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汽车技术状况及其变化
汽车技术状况:表征某一时刻,汽车外观、性能及能测定的参数值总和;汽车工作能力:汽车按标准文件规定的使用性能指标工作的能力。
汽车外观和性能的参数值将随着汽车的使用过程而不断变化,其变化的情况与汽车本身结构和外部使用环境有关。汽车是一种机动、快速的陆路无轨道交通运输工具,通常用于载客或载货运输,它是一个集机、电、液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其基本的组成单元是零件。现代汽车种类繁多,零件各异,特别是近年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诸如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EFI)、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等车载电子系统的应用,使得汽车零件和系统更为复杂。据统计,目前汽车按品牌分类有1.5万~1.8万种;汽车零件有7000~9000种。这些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有3000~4000种会逐渐失去原有的性能,引起汽车工作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发生变化。零件的技术状况对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决定汽车技术状况的关键性因素。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外界环境(阳光、空气、风沙和雨雪等)相接触,汽车内部的零件也要在气体或液体的环境中相互接触、摩擦,其结果会引起零件发热、磨损和腐蚀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物理方面的(如变形、磨损等),也有化学方面的(如氧化、腐蚀等)。其变化过程的参数有零件几何形状与尺寸的改变、零件相互装配位置的变化和配合间隙的改变等。例如发动机的气缸活塞组件的尺寸、曲柄连杆机构的尺寸、离合器主从动盘及摩擦衬片的尺寸、制动蹄与制动鼓的间隙等。它们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都在发生变化,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将取决于这些组成零件特性变化的总和。
由于汽车的大部分机构或总成,都不便于局部或全部拆开进行零件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直接测量,对于汽车的技术状况,可以通过一些与直接测量参数有关的间接诊断参数来确定。诊断参数是指表征汽车、总成及机构技术状况的参数。例如,对发动机来说可以通过功率改变情况、机油消耗量、气缸压缩压力或机油中所含杂质的成分等来评价发动机的技术状况。
确定汽车或总成性能的参数有静态参数(如装载质量、轴距、车轮外倾角等)、动态参数(如发动机转速、功率、汽车制动距离等)、过程参数(如温度、振动、噪声、机油内所含杂质等)、几何(结构)参数、位置参数(如行程和间隙)等。
汽车工作能力的大小可以按汽车使用时间(如使用年限)或行驶里程来计算。汽车工作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汽车工作到技术状况参数达到了最大极限状态时的行驶里程。汽车行驶里程超过最大极限后,已超过了汽车的工作能力所能达到的要求,如果继续使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发生故障。汽车有故障后,必然影响它的工作能力,并导致运输能力下降和使用安全性降低。当汽车技术状况偏离了规定标准时,那它就是一辆应该修理的汽车了。
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是由设计与制造工艺所确定下来的,这些性能有装载质量、容积、动力性、燃料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每个性能都有表明其特征的参数(一个或几个)或物理量,这些参数可以作为衡量汽车工作能力的指标。例如表示载货车生产率的指标参数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货运量的单位是每年(或每月、每工作班)所完成的货物运输总量,吨(t);而货物周转量的单位是每年(或每月、每工作班)所完成的货物运输总量与运输距离的乘积,吨·千米(t·km)。
大多数性能指标取决于原车产品质量,如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生产率和舒适性等。当然,在汽车工作过程中,这些性能也在改变。
一辆技术状况完好的载货车,投入运输生产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运用性能将逐渐下降,表现为运输生产率的降低和维修工作量的增加。假设技术状况完好的某种型号的新车,第一年的生产率为100%,维修工作量为100%,其后逐年变化的情况见表1-2。
表1-2 汽车运用性能的变化
