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现代外科治疗与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肌张力异常

清醒时正常人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全身肌肉不完全松弛,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称为肌张力(muscle tone)或称肌紧张。肌张力是肌肉在静止或活动时的紧张度,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肌张力作为说明肌的状态用语,其含义既有生理安静时、肌肉运动开始前,保持反射的准备紧张状态,也表明临床上被动的牵拉时感到抵抗及触动时肌肉的硬度。
肌张力的发育也是发育神经学的一个内容,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从肢体近端开始,从尾向头的方向发育。胎儿28周前肌张力非常低,肢体相对松弛,随着胎龄的增长,当达到40周接近分娩时,肌张力逐渐增强,屈肌表现得最明显,呈屈曲体位,到出生时,屈肌张力更强,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拇指内收,下肢也同样,表现为髋关节屈曲、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表现出明显屈肌优势的屈曲姿势,称为第1屈曲期。出生后2~3个月屈肌张力逐渐减弱,伸肌张力逐渐增强,小儿伸展的姿势增多,以后由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消失,手、口、眼协调,主动活动肌张力增强,小儿姿势向对称性伸肌张力增强的自由伸展阶段发展。胎儿肌张力发育与胎龄的关系见图4-16。
图4-16 肌张力发育与胎龄的关系
小儿脑性瘫痪的姿势、运动异常,实质上是损害了网状结构、基底核等肌紧张调节系统,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而导致牵张反射系统异常,姿势反射的异常基本属于肌张力异常。而且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是大脑损伤后产生的肌肉收缩不协调所致。所以一般无法做肌力的测定,多采用肌张力的测定。
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及正常运动的肌张力有多种表现形式:
1.静止性肌张力
指人在安静休息时,身体各个部位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静止性肌张力以颈肌最明显,当静卧时颈肌仍有一定张力,熟睡后颈肌的张力才逐渐降低。
2.姿势性肌张力
人在站立时,虽然看到肌肉的收缩,但是躯干却保持一定的肌张力,以维持站立的姿势,称为姿势性肌张力。当人体姿势变化、重心移动时,姿势性肌张力立刻发生变化,调节活功,维持新姿势的稳定与平衡。
3.运动性肌张力
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由于运动性肌张力的作用,才能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性与协调性。
在日常的活动中,上述3种肌张力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在不同的部位同时表现肌张力。例如,人在吃饭时的肌张力变化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人坐在椅子上吃饭时,下肢肌肉的张力就是安静休息状态时的静止性肌张力,而躯干肌肉为了维持身体坐位平衡姿势的肌张力就是姿势性肌张力,为了进食,上肢与手的肌张力变化就是运动性肌张力。只有这三种肌张力有机结合、互相协调,才能维持与保证人的正常姿势与运动的顺利进行,否则就是异常。脑性瘫痪是因肌张力异常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观察肌肉被动时的抵抗,除了掌握肌肉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的性状、伸张反射系统活动性外,也应注意作为构成关节组织的韧带、关节囊的伸展性和弹力性。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静止性肌张力的检查
静止性肌张力指肌肉处于安静状态的肌张力,所以检查时患者应当保持安静状态,不要活动,精神不能紧张,临床多采用卧位姿势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肌肉的形态、软硬度与肢体运动幅度的改变以及关节的伸展度。
1.肌肉形态
静止性肌张力异常时,多表现为肌肉形态上的改变,要注意观察肌肉的外观、形态,进行肌容量的测定以及肢体与关节的形态观察。静止性肌张力减低时,由于肌肉本身重力作用而失去正常的丰满度,肌肉平坦、萎缩。如三角肌、胸大肌、斜方肌的肌张力低下时,出现肩下垂。静止性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硬韧,丰满隆起,肌腱凸出,发生肢体挛缩变形,上肢肌张力增高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内收。
