.70亿份和80.56亿份,逐月增长;9月ETF净申购份额再度刷新纪录。华安创业板5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广发中证500ETF等ETF自2018年6月以来的净申购份额均超过10亿份。而进一步放眼全年,以华安创业板50ETF为例,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该基金2018年年初仅2.88亿份,但2018年年末的份额已超202亿份,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激增近70倍,是2018年份额增长最快的基金(见图1-4)。
图1-4 2018年ETF基金份额增长排名数据
(数据来源:WIND、华安基金,截至2018年12月24日)
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ETF规模再创新高,A股的ETF规模增长并不是单独现象。机构热衷ETF,源于其背后强大的套利模式。这个套利模式的风险较低,笔者在后文还会对此做详细解释。
第二,2018年大量的机构购买了创业板ETF,份额明显增加,但创业板新低不断。这其中机构的真正意图和盈利模式值得研究。
第三,全部ETF品种的收益排名如何,能带来哪些收益。
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ETF收益数据暴露两大套路
什么是ETF基金?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其模拟的指数,按指数编制的规则、比例、成分标的,百分之百地进行配置,以达到完全复制、最小误差。2018年,想靠被动持股或指数赚钱几乎不可能,必须要进行明确的波段或模式操作,而ETF的套利模式就提供了双向操作和金蝉脱壳的机会。全球ETF规模创新高,是因为它甚至成为一些国家资金护盘股市的关键因素。
笔者前面已经提到,2018年创业板ETF基金成为增长最迅猛的ETF基金,总份额甚至增长了几倍;创业板50ETF的成交量也大幅增长,这代表了交投活跃(见图1-5)。表面来看,创业板已经跌了3年,应该到了极限。于是从2018年年初开始,就有一些资金进场抄底,而且只买创业板的大权重,即所谓的“创蓝筹”(指创业板中具有蓝筹特点的个股)。二级市场却不买账,创业板只在2018年第一季度上涨了8.51%,第二季度便大跌近20%。但这期间创业板ETF的规模大幅扩张,很多投资者看到2018年上半年创业板50ETF份额连续成倍增长,就跟着买进,结果自然被套。
图1-5 2018年创业板50ETF成交额
(数据来源:WIND、华安基金,截至2018年12月24日)
观察创业板指数走向可以发现,它是持续创新低、走弱的,ETF净值自然也跟着走弱。也就是说,只要投资者跟着买,大概率会被套(见图1-6)。2018年上半年多家创业板ETF规模以数倍、数十倍增长,极具诱惑力,但下半年的下跌导致其亏损幅度在20%以上。因此,投资者必须思考这背后的诸多因素。
图1-6 创业板指2018年走势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机构大幅购入基金,未必是因为看好其走势,有时候正好相反,因为市场太恶劣,导致基金净值大幅缩水、逼近成立条件的下限,因此管理人为了保住产品而大幅增加资本金。这种做法在2015年股市暴跌时较为普遍。
“大跌大买”被看作是机构资金布局权益ETF的象征。但有一个突出现象是,从份额增幅来看,大部分小微基金份额增幅快速上升,不少基金借助资金净流入的趋势,一举站上2亿元以上规模。比如国寿安保沪深300ETF、博时深证基本面200ETF的基金份额在2018年10月增幅翻倍。其中,国寿安保沪深300ETF基金份额从此前的1.18亿份增至3.7亿份,单月暴涨213.6%,摆脱了小微基金的标签。这就是资金流入ETF的关键原因——通过机构买入,维持规模。因为同期市场调整,净值下滑明显,此举是为了避免清盘的压力,并不是说大量资金的购买行为是对后市行情的看好。
第二,ETF的套利模式,是能够带来收益改变的重要盈利模式拓展,是股市生存的核心。如图1-7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购买ETF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购买ETF主要是用于套利操作。
图1-7 ETF持有人结构数据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8年12月24日)
揭秘ETF套利模式
ETF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套利模式。ETF基金的申赎有两种结算方式:现金和实物(就是按比例配置的所有成分股)。当出现套利空间时,嗅觉敏锐的各路机构、大资金凭借先进的交易系统,能够快速套利,也就瞬间填平了价差,所以ETF的净值与价格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相差无几。
ETF有两个价格:净值和交易价格。净值是场外申赎时的价格,也是基金的真实价值。
如果净值小于市价,在二级市场买入该ETF所对应的一篮子股票,然后向基金公司申购ETF份额(即实物申购),获得ETF份额后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赚取差价(忽略交易费)。
