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产褥期妇女生理变化及心理调适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
随着分娩期结束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将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恢复至未孕状态(除乳腺外),正常情况下产妇将发生以下生理变化。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
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包括子宫体纤维的缩复、子宫下段和子宫颈复原、子宫内膜的修复和血管变化。
(1)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
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不是肌细胞数目减少,而是肌细胞缩小,是肌细胞胞浆蛋白被分解排出所致。产后随着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第一日宫底平脐,重约1000g,以后每日下降1~2cm。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妊娠12周大小,重约500g,在耻骨联合上可扪到宫底。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产后6周恢复到非妊娠期大小,重约50g。产褥早期因子宫收缩引起产妇产后宫缩痛,一般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经产妇较为严重,哺乳时反射性子宫收缩可使疼痛加重。
(2)子宫下段及子宫颈的变化:
产后子宫下段收缩逐渐恢复至非孕时的子宫峡部;胎盘娩出后的宫颈外口如袖口状;产后2~3日,宫口可通过2指;产后1周宫颈外口及内口完全恢复至非孕状态,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宫颈恢复至正常形态;子宫颈外口由于分娩时常有轻度裂伤,故形状由未产时的圆形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型)。
(3)子宫内膜的修复:
胎盘、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分离娩出,剩余的蜕膜分为两层,外层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深层即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再生新的功能层进行修复,约产后3周除胎盘剥离面外,宫腔内膜基本修复;胎盘附着处的子宫内膜完全修复需要6周。
(4)子宫血管变化:
胎盘娩出后子宫肌肉的缩复使子宫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一半,开放的螺旋动脉及静脉窦压缩、变窄,数小时内即可形成血栓,使出血逐渐减少至停止。若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修复欠佳,血栓脱落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2.阴道及外阴
分娩后阴道壁松弛,肌张力下降,产褥期内阴道壁肌张力可逐渐恢复,但阴道在产褥期结束时不能完全恢复至妊娠前的紧张度;分娩时外阴因受压发生水肿,产后2~3日自行消退;若有轻度的裂伤或会阴切口缝合后,可在3~5日愈合;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仅留残痕,称处女膜痕。
3.盆底组织
盆底肌肉及筋膜常因过度扩张而弹性减弱,也可出现部分肌纤维断裂。产后1周内,盆底组织水肿消失,张力逐渐恢复。若盆底肌及筋膜发生严重裂伤,产褥期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均可导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因此,产后产妇坚持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乳房的变化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妊娠期雌激素、孕激素及胎盘生乳素水平均高,使乳腺发育及初乳形成。胎盘娩出后,产妇雌、孕激素和胎盘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催乳素升高,乳汁开始产生。婴儿吸吮刺激是保持持续泌乳的关键;不断排空乳房,也是维持泌乳的重要条件。此外,产妇的营养、睡眠、健康情况和情绪状态都与乳汁的分泌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保证产妇充足睡眠、饮食及愉快的心情。
(三)循环系统及血液的变化
1.血容量
妊娠期增加的血容量,于产后2~3周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胎盘娩出后,胎盘循环停止,子宫收缩,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妊娠期间过多的组织间液产后回吸收,以上均使回心血量增加,产后3日内,血容量增加15%~25%,特别是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因此,心脏病产妇此时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2.血液成分
产褥早期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高,白细胞总数可达15×10 9/L~30×10 9/L,一般产后1~2周恢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4周降至正常。因此,产褥早期产妇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血栓形成,减少产后出血。
(四)消化系统的变化
产妇因分娩时体力消耗及体液流失,产后1~2日内常感口渴,喜进流食。产后因卧床时间长,缺乏运动,腹直肌及盆底肌肉松弛,加之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和肠胀气,有时会发生痔疮和肛裂。
(五)泌尿系统的变化
1.尿量增多
妊娠期潴留在体内的大量水分,于分娩后的最初几日经由肾脏排出,故产后最初1周尿量明显增多,每日可达3000ml。
2.尿潴留
分娩过程中,因膀胱受压导致黏膜充血、水肿、肌肉张力降低;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产妇容易发生尿潴留。
3.尿路感染
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阴道、肛门较近,分娩过程中肛诊、阴道操作较多,产后抵抗力较低,或有尿潴留等原因均易发生尿路感染。
(六)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产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降至未孕水平。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已不能测出。产褥期月经复潮和恢复排卵的时间与哺乳有关,一般不哺乳的产妇于产后6~10周恢复月经,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月经复潮延迟,有的整个哺乳期间月经一直不来潮,可恢复排卵平均在产后4~6个月,哺乳期产妇在月经复潮前多有排卵。因此,哺乳期妇女虽月经未复潮但仍可能受孕。
(七)腹壁的变化
产妇腹壁色素沉着于产褥期逐渐消退;妊娠纹由紫红色逐渐变为银白色;产后腹壁明显松弛,其紧张度需至产后6~8周或更长的时间逐渐恢复。
【产褥期产妇的心理调适】
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的重大改变,产后产妇需要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并接纳家庭新成员,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调适。此时产妇面临着家庭关系改变,经济需求增加,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增强。因此,产妇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产褥期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一)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变化
产后产妇将经历不同的心理感受,若分娩过程顺利,新生儿健壮活泼,性别理想时,则产妇会感到满足、兴奋和愉快;而若分娩过程异常,或新生儿畸形、产伤以及新生儿窒息等,产妇则表现为悲痛、忧伤和焦虑;有的产妇还会因为胎儿娩出后生理上的排空而感到心理空虚。因此会出现因为理想中的母亲角色与现实的差距而发生心理冲突,因为新生儿相貌、性别不理想而感到失望;因为太多的母亲责任而感到恐惧;因为丈夫的注意力转移而感到失落等。
(二)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包括确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和承担母亲的责任。确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指母亲接纳新生儿,认识及重视其作为家庭成员的特殊需要,调节好从夫妇两人的生活方式到夫妇与孩子三人的生活方式;承担母亲的责任表现为情感性和动作性护理孩子,情感性是指母亲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考虑孩子的需求;动作性是指具体护理孩子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Rubin将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分为3期:
1.依赖期
产后前3日,产妇很疲倦,完全没有接受母亲角色,表现出被动和依赖,对孩子的关心、喂奶、淋浴等是通过别人来满足,只是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此期充分的休息、丰富的营养饮食及与孩子间的接触可使产妇顺利进入第二期。因此,此期丈夫及家人的关心、帮助和医务人员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2.依赖-独立期
产后第3~14日,产妇表现出独立的行为,主动学习喂哺和护理自己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母亲的职责上,但此期容易产生产后压抑,可能与心理上感情脆弱、太多的母亲责任、痛苦的分娩过程、体内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低等因素有关。产后压抑的产妇可表现为哭泣、焦虑、缺乏耐心及对周围漠不关心等。此期医务人员要提供婴儿喂养和护理知识与技能,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醒其丈夫及家庭其他成员更多关心产妇,及时指导和帮助产妇纠正这种压抑,使产妇平稳地度过依赖-独立期。
3.独立期
产后2周至1个月,此期,新家庭形成并正常运作,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夫妻共同分享快乐和责任,也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如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哺育孩子、承担家务及维持夫妻关系中各种角色的矛盾等。因此,产妇需要积极进行调节,以完成心理适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