2.肌肉硬度的改变
通过触诊可以了解肌肉的软硬程度。肌张力低下时,肌肉硬度减低,变得松软,失去正常的弹力。肌张力增高时,肌肉变硬,变得坚实,可发生肌纤维挛缩,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或锥体外系损伤。
3.被动性(passivity)
以不同速度活动各关节时的抵抗,称为被动性。以对检查者手的抵抗感觉和肩腕关节钟摆样摆动时的振幅来判定大小。
肌张力异常时肢体运动幅度的改变,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关节的摆动度进行检查,为被动运动检查方法。用手固定近端关节,被动摆动远端关节,观察摆动幅度的大小。上肢用摆手试验和摆肩试验,下肢用摆足试验。在肌张力减低时,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而肌张力增高时,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减低。
(1)钟摆运动测定:
检测腕关节最容易。持其前臂来上下摇动手腕,如果肌张力低下则表现松软,无抵抗。紧张性高时振幅变小,极端紧张时会硬如棒状。
(2)被动性低下
1)痉挛性(spasticity):
是锥体束障碍而导致牵张反射功能亢进的一种表现,成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在检查被动性时,肌肉被动地急速伸张,检查者可感到异常的抵抗。若再持续地伸张下去,到最大抵抗后张力会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在髋关节内收肌、大腿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抗重力肌上都能明显观察到,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折刀现象。做钟摆运动时,因为拮抗肌间的相反抑制障碍振幅减小而呈硬的状态,腱反射亢进。
2)僵直(rigidity):
为锥体外系损害所致。被动检查运动时感觉和痉挛型的抵抗性相似,只是抵抗表现为铅管或者成齿轮样感觉。腱反射不亢进是因为肌紧张难以诱发。在脑性瘫痪的病因是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后遗症时可见为强直性,病变广泛,锥体束和锥体外束同时受损,临床上可见两者混合型。
3)紧张低下(hypotonia):
在抗重力姿势发育中,至少要有足以支持自体的肌力。对肌力越过生理阈值的紧张低下婴儿我们称之为“松软婴儿”(floppy infant)。不少脑性瘫痪患儿在婴儿期肌肉呈松软状态。此外,先天性神经肌肉疾患、末梢性麻痹,也伴有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婴儿可见运动发育迟滞,其原因除了缺乏心理动机和感觉信息处理功能障碍外,还有感觉传导障碍导致的肌紧张低下。
4.伸展性(extensibility)
缓慢、被动地伸展和屈曲肌肉时,其最大的伸张称为伸展性。被动伸展屈曲关节,观察伸展屈曲的角度变化,可用做关节可动域的观察判定。肌张力低下时关节伸展过度,而肌张力增高时,关节伸展受限。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
使小儿头转向一侧,观察颈肌活动程度和抵抗,正常时下颌可达肩峰,左右相同;肌张力低下时,下颌超过肩峰;肌张力增强时,下颌达不到肩峰。
(2)头背屈角:
将仰卧的小儿用双手拉起成坐位,观察头背屈角度,肌张力增强时,头背屈角小;而肌张力低下时,头背屈角增大。但要注意在进行此项检查时必须结合年龄进行判定。
(3)臂弹回试验:
使小儿上肢伸展后,突然松开手,正常时在伸展上肢时有抵抗,松手后,上肢又马上恢复原来的屈曲位置。肌张力低下时,肩弹回能力减弱;在肌紧张增强时,则难以伸展上肢,松手后迅速回弹,此法适用于新生儿或婴儿。在随意运动出现后,此反应消失。
(4)手掌屈角:
检查者压迫小儿手背,屈曲腕关节,观察小儿小指掌面与前臂的角度,正常小儿为0°~30°。
(5)腘窝角:
小儿仰卧位,骨盆不抬高,一侧下肢伸展,一侧下肢屈曲髋关节并伸展膝关节,观察小腿大腿之间的夹角(腘窝角)。正常时大于90°;如果小于90°,说明肌张力增高;大于130°,说明肌张力低。
(6)足背屈角:
小儿仰卧,足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正常儿40°左右。肌张力增高时,足背屈角增大;肌张力低下时,足背屈角减小。
(7)跟耳试验:
又称跟碰耳试验。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抓小儿一侧足跟向上碰小儿对侧耳廓,正常儿此试验阴性。未成熟儿及肌张力低下儿此试验阳性,肌张力增高时此试验阴性。
(8)股角:
又称外展角,指两侧下肢最大外展后的角度。检查者握小儿两侧小腿,使两下肢伸直并外展,测量两侧大腿之间的角度。正常时应大于90°;肌张力增高时,内收肌紧张,股角小于90°;肌张力低下时股角大于90°。
