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部”人员究竟是如何投资的
本书作者们都就职于公募基金行业,作为读者,你有没有好奇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报告,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4 513人,其中男性占比58.74%,女性占比41.26%。首先,“我们”是很喜欢读书的,从学历构成来看,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博士学历占比4.07%,硕士占比54.54%,本科及以下占比41.39%,如图1.1所示。
图1.1 2015年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15)》。
图1.2 2015年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15)》。
同时,“我们”是比较年轻的,25~35岁的人群占比63.19%,36~45岁人群占比20.46%,如图1.2所示。
投资者往往认为我们身处投资行业,是最接近资本市场的一群人,也常会有朋友向我们打探“内部消息”。笔者认为,基金公司最“内部”的信息,其实应该是“我们”这些从业者如何理财投资。
经过一番不很全面的调查研究,笔者初步梳理了身边“基金民工”们理财投资的几点特征。
工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
同为基金民工,有些可能是“显性贫困”,有些可能是“隐性富豪”,这不完全取决于工资,还取决于投资产品的眼光。有些人持有“长寿”且绩优的Tenbagger(涨十倍)基金,也有些人没有这么好的眼光和运气,小赚甚至小亏。是的,基金民工做投资,也要多做些功课才行。
“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Gary Brinson)说过,长期来看,投资者约90%的投资收益其实来自成功的资产配置。简单来说,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资金不要全部投在一类产品上,而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在不同的投资类别和不同类型的基金中做出一定的分配和平衡。而基金从业者在资产配置时,往往也会注重在不同类别资产或者不同类别基金中做出取舍和权衡。
银行账户里的余额很少
钱都去哪儿了?投资了。每月工资一到账,我们的第一步是买入货币型基金——这是一种现金管理类投资产品,有大家熟知的“余额宝”“现金宝”等,本质上都是货币型基金产品;第二步是将中长期闲置的钱做进一步的投资,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投资品种了。
小贴士
什么是货币型基金?
市场上火爆一时的“宝宝”类理财工具,比如余额宝、现金宝等,背后对接的就是货币型基金(又称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就是收益不高且风险低。同时,互联网平台方便快捷的活期资金管理功能,也让货币型基金如虎添翼,着实“火了一把”。
货币型基金的投资标的都是货币市场工具,即剩余期限在1年内的债务工具,包括: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中央银行票据等。上述这些工具通常由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信誉较高的大企业发行,具有流动性好、安全性高且收益相对稳定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般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型基金给了普通投资者一个参与货币市场、获得稳定收益的捷径。
重要的是,“我们”基本上都是基金持有人
事实上,基金民工很少有不买基金产品的,即使是专门负责投资的基金经理,有时也会买入自己管理的产品。如果你翻开某种基金产品的年报或者半年报,都能从“基金份额持有人信息”一栏中找到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本人持有该基金的情况。基金民工身处“精打细算”的金融行业,用自己的钱买入产品,算是一种值得参考的“用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