公共汽车投入使用后,其技术状况的指标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俄罗斯JIHA3-667型公共汽车的噪声水平变化情况:新车时驾驶人坐席处测得的噪声水平为87dB;而汽车行驶40万km之后,则噪声水平上升为96dB,增加了10.3%。
当然,在汽车使用过程的范围内,不但要注意汽车开始使用时的各项性能指标,而且更要注意和研究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汽车各种使用性能的变化情况,一般可按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表示为
Ak(t)=Ak1exp[-k(t-1)]
式中 Ak(t)——在用车的性能;
Ak1——新车初始性能;
t——汽车连续工作时间,年;
k——根据汽车工作强度改变的系数。
汽车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越长,使用性能降低越多。因此,在评价汽车使用性能时,一定要考虑汽车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在用车的实际性能,是由汽车总的使用时间或总的行驶里程所确定的平均质量指标。实际性能可定义为
如图1-3所示,汽车实际使用性能3是从汽车初始性能1开始,它是随着使用时间t的长短(使用强度的大小)而变化的。汽车的初始性能在生产制造时就确定下来了,而生产制造的依据是根据使用要求所决定的。汽车的工作期限,取决于它本身的结构、制造工艺、使用条件以及运输工作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汽车的使用性能也因运输生产的情况和使用条件而变化。在汽车制造方面,可以通过改进汽车结构设计和完善制造工艺来影响汽车的使用性能,如提高零件的坚固性、增加零件的耐磨性和改善材料的质量等。在汽车使用方面,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车辆来提高汽车的使用性能,具体如图1-3中曲线4所示,由于合理使用的结果,可使汽车实际使用性能3提高到图中曲线5所示的高度。这需要依靠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对汽车技术状况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汽车的工作能力。汽车技术状况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经常测量、记录汽车使用性能的变化情况,根据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图1-3 汽车实际使用性能的动态变化过程
1—汽车初始性能 2—汽车实际使用性能的动态曲线 3—汽车实际使用性能 4—汽车合理使用对使用性能影响的曲线 5—汽车合理使用能提高汽车的运用性能
此外,还有汽车可靠性问题。可靠性这项性能指标适合于对任何产品的评价。对于汽车来说,它是指在用汽车在使用期限内,其使用性能达到规定指标范围的情况。汽车可靠的使用范围指标可根据相应文件(标准、规则、技术条件等)和结合实际经验来制订。汽车可靠性一般是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根据汽车使用性能变化的程度来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因此,汽车的可靠性不仅与设计制造有关,而且还和汽车使用有关,合理地使用车辆(如正确驾驶、合理装载等),对保证汽车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作用。
1.3.1 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影响因素
1.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基本原因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因素,有汽车本身工作方面的影响,也有偶然因素或外界使用条件的影响。偶然因素是指某个零件制造时有隐蔽缺陷,或汽车使用过程中有超载、超速、意外事故等情况。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汽车零件、机构或总成技术状态的改变,往往是引起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基本原因,如自然损坏、塑性变形、疲劳损坏、腐蚀以及零件或材料方面的其他变化等,都直接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改变。汽车零件主要损坏的形式可分为如下几种:
(1)磨损 磨损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中表层材料不断磨耗的过程,它是伴随摩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零件磨损形式主要有磨料磨损、黏着磨损和腐蚀磨损等形式。
磨料磨损是相互摩擦表面之间有坚硬、锐利的微粒,对摩擦表面产生破坏作用的结果(如制动蹄摩擦衬片与制动鼓的磨损等)。
黏着磨损(也称分子机械磨损),是在相互摩擦的零件表面靠得太近和承受压力极大并且缺少润滑油的情况下,由于摩擦表面分子相互吸引作用而黏接在一起造成的一种损坏形式(如曲轴与轴瓦的黏着等)。
