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时光荏苒,《临床脑电图学》从第1版问世到第2版完稿,历经十余年。这十余年来,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作为一项临床诊断技术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更是由于脑电图已成为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方法。迄今为止,脑电图仍然是癫痫诊断中最主要的检测方法,长程视频脑电图使得我们对各种癫痫的电-临床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多通道、高采样率的颅内脑电图记录推动了癫痫外科的发展,也使我们有机会通过颅内脑电活动更加深入了解脑的功能和网络及其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从而有可能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治疗癫痫等脑功能疾病。脑电图已在新生儿和ICU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有助于对重症患者脑功能损伤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并改善了对预后评估的可靠性。对脑电信号的提取和处理是一个跨学科的协作性研究,也是研究脑网络和认知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学科和临床研究的相互补充和促进必将进一步推动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专业的不断发展。
近十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国内很多医院脑电图专业的操作和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开展了很多新的脑电图检测和分析技术,已经和正在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中青年临床脑电图专家。参加本书编写的中青年作者都有在国外专业学习的经历,他们年富力强,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既有临床脑电图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密切关注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他们的参编为本书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信息。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够对大家学习和理解脑电图,提高脑电图和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有所帮助。
在技术快速进步、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脑电图的很多基本理论和技术仍然没有过时,对临床脑电图的基本判读标准和解释原则依然是从事这一专业的所有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坚实的脑电图基础是开展相关新技术的基石,基础知识的缺失将使“高端”研究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因此本书继续将脑电图基础知识作为重点之一,这方面的内容与第1版相比有了一些补充。同时第2版增加了“数字化脑电图的分析基础”的内容,希望推动脑电信号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癫痫的脑电图方面,突出各类癫痫发作的症状学特征及电-临床相关性,强调脑电图监测在诊断癫痫持续状态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介绍各类癫痫综合征的电-临床诊断,并全面介绍脑电图和其他神经电生理技术(包括多模态技术和各种后处理技术)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中的应用。重症监护、新生儿和睡眠障碍也是脑电图应用的重要领域,本书对昏迷和脑死亡、持续脑电图监测在ICU的应用、新生儿脑电图及多导睡眠监测等方面都做了系统介绍。对于其他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脑电图虽然不具有病因学诊断特异性,但在评估脑功能及合并的癫痫发作方面仍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些特征性脑电图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书中也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国的脑电图事业是在老一辈学者奠定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的。感谢左启华教授引领我走入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这一充满魅力的领域。多年前,我是读着冯应坤教授和黄远桂教授的书,听着吴逊教授的课开始学习脑电图的。非常感谢吴逊教授多年来在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从本书的第1版到第2版,吴逊教授都给予了极大支持。第2版成稿后,吴逊教授以80多岁的高龄,再次对全书逐字逐句做了非常细致的审阅修改,其严谨的学风、淡泊名利、专心治学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
感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和神经科脑电图室的全体同事,他(她)们以高质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脑电图资料,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叶锦棠医师为本书提供了很多MRI资料,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脑电图异常与脑结构异常的关系,很多同行朋友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脑电图和临床资料,秦兵教授为本书提供了脑电图术语翻译资料,卢娇杨医生对全书插图和文稿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更要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第1版的认可和鼓励,这是本书再版的最大动力。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我坚持完成了这两年多来繁重的编写和资料整理工作。
刘晓燕
2017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