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基本要求
一、重症医学科的人员配置
先进的医疗设备只有在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的掌握下才能充分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相反地,如果人员素质不够过硬,则可能造成设备闲置、医疗资源浪费乃至对患者造成附加损害。目前,有些医院的ICU中存在着设备先进,但人员素质不高和(或)人员数量不足,造成“人员和设备不匹配”的状况,需着力改进。因此,充足的人员配备和良好的人员素质对于ICU能够顺利运行显得非常重要。
(一)ICU医生的基本要求
对于一个拥有6~8张床位的ICU,按照需要应设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高年住院医师4~5名。从保证ICU业务稳步发展的角度出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需要相对固定,住院医师可以为其他科室到ICU轮转,但轮转周期不宜短于半年。
ICU的医师全面负责ICU的业务工作,要求ICU医师必须系统地学习重症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接受严格的危重症监护医学训练,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取得实际经验。深入掌握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具有一定的医学工程学知识对于ICU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ICU医生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1)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当患者转入ICU时、住ICU期间发生重大病情变化时、需要特殊操作和侵入性治疗手段时、转出ICU时,都需要有医患沟通。尤其是对于和医院有潜在纠纷风险的患者,需要医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良好的医护沟通能力:
对于ICU的患者,医护之间关注的侧重点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医生更注重于治疗,而护士可能更注重于护理。例如在ICU患者的监护过程中,医生更加关注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变化;而护士则对患者的体温变化,痰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尿颜色和量,粪便颜色和性状等观察更为仔细。只有在医护有着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得对患者的监护更加全面,更早地发现病情变化,更快地做出相应的治疗调整。例如,患者出现发热、痰量增加且变得浓稠时,护士能及时提醒医生,医生便有可能更早地意识到患者肺部感染可能有所加重,可以尽快地按照患者的病情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
(3)良好的科室间沟通能力:
患者住ICU期间,可能需要ICU医师与原科室医生密切沟通,随时按照患者的病情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有些患者可能需要专科医师会诊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患者转出ICU后需要将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事项告知患者所转入科室的医师等。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ICU医生有着良好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ICU医生专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ICU专科医师的培训制度,对于培养单位的硬件设备和人员配置、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培训方法、培养目标和考核制度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各国之间尽管有些差别,但大都趋向于建立一个多学科的、统一的培训方案。经过全国重症医学专家多年的努力,尤其在SARS和汶川地震时重症医学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我国危重症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并且从2009年开始卫生计生委增设危重症医学主治医师考试,这也标志着危重症医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现了国家对危重症医学专业的重视。目前,我国危重症医学会提出对ICU医师的专业要求如下:
1.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种监测和治疗的要求。
2.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3.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4.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镇静与镇痛;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复苏;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内分泌与代谢方面的紊乱;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免疫功能紊乱等。
5.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胸腔穿刺术、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电复律与心脏电除颤术;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连续血液净化技术等。
二、专职ICU医师及其培训
专职ICU医师是经过严格的多学科训练,精通危重患者救治并善于组织管理工作的临床医师。以美国内科ICU医师为例,他们必须完成内科、外科、儿科、麻醉科的轮转,然后再接受2~3年的CCM专业训练,然后需要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方能获取CCM专业证书。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过规范训练的ICU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2007年,美国ICU人力资源的短缺已达到了临界值,这种现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可能无法解决。
(一)ICU医师的工作任务
ICU每天(包括周末)全天都必须有专职ICU医师值班,当有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需要尽快(通常要求在5分钟之内)组织并实施抢救。专职ICU的主治医师每天都要带领医疗团队的全体成员查房,并对患者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查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体格检查、治疗计划等。每个细节都需要详细列出治疗计划,并严格执行。由于治疗小组可能是由多个不同专业的医师构成,每位成员在查房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并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此外,专职ICU医师还需要经常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方案,回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家属在多个可选的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等。同时,为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当患者转出ICU后,专职ICU医师还要同接收科室的医师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交代在后续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ICU医师的职责
1.决定患者的转入、转出和床位的配置。当普通病房的医师认为患者需要转入ICU时,需经过ICU医师会诊明确是否属于转入ICU的适应证,如果确实需要转入ICU治疗,ICU的会诊医师需要预先为患者安排好床位,并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如呼吸机等)。当患者病情稳定后,ICU医师需要评价患者的状态是否可转回普通病房,如果适合转入普通病房,ICU医师需要联系拟转入的病房医师,行会诊后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对于特殊患者(如免疫抑制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传染病患者等),ICU医师需在患者转入ICU前合理配置好床位(如单间、正压房、负压房等),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协调团队中不同学科的配合,与其他学科沟通合作,制定科室的临床诊疗常规,提高相关指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ICU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美国危重症医学会(SCCM)指南委员会1992年提出ICU医生的责任:面对危重患者,ICU医生最重要的责任是承担多学科治疗团队的领导者和协调员,此时ICU医生起决定性的治疗作用,无论危重患者位于医院任何地方,都不能限制ICU医生介入的权利。医院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让ICU医生提供安全、有效、及时和持续的CCM服务。为了便于ICU的管理,医院必须授权给ICU医生,保证提供全部资源和团队的人事管理。因此SCCM推荐:无论哪种类型的ICU,ICU专职医师应当与其他专科医师合作,有权对危及生命的情况进行干预。
(三)ICU医师的教育及培训
现在CCM还不是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美国90%的医学院校,其中有45%设有毕业前正规的CCM课程,80%设有ICU的轮转计划。在欧美国家CCM多为三级学科,这也意味着ICU专职医师的培训首先需要完成二级学科的培训(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科学),获取相关专科资质后才可以进行ICU的专科培训。在1986年美国医学会批准各专业委员会(内科学会、外科学会、儿科学会、麻醉科学会)可以各自决定CCM的培训标准,颁发资格证书。医学生毕业后想成为ICU专职医师,必须先接受3~5年专科住院医师的轮转培训,取得专科医师资格后再接受1~3年的CCM培训。例如,一名毕业生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完成呼吸病学专科医师的培训计划,然后至少1年CCM培训,完成培训后可获得呼吸科和CCM两个资格证书,但是至少需要4年时间。所以培养一名ICU的专科医师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导致CCM医师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医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可以在病理、药理、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中加入CCM的内容;在临床实习阶段可以为他们组织CCM的专题讲座,让他们参加ICU的床旁病例讨论,参与部分简单的操作。CCM的教学应注重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和是非结构的临床测验,采用标准病例和模拟患者进行教学,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CCM,这也是医学教育中锥形模式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技术,还具备了CCM的概念,对CCM产生兴趣,以便在较早时间选择今后的专业方向,也对今后做住院医师处理危重症患者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住院医师,许多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儿科、麻醉科,甚至妇产科和神经科等)要求住院医师轮转ICU,并掌握CCM基本知识。有3~4年工作经历的住院医师往往会对危重症患者的处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每日的床旁讨论、技术操作,危重症患者病情的瞬息变化和各种生理数据的分析解释,会给他们带来其他专科所没有的主动学习的乐趣。
由于我国还没有关于重症医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认证制度,绝大多数的ICU医师来自各个临床科室或应届毕业生,专职的ICU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有待于提高。2008年教育部批准CCM为二级学科,如澳大利亚等国家医生在完成为期4年的专科培训后即可获得CCM专业证书,而不需要其他学科的认可。考虑我国目前尚缺少CCM专业的本科教育,可适当减少ICU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采用电子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部分学科独立培养ICU医师来改变ICU人力资源的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来缩短培训的时间,解决专职ICU医师短缺的现状。
(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