腐蚀磨损发生在摩擦表面有氧化物、酸、碱等有害物质腐蚀的情况下,零件表面既受腐蚀作用又有机械磨损(如气缸与活塞或活塞环、气门和气门座等的磨损),其磨损速度比单纯磨损要快得多。
(2)塑性变形或损坏 零件所受载荷超过材料的弹性变形极限,就要发生塑性变形或损坏,通常都是由于零件原设计计算的错误或违反使用规定所造成的(如汽车超载引起的车轴、车架变形、断裂等)。
(3)疲劳损坏 这种损坏是由于零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承受超过材料的耐疲劳极限的循环应力而产生的损坏(如齿轮齿面的疲劳点蚀、钢板弹簧折断等)。
(4)腐蚀 零件在有腐蚀性的环境里工作,会产生腐蚀损坏。例如:氧化作用可以使材料坚固性下降,并能导致零件外观形状变坏;酸、碱腐蚀作用会使零件表面产生疏松、剥落(如车身锈蚀、蓄电池导线接头腐蚀等)。
(5)老化 老化是零件材料受到物理、化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变化的影响,而引起缓慢损坏的一种形式。汽车上的一些橡胶制品(如轮胎、油封、膜片等)和电器元件(如电容器、晶体管等),长期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原有性能会逐渐衰退而老化。如温度的变化作用、油类及液体的化学作用、太阳光的辐射作用等,都会使橡胶制品失去弹性并出现表面龟裂。老化的特点是它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新的零件无论使用与否,它都会逐渐老化。例如:橡胶制品的零件即使不用,长期放置也会失去弹性或出现龟裂;塑料制品的零件,长期闲置经过冬夏冷暖季节的交替变化,也会变硬、发脆或断裂。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等液体的性能也将逐渐变坏。润滑性能的降低,会引起被润滑零件的损坏。为此,在润滑油中要加入抗油品老化变质的添加剂。汽车的零件与运行材料性能的改变,不仅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在长期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同样在发生变化。例如:橡胶制品会失去弹性和坚固性;燃料、润滑油、制动液等液体会发生氧化、变质、沉淀;金属零件会产生氧化、锈蚀等。
掌握零件损坏的原因,目的是改进汽车设计,改善使用条件,以便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减少零件的损坏,防止故障的发生,保证汽车技术状况的完好。
2.使用条件对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影响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其技术状况变化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使用条件的影响。
汽车的使用条件包括道路条件、运行条件、运输条件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即通常所说的道路、车速、载荷和气候四项条件。
(1)道路条件 它是汽车工作条件的主要部分。道路条件的技术性能指标是道路等级、路面覆盖层的状况与路面等级、路面附着系数、道路的构成情况(如道路宽度、路线的曲率半径、路面的纵向与横向最大坡度等)。其中,路面覆盖层的状况不佳会引起汽车在行驶中产生颠簸、振动,直接关系到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对汽车各总成、零件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路面覆盖层的状况对汽车性能的影响见表1-3。
从表1-3中可以看出,路面覆盖层情况影响汽车的工作状态(如发动机转速、离合器使用次数、变速器换档频次以及振动等),从而影响汽车零件、总成的使用寿命,引起汽车技术状况的改变。
路面覆盖层共分为5个等级,具体如下:
表1-3 路面覆盖层的状况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1级——混凝土路面(连续路面或块状路面)、沥青路面、由条石或石块铺成的路面。
2级——由沥青矿渣和碎石铺成的坚固路面。
3级——由碎石和沥青紧密结合铺成的路面。
4级——由碎石或卵石铺成的路面。
5级——天然路面,由夯实的土或就地取材铺成的路面。
按道路地形来分,又可分为平原道路P1、小丘道路P2、丘陵道路P3、山地道路P4和高山道路P5五类。道路条件好,汽车的使用条件就好;反之,道路条件差,汽车的使用条件也随之变差。按道路条件来划分的汽车使用条件可分为1~5级,具体参见表1-4。
表1-4 汽车使用条件的类别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在划分汽车使用条件的类别时,除考虑道路等级和道路地形条件外,还考虑了运行条件(影响行驶车速的条件)的影响。
(2)运行条件 运行条件是影响汽车及总成使用情况的一个因素。例如:装载质量相同的汽车,在繁华的市区与郊区(路面覆盖层相同)的道路上行驶时,其情况对比如下:市区行驶车速要比郊区行驶车速降低50%~52%;发动机曲轴转速增加30%~36%;变速器、制动器使用频率增加;转弯行驶频次也增多。
