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为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 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污染可导致暴发性流行,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冬春季节常是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高峰期。 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极少发生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 个月。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和抗-HAV IgM 阳性结果。 随着甲型肝炎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全面了解临床症状。
2.仔细专科体检,尤其是皮肤巩膜黄染和腹部体征。
3.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
4.针对疑似的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肝炎病原学、甲胎蛋白、腹部B 超等检查及复查。
5.对确诊患者采取肠道隔离。
6.结合病情采用保肝降酶对症治疗。
7.注意病情观察,预防和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8.确定出院随访日期,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临床关键点】
1.临床诊断根据急性起病、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 病初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
2.仔细查体,注意有无皮肤黄染和腹部体征。
3.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特别是近6 周内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或服药史,平时有无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4.确诊的“金标准”是甲型肝炎病毒IgM 抗体(抗-HAV IgM)检测。
5.重症化少见,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肝性脑病、出血等并发症。
临床病例
男,20 岁,未婚,自由职业,因“尿黄、肤黄、腹胀、食欲减退5 天”入院。
1 周前患者开始出现畏寒、低热、鼻塞、不适、疲乏,2 天后热退,但出现尿黄,小便呈浓茶色,尿量无增减,无尿频、尿急、尿痛,伴轻度腹胀,食欲减退,饭量为之前的一半,后因进食一碗“米酒”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出现巩膜及皮肤发黄,无腹痛、腹泻,无胸闷、气促,无胸痛、心悸,无头昏、头痛,无呕血、黑便,无皮肤瘙痒及皮疹,无明显关节疼痛等,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52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266U/L,总胆红素123.8μmol/L,直接胆红素95.5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 予以甘草酸二铵输液治疗1 天,门诊以“肝功能异常待查”收入住院。 患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大便无特殊,小便如上述,体重无明显下降。
初步采集病史,发现患者急性起病,在短暂的“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之后出现消化道症状(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功能明显异常。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随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病初短暂的“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是否可以看作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前驱症状?
思路:患者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在短暂的“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之后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 这种“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可以看作为急性病毒性肝炎非特异的前驱症状。
知识点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前驱症状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起病较急,60%~80%患者先有发热、畏寒、不适、疲乏等非特异的前驱症状,与短暂的病毒血症有关,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的轻重和时间长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数天至2 周。 也可无明显前驱症状,而以黄疸及消化道症状为最早的表现。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低热。
【问题2】为排除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及遗传性肝病,应补充询问哪些内容?
思路:应补充询问个人史、既往史及遗传病史。 该例患者近1 个月内无用药史,无长期饮酒习惯,无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体型偏瘦,否认二系三代有遗传病史。
【问题3】该例患者最有可能的肝损害原因是什么?
思路:该例患者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黄疸虽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但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近期无用药史,也无长期饮酒及遗传病史,应考虑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当地医院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应首先考虑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
【问题4】该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思路: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询问流行病学史非常重要,明确流行病学史是建立诊断的重要依据。 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内容应根据不同疾病而定,对于该例患者,需询问:①当地人群特别是密切接触人群是否有类似病例;②发病前6 周内是否去过急性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地区;③发病前6 周内有无进食不洁饮食或可疑污染水;④发病前6 周内有无接触类似表现的患者。
注意: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流行病学史至关重要,每例患者都要仔细询问。 该例患者的病史采集有此缺陷,应引以为戒。
补充流行病学史:无业,发病期间家人朋友无类似症状,病前3 周去外地旅游,曾多次在路边排挡就餐。 既往体健,5 年前曾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问题5】病史采集结束后,下一步查体应重点做哪些方面? 目的何在?
