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六节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弥漫性(diffuse)提示病变在双肺广泛分布,泛(pan)指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全层。DPB是一种鼻窦-支气管综合征,几乎所有病例都有慢性鼻窦炎,鼻部症状常早于肺部症状数年甚至数十年。
【诊断】
1.症状
本病起病隐匿,临床有三大症状:即慢性咳嗽、多痰和活动后呼吸困难。
2.体征
肺部有湿性啰音,一些病例有喘鸣音。可有轻度发绀、杵状指(趾)。
3.胸部影像学
具有特征性改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1)胸部X线平片:
表现为弥漫性的颗粒状小结节影,主要分布于双肺中、下肺野,直径约2~5mm,边缘不清,常伴有肺过度膨胀以及支气管扩张的双轨征。
2)胸部CT:
显示结节影和外周支气管扩张优于X线平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线状阴影,以及细支气管和小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形成的双轨征,小气道气体陷闭形成的马赛克征。可伴有右中叶和左舌叶段不张,随着病情进展,呈现囊状或弥漫性支气管扩张。
4.肺功能检查
主要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可伴有轻~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病程早期即出现低氧血症。
5.实验室检查
多数患者冷凝集试验效价增高。即使未合并感染,外周血白细胞常增高,CRP、ESR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IgA,IgG轻度升高。常常合并反复感染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病程早期痰液常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晚期常并发铜绿假单胞菌或其他单胞菌感染。
6.病理表现
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积聚在管壁全层、肺泡以及间质内,常有淋巴滤泡增生,细支气管上皮层部分脱落,晚期发生支气管周围纤维化,管壁增厚。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和组织纤维化,使管壁狭窄、闭塞以及肺间质纤维化,导致近端支气管扩张,最后全肺支气管扩张。
【诊断条件】
必要条件:①持续性咳嗽、咳痰、活动性呼吸困难;②合并有慢性鼻窦炎或有既往史;③胸部X线/CT或HRCT:两肺弥漫性分布的边界模糊的小结节影,为细支气管中心性或小叶中心性。参考条件①胸部间断性湿啰音;②FEV 1%<70%,以及PaO 2<80mmHg;③冷凝集效价>1︰64。确定诊断:3个必要条件+2个参考条件;临床诊断:3个必要条件;临床可疑:只满足必须条件的1和2。
【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 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表现,有助于除外支气管哮喘。
2.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免疫缺陷病等引起反复下呼吸道感染鉴别。胸部CT无肺炎表现而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影和轻微的支气管扩张,无右位心和家族史,电镜检查纤毛正常结构存在,无外分泌腺功能障碍表现,IgA、IgG、IgM、IgE、IgG1-4、CD3、CD4、CD8数量、补体系列均在正常范围,可除外这些疾病。
3.BO、BOOP以及其他肺部间质性疾病。胸部CT表现和病理检查可除外BO、BOOP以及其他肺部间质性疾病。
4.滤泡性支气管炎 患儿病理表现与滤泡性支气管炎类似,但淋巴滤泡无生发中心,临床上无类风湿关节炎或免疫缺陷病。
【治疗】
DPB的基础治疗为长期服用小剂量红霉素。除支气管扩张明显外,所有DPB的治疗原则是无论痰液培养结果如何(即使为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是否存在呼吸衰竭,均首选红霉素,儿童5~10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对早期自觉症状消失,临床检查稳定的患者,宜再继续6~12个月的药物治疗。若症状为4~5级,可持续使用2年以上。停药复发者再用红霉素仍有效。对于感染症状明显而红霉素治疗1个月无效者,可换用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或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如用药3个月无效,则应怀疑为快速进展的DPB。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很普遍,但疗效却不肯定,其治疗机制可能主要在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通常为1~2mg/(kg·d),待症状缓解后,渐渐减量,疗程至少6个月,可于整个疗程中与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使用。
(赵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