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孤立性肺小结节的早期筛查、定位和微创手术

一、孤立性小结节的早期筛查

(一)孤立性肺结节的定义、分类

目前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pulmonarynodule,SPN)公认的定义为:位于肺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的、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等表现。其病因纷繁复杂,常见的良性结节包括感染性肉芽肿和错构瘤。常见的恶性结节主要包括原发性肺癌、类癌以及肺部转移性肿瘤等。
大部分肺部孤立性结节(SPN)的患者没有症状,常由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偶然发现。根据直径,SPN分为直径≤8mm的亚厘米结节(subcentimeter nodules)、8~30mm的典型SPN。根据结节的密度不同,分为实质性结节、部分实质性结节和非实质性结节。根据CT片上是否存在磨玻璃样变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对肺部结节进行进一步分类: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pGGN)、纯实质样结节或混合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 glass nodule,mGGN)。这些特征均能帮助鉴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明确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良恶性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二)对筛查所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评估

在胸部X线检查中,SPN的检出率仅达到0.09%~0.2%。随着CT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低剂量螺旋CT(LDCT)应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病灶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多个早期肺癌筛查的试验结果显示,SPN的CT检出率能够达到40%~60%。发现SPN后,判断其良恶性是后续选择诊断、治疗和随访方式的关键,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筛查后续所进行的检查不仅会对受试者造成伤害、增加其心理负担,也会增加成本。因此为了使后续的检查最小化,许多研究与指南都根据结节评估的恶性概率来确定下一步诊疗方案。
在人群中实施CT筛查项目时,由于既往没有影像学研究帮助确定所发现的肺部结节是否是新发的或它们的生物学特征行为。因此,第一轮的筛查得出了大量对诊断研究的评估。
当发现肺部结节后,首先应根据获得信息如患者的有无肺癌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和肺部结节的影像学特征进行结节恶性概率的评估,根据结节恶性概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后续检査办法。评估方法简单概括包括临床评估和影像特征评估。
1.临床评估
包括对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进行检查。根据USPSTF 2013年推荐的指南,肺癌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总累积烟草暴露量和戒烟时间。其他风险因素还包括特异性职业暴露、氡元素暴露、肿瘤家族史、肺纤维化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等。
2.影像特征评估
用于评估肺部结节风险的CT特征包括结节大小、结节的边界特征及结节密度等。
(1)结节的大小:
一般而言结节的恶性概率随着结节直径的增大而增加。研究显示,肺部亚厘米结节(subcentimeter nodules)的整体恶性程度偏低。在多个肺癌筛查试验中,直径小于5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为0~1%,直径在11~20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有33%~64%,而直径大于20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达到64%~82%。
(2)结节的边界特征:
良性病变边界清楚,常伴钙化,生长缓慢;恶性肿瘤常伴有分叶、毛刺等边缘征象。若SPN呈不规则、分叶状或毛刺状边界,则较边界光滑的恶性可能性高。
(3)结节的密度:
在区别良恶性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弥散的、中央的、薄层的或爆米花样钙化都提示良性结节可能大,结节内呈脂肪密度(如错构瘤)都提示恶性概率低,具有以上特征的结节不推荐密切随访,甚至不用随访,可避免多余的、不必要的诊断性检查。点状或者偏心样钙化则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而恶性肿瘤通常会有空泡、密度不均等内部征象,以及胸膜凹陷等外部征象。这些征象虽然并非肿瘤特异,却是病灶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与实质样结节比较,GGN、MGGN的恶性概率高。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和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可表现出典型的小的磨玻璃样变(ground glass opacity,GGO),即以往所称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ro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BAC),或其公认的癌前病变、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等。这两类病灶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的无症状5年生存率可达100%或接近100%。
临床医生根据这些风险因素、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及一定的恶性概率计算模式计算结节的恶性概率,2013年新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ATS)指南中建议,根据概率的高低选择后续CT扫描监测、非手术性的活检(包括功能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及外科手术诊断。然后结合检查结果再一次评估检查后SPN的恶性概率。