思路1:该例患者的查体重点应包括:①有无皮肤巩膜黄染(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②有无角膜色素环(K-F 环),排除肝豆状核变性病;③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肿瘤;④神经系统:有无烦躁、易怒、表情欣快或少言寡语、失眠、定向力减退、计算力下降等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⑤呼吸道:包括咽部和扁桃体及肺部体征,了解有无呼吸道感染;⑥腹部:应全面仔细,包括肝脾区有无叩痛、有无肿大、腹部压痛部位、有无反跳痛、墨菲征有无阳性,以及肠鸣音有无活跃等;⑦其余部位(如关节有无红肿痛、脊柱有无压痛等)也应检查,了解有无感染灶以及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思路2:上述体征对判定病情严重程度或并发症是否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患者的临床情况较差,特别要关注其生命体征(体温、呼吸频率、脉搏和血压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定向力与计算力变化、有无行为异常,警惕肝性脑病。
入院查体记录
体温36.5℃,脉搏70 次/分,呼吸18 次/分,血压115/80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咽无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及双肾区叩痛阴性,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 颈软,克氏、布氏征阴性,双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关节无肿痛,脊柱无压痛。
【问题6】结合上述体检结果,为明确诊断,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思路:体检发现患者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其他系统器官定位体征,结合患者小便呈浓茶色,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曾多次在路边排挡就餐,应首先考虑急性病毒性肝炎,特别是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为明确诊断,该例患者应做以下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肝炎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系列)、其他肝损害病原学(CMV、EBV、肠道病毒)、自身免疫性抗体(ANA、ANCA、AM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等)、感染指标(CRP、NAP 积分、PCT 等)、腹部(肝胆脾胰双肾)B 超,以及胸部X 线片检查等。
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血常规和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尿常规中,隐血阴性,尿蛋白阴性,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阳性。
肝功能:白蛋白40.5g/L,谷丙转氨酶94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48U/L,谷氨酰转肽酶88U/L,碱性磷酸酶94U/L,总胆红素153μmol/L,直接胆红素116μmol/L,胆碱酯酶6239U/L,总胆汁酸173μmol/L。
其他生化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谱均未见异常。
肝炎病原学:HBsAg 定量检测阴性,HBsAb 195.8U/L,抗-HCV IgG、HDAg、抗-HD、抗-HEV IgM、抗-HEV IgG、抗-HAV IgG 均为阴性,抗-HAV IgM 阳性。
其他肝损害病原学:抗-CMV IgM、抗-CMV IgG、抗-EBV IgM、抗-EBV Ig、肠道病毒总RNA 均为阴性。
凝血功能:正常。
自身免疫性抗体:ANA、ANCA、AM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均为阴性。
感染指标:均正常(CRP 4mg/L,ESR 10mm/h,PCT 0.08μg/ml)。
胸部X 线正位片:未见明显异常X 线征象。
腹部B 超:肝、胆、脾、胰、双肾均未见明显异常。
【问题7】如何判读肝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思路:该例患者抗-HAV IgM 阳性,提示甲型肝炎病毒新近感染,乙型肝炎HBsAb 195.8U/L,表示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
知识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检测结果解读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新近感染证据,是早期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 在发病后数天即可阳性,3~6 个月后转阴。
抗-HAV IgG:出现稍晚,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2~3 个月达到高峰,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于保护性抗体,是机体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单份血清抗-HAV IgG 阳性提示甲型肝炎病毒既往感染或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反应。 如果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 IgG 滴度有4 倍或以上增长,亦是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依据。
【问题8】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结果,可以做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吗?
思路:患者起病急,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而白蛋白、凝血功能正常,提示肝脏合成及储备功能尚正常。 肝炎病原学检测提示抗-HAV IgM 阳性,故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明确。
知识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
2.典型临床表现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出现厌油感有较大的诊断意义。
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 ~4个月。
知识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2.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确诊为甲型病毒性肝炎:
(1)抗-HAV IgM 阳性。
(2)抗-HAV IgG 急性期阴性,恢复期阳性。
(3)粪便中检出HAV 颗粒或抗原或HAV RNA。
【问题9】接下来该例患者该如何处理?
思路:入住消化道隔离病房,做好床边隔离,加隔离标记,避免患者相互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患者自己固定食具和便器,其排泄物、呕吐物均须彻底消毒。 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按乙类传染病向相关部门报告。
【问题10】该例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
思路:并发症决定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与治疗方案的制订相关。 甲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继发感染、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 根据该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目前无上述并发症,但患者肝功能明显异常,提示肝脏有明显炎症,病情仍处在进展当中,应警惕其病情迅速加重的可能,需严密观察。
【问题11】该例患者应如何治疗?
思路:甲型病毒性肝炎是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慢性,所以治疗主要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酌情选用保肝护肝药物。 该例患者治疗要点:清淡饮食,补充足够能量,适当营养,给予降酶、解毒、退黄治疗,注意防止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治疗期间应禁酒、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知识点
常用护肝药物分类
1.降酶保肝药物 包括五味子制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
2.解毒保肝药物 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基-L-半胱氨酸等。
3.利胆保肝药物 包括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UDCA)、前列腺素E1、门冬氨酸钾镁等。
4.其他 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患者入院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等药物,进行护肝降酶解毒退黄对症处理。 治疗1 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4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0U/L,总胆红素105μmol/L,直接胆红素71μmol/L,总胆汁酸38μmol/L。凝血功能正常。 治疗2 周后,已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U/L,总胆红素48μmol/L,直接胆红素23μmol/L,总胆汁酸10μmol/L。凝血功能正常。
【问题12】该例患者入院后治疗是否有效? 何时能解除隔离?
思路:患者入院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治疗有效。 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期为自发病日起3 周。 该例患者起病1 周入院,治疗2 周后明显好转,可以解除消化道隔离。
【问题13】如何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思路:根据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从以下几点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或自发病日起3 周。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3.保护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可通过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 对近期(6周内)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免疫期为2~3 个月。
知识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 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后者数量远多于前者。 患者自潜伏末期(起病前2 周)至发病后10 天传染性最大。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性流行,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抗-HAV IgG 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成年病例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4.流行特征 冬春季节常是发病高峰期。 流行率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阮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