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
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主要研究和解释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老化过程适应的影响。早期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老年人失去原来的角色和社会群体后,重新适应调整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和社会结构大环境对老化的影响。近年来,老年社会学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生理、心理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过程对老化的影响。本节主要描述与护理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早期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
一、隐退理论
隐退理论由E.Cumming和W.Henry经过5年的研究,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主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认为社会平衡状态的维持,取决于社会与老年人退出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彼此有益的过程。该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本身衰老的必然结果,并且不会随个人意愿而改变。该理论的前提是:①隐退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②隐退是不可避免的;③隐退是双方皆感满意的过程;④所有社会系统都有隐退的现象;⑤隐退是一种常模。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数量、性质与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机会逐渐减少,退隐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逐步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步丧失,与社会的要求渐渐拉大距离,因此,对老年人最好的关爱应该是让老年人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从社会中逐步疏离,这是成功老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促进社会进步、安定与祥和的完善途径,也是人类生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道路。
该理论的缺陷是很容易使人将老年人等同为无权、无能、无力的人,使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排斥、歧视变得合情、合法、合理。
二、活跃理论
活跃理论又称活动理论,由Havighurst等人于1963年提出。其主要的论点是认为老年是中年期的延伸,主张老年人应与中年时代一样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及参与社会活动。同时强调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是老年人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与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途径。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求,不会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到老年时仍然期望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形态,维持原有的角色功能,以证明自己仍未衰老。活跃理论建议个体失去的活动必须被新角色、新关系、新嗜好或兴趣所取代。
基于活跃理论的观点,老年人如果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才能,其晚年的生活满意度就会提高。有关研究也证实老年人参加自己有兴趣的、非正式的活动,比参加许多工作更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与满意度。但是活跃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该理论没有注意到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不同。同时,活跃理论也没有注意到年轻老人与高龄老人的差别,这两个年龄组的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活动愿望上都有较大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三、次文化理论
次文化理论由美国学者Rose于1962年提出。次文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意味着与主流文化的不同。该理论讨论的重点更加关注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是一群非主流人群,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拥有不同于主流人群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自成一个次文化团体。在这个次文化团体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由过去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健康状态或患病情形等认定。同一文化团体中的群体间相互支持和认同能促进成功适应老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类次文化团体也随之壮大,许多相关的组织也随之设立,如美国的退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AARP),我国的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俱乐部等。
强调老年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唤起社会对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但是,不可过分强调老年次文化,因为老年人本身已经与主流社会产生了疏离,如果再强调其特殊性,一方面可能会强化社会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可能加剧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四、持续理论
由于隐退理论和活跃理论很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促成了新理论的诞生,Neugarten等人于1968年提出持续理论。该理论比较偏向于行为论的观点,持续理论较活跃理论更加注重老年人的个体性差异,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及行为特征由环境与社会因素共同塑造。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面对老化会倾向维持与过去一致的生活状态,并积极寻找可以取代过去角色的相似生活形态与角色,这是老年人于环境中持续老化适应的典型方式。该理论主要探讨在社会文化约束老年人晚年生活行为时,其身体、心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适。
Neugarten认为人的人格会随着老化过程而持续地发生动态改变。当人们进入老年期,他们经历了个人及人际关系的调适,其行为更具有调适过去生活经验的能力。如一个人在其成熟阶段有稳定坚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和习惯,这些就会融入其人格与社会适应中,因此老年时期只要延续中年时期的爱好、习惯或者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以代替失去的或改变的角色,即能获得成功的老化。老年人退休后,会产生过多的空闲时间,根据持续理论的观念,老年人仍然具有参与活动的需求,如果能够以社会参与来填补失去的角色,将能持续拥有活跃的生活方式,减少孤寂,享有充实愉快的晚年生活。
五、年龄阶层理论
年龄阶层理论由美国学者MW.Riley等人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利用了社会学中阶级、分层、社会化、角色等理论,力图从年龄的形成和结构等方面来阐述老年期的发展变化,它被认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较全面的、颇具发展前景的一个理论。主要观点有:①同一年代出生的人不仅年龄相近,而且具有相近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经历;②新的年龄层群体不断出生,由于置身的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感受也不同;③社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及其扮演的角色被分为不同的阶层;④社会对不同的年龄群体所赋予的角色、所寄托的期望会不同,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变化必然会随着所属的年龄群体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⑤人的老化过程与社会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因此老年人与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年龄阶层理论认为老年人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一种群体相互影响的社会化结果。
年龄阶层理论注重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历史变化,可以解释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但对于同一个年龄层中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间的差异缺乏解释力。
六、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角度看待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老化的社会学理论中,影响老化的因素有人格特征、家庭、教育程度、社区规范、角色适应、家庭设施、文化与政治经济状况等。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可应用社会学观点的老化理论协助老年人度过一个成功愉快的晚年生活。
隐退理论提示护理人员注意评估正在经历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指导老年人适应退休带来的各种生活改变,为老人提供足够的支持,以维持其平衡。
活跃理论可帮助护理人员辨别想要维持社会活动角色的老年人,评估其身心能力是否足以从事某项活动,帮助老年人选择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活动。
次文化理论有助于护理人员认识到老年人拥有自己特有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特征,护理措施要有别于青年人或中年人。
持续理论帮助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的发展及人格行为,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协助老年人适应这些变化提供依据。
年龄阶层理论提示护理人员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时,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基本资料与成长文化背景,做到护理的个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