如果净值大于市价,在二级市场买入ETF,然后在场外市场赎回ETF份额,得到一篮子股票,再在二级市场卖出这一篮子股票,赚差价(忽略交易费)(见图1-8)。
图1-8 ETF的现金与实物申赎方式对比
也正是因为这种灵活的模式,不仅A股ETF份额激增,实际上在2018年7月,全球ETF类基金规模就已达到5.12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20年将达到7.6万亿美元规模。一些国家在股灾发生时,甚至会通过申购ETF基金的方式救市。
正是由于ETF存在多种套利模式(做空、T+0、借助股票篮出货等),并不是单向做多,所以投资者以单向做多思路盲目跟着买,必然被套。这也是投资者对此模式不熟悉带来的教训,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模式,这就是笔者反复提醒过的思路决定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仔细研究ETF品种会发现,有一些品种提供了明显的风险指标、反向指标等,那就更值得重视;还有一些品种,投资者可利用杠杆来扩大收益。因此说,ETF提供了三条重要的盈利之路。
全方位思考,获得三条盈利之路
就在外界以单向思路看ETF,并宣传“国家队”借道ETF抄底市场时,投资者是否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从50ETF规模的数据来看,2018年的4次高点对应市场4个阶段性顶部,而且它们都是反弹后的高点,因此,50ETF规模反而成了一个反向指标,这也是由阶段性跟风资金到达顶端、后续买盘不足造成的。媒体、评论家们不在股市中实战,任意评论,因此他们往往只看到一个方面;但作为投资者,我们实战时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做全方位的分析,否则就不能操作。
每个投资者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生存技能有哪些,明确自己的能力圈,因为这决定了盈利圈。一开始能力差,投资者可以专门操作一些基金品种,基金的意义是“功能性”,这就是丰富盈利模式的重要一步。股票型基金大多只有在牛市时才有机会,其他时间段鲜有超额收益,所以投资者想通过基金盈利,就要更多地使用各类主题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和风格类基金(如分红、货币、债基、QDII等)。即便是ETF基金,也有很多类型,如表1-1所示。
表1-1 目前市场中主要的ETF基金类型
第一条盈利之路,是拓展空间,实现不可能的操作。并不是所有A股投资者都可以去美股投资。一方面是精力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能力不够,美股的金融衍生品过于复杂。这些年,我们看到美股持续牛市(从2009年至2018年,已经持续9年多的超长牛市了),其间很多投资者却总是纠结于美股涨,A股跟跌不涨,甚至写出了各种段子。这有什么用呢?作为投资者,在实战中应该根据这一情况,购买QDII基金、纳斯达克指数品种等,这些基金能为无法投资美股的投资者,拓展新的盈利空间。如2018年投资境外的ETF最赚钱,前10个月排名靠前的ETF大部分是QDII型,并包揽前三——两个纳斯达克的收益率在20%以上,一个标普500的收益率也在15%以上。
第二条盈利之路,是通过行业基金实现盈利。判断市场或个股的涨跌是有难度的,但判断一个行业的前景是很容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主动型基金表现不佳,但医药和原油主题基金在局部领跑。如2018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活跃,相关的行业指数基金就很好;下半年石油天然气行业活跃,相关的行业基金就很好。对于很多没有时间盯盘或不会选股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行业基金提供了机会,也拓展了自己的盈利圈。其中,上投摩根医疗健康、交银医药创新、招商医药健康产业、中海医疗保健这4个基金位居2018年基金行业总排名的前4名,它们的重仓股全部是医药股,而且跑赢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20%。这样的涨幅明显是靠选股,而非单纯的被动操作。这和很多投资者以为的炒股就是买了不动等着涨,是完全不同的。震荡市就是要做好波段,而基金帮我们实现了这样的操作。
此外,原油价格的上涨也让相关主题基金表现抢眼。嘉实原油基金、易方达原油A人民币基金等2018年年内回报率都达到了30%。
第三条盈利之路,利用市场节奏,通过杠杆扩大局部收益,利用分级B基金的局部放大收益效应去做超跌反弹行情,赚一波就跑。比如,投资者自己的盯盘能力和资金控制力一般,那必然不能频繁操作,或者什么热点都操作,因为很多热点是投资者看不懂或者参与不了的。怎么办呢?笔者对这方面的建议是,就等着市场群体大跌,然后入场做超跌反弹,参与一波分级B,赚了就跑;看错,就在自己承受范围内止损。这种盈利模式可以保持不败,逐步积累财富。比如,在2018年11月5日,A股方面多达22只股票分级B涨停,涨幅超过5%的股票分级B数量达到60只,占股票分级B总数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其实在2018年多次超跌反弹时都出现过,也是震荡市的特点——机会多,调整多,波段行情。医药B更是在2018年10月30日至2018年11月13日的两周多时间里最大涨幅超过70%,收益非常可观(见图1-9)。创业板B也在2018年多次反弹中出现了涨幅8%以上的长阳(见图1-10)。当然,这里也要提醒投资者,分级B是投机品种,不可以长期持有,只能局部做波段,按照趋势做,趋势破了就跑。这种操作方式值得很多投资者借鉴,尤其是分级B基金在大部分时间里不操作,而是等待,大大降低了难度。