(3)运输条件 在汽车运输条件中,除运行车速外,还包括装载运输行程的长度L(运距)、行程利用系数β、装载质量利用系数γ、挂车利用系数k和运输货物的种类等各项条件。
(4)自然气候条件 自然气候条件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风力、风向和太阳光辐射强度等参数。自然气候条件可以影响汽车总成工作温度状态,改变它们的技术性能和工作的可靠性。
环境温度对汽车及总成故障有直接的影响。有一个可以使汽车及总成磨损少、故障率低的温度区域,该温度区域是汽车最佳工作温度的范围。汽车上的每个总成都有一定的适合于它们工作温度的范围,例如使发动机工作时磨损最小的工作温度,对于水冷式发动机,其冷却液温度范围为70~90℃(图1-4);柴油机比汽油机冷却液温度范围略低;风冷发动机比水冷式发动机工作温度范围要高。近年来随着新型抗磨材料的使用和冷却系统的改进,以及封闭加压式散热器的应用,使得水冷式发动机的工作温度范围也达到了90℃以上。发动机工作温度直接影响零件的磨损。工作温度过低,润滑油黏稠,流动性差,润滑油不能及时填充到零件的摩擦表面之间,润滑条件变差会增加零件的磨损;反之,工作温度过高,润滑油黏度变稀,不容易黏附于零件表面形成油膜,也会使零件磨损速度加快。
(5)季节条件 它是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附加条件。季节的交替会引起环境温度的改变和道路情况的变化,如有些地区夏季炎热、干燥、灰尘多,秋季多雨,冬季降雪,气候湿冷,造成道路泥泞、路面滑溜。因此,不同季节汽车零件的磨损强度也不相同。
除上述条件外,影响汽车技术状况变化的因素还有汽车运行材料的质量和人的因素等。汽车运行材料包括燃料、润滑油、各种液体和配件等,其中,若燃料内含有灰尘,会在活塞与气缸之间形成磨料,对发动机磨损的影响极大,如图1-5所示。汽车所用润滑油、各种液体(制动液、冷却液等)以及零配件等运行材料的品质也严重地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
图1-4 温度对汽车发动机磨损的影响
1—汽油发动机 2—柴油发动机
图1-5 汽油中的杂质对汽车发动机磨损的影响
1—每吨含石英粉0g 2—每吨含石英粉14g 3—每吨含石英粉40g
表1-5 人的因素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
人的因素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主要与驾驶人有关。在同样的使用条件下,驾驶技术高的驾驶人(表1-5中A组驾驶人),不但可以提高汽车的车速,为乘客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而且还能保护汽车的总成及零件少受损失。
清楚了使用条件对汽车技术状况的影响后,可以设法改进汽车的使用条件,合理地使用车辆,以便减少汽车使用中的故障停歇时间和延长汽车、总成及零件的使用寿命。
3.汽车故障的分类
汽车故障是指汽车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状况变坏,将会出现各种故障。汽车的故障一般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分类。
(1)按故障对汽车工作能力的影响程度分类 可分为一般故障和关键故障。所谓一般故障是指汽车运行中能及时排除的故障,或不能排除的局部故障。例如:车厢内照明灯泡灯丝烧断,虽然不能照明,但汽车仍可工作,故属于一般故障;而汽车制动系统或转向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汽车行驶安全性就失去了保障,汽车无法继续行驶工作,因而属于关键故障。
(2)按故障产生原因分类 可分为设计原因引起的故障和运行原因引起的故障。设计原因包括结构设计欠合理、加工工艺不完善等;运行原因主要是违反行车的规定,如汽车超载、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燃料和润滑油以及没有按规定进行汽车维护等。
(3)按故障对其他零件引起的后果分类 可分为独立性故障和牵连性故障。独立性故障影响面小,发生后不会引起其他零件的损坏;牵连性故障影响面大,发生后会引起其他零件的损坏。例如:发动机连杆大头螺栓断裂后,可能会引起连杆、气缸、曲轴和轴瓦的损坏,这就是一种牵连性故障;而发电机传动带断裂故障,只会造成发电机停转不发电,一般不会引起其他零件的损坏,因而属于独立性故障。
(4)按故障发生规律和其预报性分类 可分为渐变性故障和突变性故障。渐变性故障从单一技术参数来看,它发展平稳、缓慢。对于渐变性故障来说,汽车(或总成、零件)技术状况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初始状况(完好的技术状况)变到故障状况,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过程。这里所说的渐变性故障,是以单一技术参数评价为前提的,渐变性故障之所以发展平稳、缓慢,是对汽车进行及时维护的结果,在全部的汽车故障中,有40%~70%属于渐变性故障。
突变性故障的特点是技术性能参数产生跃变,突变性故障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例如,汽车超载而引起的某一零件突然损坏)。突变性故障是指汽车任何一种工作能力突然下降或消失的状况。
