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太阴病病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1.临证原理
即太阴病的临证原理,是指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相关脏腑及其经络学说的发病原理。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太阴病腹痛证的名方,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与桂枝汤用药全同,只是芍药加倍用量而已。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汤加倍芍药剂量,再加大黄而成。
(3)功用:
桂枝加芍药汤——温阳益脾,活血和络。桂枝加大黄汤——温阳益脾,活血化瘀。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279条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279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因而腹满时痛者”为主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为误治,病位,以方测证。
因为“因而腹满时痛者”,证候轻重有别,治疗亦不尽相同,轻者仅仅腹满时痛,治宜温阳和络;重者,则腹中大实痛,治宜和络化瘀。“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误治邪陷太阴,导致脾伤,气滞络瘀;“属太阴也”,指明病位在脾,属于脾虚寒湿;“大实痛者”说明病机为脾络瘀滞较重;“桂枝加芍药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邪陷太阴,导致脾伤,气滞瘀络,病证较轻为之;“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以方测证,脾络瘀滞,病证较重为之。
所以综上所述,误治、病位,以方测证,可以确定“腹满时痛”,脾阳虚衰,气滞瘀络,病证较轻;或“大实痛”,脾络瘀滞,病证较重。
病证一明,论治由生。轻者温阳和络,重者和络化瘀。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重者大实痛,用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4.临证笔录
顽固荨麻疹
文某,女,50岁。初诊:2001年1月6日。
病史:
患者身患荨麻疹十余年,加重三年。开始冬季发病,每年发病五六次,后来愈发愈多,几无间歇。遍身起风团块,略高于皮肤奇痒无比,此起彼伏,影响睡眠。近来,发现严重,对风寒过敏,加衣避寒,似乎不管用。大便习惯性便秘,时轻时重,三到六天一行。大便不通时,腹满时重,扪之痛重。西医终诊:荨麻疹。多用葡萄糖酸钙、苯海拉明,暂时有效,但不能根治。有人为他出主意,看看中医如何。
中医检查:
皮肤触手发凉,遍身抓痕,或新或旧。望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脉沉迟而弱。证乃阳虚失煦兼肠燥。治以健脾温肾,调和营卫,润肠通便。选方:以桂枝加大黄汤加味。拟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56枚、熟大黄6g、肉苁蓉15g。水煎,服完三剂,荨麻疹起少消多,奇痒亦轻,而且大便已通,患者周身轻松。为防复发,续服七剂,病人前来告愈。
心语:
荨麻疹为一难治病种,便秘也为顽症,但是两者有共同之处,皆有阳虚之象。冬发怕寒为阳虚,肤凉怕冷也为阳虚,所以健脾温肾,润肠通便,异病同治,既可治愈荨麻疹,又可治愈便秘,在用药方面,大黄不可投大量,因为方义总体是温补。肉苁蓉主要温润大肠而通便,只要肾阳亏虚,便可应用。最适合老年人便秘。
慢性泄泻
赵某,男,32岁。初诊:2001年12月12日。
病史:
患者大便溏薄八年,近来加重,稍微受寒,或饮食不洁,大便则稀薄,泄泻如水。中西药物,服用甚多,从无根治。医院检查,并无发现大病,但是病情日趋严重,神疲乏力,毫无食欲,体重不断下降。目前102斤,好友建议,看看中医,认真调养,总会好的。
中医:
望舌苔薄,舌质淡白,切脉沉迟,一派阳虚之象。病人补充大便带血,色淡。腹诊,扪之发凉,喜按。证乃脾胃阳虚,选方:桂枝汤加味,生姜易炮姜,再加灶心土。拟方:桂枝10g、白芍6g、炮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10g、灶心土50g。灶心土先煎30分钟,澄清用其水煎煮他药40分钟,早晚温服。三剂服完,大便转溏状,已不带血。方药对证,再续七剂,胃中已开,纳谷增多。
心语:
灶心土,性味辛温,入脾胃,擅长收敛止血,温中健脾,最适宜慢性泄泻。大便带血患者具体使用,灶心土煎煮半小时,用其澄清之水,煎煮他药。或者布包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