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认知中的感性可取吗?

心理认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迷障,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明确的指出了唯灵主义的根本消失的根据:“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唯灵主义的根本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将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马克思解释的唯灵主义的根本消失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基础。只有当这两个前提条件使人类相互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且合理的时候,唯灵主义的根本才会最终消失。因此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明白且合理的关系指的又是什么呢?哲学家恩格斯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本身的相互了解开辟道路。”

我们不难想象,不管恩格斯书中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本身的相互了解”,还是马克思书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人类相互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无一不是着眼于人类的普遍进步和社会历史发展。只有完全的社会主义,自然环境与人类的非实在性才能得到缓解,所以人类在成为自然环境主人的同时,也在成为我们自身的主人。这样,任何关于凌驾于自然环境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承认问题,即存灵论问题就被否定了,无灵论的意识也就生成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世界进行认知。

马克思认为更准确地认知是从无灵论开始的,而无灵论的观点就是对人性的异化扬弃。这种异化本质上是唯灵主义的根本异化以及经济劳动异化。另一方面,建立在所有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异化都能够使人类的自我意识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异化,进而使人信仰唯灵主义的根本。所以一切以此为目标的唯物主义运动必须首先是针对私有制所导致的经济劳动异化的现实生活而展开,因为只有在彻底的消除劳动异化的同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我意识的异化。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一个民族一直停留在观念领域去消除异化,那它也只能达到抽象的博爱的无灵论的水平,例如欧文对唯灵主义的根本的批判。欧文在书中曾这样写道:“唯灵主义的根本给人以危险的、可悲的前提,在社会中培植人为的敌对,唯灵主义的根本的狭隘性是达到普遍快乐的直接障碍。”欧文认为任何唯灵主义的根本观念都是极端谬误的。

如果我们深入探寻欧文停留在固有观念领域并以此去消除异化的原因,我们得知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矛盾还没有极端化,经济劳动异化的程度还没有发展到使劳动者能够自觉地行动起来去推翻资本的统治。也正是这样,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唯灵主义的根本中的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真正解放,政治解放只是利己主义者的解放。在唯灵主义的根本领域中,人获得了信仰的自由,但在经济领域中,它没有将人从私有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因此,唯灵主义的政治解放造就的是现代的奴隶制。换句话说,它用现代的奴隶制取代了古代的奴隶制。但相对于古代的奴隶制而言,现代的奴隶制毕竟是人类解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工业活动、商业活动、农业活动和交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此,恩格斯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将人因唯灵主义的根本而失去的内容归还与人”,将人的解放归结为人按照人的方式而不是“神”的启示、按照人性的尺度而不是神性的尺度去把握人类与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此得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方向,只有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唯灵主义的根本唯灵论才能走向消亡。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解决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自然不再是奴役人的力量而成为人的支配力量时,自然力才不会成为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同时,通过消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对个体的压迫,“避免重新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的时候才能完成。马克思与恩格斯为何在他们共同的著作中区分所谓“虚假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原因在于,只有在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共同体,“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我们的认知中,如果要实现我们的自由活动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么每个人都必须在可以普遍交往的范围中、在真正的社会共同体里共同分享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并同时能使自己辛勤创造的劳动成果可以被自身所享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这一方面也持赞同态度,即认知必须在一个没有禁锢的外界环境中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