图1-9 医药B基金在2018年下半年走势
图1-10 创业板B基金在2018年下半年走势
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弱有效市场,开启了指数化投资的时代,被动化的指数投资越来越多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实现不选股模式,而且更关键的是拓展了盈利圈。QDII的海外投资、行业投资、债券、汇市等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的投资方式,都可以通过主题型基金来实现。此外,ETF产品更是提供了多种套利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A股发展过程中,指数产品的意义巨大。
期权模式:打破思维禁锢,才有更多收益
可能不少投资者觉得,上面介绍过的很多知识和操作模式是自己从未操作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是的,这就是股市,投资者如果不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无法在市场中生存。除了投资者熟悉的基金拥有诸多模式,其实还有一个新的品种更加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期权。其丰富的盈利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可靠和稳定的风险收益比。
为什么美股会出现持续9年以上的长牛?并不是说这期间美股没有下跌,局部15%幅度的调整是出现过好几次的,尤其是2016年也和A股一样有过大跌。但其最大的优势是有丰富的金融衍生品,尤其是个股期权,因此资金可以长期沉淀在股市中,无论涨跌。有庞大的资金,就不愁没有行情。但A股则完全不同,好不容易有个股指期货,提供了对冲模式,还被废止了;期权也仅仅在尝试阶段。那么,大量资金要如何对冲风险?除了相互踩踏般的抛售,几乎找不到任何其他途径了。这样一来,市场要么资金失血,要么存量资金博弈,很难沉淀在股市中。资金总是处于搬家状态,导致A股只有“疯牛”,难有“长牛”。
2016年以来,A股市场波动处于低位震荡状态,之前的对冲工具都失效了,因此笔者引入了期权策略。历史数据表明,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期权策略的获利能力较为稳定可观。就以50ETF的历史波动率为例,其存在均值恢复的现象,可在波动率偏离均值较大时进行反向操作,以获取收敛时的收益。市场跳水行情中,这样的策略和操作对减少我们的净值回撤有非常大的帮助。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用期指来对冲的话,一手对应的市值就高达几十万元了;但是用期权来进行对冲,单位交易一张期权便对应两万余元的市值,假设持仓有10万市值的话,只需要买四五张期权产品就可以完成覆盖,而5张期权只需要不到3000元钱的资金。所以,期权产品非常适合个人投资者对冲下跌风险。
笔者简单计算了一下,如在2018年10月11日的行情下完成对冲(这一天是市场这波下跌的起点,更是引发恐慌的原点):假设持有100万元市值的50ETF基金,以买入10月11日50ETF的收盘价(2.439元)及10月平值认沽期权(10月2450认沽期权价格为0.0606元)为例,持有100万元的市值的50ETF基金,需要41张期权(100万/2.439万),以1张期权606元的价格计算,需要24846元(606×41=24846)。这意味着,仅仅用2.5万元就可以保护100万元的市值,是典型的以小博大,是大资金必须使用的模式(见图1-11)。
图1-11 期权50ETF沽10月2450在2018年10月走势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2018年10月19日和10月22日指数大反弹,认沽期权也出现了跳水。但即便认沽期权的值跌为0,投资者也仅仅是损失2.5万元,按照50ETF的100万元市值计算,只要涨幅达到2.5%,即可对冲期权损失。我们看到,这两天50ETF基金分别上涨2.98%和4.34%,所以收益是非常稳定的。而我们看到,10月8日和10月11日的50ETF基金单日跌幅都在4%以上,同期10月2450认沽期权涨幅分别为218%和317%,可以完美对冲风险,且有盈利(见图1-12)。
图1-12 基金50ETF在2018年10月的走势
所以,50ETF期权的最大意义是实现对冲操作(以后有了其他指数的期权,也可采用同样的模式;如果出了个股期权,则可直接对冲个股风险,以此类推),通过小的市值付出,对个股大市值进行保护,而非很多投资者想的那样,通过期权投机操作实现大的收益。以后,这样的机会才是股市操作的主流,如果投资者采用单纯的捂股和换股模式,不追求思维上的改变,在未来的股市中操作将越来越困难。所以,投资者应该更多地吸收这样的新模式,去丰富自己的盈利模式,建立合适的风险收益比,在股市中生存,并不断积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