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通脉四逆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少阴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的用量。按逻辑推理当有葱白。
(3)功用: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寓阴阳和。
(4)主治:
《伤寒论》经文第317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17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为主症,“少阴病,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为病理,性症、体征、或然症,以方测证。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由于肾阳大虚,阴寒内盛,逼迫大肠则下利清谷;阳气大虚不得温煦四肢,则手足厥逆。“少阴病,里寒外热”,是少阴病的主要证候和病机,“里寒外热”是指内真寒,外假热;“脉微欲绝”,由于阴寒内盛,阳气大虚,故脉鼓动无力所为,此为重要体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由于阳虚被阴寒所格拒的假热证,较四逆证为重;“或腹痛”,由于脾肾阳虚,气血凝滞不通则为之;“或干呕”,由于阴寒犯胃,胃气上逆为之;“或咽痛”,由于虚阳上浮,郁于咽喉为之;“或利止脉不出者”,由于阳气大虚,阴液内竭,无法鼓脉为之;“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阴盛格阳证。
所以综上所述,病理、性症、体征、或然症,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为阴盛格阳证。
病证已明,论治由生。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寓阴阳和,选方通脉四逆汤主之。
4.临证笔录
下利厥逆证
丁某,男,66岁。初诊:1988年,4月8日。
病史:
患者过生日,在饭店吃饭,饮食不可口,引致腹泻,迁延月余不愈。每日如厕6~10次,大便稀薄,溏软相间,偶有完谷不化之象。近几日来,恶寒加重,周身怕冷,尤以手足厥逆为甚。体重下降,精神烦躁,中午两颧泛红。家人怕生大病,故找中医看看。
中医检查:
舌苔薄水湿,舌质偏红,切脉沉细而数。辨证:手足厥冷为主,由于阴盛格阳,阳气不得温煦所为。久利清谷,可谓脾胃虚寒之象,虚寒下迫大肠为之;两颧泛红,心神烦躁,实为阴盛格阳,虚阳外越之征;脉沉细而数,系为阴盛格阳之征;苔脉皆支持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选方:通脉四逆汤。拟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干姜10g、炙甘草6g、黄连6g,葱白为引。服药一剂,腹泻立止,续服一剂,颧红已退,再进一剂,以资巩固,手足厥冷渐温,诸疾皆愈。
心语:
少阴病为心肾之危重证候,临床颇需胆大心细,遇证不慌,果断投药,切莫前怕狼后怕虎。
黄连味苦,小量厚肠,可治泄泻。若不愈者,可易灶心土。
吐泻并发证
邱某,男,70岁。初诊:2000年1月3日。
病史:
患者胃肠素虚,受寒后易闹胃肠病。前几日,因吃剩菜,导致上吐下泻,吐泻量多。汗出如油,黏腻而温,面色如土,气息奄奄。朋友介绍,急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舌质淡白,切脉沉微欲绝。患者吐泻量多,带走水分,带走热量,伤阴伤阳。目前已至阳脱阴竭之境,急宜回阳破阴,抢救生命。选方:通脉四逆汤加野山参,葱白为引。香连丸,日两次。拟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干姜10g、炙甘草6g、野山参10g、葱白15g。一剂服完,吐泻明显减轻,原方续服一剂,切脉沉,触指清晰。三剂服完,诸疾皆愈。
心语:
我认为本方应有葱白,其作用为通达内外,引阳入阴。白通加猪胆汁汤可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