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及医疗服务现状
第一节 “用中国式方法破解世界性难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民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健康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同步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在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新医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也坚定了走中国医改道路的信心。
1.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90年的747.39亿元增长到2013年31 898.95亿元,在23年的时间里增长了40多倍(图1-1);从2000年开始,政府卫生财政的投入逐年递增,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由最低时期的15.5%增长到30.1%;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也从4%增长到目前的5.57%,已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5%的最低标准。
图1-1 近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变化情况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得益于卫生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13年达到648.19万,其中医院总数达2.47万(图1-2),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各占43.24%、44.82%和11.9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91.53万;民营医院数量已超过1.13万所,与公立医院数量之比从2009年0.44∶1增长到目前的0.84∶1(图1-3)。
图1-2 我国医院数量变化情况
图1-3 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对比
全国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到618.19万张,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图1-4)。卫生技术人员721万人,较十年前增加了64.59%,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十年前的1.54人增长到2.0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1人增加到2.04人;2013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已达73.14亿人次,入院人数1.4亿人,分别较2005年增长78.51%和174.22%。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健全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图1-4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
3.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自1994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在全国范围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试点以来,通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3.6个百分点;到2014年底,全民基本社会保险体系覆盖13.25亿人,覆盖面已超过90%,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保护作用越发突出。
4.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4.83岁;婴儿死亡率从20%下降到13.1‰,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度80/10万下降到23.2/10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总体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民众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看病贵”“看病难”成为顽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医保基金运行的风险,都无时无刻提醒着每位卫生行业从业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不可否认的是,“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生搬硬套去复制任何一种模式;建立在13亿人口健康需求上的中国医改,需要用中国式办法去破解世界性难题。
《论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恰恰是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供需错配问题的生动写照。医疗卫生资源是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如何科学、均衡、公平、优化地分配,既是关乎民生,也是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现阶段医疗体制下,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成为了各类矛盾激化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