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提词器的妙用
随着刚开学时的新鲜感渐渐过去,班里大部分同学又都开启了学霸模式,争强好胜是这帮学霸的优点,也是他们的劣根性。夏天很快就充分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学新闻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宽,必须是一个杂家,必须是个超级杂货铺。同屋四年级的老郑谆谆告诫夏天,并给夏天提供了一张长长的参考书单。据他说这是集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同学智慧凝成的一份读书宝典。这份宝典上的书涵盖了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军事、宗教、天文地理等各个范畴的主要经典著作。读完这份宝典上的书,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便可大功告成,今后纵横江湖不在话下。
此时老郑书包里每天背的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每晚睡觉前的卧谈会,老郑都会把马克思和康德放在一起,比较学习的心得,并把康德的批判再批判一番,有时候批判得来劲儿了,连马克思的一些观点也批判,把夏天他们几个一年级新生听得心惊肉跳,云里雾里,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
但夏天知道,自己根基尚浅,学好新闻,要先从写作基础开始抓起,其他高深的学问,后面慢慢再跟上。夏天计划,除了第一学期学校安排的各科必修课,还要利用一切时间通读书单上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边读边写文学笔记。
作为文科生,夏天文学名著自然已经看过不少,但系统阅读开始后,夏天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知识缺漏。毕竟高中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花大把时间看文学书也是一种奢侈。而作为大学文科专业的学生,堂而皇之地享受这种奢侈却能美其名曰刻苦钻研,夏天心里不禁暗暗偷笑。当然,让夏天偷笑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可以一场不落地看各种电影,因为看电影也是文学赏析课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是夏天刻苦而快乐学习的美好时光。
夏天在各种时代、地域和故事场景中自由切换、穿越,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文字的芳香、情节的刺激、故事的鲜活并和各种灵魂进行从容、深入的对话,夏天开始学着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发掘人物的内心,再比照到现实中,并根据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尝试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这是对文学和文字感觉进行淬炼的一个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夏天觉得对驾驭文字更有信心了。
新闻系的专业课程安排也非常给力。为了让一年级学生迅速找到新闻专业的感觉,系里结合“新闻事业概论”课很快就安排大家参观了首都几家主要的新闻媒体,让大家了解各类新闻产品出炉的全过程。
《北京晚报》是大家参观的第一站。《北京晚报》当时号称全国第一大晚报,中间一度停刊,80年代初才刚刚复刊。
夏天了解《北京晚报》是从邓拓的《燕山夜话》开始的,《燕山夜话》里的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事。夏天在中学时就很喜欢读,写作风格也深受其影响。夏天对作者的敏锐敢言、博学多才深感钦佩,内心希望自己也成为邓拓那样有才华、敢于仗义执言的杂文大家。
夏天和同学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沿长安街穿行至建国门内的晚报小院楼前,晚报楼房的破旧让大家吃惊不已。地处城市中心,这栋红砖楼的外观却沧桑斑驳,颇有点儿影响市容的感觉。进到楼内,裂缝的墙壁、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以及老旧的办公家具让人仿佛回到了50年代。
晚报对新闻系学生的参观非常重视,总编辑、副总编辑亲自为大家介绍晚报的历史沿革和晚报出刊的全过程。
总编辑仿佛洞悉学生们的心理,开场一席话很快就让大家忘记了周围环境的简陋:“未来的大记者们,也许是未来的同事们,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几年前还属于一个印刷厂,晚报虽然中间停刊数年,但就在复刊的几年内,晚报发行量很快就突破了七十万份,成为当之无愧的北京市民报纸,也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虽处陋室,也要兼济天下,这充分体现了晚报采编队伍的专业和艰苦奋斗精神。希望你们学成以后,也能加入我们的队伍,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晚报的办报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将来一定会拥有我们自己的新闻大厦,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
夏天听了总编辑的一番话也深受激励,联想到自己参与出版的《新闻周报》,虽然条件简陋,靠手工抄写,但一定要当大报来办,要办出一流的专业水准,为将来创办真正的大报做好准备。
值班副总编辑向大家介绍了报纸从编稿、排版、签样到印刷等一系列流程。在印刷车间,还给每位未来的新闻记者们赠送了一份带着墨香的当日报纸。那张报纸,夏天至今珍藏。
对媒体的参观系里安排得紧锣密鼓,很快,夏天他们就来到了中央电视台,他们有机会窥探银屏后面的秘密。
此时的中央电视台,已经启用了军博附近的新的电视大楼。现代化的录播设备、规模宏大的演播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央电视台的台长、副台长也亲自出面接待。
台长介绍说:“这几年国家对电视台的投入非常大,电视台目前的演播设备先进程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影响力越来越大,央视的节目,甚至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比如,央视的春节晚会,是家家户户大年三十团圆宴的必备。而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也经常造成播放期间万人空巷的奇观……这都说明,电视业的发展代表了媒体发展的方向,希望你们学成之后,能加入到未来的电视大军中,我们一起来创造中国电视业的辉煌。”
台长的讲话,意气风发,夏天的很多同学都深受影响,顿时觉得慷慨激昂了起来。
副台长领着大家参观了春晚的演播厅。演播厅并没有夏天原先想象中那么大。春晚屏幕上营造出来的盛大、热闹、喜庆的气氛,更多的是利用了电视语言以及镜头的切割和转换。一台节目呈现出来的内容其实包涵了台前幕后无数人的努力和辛苦,夏天初次感觉到了做电视节目的挑战性。
此次参观的重头戏是了解《新闻联播》的录制过程。到达《新闻联播》的录制现场,几张“国脸”正等着他们,和在节目中的字正腔圆、严肃认真相比,这几张“国脸”面对这群新生代显得亲切随和,一副大哥哥、大姐姐的样子。他们在主播台演示了播报新闻的流程,还邀请同学上主播台试试镜。让夏天暗暗吃惊的是,他这小组的陈若珊居然毫不怯场,施施然坐上了主播台,模仿“国脸”的范儿有模有样地念了几段新闻,连“国脸”大姐也赞许地点了点头。陈若珊后来回忆说,此次参观几乎影响了她一生的选择,也是她后来拿到金话筒的最大动力。
而夏天此次参观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提词器的妙用。以前他对新闻主播的记忆力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主播们面对镜头可以一字不差地长篇播报,他认为新闻主播个个天赋异禀,非凡人所能企及。待看到悬挂在镜头前方的提词器后,夏天当场就哑然失笑了。
第一学期的专业课中让夏天收获最大的是“中国新闻史”,近现代新闻史上那些响当当的报人让夏天心生景仰并感到兴奋,王韬、梁启超、史量才、邵飘萍、于右任、邹韬奋、范长江、成舍我……这些名字,几乎就代表了新闻的力量。
尤其是邵飘萍,他“新闻救国”的思想让夏天似乎找到了选择新闻专业的神圣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几乎成为夏天自己的座右铭。而邵飘萍的新闻采访技巧,如“查心意、广交友、巧做戏”等方法也让夏天初窥新闻采访的关窍。夏天发誓一定要早日让自己成为一个新闻全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随时为捍卫新闻自由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而战斗。夏天坚信,如邵飘萍一般,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才会成为一个有良心的、公正客观的新闻工作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
夏天心无旁骛地读书、练笔,并把初学的新闻专业知识运用到《新闻周报》的实践中。不仅如此,他还借来了高年级的专业课本,提前自学,充实自己,让自己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闻周报》的工作要求。
读书和参与办黑板报,成为夏天大学第一个学期的主旋律,几乎把所有时间填得满满的,夏天自己也觉得格外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