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激荡迭起的创业和发明年代
为了探索口腔癌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提高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水平,1979年,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邱蔚六协助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张锡泽教授建立了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并从临床抽调了何荣根、陆昌语、周晓健和徐秀琪4位医师专门从事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即:中国第一株人舌癌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从此开始了中国口腔肿瘤基础研究的新征程。
邱蔚六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生命科学还处于细胞生物学阶段,90年代后才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分子生物学的代表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搞研究,要模拟。把人体的癌细胞种植到裸小鼠身上。这个细胞可以繁殖传代,也称“细胞系”。裸小鼠要传十几代后,才能建立永远传代的“细胞系”。这“细胞系”可以用在实验上,解决临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胞系”可以在试管里培育成长。也可以在科研研究选择药物时,看该药物对这个细胞的敏感程度怎么样?抑瘤率有多少?由此来选择临床用药或其他治疗方法。
当时,让邱蔚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九院第一次建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以前从来没有搞过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是个“空白点”,既没有设备、场地,也没有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与世界先进医院头颈肿瘤实验室相比,落后至少20年。这一切,让邱蔚六倍感压力。此时,邱蔚六的耳畔响起“恩师”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的话语:“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准了追赶的目标,一定会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行列!”
创业是艰苦的。“当时,在医院没有相关实验设备设施、缺少专业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气馁,秉承着‘干中学、学中干’的坚定信念,走出去学习取经。”邱蔚六感慨地说。
于是,白手起家,邱蔚六率领他的团队开始步入创建我国口腔颌面肿瘤生物实验室艰辛而漫长的征程。他们走南闯北,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攻坚克难。他们专程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和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将这些研究所及高校的先进实验室技术及科研理念带回医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实验室至今已建立鳞癌和腺样囊性癌系(株),以及人类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永生化成釉细胞瘤株、人唾液腺肿瘤PLAG1转基因小鼠模型、转基因血管瘤动物模型和SD大鼠颊黏膜鳞癌细胞系等。这些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已成为今后口腔肿瘤防治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和实验平台。
这些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也将大大有助于探索癌变机制、肿瘤生物学特征以及实验性防治研究工作的开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水平。回到九院,以何荣根、陆昌语为首的实验室成员编写和审定实验课题的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并按年度计划深入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不断积累自己的试验经验。
在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的实验中,“拦路虎”却一个连着一个,口腔癌细胞系(株)与模型,以往都是从文献报道上了解,而这次却要真刀真枪地从实验室里提取数据,困难可想而知。
面对重重困难,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毫不畏惧,在国内首次揽下了这个多年没人敢触碰的“瓷器活”。
正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邱蔚六和同事们一起长期奋战在实验室的现场。碰到问题,积极查阅技术资料,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验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对此,大家毫无怨言,始终将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的实验工作放在首位。
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都难以忘怀,被大家称作“持久作战、无眠无休”的舌癌细胞系Tca-8113实验进入关键的那几天,大家必须连续数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连轴转”来完成观察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其重点是观察细胞是否有活力?肿瘤细胞有时10天传一代,有时是五六天传一代。这就要求长时间观察。
特别在对细胞进行实时动态摄影中,实验室现场值班人员分成三班,每班工作一天一夜,休息一天一夜,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
邱蔚六介绍说:“到后期是把肿瘤细胞注射到裸鼠身上,或把已形成的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的皮下。这个肿瘤活了、长大了,再将其移植到另一只裸鼠身上。”
凭着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的睿智、超前意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1981年1月13日早晨7时,我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培养成功了!
那是一个月色清朗、寒风凛冽的早晨,邱蔚六的团队成员从实验室走出来,信心百倍,浑身都是力量,仿佛再难的事也难不倒他们!
“我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培养成功,这对我们九院成立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邱蔚六感慨地说。
第二天,邱蔚六率领他的年轻团队又立即投入新的战斗。
面对荣誉和挑战,邱蔚六和他的团队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为宽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啊,对于一名学者来说,事业永远没有终点。任何成就,都是新的起跑线。在鲜花和掌声中,邱蔚六昂起头,走向新的起跑线。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建立我国第一株腺样囊性癌细胞系高转移细胞株等更多动物模型。
据悉,上述细胞株和动物模型,不仅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癌实验研究中,也为临床口腔癌的理化因子及生物(基因)治疗提供了极好的实验模型,并列入我国自建的“细胞系”。
上述“细胞系”,不仅被国内同行的原北医大口腔医学院、华西医大口腔医学院等引用,而且还在日本新潟大学、大阪齿科大学等有关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以及为一些国外的实验室所引用。为此,《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舌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于1982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实验研究》于1995年邱蔚六以第2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邱蔚六回忆说:“当年第一株人舌癌细胞系和涎腺癌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其意义有五方面:一是解决了医院自身乃至国内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二是自主研制的国内唯一的“细胞系”符合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种舌癌的特点;三是推动了其他后续“细胞系”的建立,比如:人涎腺癌细胞系(ACC-M)、肺转移的细胞系,以及永生化细胞系和动物兔子的癌细胞等“细胞系”;四是我们的人涎腺癌细胞走出国门,在日本有关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五是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