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光荣的东南亚世界与新兴的傣泰族群

新旧势力交替的东南亚—12—13世纪

这一时期,东南亚的地方首领或诸小国在海上交易沿线或内陆河畔反复上演着兴亡盛衰。以经济基础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海上中转贸易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的三佛齐与占婆等国,另外一种是以内陆农耕及水利设施为基础的吴哥、蒲甘、谏义里、越南李朝等。各国取得各自的发展,铺展开了一幅华丽的王朝画卷。

另外,自公元伊始便逐渐浸入东南亚的外来印度式、中国式诸文化被本土文化覆盖,漫长岁月消化的结果是,12世纪各地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内发型文化发展成熟。柬埔寨的吴哥王朝以印度教和大乘佛教为媒介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缅甸的蒲甘王朝笃信上座部佛教,越南的李朝信奉大乘佛教和儒教等,爪哇的谏义里朝信仰印度教等,各国一起创造出了各具光芒的东南亚古典世界。所有宗教都被重新安置在与本国宗教相异的东南亚式的文化结构之中。

东南亚古典世界的展开 9—13世纪

此后的13—14世纪,是东南亚世界进入新旧势力更替的大变动时代。大陆地区的吴哥、蒲甘、占婆和孟族人所建立的哈里奔猜,岛屿地区的三佛齐、谏义里、信诃沙里等王国都衰弱并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越南的陈朝、侗台语的素可泰和清迈、下缅甸孟族人所建立的勃固、东部爪哇的满者伯夷等新兴王国的崛起与发展。

在此过程中,曾经作为立国思想的印度教、大乘佛教衰退,被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取代,其背后则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在大陆地区,上座部佛教在从孟族人到缅甸人,进而到泰国、柬埔寨、老挝的各个族群中传播。同时,伊斯兰教渗入岛屿地区的各个村落。

在外部,元朝的远征军攻入东南亚各地,缅甸的蒲甘王朝(1044—1299)和爪哇的信诃沙里王朝(1222—1292)由此灭亡,占婆也遭受到打击。越南的陈朝三次击退元军(1257、1258、1287—1288),通过抵抗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陈朝将目前为止传来的中国文化重新放置在越南式的框架之中,并使其获得发展。例如,它任用儒教官僚(文绅)来促进中央集权化,由本国文字字喃产生本土文学,而且修建起广阔的农耕地轮中(用堤坝围起来的土地)。

傣泰族群的兴起与政治空白—13—14世纪

据说傣泰族群的故乡在云南一带。在傣泰族群中,泰(暹罗)人是其中的一支。关于泰人的进驻,11世纪的古占语碑文、12世纪前半叶吴哥窟寺院第一回廊南面浮雕的图像和碑文都有所记载,据此可以得知泰人在12世纪前后来到湄南河一带。从东南亚史的角度来看,13世纪后半叶是元军给东南亚各地带来冲击的时代。

在这样的政治空隙下,傣泰族群于13—14世纪,作为小王国或者地方政治势力实现了各自的发展和扩张。北部的清迈王国(兰纳、兰纳泰)、中部的素可泰王国、湄公河上游的澜沧王国(琅勃拉邦)以及稍后于14世纪中叶在湄南河下游所兴起的大城王国、蒲甘灭亡之后的14世纪在上缅甸地区掌握霸权的掸人所建立的王国等,都属于广义上傣泰族群所建立的国度。13—14世纪可以说是傣泰族群的世纪。

素可泰的建国者、首领印拉弟王(Sri Inthrathit)在1220年建立起最早的泰人独立国家。首都素可泰是繁荣了两百余年的王都,由东西宽一千六百米、南北长一千八百米左右的环壕和三重城墙包围,四面都有城门,城内还残存王宫和寺院的遗迹。第三代国王兰甘亨(Ram Khamhaeng,1279—1298/1316年在位),将领域从湄南河流域向东北扩展到达琅勃拉邦,向西到达缅甸的马达班和勃固,向南则到达马来半岛的洛坤。通往勃固的道路经过来兴、美索、马达班,成为了通向印度、孟加拉湾的贸易之路。国王从洛坤招募高僧,并笃信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将上座部佛教定为立国的精神价值体系。1350年,素可泰向大城王国的拉玛铁波底王(乌通王)投降,1438年成为臣服于大城王国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