(三)肺部结节评估后的诊断性检查

对肺部结节的风险评估后需要确定下一步的诊治策略。对于肿瘤风险较小、恶性概率较低的SNP,考虑良性的可能性大时,往往采取保守的随访观察;而对于肿瘤风险较大、恶性概率较高的SNP,则应该考虑采取临床干预措施,遏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但即使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结节的CT特征、必要的检查明确了结节的良恶性概率,仍可能无法判断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低与处理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最佳的解决办法是设定策略选择的阈值。
如果结节的恶性概率为0,随访观察最佳。相反,如果结节的恶性概率接近1,在适当的分期检查后,直接手术切除最佳。而对于那些肺部结节的恶性概率在0和1之间的患者,进一步的检查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肺部结节评估后的三个基本处理措施为:连续CT扫描进行密切随访观察、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包括影像学、活检或两者结合)以及外科手术切除。
1.连续CT扫描进行密切随访观察
低剂量CT扫描是肺结节随访的理想方法。对于那些评估后恶性概率较小的SPN以及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获得定性诊断的肺结节,定期随访是比较安全的,可以采用LDCT随访来密切观察结节的进展与变化。SPN随访间隔时间往往根据结节的大小和密度而定,一般结节越大,随访间隔时间应当越短;结节中组织密度成分越多,随访间隔时间应越短。
(1)肺结节的随访时间的间隔:
对于无症状的肺结节患者,选择合理的随访时间间隔,不仅可动态观察病变发展变化、提供处理意见和评估患者预后,还可避免患者接受过多的辐射,并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
2005年美国Fleischner学会制定的肺结节的随访指南,就是根据结节的大小结合患者的年龄、肺癌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被动吸烟、有害气体、电离辐射等)等确定随访时间间隔(表3-2、表3-3)。该指南推荐年龄大于35岁、无已知肿瘤病史的肺结节患者,经临床风险评估后根据病灶大小决定最初随访时间,再根据病灶的进展情况调整随访时间间隔。
表3-2 肺癌的风险评估
表3-3 肺部小结节影像学随访时间
目前认为24个月影像学稳定是区别良恶性结节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其主要是针对那些实质性肺结节,而一些患者如结节为磨玻璃样变(GGO)或半实质样,可以考虑将随访时间适当延长,以排除一些惰性的腺癌。有研究表明pGGN的平均倍增时间为813天,mGGN的平均倍增时间为457天,明显长于实质性结节的149天。另有报道认为尽管肿瘤的平均倍增时间约160~180天,但仍有约22%肿瘤的倍增时间>465天,随访超过2年未见生长的肺结节则考虑良性可能大,但对于GGN的随访时间应长于2年。Henschke等的研究表明,CT筛查中约18%的pGGN为恶性,约63%的mGGN为恶性,mGGN的恶性率甚至高于实质性肺结节。更重要的是,表现为mGGN、尤其是pGGN的病变多仍处于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将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故对于pGGN和mGGN随访时间间隔及随访年限的确定,都应区别于实质性肺结节。连续CT扫描证实结节有生长加速或产生实质性成分时应考虑行进一步组织学病理诊断。
(2)肺结节随访中生长或变化的评价指标
1)测量病灶直径和观察密度变化:
这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不适于直径较小、密度较低、生长较为缓慢的肺结节。
2)测量病灶的体积:
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测量实质性肺结节时优于测量病灶直径的方法。
3)测量结节的质量:
结节质量=结节体积×结节密度。在部分恶性进展的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和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随访过程中,可发现病灶的体积不变甚或缩小,而其内的实质成分却增多,表现为病灶的密度增高。de Hoop等的研究表明通过测量结节的质量可以较早发现病灶的生长变化,此方法不仅适用于实质性结节,也适用于pGGN和mGGN,但这种测量方法较为复杂。
4)测量CT值:
