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厥阴病病证
乌梅丸证
1.临证原理
同厥阴病。主蛔厥,又主久利。目前蛔厥少,久利多。可用阳虚阴盛理论,治疗久利。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蛔厥、久利的名方,后世多有应用发展。
(2)组成:
由乌梅、熟附子、桂枝、川椒、干姜、细辛、人参、当归、黄连、黄柏十味药组成。
(3)功用:
温清并用,疏肝健脾,扶正制蛔。
(4)主治:
蛔厥和久利。《伤寒论》经文第338条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38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蛔厥者”为主症,“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为病因、性症、病理、以方测证。
“蛔厥者”,由于蛔虫窜扰,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厥逆。“其人当吐蛔”,说明曾有蛔虫史;“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由于脾虚肠寒,蛔虫不耐环境内扰上窜,上腹剧痛,而使病者心烦不宁;“此为脏寒”,实为脾虚肠寒;“蛔上入其膈,故烦”,由于蛔虫扰乱心神,故烦;“须臾复止”,若蛔虫内伏不扰,则痛止烦停;“得食而呕”,由于患者进食,谷气壅滞不通,胃气上逆为之;“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由于蛔虫受食味引诱,在此扰动,故心烦常随胃气上逆而吐蛔;“乌梅丸主之”,以方测证,当知脾虚肠寒证;“又主久利”,尚能治疗寒热不调的久利。
所以综上所述,病因、性症、病理、以方测证,可以确定主症“蛔厥”为阳虚阴盛证。
病证已定,论治可议。“温热并用,缓肝调脾,扶正制蛔”必为治则,选方乌梅丸。
4.临证笔录
慢性下利证
文某,男,12岁。初诊:2009年3月8日。
病史:
患者素质阳虚,脾胃尤虚,饮食稍凉,大便立刻溏薄,甚至水泄,胃中嘈杂,肠鸣不已。过去,其母自配干连丸(干姜、黄连),一服便效。不知何故,近来服之无效,腹泻如水,一日数十次,连泄三日。故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舌质淡白,脉沉无力。慢性病容,两目深陷,肌肤冰凉。证乃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停下焦,下迫大肠致泄。选方:乌梅丸二十粒,每日三次。连服三日,水泄已愈。
心语:
慢性腹泻,属于脾肾阳虚者,选择看中医,只要辨证准确,服中药肯定有效。本例为儿童,服汤剂相当困难,故选丸剂服之。
乙状结肠炎
郑某,男,50岁。初诊:2010年9月8日。
病史:
患者大便溏薄三年,每日三至六次,时轻时重,甚时泄下如水状,多与生气、饮食有关。此发十天,并伴右小腹隐痛,纳谷衰少,体重减轻3kg。前赴医院检查,终诊:慢性结肠炎。中西药物,服了很多,基本无效。朋友建议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腻微黄,舌质嫩红,脉小弦而滑。慢性病容,左侧少腹扪之隐痛不减轻。正赶上患者登厕,顺便望之,泄下如水。辨证:泄下如水为主症,性症、苔脉体征,皆可确定主症为虚实寒热错杂之久利证。治予寒热并用,健脾补肾扶阳。选方:乌梅汤。拟方:乌梅10g、黄连6g、黄柏10g、川椒6g、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细辛3g、桂枝12g、干姜10g、党参15g、当归12g。水煎服七剂,泻水转溏,上方加诃子6g,续服七剂,大便基本成形,诸症亦愈。为巩固疗效,予理中丸调理。
心语:
若应用乌梅丸不能止泻,可加入灶心土30g,常常能取效,因其性味辛而微温,入脾胃,可以温中治疗脾胃虚寒证,以土补土常获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