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老同事
董芳将鹌鹑养殖的经验传播了出去,渐渐的,县城里的机关单位,各个工厂里面,但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便会有人在讨论鹌鹑养殖和鹌鹑蛋的事情。
县城里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在业余时间里,开始利用养殖鹌鹑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甚至是南溪村的林富有,亲自跑到县城里头找到了董芳,说是要村民也跟着一块再学着养鹌鹑。
董芳不计前嫌,又在百忙之中抽空去了几趟南溪村,给村民们手把手的教养殖的技术。但是这一次,董芳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对于任何想要做鹌鹑生意的人,不赊账、也不欠账,一概都是银款两清的做生意。
有村民试图胡搅蛮缠,想要强硬从董芳手里赊一些鹌鹑过来。董芳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闭门不见。
后来类似的事情一再上演,董芳不胜其扰,索性在新的良种场挂了块小黑板在门口。上面写着,若是她们良种场没有按时支付供货商款项,那么付清的同时还会给供货商千分之一的赔偿。
若是上门来拿鹌鹑或者种蛋的,赊欠货款也不行。所有拿货的人都实行担保人原则,若有人试图蒙混过关要赖账的,下次将不会再合作,并且担保人的押金也要尽数被没收掉。
在这场席卷全县的鹌鹑养殖风潮里,董芳成了真正的执牛耳者。鹌鹑饲料的生意,也跟着这波风潮一起被推向了主流市场。
在日渐兴隆的市场里,董芳并不止满足于眼前的养殖技术。鹌鹑的需求上去了,但是鹌鹑的数量却有些跟不上了。
好在,董芳本身就是懂得电器的,她经过自己的一番探索,用便宜的二手零部件,对良种场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革新——新的电孵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鹌鹑的规模化生产。
伴随着产量的增加,市场扩大也是必然的。董芳的生意开始不局限于县城里面,慢慢的扩展到了丽市、温市,甚至是杭市。
这里头最让董芳犯难的是,杭市路途遥远,如果全部都用米糠埋着鹌鹑去卖,这里头的运输成本实在有些偏大。
最后还是董伟成给女儿出了个主意。他们就用之前自制笼架的经验,就地取材,用本地山上的竹子做成四方形的蛋架,然后打孔上线,将鹌鹑固定在孔上。这样货车即便长途运输到了杭城,也能保证蛋的安全抵达,同时又节约了米糠的储藏成本。
这日,董芳风尘仆仆的从杭城赶回家中,脚刚迈进了弄堂口,就看见家门口有人杵在那儿。她仔细打量了一番,只觉得有些眼熟,又一时不晓得在哪里见过。
那人抬起头来,瞧见董芳来了,只是跟着礼貌的招了招手。董芳见他识得礼数,也微微笑着说道:“你是在等谁么?”
“董芳,你真不认得我啦?我是君匋从前在机械厂的同事,凌卫华呀。你先前来厂里看君匋的时候,咱们还一块吃过饭呢!”
董芳踟蹰地打量了一阵,这才抱歉道:“诶呀!卫华,是你呀。从前你可瘦了,现在壮了一圈,我当真没认出来呢。”
凌卫华哈哈笑道:“不要紧,我这是调到了上头的办公室,胖了不少,也难怪你认不出来了。”
“咱们别站在门口说了,赶紧进去坐。”董芳热情的将凌卫华让进了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