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需要
需,渴望时的柔软状态
《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需”字从雨从而。“而”本义为“胡须”,引申为“柔软的”,转义为“柔和的”。“需”,“雨、而”指雨下得缓和而有节度,既不是把庄稼打得七零八落的暴雨,也不是久旱无雨使庄稼渴死。人们需要的是和缓而有度的雨。《康熙字典》:“《韵会》迟疑需待也。”
庄稼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在有需要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柔软的。因为脆弱,所以需要呵护。因此,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孩子的需要,懂得孩子在需要时的脆弱。
汉字中从“需”的字都有“柔软”的意思,如“糯”“孺”“儒”“蠕”“懦”等字。
人在有需要的时候,都是因为缺少了什么,在缺少了什么时又都是柔弱的。如幼儿需要安全感,这时的孩子十分敏感,对父母的怀抱有迫切的需要,父母不能用剥夺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因为孩子此时的行为问题来自于对爱的需要,如果父母以剥夺爱的方式简单粗暴地控制孩子,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幼儿来说,无论什么要求都需要在爱的状态下表达,在接纳的前提下坚持要求。
再后来,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成就感,这时的需要不再是简单地满足愿望,而是努力之后的突破所带来的成就体验,孩子突破自我时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烦躁,甚至是激动的情绪,而这正反映了孩子需要时的脆弱状态。父母在理解了孩子状态背后的机制后,就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宽容与等待,最终在坚持中让孩子得到进步与成长的满足。
要,满足孩子的艺术
要,象形字,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要”字,在人们大脑中的印象可能就是“伸手讨要”“要求”的意思。《康熙字典》:“《篇海》凡要也,要会也。”本义:人腰。也有人将“要”会意成西女,即胡女,是朝廷向胡人索要的善于跳舞的女子。
“我要。”双手叉腰状,是不是像要债的姿势?
很多孩子在向父母表达需求时,就是“我要,我就要”这个姿态。而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不知道如何应对,不是武断拒绝,增加孩子因不被理解形成的对立情绪,就是无原则妥协,纵容孩子的欲望。
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或许我们可以从“要”字的另外几个意思获得启发。
首先,“要”有要点、重要、要塞的意思。“要”古字通“腰”,是人体的关键部位、中转位置,联系上下半身,后比喻成一件事的关键点、战场上的必争之地。
因此对孩子所要的东西要在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加以区分,既不武断拒绝也不纵容。如果是必要的,就支持孩子,即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不是必要的需求,就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期待和价值观,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还有“要么、要不”的意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虽然认为有必要,但是受家庭条件和父母能力所限无法满足,那么就要和孩子讨论其他替代性的选项。这不仅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价值观,也能让孩子了解父母和家庭的状况,培养孩子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