Zhang等对pGGN的研究表明,病灶内的实性成分的含量与其CT密度正相关,因此通过测量CT值可以反映病灶的生长变化,即pGGN的CT值每增加100HU则肿瘤体积增大10%。
需要强调的是,每次患者复查CT时都应以首次CT检查的图像为基线进行比较,仔细观察病灶的细微动态变化。有的病灶生长缓慢,尤其是pGGN和部分mGGN,病变的微小变化容易忽略。详细记录肺结节的数目、位置、大小、密度及形态学等动态信息,并强调尽可能在相同的机型、扫描条件、窗宽、窗位及测量软件下对病灶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随访中考虑有生长恶变的肺结节,应及时获取病理诊断依据。
此外还要注意低剂量CT对肺孤立性结节诊断的局限性。因为通常低剂量CT检查都是采用降低球管电流/曝光时间(mAs)来减小辐射剂量,以减少对受试者的辐射损伤,但这样同时也降低了图像的信噪比,使低对比组织的细节分辨率下降。由于对细微征象的显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检出的肺小结节、特别是直径小于1.5cm的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还存在一定困难。并且在低剂量CT扫描中,噪声对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胸背部软组织及纵隔结构受噪声的影响较肺组织明显,上胸部组织结构受噪声的影响较下胸部大,图像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对于不同部位应用不同剂量扫描可以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风险评估高而在LDCT随访中难以确定良恶性的,考虑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2.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
当结节的恶性概率居中约10%~60%时,推荐的处理策略是进一步诊断性检查。其中包括PET/CT、CT引导下针吸活检和支气管镜检查。
(1)PET/CT:
是一个评估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高达90%,特异度50%~70%。但PET对直径小于8~10mm的结节敏感性不佳。在原位腺癌、类癌和黏液性腺癌的患者中,PET可能会表现出假阴性,而假阳性可能出现在有炎症反应的患者(结节病等)或者感染状态的患者(真菌或分枝杆菌感染)。正是因为PET/CT目前存在着这些不足,所以在一些指南中将其纳为诊断试验中的一部分,但在另一些指南中则不是。
(2)CT引导下肺穿刺:
当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临床评估危险度和其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的意愿和手术的风险等因素发生矛盾时,CT引导下针吸活检术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诊断方法。有研究显示,在恶性结节高发的人群中,直径为2~4cm的结节其穿刺诊断阳性率为84%左右。在恶性结节低发的人群中,其诊断阳性率仅为36%~43%。CT引导下针吸活检术在诊断直径大于4cm的肺部病变时,阳性率可能较高。其敏感度主要取决于结节的大小、穿刺针的粗细(尤其对于淋巴瘤和良性结节的患者)、穿刺次数以及细胞学病理的诊断能力。另外,考虑到肺癌细胞的组织异质性,穿刺活检取得的样本量较少,有时并不能对肺癌进行明确的分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仅行穿刺活检术并不能够明确原位腺癌和早期微浸润性腺癌等病理诊断。
(3)支气管镜检查:
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在外周的肺结节诊断中准确性不佳。常规的荧光介导技术,可以对大约10%~15%的结节做出诊断,并且其中约33%为外周直径小于20mm的病变。基于16个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支气管内镜结合支气管内超声(EBUS)对外周病变诊断的敏感性达73%,特异性达100%,而直径小于25mm的结节,特异性能够达到71%。尽管结合先进技术可以提高支气管内镜诊断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仍无法超越CT引导下针吸活检。除病灶内有支气管充气征的患者外,当病变可行时,应首先选择CT引导下针吸活检作为诊断检查。
3.外科手术切除
当肺部结节的恶性概率较高(>60%~70%)时,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surgery,VATS)、传统的开胸手术或两者的结合是推荐的处理策略,既能够进行诊断也可以进行治疗。

