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及分娩机制

案例5-1
王女士,因腹部阵痛5小时入院。入院诊断:宫内孕39周,G 1P 0,LOA。因疼痛、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娩出,出现情绪焦虑。
产科检查:骨盆外测量正常,子宫高32cm,腹围95cm,胎方位LOA,胎心136次/分,宫缩持续时间30~40秒,间歇时间3~4分钟,阴道检查子宫口开大2cm,可摸到前羊膜囊。B超检查双顶径8.8cm,羊水指数9.5cm,胎盘成熟度Ⅱ级。
问题:影响产妇分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分娩的因素】
影响分娩的因素为产力、产道、胎儿及待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称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
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1)节律性:
节律性宫缩是临产的重要标志。正常宫缩是宫体部肌肉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故称为“阵痛”。每次宫缩由弱渐强,维持一定时间,随后由强渐弱,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肉松弛。临产开始时,每次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5~6分钟;当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长达60秒,间歇期仅1~2分钟,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也逐渐增加。
(2)对称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每秒2cm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需15秒均匀协调地扩散至整个子宫,此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图5-1)。
(3)极性:
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力的极性。
(4)缩复作用:
子宫收缩时,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不能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称为缩复作用。
2.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每当宫缩时,前羊膜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动作,产妇主动屏气,腹壁肌及膈肌收缩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
能协助胎先露内旋转,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协助胎盘娩出。
图5-1 子宫收缩对称性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骨产道是指真骨盆。将骨盆分3个假想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
呈横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共有四条径线(图5-2):
图5-2 骨盆入口平面各径线
1.前后径 11cm;2.横径 13cm;3.斜径 12.75cm
1)入口前后径:
即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距离,平均值约11cm。
2)入口横径:
两髂耻缘间最大距离,平均值约13cm。
3)入口斜径:
左右各一。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呈纵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两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距离,平均值约11.5cm。
2)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10cm。
(3)骨盆出口平面:
由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三角共同的底边。有四条径线(图5-3):
图5-3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1.出口横径;2.出口前矢状径;3.出口后矢状径
1)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2)出口横径:
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cm。
3)出口前矢状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
4)出口后矢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儿可经后三角区阴道分娩。
(4)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阴道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5)骨盆倾斜度:
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成角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
2.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1)子宫下段形成:
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至妊娠末期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其拉长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图5-4)。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临产前宫颈管长2~3cm,临产后的规律宫缩使宫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初产妇多是先宫颈管短缩消失,后宫口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短缩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作用向上牵拉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子宫颈口扩张至10cm,足月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胎先露部及前羊水囊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骨盆底,使阴道扩张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口向前上方,阴道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同时肛提肌向下及两侧扩展,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娩出。
图5-4 子宫下段形成及宫口扩张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1.胎儿大小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儿过大导致胎头径线大时,尽管骨盆正常大,也可引起相对性骨盆狭窄造成难产。
(1)胎头颅骨:
由两块顶骨、额骨、颞骨及一块枕骨构成。颅骨间膜状缝隙称颅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顶骨与额骨之间为冠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为人字缝,颞骨与顶骨之间为颞缝,两额骨之间为额缝。两颅缝交界较大空隙处为囟门,胎头前部菱形的称前囟(大囟门),后部三角形的称后囟(小囟门)(图5-5)。在分娩过程中,颅缝与囟门的存在,使骨板间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可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儿娩出。
图5-5 胎儿颅骨、颅缝、囟门及径线
(2)胎头径线:
主要有 4条。
1)双顶径(BPD):
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9.3cm,是胎头最大横径,可通过B超检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
2)枕额径:
鼻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11.3cm,胎头以此径衔接。
3)枕下前囟径(小斜径):
前囟中点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9.5cm,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
4)枕颏径(大斜径):
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的距离,足月胎儿平均值约为13.3cm(图5-5)。
2.胎位
若为纵产式,胎儿容易通过产道。头先露时,在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有利于胎头娩出。臀先露时,较胎头周径小且软的胎臀先娩出,阴道扩张不充分,当胎头娩出时头颅又无变形的机会,使胎头娩出困难。横位时,妊娠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
3.胎儿畸形
胎儿某一部分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儿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又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过程。很多产妇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诉说,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处于焦虑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影响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同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等,因此,分娩期做好产妇的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
理论与实践
案例5-1中,王女士骨盆外测量正常,宫高、腹围、胎心均属于正常范围,胎方位适合分娩,有规律宫缩,且宫口开大2cm,所以孕妇的产道、产力适合分娩。胎儿双顶径8.8cm,说明胎头不大也适合分娩,所以影响该孕妇分娩的主要因素是孕妇因疼痛、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娩出而出现的情绪焦虑,继而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分娩过程,容易导致产程延长或出现胎儿窘迫等危险情况。
【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先露占95.55%~97.55%,以枕左前位最多见,故以枕左前位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一)衔接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图5-6)。胎头以半俯屈状进入骨盆入口,以枕额径衔接(图5-6)。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的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临产后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头盆不称。
(二)下降
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下降动作呈间歇性,子宫收缩时胎头下降,间隙时稍回缩。临床上观察胎头下降速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俯屈
当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处于半俯屈状态的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图5-7),以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图5-6 胎头衔接
图5-7 胎头俯屈
(四)内旋转
胎头围绕骨盆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胎头枕部到达骨盆底最低位置,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枕左前位的胎头向前旋转45°,后囟转至耻骨弓下(图5-8)。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
完成内旋转后胎头继续下降,到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的合力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向前,当枕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顶、额、鼻、口、颏由会阴前缘相继娩出(图5-9)。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图5-8 胎头内旋转
图5-9 胎头仰伸
(六)复位及外旋转
胎头娩出后,为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枕部向左旋转45°,称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图5-10、图5-11)。
图5-10 胎头外旋转
图5-11 胎头娩出过程
(七)胎儿娩出
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阴前缘娩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顺利娩出。
分娩机制各动作是连续进行的,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