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临床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普通肝素抗凝

普通肝素是目前国内外CRRT中应用最多的抗凝剂,分子量3~30kD,半衰期60~90分钟,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形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Ⅹa、Ⅺa等),同时作用于凝血瀑布反应的上游和下游,在直接灭活凝血酶的同时,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肝素还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肝素灭活Ⅹa和Ⅱa的比例为1︰1,优点是抗凝效果非常显著、体内代谢快、不易蓄积,且鱼精蛋白的拮抗作用可靠、价格低廉、容易获得。普通肝素的缺陷主要是分子量大,剂量反应曲线为非线性,抗凝效果较难预测,需要APTT和ACT等监测。肝素的不良反应包括:
(1)抗凝过度导致的出血。
(2)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分为Ⅰ型和Ⅱ型(表8-1)。Ⅰ型系肝素导致血小板重新分布所致,较为常见,多于应用肝素后1~4天发病,结局多为良性。Ⅱ型主要由免疫机制介导,多于应用肝素后5~14天发病,可导致严重出血,一旦发病,需立即停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改用阿加曲班、达那帕罗等抗凝药物。
(3)长期使用对脂代谢和骨代谢产生影响。
表8-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2.1 全身肝素化抗凝
操作步骤
(1)首次剂量:0.5~1.0mg/kg,从静脉端注射。使用时间为CRRT开始前3~5分钟。
(2)维持剂量:5~10mg/h,透析结束前30~60分钟停止追加肝素。
(3)监测:肝素疗效个体差异大,需根据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ing clotting time,ACT,目标值180~250秒)和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目标值40~45秒)调整用量。
(4)注意事项:肝素过量出血时可用鱼精蛋白中和,但肝素半衰期短,代谢迅速,因此鱼精蛋白用量需根据肝素应用的时间进行调整:<30分钟:1~1.5mg;30~120分钟:0.5~0.75mg;>120分钟:0.25~0.375mg。由于鱼精蛋白是一种弱抗凝剂,过量可引起凝血时间短暂轻度延长,有时可加重出血倾向。2~4小时后,肝素与鱼精蛋白解离,可引起反跳性出血,此时需追加鱼精蛋白。另外,鱼精蛋白可出现过敏反应,引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颜面潮红及皮疹等表现。
2.2 局部肝素化抗凝
局部肝素化指在透析器前输注肝素,在静脉端输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达到局部抗凝的目的。以下原因导致该方法操作复杂且不安全:①肝素的来源不同,需要的鱼精蛋白剂量也不同,需要不断监测APTT和ACT;②肝素半衰期明显长于鱼精蛋白(7.4分钟),有反跳倾向;③鱼精蛋白是异种蛋白质,有过敏、低血压、肺血管收缩和心功能衰竭的可能。因此,局部肝素抗凝仅用于短时间间隙性血透和血滤,CRRT时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