(四)肺部结节的治疗策略

肺部结节的诊断和处理策略的制定需要对结节的恶性概率、手术可能带来的利与弊、诊断性检查的准确性和患者个人倾向进行综合考虑。处理决策过程由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开始,主要在于评估检查前肿瘤概率和估计手术风险。
1.在日本,首次发现任何肺部异常小结节后,病人必须严密随访,严密观察肺部小结节大小和密度的变化,一旦肺部结节大小和(或)密度增加,就要积极干预。而美国国立肺癌筛查研究(NLST)指出,CT发现的大部分结节并不是癌症。因此,一旦筛查发现结节,需要有专科医师鉴别诊断或制订随访策略。有些结节,如良性钙化、感染或炎症造成的征象不需要随访,而对于一些实体或部分实体的结节则需要随访,但具体要确定发现的结节是否需要随访及随访频率仍是一个难题。这尤其对读片人要求较高,应对读片人进行相关培训。除要求读片人应是有丰富影像诊断学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外,还要发挥多学科(影像诊断科、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等科室)的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肺结节进行超薄高分辨CT体积测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超细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等研究和应用,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和鉴别很有意义。研究人员还应熟知筛查研究的整个过程,对发现的肺内结节根据结节的可能性质提出随访意见。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合了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疗科、化疗科、介入科、核医学科、内镜科等多学科的综合资源,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纽约长老会医院合作,自2009年4月开始加入了国际早期肺癌筛查行动计划(I-ELCAP),为社会公众能够享受国际水准的筛查服务不断探索和努力。
陈海泉等报道,自2011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设了“肺癌筛查门诊”,同时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每周一至周五挂号(胸部肿瘤各专家门诊或胸部肿瘤普通门诊均可),当天便能完成筛查登记和低剂量螺旋CT检查,使广大市民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
检查结果没有异常的人群可以参加第二年的筛查;对检出肺内有可疑病变的人群,胸外科及放射诊断科富于经验的专家们将结合具体情况,给予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筛查绿色通道正式启动之后,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12年全年1128例肺癌手术患者中,0~1期患者占原发性肺癌的比例60.61%,预期这些早期发现的肺癌患者,今后的治疗效果将非常满意,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
具体的筛查流程见图3-1和图3-2:
筛查的CT检查技术:
初始图像在基线检查和重复筛查中要求一致。使用西门子Somatom 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120kVp,40mA,层厚1.5mm),使用最低的螺距以获得一次屏气自胸廓入口至肾上腺的连续的图像。不使用造影剂。任何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要求使用同样的低剂量参数。图像使用统一参数:肺窗,窗宽1500,窗位650;纵隔窗:窗宽350,窗位25。
所有筛查影像传送至西门子工作站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评价。放射科医生读片目标为在所有的检查中发现所有可见的非钙化结节。观察指标包括结节的位置、大小、密度(实质性、部分实质性、非实质性),是否钙化,边缘,是否毛刺。一个结节内如果有斑块完全遮盖肺实质即为部分实质性结节,假如里面没有肺实质被完全遮蔽即为非实质性结节。同时记录其他的胸部发现,包括纵隔、心脏、软组织有无异常。
图3-1 非小细胞肺癌基线筛查流程
结节大小测定分两种方式:①在轴位图像上选取结节最大径及与其垂直的直径测定其两维大小。②计算机容积测量。
结节生长计算公式:(第二次检查最大直径)-(第一次最大直径)/(第一次最大直径)。
有效体积变化及恶性生长定义为:结节直径<5mm, >50%生长率;直径5~9mm,>30%生长率,直径>10mm,>20%生长率。
图3-2 非小细胞肺癌年重复筛查流程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能够发现解剖学死角区的结节,帮助放射科医师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并能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日前国内外研究涉及CAD辅助胸片及常规CT诊断较多,对于CAD辅助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早期筛查的报道不多。结节检测采用人工评价与CAD软件自动检测对比研究。
放射科医师确定筛查阳性结节的标准为:肺实质内非钙化结节:①至少有一个直径≥5mm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②至少有一个直径≥8mm的非实性结节。③支气管内实性结节。若因非钙化结节太小不符合阳性标准,则判断为半阳性,并在12个月后复查低剂量CT。随访时提出以下处理方案:①对于直径为5~14mm的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3个月后进行另一次非增强的低剂量CT扫描。若结节出现恶性增长,建议活检;若没有生长或有所吸收,则停止对该结节的随访。②对于≥15mm的任何密度结节,若有高侵袭性肺癌表现,建议立即活检;若怀疑炎症,可在抗感染治疗1个月后再行低剂量CT检查。③若为支气管内实性结节,建议1个月内复查,复查时要求被检者剧烈咳嗽几次,若结节仍然存在,则建议支气管镜检查。
工作站上使用肺VCAR软件包CAD功能,将结节检出阈值设定为3.0mm进行分析,甄别CAD系统标记的“结节”,商议意见一致后剔除假阳性,记录结节的位置、数量、大小及密度。按照结节在肺内所处位置分为4种:①胸膜下结节:与胸膜贴邻或无分界;②周围性结节:位于胸膜下2cm以内,与胸膜无连接;③肺门区结节:位于肺门旁2cm以内;④中央区结节:位于周围性结节与肺门区结节区域之间,并定义胸膜下结节与周围性结节为肺外野结节,肺门区结节与中央区结节为肺内野结节,分别分析医师双阅片及CAD系统检出结节的能力。最后评价结节检出阈值分别设定为直径3.0、4.0、5.0mm时CAD的结节检出能力。
将CAD系统中标记到的结节分为4组:①双阳性,放射科医师和CAD系统同时检测到的真结节;②真阳性,CAD检测到而被放射科医师漏诊的真结节;③假阴性,放射科医师检测到而被CAD系统漏诊的真结节;④假阳性,由CAD系统作为结节检测出来的结构而被放射科医师否认的结节。