(5)按故障出现的周期分类 可分为短周期故障(汽车行驶里程x<3000~4000km发生一次);中等周期故障(3000~4000km≤x<12000~16000km);长周期故障(x> 12000~16000km)。
(6)按排除故障所需工作量大小分类 可分为简单故障、中等故障和复杂故障。对于现代汽车,排除一个简单故障约需1.2~2人工时;排除中等故障约需2~4人工时;排除一个复杂故障所用工时与劳动量都要更多。调查表明,汽车一般出现的故障为简单故障和中等故障,复杂故障发生得较少。
(7)按故障对汽车工作时间影响的分类 可分为影响汽车工作时间的故障和不影响汽车工作时间的故障。对于不影响汽车工作时间的故障,可暂不排除,待进行汽车维护作业时一并排除或在汽车非工作时间进行排除,从而不占用汽车工作时间;对影响汽车工作时间的故障,则必须占用汽车工作时间来排除。
1.3.2 汽车技术状况等级评定
1.汽车技术状况的等级划分与标准
在汽车使用的过程中,其技术状况将随着行驶里程(或行驶时间)、运行条件、使用强度和维修质量等因素而改变。如能掌握不同使用阶段的汽车技术状况,即可根据车辆技术状况组织相应的运输生产,从而会有利于合理使用车辆和科学地安排汽车维修计划。
我国汽车技术状况的分级,是根据国家交通部第13号令《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第17条,将汽车按技术状况分为一级车、二级车、三级车和四级车四类,对各级车的标准规定如下:
(1)一级车——完好车 新车行驶到第一次额定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或第二次额定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以前(如第一次大修间隔里程为18万km,第二次大修间隔里程为12万km,即处于第一次大修间隔里程12万km以内,或第二次大修间隔里程8万km以内才属于一级车);汽车各主要总成的基础件和主要零部件坚固可靠,技术性能良好;发动机运转稳定,动力性能好,无异常声响;燃料与润滑油消耗不超过额定指标;废气排放与噪声符合国家标准;各项装备齐全、完好,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可随时出车参加运输工作的车辆。
综上所述,一级车必须满足的标准有如下三条:
1)车辆技术性能良好,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满足额定要求。
2)车辆行驶里程必须在相应额定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以内。
3)汽车技术状况完好,能随时投入运输工作。
由此可见,一级车不仅要满足技术状况和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行驶里程(车辆新旧程度)的要求。由于汽车的技术状况是随着行驶里程和大修次数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因此第二次大修的间隔里程要比第一次大修的间隔里程短。而对于经过两次大修后的汽车,无论技术状况如何都不能核定为一级车。因为行驶里程过长、车辆老旧,其基础件和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均已下降,车辆技术性能难以全面恢复到较高的标准。
(2)二级车——基本完好车 技术状况处于基本完好状态的汽车。二级车为车辆主要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都低于一级车的要求,行驶里程超过第一次额定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或超过第二次额定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如第一次大修间隔里程为18万km,第二次大修间隔里程为12万km,即处于第一次大修间隔里程12万km以上;或第二次大修间隔里程8万km以上,就属于二级车),但车辆尚符合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规定,能随时参加运输工作。因此,二级车被称为基本完好车。
(3)三级车——需修车 技术状况处于需要修理状态的汽车。三级车为需送大修之前,经过最后一次二级维护后正在使用的汽车,以及正在大修或待更新尚在行驶的车辆。因此,三级车实际上都是那些处于需要修理状态的汽车。
(4)四级车——停驶车 汽车技术状况不良属于需要停驶的车辆。四级车的技术状况最差,预计在短时期内无法修复,或修复费时、费力,代价昂贵,经济上不合理,属于无修复价值的车辆,即是待报废的车辆。因此,四级车被称为停驶车。
2.汽车技术状况等级的评定
汽车技术状况等级的评定按JT/T 198—2016《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进行。在该标准中规定了汽车技术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规则、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它适用于公路及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总质量26t以下(含26t)的汽车和总质量45t以下(含45t)的汽车列车。