伸展性被动检查时常见的体征:
(1)围巾征(scarf sign):
握拿小儿的手,像围围巾样绕着小儿的脖子。如果肌张力低下,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颈部,手臂和颈之间无空隙。
(2)窗户征(window sign):
腕关节做掌屈动作时,和前臂之间会产生角度,如果肌张力低下,其角度变小。未成熟儿角度较成熟儿大,故可用于新生儿成熟度诊断上。踝关节的背屈度、膝关节的伸展度(腘窝角)也可因紧张力低下而导致角度增大。
(二)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
姿势性肌张力是在主动或被动运动时姿势变化产生的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在姿势变化时出现,在安静时消失。可检查四肢的肌张力及躯干姿势肌张力,观察体位变化时的肌张力变化。
检查四肢姿势肌张力时,利用四肢的各种姿势变化,观察肌张力高低。如利用下蹲试验检查下肢的姿势性肌张力。正常人下蹲时,小腿三头肌收缩,足跟稍离地面;肌张力低下时,足底全部着地;肌张力增高时,仅足尖着地。
躯干姿势性肌张力检查,主要是利用躯干与四肢各肌群的协调关系,用各种平衡反射进行观察。如立位时由后向前推,正常时出现跖屈,躯干前倾,上肢平衡功作,胫骨前肌肌腱凸起,肌张力低时则无上述表现。
同时转动小儿头部也发生姿势性改变,如头向一侧转动时,前头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的上下肢屈曲;头前屈时,上肢屈曲;头背屈时,上肢伸展。这些姿势性肌张力变化,受非对称性与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在婴儿出现为正常,6个月以后仍存在异常。
(三)运动性肌张力检查
运动性肌张力检查多在身体运动时,观察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肌张力变化。利用主动或被动屈曲伸展四肢时检查肌张力的改变。被动运动各关节,测定肌肉有无抵抗运动。如锥体束损伤时,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出现有选择性的特殊分布,上肢以内收肌、屈肌及旋前肌明显,下肢以伸肌明显,被动运动的抵抗不均匀,可有“折刀现象”;而锥体外系损伤时,屈肌与伸肌增高程度相等,被动运动的抵抗表现较均匀一致,可有“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
二、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低下常见异常姿势
1.蛙状姿势
有的脑性瘫痪患儿因肌张力低下,下肢重力影响,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膝关节亦屈曲,形如蛙的下肢形状。
2.“W”状上肢
由于上肢重力的影响,在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外旋、屈曲,肘关节屈曲呈“W”状的姿势,为典型的肌张低下。
3.折叠样姿势
躯干肌张力低下,坐位时呈上部躯干前折,胸腹部紧贴大腿、折叠在一起的姿势。
4.外翻扁平足
当取立位时,由于足底肌群、韧带组织的松软,足底形状不成角度,足外缘上浮成为外翻扁平足。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加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距骨向内侧落下,而伴有外展的扁平足。
5.倒U形姿势
水平托起时,躯干上凸,头和四肢依重力下垂,形如倒写的U字。多见于无紧张型脑性瘫痪。
6.躯干上凸姿势
水平托起时,躯干无力上凸,四肢紧张硬直,多见于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7.翼状肩胛姿势
由于肩胛带肌肌张力低下,小儿俯卧位难以用手支撑时,可见两肩胛凸出如翼状。
8.头后垂姿势
仰卧位抬起时,头后垂,拉至坐位,不能竖头。
9.完全性臂丛神经损伤姿势
上肢呈完全性迟缓性麻痹,肌张力低下,肌萎缩、腱反射消失(上干型损伤,上肢近端损害,上臂不能外展外旋,手指功能正常;下干型损伤呈爪型手,手指功能异常)。
10.阳性跟耳试验
说明下肢肌张力低下。
11.阳性围巾征
说明上肢肌张力低下。
12.缩头抬肩征
立位悬垂,头缩回,两肩抬高,说明颈肌及肩胛带肌肌张力低下。
(二)肌张力亢进的姿势
1.头背屈(过伸展) 在仰卧、俯卧或坐位,都可见头颈明显背屈。
2.角弓反张 头颈躯干下肢过度背屈,形如弓状。
3.上肢硬性伸展,手握拳。
4.上肢内收内旋、向后伸展。
5.下肢内收内旋、硬性伸展交叉。
6.足尖姿势(6个月以后)。
7.两下肢分开角(股角)小于70°。
8.跪坐、硬性伸腿坐。
9.坐位后倾 由于下肢硬直及躯干过度伸展,小儿在坐时便向后倾倒。
10.茶壶状姿势 一侧上肢固定伸展,另一侧固定屈曲,形如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