二、肺部小结节早期筛查后的定位和微创手术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和PET/CT的广泛应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SPN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但其定性诊断依然是个难题。Vansteenkiste等的研究结果显示,PET/CT鉴别良恶性结节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80%和90%。对于影像学不确定的肺结节,PET/CT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7%、89%。经皮穿刺等有创检查一度作为SPN诊断的首选,然而穿刺定位困难,阳性率低,漏诊率高,反复穿刺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多,并且如为恶性则可能造成沿针道种植或转移,发生胸膜腔内播散种植或胸壁种植等风险,现已多不采用。据2007年ACCP临床实践指南报道,SPN的检出率为8%~51%,其中恶性占1.1%~12%;而纯型磨玻璃样病变(pure ground glassopacity,pGGO)则有59%~73%为恶性。换言之,临床医师接触到的SPN中,包含着相当一部分的早期肺癌。对于SPN患者,建议定期随访,以免是早期肺癌而延误诊治。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对于SPN多主张诊断治疗一次完成,即首先可局部手术切除,快速冰冻病理明确病变性质,若为良性病变,局部切除即达到治疗目的;若为恶性病变,再根据结果(如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原位癌还是浸润性癌)决定是否需行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近年来,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以痛苦轻、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安全可靠以及切口美观等诸多优点而深受患者和胸外科医师的欢迎,有效地解决了手术创伤过大的问题。
在手术操作中,对于较小的SPN,特别是pGGO,肉眼难以观察、手指难以触之,切除范围不易确定,如术中反复寻找挤压肺组织易造成恶性病变播散、转移,而为了防止遗漏病灶如一律行肺叶切除术,对于良性病变不但创伤过大,而且又导致损失过多肺功能。因此SPN术中要解决的难题是定位,通过术前仔细阅读胸部CT可以大致判断病灶的位置,其准确程度有赖于手术医师的经验。陈应泰等采用术中手指定位肺微小结节,然而对于一些较小的、位于肺实质深部、密度偏低的SPN,实际操作中仍甚为困难,部分患者因无法找到病灶而被迫中转开胸,据报道中转开胸率达7.5%~11.0%,甚至开胸后也无法找到肿块。而CT引导下术前局麻留置Hookwire针的定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应用术前钢针定位系统进行胸腔镜肺部小结节切除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一)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定位技术

