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鉴别诊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发热的诊治误区】

1.忽视热度、热程和热型
大部分发热疾病在热度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同一疾病,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并发症可有不同的热度,所以热度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也不是衡量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热程短的(1个月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中程热:发热时间持续1~3个月,仍以感染疾病多见。长程热:发热时间>3个月,感染性发热中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多见,还有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热型:只有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有典型热型。常见热型中,稽留热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的极期等,体温在39℃以上数天,波动范围不超过1℃。弛张热是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不合理地使用解热药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是内科临床诊断的难点。
2.忽视伴随症状
发热的程度有高有低,伴随症状有轻有重,如何全面地了解、客观地分析发热患者的热型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不同个体对发热的耐受性差别较大,与患者年龄、身体状态以及基础疾病有关。发热伴有心脏杂音,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伴面部蝶形红斑应考虑红斑狼疮;发热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热伴肝脾大患者应考虑血液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某些疾病可能以发热为唯一临床表现。
图1-1 发热病人的诊治流程
3.只依赖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而忽视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的采集对发热的诊断至关重要,病史应详尽、全面,任何的细微表现都不能认为与发热的诊断无关,发热多体现为常见疾病的非典型临床表现。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常伴有寒战和盗汗,体重减轻。风湿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肿瘤性疾病患者常伴有乏力、体重减轻、早期的食欲缺乏。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不可忽视,如既往疾病、手术史、精神病史等。侵入性手术、口腔创伤史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既往结核病史、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是诊断结核的线索。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对于药物热、变态反应诊断有意义。全面细致和反复的体格检查是诊断发热病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有报道异常体征中有60%具有提示诊断价值,其中有一半体征是在再次体检时发现的。大部分发热待查病例具有异常体征,有的异常体征比较容易发现,而有的异常体征需要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才能发现。对发现的异常体征我们亦应该辩证地分析,有的可能与此次发热有关,而有的可能与此次发热无关,是既往疾病所遗留或现有伴发疾病的异常体征。对发热待查病例应至少每周进行1~2次全面的体格检查。
4.滥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都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滥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变原有的热型,掩盖病情,使诊断更困难,长期应用还将加重原有的感染性疾病或诱发二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
5.滥用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将使细菌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大为下降,造成诊断困难。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可以导致药物热、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等,增加确诊的难度。同时,不恰当地使用抗菌药物还会诱发耐药,增加后续处理的难度。
6.不恰当使用非甾体消炎类退热药
不恰当使用该类药物会导致一些不良结果,如:掩盖病情(体温正常化)、延误诊断,体温骤然下降伴大量出汗时,可导致虚脱、电解质紊乱,或休克,老年人和体弱者尤应注意。同时,此类药物还有很多副作用,包括造血障碍、皮疹、消化道出血、胃肠道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