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熟悉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
了解 儿科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儿科护理学(pediatric nursing)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一门专科护理学科。儿科护理的目的是保护儿童免受或减少疾病的伤害,在关注儿童疾病的预防、促进转归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状况的影响,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规律,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增强儿童体质,最大程度地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儿科护理学的范畴
一切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卫生保健和疾病护理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儿科护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结束(18~20岁)。而原卫生部规定,从出生至满14周岁的儿童为儿科学临床服务对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已由单纯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由单纯对患病儿童的护理扩展为对所有儿童提供有关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健康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服务;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来承担任务逐渐发展为由护理人员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并承担儿童的预防保健及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与儿科学,基础医学,其他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整个社会所有群体的通力协作,才能实现其目标。
二、儿科的特点
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差别在于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此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临床表现、预后、心理行为发育及疾病预防等方面,都存在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要,且各期儿童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儿科护理的理念、内涵和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了解儿童的特点,理解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有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
(一)解剖、生理及免疫方面
1.解剖特点
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儿童在外观上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臀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等。儿童各器官的发育亦遵循一定规律,如骨骼的发育、牙齿的萌出等。因此,护士应遵循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对待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以正确鉴别正常与病态表现。护士应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渗透在护理工作中,如新生儿、小婴儿头部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颈部;又如儿童髋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弛,容易发生脱臼及损伤,护理操作中动作应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等。
2.生理特点
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液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正常值等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儿童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需营养物质和能量相对比成人多。婴儿代谢旺盛,而肾功能较差,故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年幼儿营养需求相对较高,但胃肠吸收功能相对不成熟,很容易发生腹泻;又如儿童贫血时易出现髓外造血的表现。因此,护士只有熟悉这些生理生化特点对患儿做出正确的评估,才能给予正确的诊疗护理措施。
3.免疫特点
儿童皮肤、黏膜、淋巴系统、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完善,如小婴儿常表现为生理性免疫低下状态,防御能力差,易患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但生后6个月内,因从母体获得特异性抗体IgG,可暂时形成被动免疫,而很少感染麻疹、腺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又由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儿童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IgA缺乏,局部分泌型(SIgA)也不足,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儿童一般在6~7岁时自行合成IgG的功能才达到成人水平。因此,护理中应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宣教与管理。
(二)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
1.病理特点
儿童疾病的种类、病理变化与成人差别很大,即使对于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甚至不同年龄儿童的病理改变和疾病过程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肺炎球菌所致肺部感染,在小婴儿导致支气管肺炎,在年长儿和成人则导致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在婴幼儿期可引起佝偻病,而成人则表现为骨软化症。
2.临床表现特点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机体的调节与适应能力不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颅内压增高时,年长儿症状较典型,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而小婴儿则出现脑性尖叫、前囟饱满隆起、颅缝增宽等不典型症状。又如化脓性脑膜炎,小婴儿表现前囟隆起,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此外,儿童病情变化多端,应密切观察病情并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确切诊断,并给予及时细致的护理。
3.预后特点
儿童患病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方面倾向。从正面而言,儿童处于不断生长时期,生命力旺盛,组织修复功能强,如诊治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往往迅速好转;由于儿童修复和再生功能旺盛,后遗症一般较成人少。但从反面而言,在新生儿、体弱儿中病情恶化迅速,如评估不足,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生猝死。因此,儿童患病时应细致观察,严密监护,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积极抢救的准备。
(三)心理行为发育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儿童身心未成熟,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依赖性较强,需要特别的保护和照顾。同时,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还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此护理中应贯彻“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征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疾病预防方面
大多数儿童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管理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目前通过各种预防措施已使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伤寒、乙型脑炎等许多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同时,应当重视儿童保健,做好胎儿、围生期和新生儿保健。定期健康检查,宣传科学育儿法,及早筛查和发现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视觉、听觉和智能异常,加以矫治训练,防止发展为严重伤残。现已发现很多成年后出现的疾病常常源于儿童时期,可见儿童时期的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已成为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三、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一)护理评估方面
儿童由于年幼,不能主动、准确陈述病情,多由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代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可靠性降低,再加上不少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因年龄差别而大不相同,因此护理评估难度较大。例如,惊厥发生在6个月以内婴儿,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岁以内则考虑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发生于3岁以上的无热惊厥以癫痫为多见。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向家属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辅以必要的体格检查,才能保证护理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病情观察方面
由于儿童不能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痛苦,病情变化时大多依靠护士认真、细致的观察。年幼、体弱、危重症儿童患病时病情变化迅速,处理不及时易恶化甚至死亡,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如体温不升、拒乳、表情呆滞、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或不增等,并常无定位性症状和体征。因此,儿科护士在病情观察方面任务较重,不仅要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三)护理技术方面
儿童护理操作实施的难度大,多数的儿童护理操作要求技术水平较高。例如儿童静脉穿刺,由于儿童血管细、皮下脂肪丰富,再加之不配合,故穿刺操作难度较大;多数治疗性护理是有创的,易带给儿童疼痛和恐惧。因此,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更应防止或减少儿童的创伤和疼痛。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成熟,在护理过程中,除疾病专科护理外,护士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如饮食、睡眠、个人卫生、排便等;同时,儿童好奇、好动、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在儿童护理过程中,还要加强安全告知及管理,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四)实施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
家庭、学校、社区是影响儿童体格、心理、社会发育的重要场所。其中,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儿童疾病康复的强有力后盾。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强调家长是照顾儿童的重要力量,儿科护士需为家庭成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疾病护理知识,使其有效地参与到护理决策及实际的照护中来,让家长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和护理计划的制订等。儿童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生活中的任何经历包括生病、住院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造成影响,儿科护士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行为发育特征和需求,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身心整体护理。
相关链接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
1993年,在美国儿科健康护理联合会及各界人士的努力下,美国FCC研究所成立。2003年11月,在泰国举行的首届亚洲儿科护理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提出FCC的理念,并就此在亚洲推广开来。我国中华护理学会儿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提出在儿科医院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努力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