近几年来,肺部孤立性小结节术前或术中定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胸腔镜手术在诊治肺部小结节方面的应用,并扩大了其适应证。常见的定位技术包括:术前CT引导下的钢针定位、甲基蓝注入、荧光镜和胸腔内外的超声技术等。相较于前几种定位方法,术前CT引导下的钢针定位技术因其定位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切除成功率高等优势,目前在临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002年Wicky等报道了他们应用术前钢针定位系统进行胸腔镜肺部小结节切除取得满意的结果。2009年Miyoshi等报道了125例肺部小结节行术前钢针定位并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的经验,其完整切除率达93.6%,脱钩率仅为0.8%。带钩钢丝(Hookwire)术前定位最初由Kopans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不可触及的微小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Shah于1993年首先将其应用于SPN的VATS术前定位,与术前超声定位、美兰标记等几种术前定位方法相比,此种方法其所需设备易得,操作简单,定位成功率高。
目前术前钢针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距离脏层胸膜超过1cm,或直径小于1cm的肺部小结节以及胸部CT上表现为毛玻璃样变的小结节。
陈海泉教授等报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8年4月开始应用术前CT引导钢针定位技术进行胸腔镜肺部小结节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行胸部CT扫描(增强薄层),选择距离体表最近处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留置Hookwire定位针(Meditech,Inc.Watertown,MA,USA),重复CT扫描确认定位针位置,释放带钩钢丝并回收套针,患者转入手术室。
选择CT引导下定位针的穿刺点及置入途径,在避开胸廓骨性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遵循“垂直最近”原则,即定位针置入后与壁层胸膜的角度要尽可能接近90°,此时单肺通气肺萎陷后定位针与胸壁间的摩擦力小,不易造成定位针脱落移位;提起定位针后,病灶位于突出于肺表面的尖端,在保证足够切缘的前提下,可以切除的正常肺组织最少。

(二)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定位后的微创手术

(1)麻醉及体位:
行双腔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健侧卧位,健侧单肺通气,术者位于患者腹侧。
(2)切口设计:
选取腋后线后侧第9肋间切开,切口为1cm,置入胸腔镜为观察孔;在腋前线第7肋间切开,切口长约1cm为主操作孔;可根据术中具体需要于腋中线、腋前线之间第3肋间切开,切口长约0.5cm,置入SNOWDEN钳牵拉肺叶。如需行肺叶切除或中转开胸则根据需要延长第3肋间操作孔。
(3)手术过程:
胸腔镜下明确定位病灶,以胸腔镜用切割缝合器(Ethicon endo-surgery,Cincinnati,OH)楔形切除病灶及周围少许肺组织。取出标本后剖开再次确认病灶位于所切除标本内后送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根据病理决定进一步手术方案。如果为良性病变及原位癌则手术结束;如果为浸润性癌则需进一步行根治性手术。
截至2011年9月累计211例,定位结节数为223个。定位结节的平均直径为(11.56±4.14)mm;距脏层胸膜的平均距离为(11.24±6.44)mm;钢针定位的平均时间为(18.7±6.8)分钟;定位成功率为100%。主要并发症为微量气胸,发生率为15.3%;胸腔镜切除肺部小结节的平均时间为(19.7±7.3)分钟。
我们的经验表明,术前CT引导下的钢针定位技术确实是一项安全、有效地定位技术,其有助于胸腔镜手术快速、便捷的定位病灶,简化手术切除的操作。该技术的并发症主要为微量气胸及定位针脱落、移位。移位可能与倒钩不能充分打开有关,微量气胸不需要处理,定位针脱落仍可根据穿刺后的局部胸膜下血肿辨别病灶的准确位置。临床检出的SPN患者很大一部分为早期肺癌,因此一经发现不宜长期观察,首选VATS肺楔形切除手术,CT引导下留置Hookwire定位针为确定病灶准确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此种方法安全、有效,诊断和治疗同步完成,对于良恶性SPN均可获得最佳疗效,值得具备条件的肺癌诊疗中心推广开展。
(张 杰 黄洋乐 陈严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