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处处(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李婳的来信

寒假大快朵颐的日子是短暂的,毕竟不是一个物质和金钱极大丰富的年代,几顿丰盛的年饭过后,日子还是要归于平淡,而平淡中寒假很快就过半了。夏天打算利用剩下的时间好好陪陪父母亲和家人,也顺便整理一下家里的藏书,有的趁寒假在家里读一读,有的打包待开学时带回学校。

在平淡中夏天忽然接到了一封来信,这是夏天第一次在家里接到外地来信。信是从北京寄来的,淡蓝色的信封,寄信人写着内详,但从那娟秀又颇有力度的笔画来看,夏天隐约觉得像是李婳的字,不禁有些暗暗高兴。

信确实是李婳寄来的,李婳的信基本是用文言文写的。

七弟,尚健在否?归途安否?遇窃否?念诸位弟兄去日已久,而音讯杳然,余心中不安,特致函问候……

夏天看李婳的信,开头一声七弟,叫得倒是亲切自然,但紧接着便有暗藏怒意、兴师问罪的感觉,所有的问题应该都是出在那“音讯杳然”上,她自然知道夏天是健在的,但既然健在,却一点儿消息都没有,便是太不把组长当干部了。

夏天忽然意识到自己于情于理都有些亏欠,李婳为了给大家送行,费心费力,甚至不惜跟自己四姐闹意见。但夏天离京返乡后,每日里各种欢聚,把大学同学都抛到脑后,确实显得有些神经大条。

抱怨完夏天的“音讯杳然”,李婳紧接着就为送行那天自己四姐的不给面子道歉:

临行聚会,因吾姐故,各位恐未欢愉尽兴,余亦惴惴,心怀歉疚,道声Sorry,亦难消心中怅然……

夏天觉得李婳的这番道歉,画风一变,很快就没有了开篇时微恼的小女儿态,有点儿拿得起、放得下的感觉。

恼完,道歉完,接下来就有些推心置腹的味道了:

忆逝去半载,众兄弟举不才为小组干部,数次活动,余皆尽力,然皆自感不足。心力交瘁而成绩淡然,未敢瞻望前景,故心存隐退之心。不知七弟以为如何?望赐教。

这段话,有些让夏天帮着拿主意的意思,体现了李婳对夏天的信任和某种依赖,似乎也让他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些。夏天看完这段话,满脑子想着要好好劝劝她下学期继续坚守岗位。

另告一憾事,未知何故,聚会所摄相片,仅冲显四五张,余皆为空白。尤其七弟和面之新奇与艰辛之景,为众人所盼,竟在报废之列,实乃恨事……

夏天看完这段不禁偷笑,自己在聚会和面时的囧态,被李婳有预谋地拍个正着,居然也在报废之列,岂非天意?

李婳的信写得并不拉杂,很快就收了尾,并似乎不经意间解释了用文言文写信的缘由:

余久疏经书,下笔生涩。前日偶览刘勰老先生之《文心雕龙》,深受教益,故有如此不文不白之吐属,或词不达意及文法之误,还望贤弟海涵。

只是在信的最后一句,文风忽然大变:

老弟你听好了,寒假回来别忘了带好吃的,否则,哼哼……

落款是“五姐”。在整篇酸文假醋之后,忽然来这么一句,充分体现了“五姐”活泼轻快的一面。

夏天看完李婳的来信,心中甚为愉悦,盘算着也用文言文回信并趁机调笑她一番。夏天的回信如下:

吾姐垂鉴,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弟自是健在,京华一别,仅暌违数日,即对吾姐拳念殊殷,本欲修书一封,聊表感激。然搜肠刮肚,竟觉万语千言,未知从何说起,遂成音讯杳然之托词,还望吾姐海涵。

吾姐大才大德,上学期引小组同侪披荆斩棘,大杀四方,独领风骚,令无数英雄折腰,吾辈倍感光荣。愿来年依旧以花团锦簇之状拱卫于吾姐周围,续写崭新辉煌。弟伏惟恳请吾姐体恤民心,当仁不让,勿再言退。

聚会照片,多在报废之列,于众实乃憾事,于弟却堪称侥幸。叹吾姐精心谋划而未遂所愿,弟和面之光辉形象仅供吾姐一人参考,悔耶?恨耶?弟只好掩口葫芦而笑矣。

此番寒假返乡,尽日介赣风鄱韵,鸡鸭鱼豚。弟于饱啖终日之余,却兀自思念京华校园之花生泥肠,蒜拌黄瓜,有同学呼引,有佳人侧伴,便觉乾坤在握,不亦快哉!

