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反射

一、解剖及生理
(一)反射弧的组成
反射(reflexes)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不自主反应,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反射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运动纤维)、效应器(肌纤维或腺体等)组成。反射弧可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抑制和易化。
(二)反射的分类
1.生理反射
包括深反射和浅反射。
(1)深反射(deep reflexes):
又称腱反射或肌肉牵张反射,为肌肉受突然牵张后所产生的迅速收缩反应,是刺激肌腱和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其特点是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连接而成。
(2)浅反射(superficial reflexes):
包括皮肤及黏膜反射,为刺激皮肤、角膜及黏膜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应。浅反射弧较复杂,除脊髓节段性反射弧,还有冲动随脊髓上升达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经由锥体束下降至脊髓前角细胞。常见的浅反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咽反射等。
2.病理反射(pathologic reflexes)
指在锥体束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射的释放。但在1岁以下婴儿则为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
二、反射损害的临床症状和定位诊断
每个反射弧都有其固定的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故临床上可通过反射的改变判定病变部位。反射活动的强弱在正常个体间差异很大,但两侧基本对称,因此在检查反射时要两侧对比,一侧或单个反射减弱、消失、增强,则临床意义更大。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是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病变的重要体征。反射弧任何部位如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前后角、脊髓后索的病变及肌肉本身或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病变都可引起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昏迷、深麻醉、深睡眠、镇静安眠药、神经休克期也可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外,还可见于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在检查部位者。
2.深反射增强
运动中枢在正常情况下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深反射增强是一种释放症状。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束受累时,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常伴反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出腱反射,如叩击胫骨前面也可引起股四头肌收缩,多见于脑部病变,如血管病、肿瘤、炎症和脱髓鞘病变等;也常见于脊髓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肿瘤和外伤等;在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破伤风等患者也可出现腱反射增强,但无反射区扩大。
3.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麻醉、深睡及1岁内的婴儿也可消失。
4.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Babinski)征,简称巴氏征,是最重要的病理反射,是锥体束受损的特征性反射。反应强烈时髋、膝部亦屈曲或不需刺激而足趾自发地呈现本征的姿势。如本征阴性尚可用其他试验方法,如检查Chaddock征、Oppenheim征、Gordon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