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使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反应,尤以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根据功能可分两层:①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在月经周期中无明显变化,月经期此层不脱落,月经后由此层再生功能层,修复子宫内膜;②功能层:该层内膜能随性激素的改变而产生周期性变化,月经时脱落组成月经血中的一部分。该层又可分为2层,即致密层和海绵层。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以下3期:
(1)增殖期:
月经周期的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和成熟阶段。主要受雌激素的影响,内膜表面上皮、腺体、血管等均呈增殖性变化,内膜厚度从0.5mm增至3~5mm。可分早、中及晚期:
1)增殖早期:
月经周期的第5~7日,月经后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由基底层再生修复,内膜厚仅1~2mm。继之增生,腺上皮呈立方形或低柱状,腺管窄而直;间质致密,间质细胞呈星状,间质内小动脉壁薄且直,通向内膜表面。
2)增殖中期:
月经周期的第8~10日。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象。
3)增殖晚期:
月经周期的第11~14日,内膜迅速增厚,达3~5mm;腺体数增多,腺上皮呈高柱状,腺体长度增长超过内膜厚度而弯曲;间质疏松,组织水肿,小动脉延长呈螺旋状。
(2)分泌期:
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长弯曲,呈分泌反应。此期内膜厚且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
1)分泌早期:
月经周期的第15~19日,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弯曲,腺腔扩大,腺上皮增大,细胞质内出现含糖原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盘曲更明显。
2)分泌中期:
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入腺腔,称顶浆分泌。间质高度水肿呈疏松状态,螺旋小动脉继续增长,卷曲更明显。
3)分泌晚期:
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此时子宫内膜厚达10mm。子宫内膜呈海绵状,厚达10mm。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细胞分化为肥大的蜕膜细胞。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更加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
月经周期的第1~4日,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促进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缺血坏死。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逐渐扩大,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海绵层底部散在小血肿的形成,加之水解酶的分解作用,使内膜碎片从基底层成片脱落随血液一起排出即为月经,这是由孕酮和雌激素的撤退引起。内膜剥离后创面在雌激素影响下,基底层细胞又不断增生,覆盖整个创面,从而使创面修复、止血,新的一个周期又重新开始。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排卵前在雌激素作用下间质细胞产生酸性黏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AMPS),此物质在间质中浓缩聚合,成为内膜间质的基础物质,对增生期子宫内膜起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促进其降解,间质疏松,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孕卵的着床和发育。
子宫内膜溶酶体中还有各种水解酶,雌、孕激素能促进其合成,孕激素能稳定溶酶体膜。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对组织有破坏作用,造成内膜出血和剥脱。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为中层与表层细胞,使阴道上皮增厚;表层细胞出现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显。上皮细胞内富有糖原,被阴道乳杆菌分解成乳酸,使阴道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为表层细胞脱落,临床上可根据阴道脱落细胞的变化了解雌激素水平和有无排卵。
2.子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细胞分泌黏液,随着雌激素水平不断提高,黏液分泌量逐渐增加,至排卵期,黏液变得非常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若将黏液作涂片检查,干燥后显微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这种结晶在月经周期第6~7日开始出现,至排卵期最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质也变黏稠而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涂片检查时,结晶逐步模糊,至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临床上可根据宫颈黏液检查了解卵巢功能。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排卵前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生长,体积增大;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强,雌激素还促进输卵管肌层节律性收缩,以上变化有助于卵子在输卵管内的运输并提供卵子在输卵管内的营养。排卵后孕激素抑制输卵管平滑肌收缩的振幅,并可抑制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的生长,降低分泌细胞分泌黏液的功能。在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受精卵才能通过输卵管正常到达子宫腔。
4.乳房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促进乳腺管增生,孕激素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增生。经前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可引起乳腺管的扩张、充血以及乳房间质水肿,从而导致有些妇女出现乳房肿胀和疼痛,这些症状在月经来潮后大多可以缓解消退。
理论与实践
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是生殖内分泌的基础。女性一生中从青春期到绝经前,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与生殖内分泌异常有关的疾病,如异常子宫出血、闭经、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绝经综合征等。临床诊断时需行卵巢功能的相关检查,常用方法有:基础体温测定,B型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及排卵,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子宫颈黏液检查,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女性激素如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催乳素、睾酮、孕酮测定等。还可以行垂体兴奋试验,来反映垂体及下丘脑的功能。根据检查结果,判定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子宫哪一部位有异常,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刘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