信的开头,夏天并没写“五姐”,而是直接用的谐音:“吾姐”,落款他也不用“七弟”,而是用“契弟”,一下就和李婳混成一家人似的。此时的夏天,对李婳并没有更多想法,只是觉得这样回信很自然,也很好玩儿。

在信的最后,夏天也模仿李婳的风格加了一句大白话:照吾姐的吩咐,土特产已采办完毕,回北京,一碟花生米,二两猪头肉,再加板鸭,肯定越吃越美!

此时的李婳或者夏天,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互相之间已经在认真地写信交流,远非一般男女同学那样泛泛而论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寒假,他们各自都只写了一封信,都是写给对方。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书信往来,就是在这种半文不白的语境中试探、碰撞、表现、调侃、逗闹,相互变得熟稔起来,并开始惺惺相惜。

在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快,一个月的寒假不知不觉就接近尾声。对家人自然是依依不舍,但想到即将返校,夏天却又有些莫名兴奋。虽然学校的伙食明显不如家里,但想起北京学校的人和事,夏天有一种强烈希望回归的感觉,他觉得只有在北京才能找到让自己飞翔起来的状态。

临行前一天,夏天去外公、外婆家告别,外婆照例煮了一碗面条给夏天吃,面条里卧了两个荷包蛋。外婆煮的面条,是每次夏天去那儿的保留节目。夏天直到现在,也无法复制外婆所煮面条的美味,面汤的清鲜,面条的Q弹,荷包蛋的完整饱满,那是完完全全的外婆家的味道,也是此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临行的最后一个夜晚,夏山水、夏天照例又是一番父子间的长谈。夏山水正式向夏天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夏天在下学期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夏天若有所感,表示会积极考虑,认真思索,在充分确定自己的想法后一定会采取行动。

经过上学期半年的相处,李固老师已经和班里的同学相互稔熟了,在男生群里,李固老师俨然就是大哥大。当时老师的住房条件比较艰苦,李固老师和他刚调到北京的妻子住在学校一间老旧的平房里,连厨房都没有。尽管如此,他有时候也会招呼一些男生到他的小房间吃喝聊天。

李固老师来自内蒙古,用煤油炉煮一锅白开水,放点儿葱姜蒜,切上两盘羊肉片,就算是涮肉了,这是去李固老师家的保留节目。

放寒假前,夏天和哥几个上李固老师家辞行,李固老师照例又是涮肉招待。这回涮肉锅是架在新砌的蜂窝煤炉上,大家围炉而坐,新炉子火力凶猛,羊肉即烫即熟,吃得非常过瘾。吃完肉,李固老师还让师母在煤炉上又煮上了一锅正宗的奶茶,大家人手一杯,喝得心里身上暖洋洋的。

同学们打得火热,李固老师说话也很放得开,开始给这些学生讲起他在党报当记者时的经历。其实那些经历放在现在看也没什么惊奇,不过就是采访过程中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在当时的夏天眼里这些都是非常传奇的故事。

吃喝过程中,阿峰非常兴奋,一时手滑把一个碟子打碎了,阿峰囧得直搓手,李固老师安慰他说:“没事,没事,碎碎平安!换一个碟子就行了。”可当他去碗柜里找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可换的了。

江驴儿在旁边哈哈大笑道:“我们把老师家吃穷了,连碟子都要吃没了。”

李固老师也是呵呵一乐,道:“看样子是得再置办一套新家当了。”

吃喝完毕,李固老师透露了他想在寒假回来后班里举办土特产品尝会的想法,特意嘱咐让夏天张罗一下。夏天看到李固老师当着班长老凯的面嘱咐自己牵头张罗此事,不禁有些受宠若惊,赶紧点头称是,说回宿舍后马上跟外地的各位同学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