主要评定内容为汽车的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转向操纵性、前照灯、喇叭声响、废气排放、防雨密封性、整车外观、汽车使用年限(按新车投入运行之日起核定)。
对上述内容进行评定时,按评定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为一般项和关键项两类。用汽车使用年限、关键项和一般项的项次合格率来衡量,将在用车分为一级车、二级车和三级车3个等级,四级车属于停驶车,不用该标准评定。项次合格率用下式计算:
式中 B——项次合格率;
N——检测合格的项次之和;
M——总检测的项次数之和。
汽车技术状况等级划分如下:
1)一级车使用年限在7年以内,关键项分级的项目达到一级,关键项不分级的项目为合格,项次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
2)二级车使用年限超过7年,关键项分级的项目达到二级以上,关键项不分级的项目为合格,项次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0%,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
3)凡是达不到二级车技术等级标准的汽车即为三级车。
3.汽车平均技术等级
汽车平均技术等级是指企业或单位所有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平均技术等级。汽车平均技术等级是综合体现汽车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技术装备质量和企业发展潜力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它标志着汽车运输企业所有车辆的平均技术状况。按照《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的折算方法,对于一个企业或单位所拥有的各种等级车辆的平均技术等级的评定,首先对每部汽车进行技术状况等级的核定,然后统计出一、二、三和四级车的数量,最后再用下式计算企业或单位所拥有的全部车辆的平均技术等级:
式中 A——一级车辆数;
B——二级车辆数;
C——三级车辆数;
D——四级车辆数。
1.3.3 车辆养护与其技术状况的关系
车辆技术状况是对车辆各零部件使用状况的一个综合评估,它对车辆的外观、内饰,甚至是车辆的工作能力都有全面的评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技术状况的下降,而车辆养护可以使其外观、内饰、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持久常新。
技术状况的变化,也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如发动机的正常磨损、弹性部件的疲劳损坏过程、塑性变形直至损坏的过程、零部件老化和受到腐蚀的过程等,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在引起质变之前进行车辆保养,可以使车辆较久保持其最佳的工作性能。
两者的关系是,根据技术状况变化规律执行合理养护,而合理养护有助于恢复、提高技术状况。
我们常说的车辆养护,通常分为日常维护、定期养护和合理维修。日常维护主要是清洁、安检、补充三大工作。归纳起来就是清、紧、查、补。该类工作需要认真执行,稍有疏忽,不仅会对车辆造成额外的损失,而且还会危及行车安全;反之,不仅仅能够使车辆的动力强劲、性能完好、行车舒适安全,还能掌握车辆的实际技术状况,避免各种事故。
定期养护主要内容是清洁、紧固和润滑。车辆经过及时清洁、安检、补给、润滑、紧固、调整等,提高了驾驶舒适度、安全性,避免了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异响,减少了机件磨损,提高了操控性,也就是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合理维修主要内容是调整、修复和更换。车辆通过维修能够及时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过早磨损过度,以及影响行车安全等;同时,科学的维修不仅能够消除车辆存在的故障,也能消除车辆潜在的故障。
近年来,通过对车辆的研究,车辆的技术状况变化规律已经被认知:随着汽车行驶时间、里程的增加,车辆的技术状况会不断发生变化,故障增多,可靠性下降。车辆配合副的自然磨损规律如图1-6所示,车辆故障变化规律如图1-7所示,合理使用和保养车辆的磨损规律如图1-8所示。根据这些规律,不难看出,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可以降低零部件的磨损,并且可以把握零部件更换和修复的时机,保证汽车技术状况的持续良好,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图1-6 车辆配合副的自然磨损规律
图1-7 车辆故障变化规律
图1-8 合理使用与保养车辆的磨损规律
1—使用维护不当的磨损曲线 2—正常使用自然磨损曲线 3—科学维护和使用磨损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