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巨大,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有增加趋势,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问题尚未全面解决,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日显严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史以来,我国尚无高质量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现况的全国资料,以往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数据均来自于区域性调查,且各调查的方法、工具、诊断标准、调查结果均不尽相同,不利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此,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科技部共同支持,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作为承担单位,开展了首次“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ina Mental Health Survey,CMHS)。
二、研究目标
CMHS旨在遵循最新的精神病学基础理论和诊断标准,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我国近30年精神障碍社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际公认的调查工具和一流的现场调查质量控制和组织管理方法,对我国各类常见、多发、严重的精神障碍进行首次全国抽样调查。研究采用观察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获得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等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残疾率及其分布特点,探讨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获得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的信息;并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诊断和质量控制技术系统。
研究掌握了我国各类精神障碍的流行强度、疾病负担、社会心理环境危险因素,以及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现况,以利于科学、有效、公平地利用国家卫生资源,为制定宏观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并在国际上提升我国在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三、研究方法
(一)组织和抽样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于2012年正式立项,随后经过组建项目合作团队、多领域专家论证、确定调查方法,包括诊断标准、调查工具、抽样方法、质控方法;建立现场协调工作网络;调查员和精神科医生招募和培训,调查样本抽样、预试验;现场调查实施;数据清理和核查。2015年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组织的“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简称慢病监测)共同进行,CMHS的抽样设计是慢病监测的二重抽样设计。慢病监测由于其良好的全国代表性,其多次监测结果已被政府、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研究机构等广泛使用。本次调查与慢病监测共同展开,以获得受访者躯体和精神健康方面的数据。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将全国所有县/区按照东中西部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和人口密度四个指标分成54层,在各个层内采用规模比例概率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的方式抽取157个县/区样本,作为CMHS的初级抽样单位(primary sampling unit,PSU)。 在每个入选的初级抽样单位之内,采用PPS的方式抽取4个乡镇/街道,构成次级抽样单位(secondary sampling unit,SSU)。三级抽样单位为村委会/居委会,在每个乡镇/街道内采用PPS的方式抽取3个村/居委会,随后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方式抽取2个村/居委会作为CMHS样本村/居委会。在样本村/居委会中,将居民住宅分成若干个整群,每个整群的有效样本是25户,CMHS接触样本的数量根据当地的应答率,预抽28~50家户。不允许任何替换。在样本家户中,按照Kish表抽取满足条件的一人进行调查。
(二)调查工具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共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非专业人员调查,第二阶段为精神科医生调查。第一阶段是由非专业人员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量表(CIDI)和社区痴呆筛查表(community screening interview for dementia,CSID)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进行诊断,并对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进行筛查。对于拒绝访谈和中途退出访谈的受访者,将分别进行受访者无法访谈原因列表(A1卷)以及受访者中途退出原因列表(A2卷)的记录。第一阶段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个人访谈(computer-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CAPI)的方式进行访谈。第二阶段是由精神科医生采用DSM-Ⅳ轴Ⅰ诊断定式临床访谈诊断表(SCID)对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物质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进行确诊,并对因身体原因无法接受CIDI访谈,或者对部分可能由于精神障碍导致的拒访或中断访谈者进行再次面访。同时,采用10/66痴呆诊断问卷对老年期痴呆进行确诊。第二阶段调查采用纸笔版访谈(paper and pencil interview,PAPI)与CAPI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三)现场实施
第一阶段的现场调查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负责实施。入户调查从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21日结束。调查采用督导直接管理访员的方式。第一阶段在全国31个省157个县/区268个乡镇/街道1256个村/居委会中符合调查资格的样本38593户,完成住户问卷(Kish问卷)32552份,完成 A1问卷 923份,A2问卷 647份,有效 CIDI问卷 28140份,应答率为 84.3%(32552/38593)。
第二阶段的调查工作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及其他10家医院和大学组成的11个协调中心完成。在第二阶段调查中,按照抽样流程,共有2550人进入SCID访谈流程,完成SCID问卷1860人,应答率为72.9%(1860/2550);共有3401人进入10/66老年期痴呆诊断访谈流程,完成10/66诊断访谈2746人,应答率为80.7%(2746/3401)。
(四)调查质量控制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设立了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现场执行工作的质量。本研究的受访者是利用专业的方法统一抽选出来的,并且通过严格的样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地避免选择性偏倚的发生。督导或协调员在访员入户之前通过系统软件将样本分配给每一个访员。每一个访员每次仅能得到5~6个样本,并非全部样本,由此可以避免访员倾向选择难度小的受访者,而放弃沟通有困难的受访者。课题组借助计算机技术,设计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在实现访谈数据实时上传的同时,还具备录音的功能。同时,在问卷的录入系统中,设立了逻辑跳转,可以有效地避免访员的跳转错误。要求访员必须每日回传数据,包括问卷数据和录音。
(五)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是首次有全国代表性的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的复杂抽样设计,为了对目标变量准确地估计,需要对调查数据进行加权调整。加权调整包含抽样设计权数、无回答权数、事后分层权数的调整和权数的极端值调整。在调查样本中,农村样本多于城市,女性样本多于男性,老年人的样本多于16~30岁的年轻人的比例,这是因为在调查过程中,农村样本和女性样本的应答率较高,在经过了抽样设计权数、无回答调整、事后分层和极端值调整后,加权后的样本与总体十分接近,减少了偏差,提高了估计精度。
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分析采用国际流行的方法,第一,计算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计算终生患病率以及12月患病率,并对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分布进行描述。其中,终生患病率为调查人群中,有生以来曾有过一种精神障碍患病的人群作为病例数,该病例占总人群的比例;12月患病率为在最近12个月有过一种精神障碍患病的人群作为病例,该病例占总人群的比例(其中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为最近30天患病情况)。第二,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 DALY 是WHO推荐评价疾病负担的指标。因精神障碍具有高致残率、低病死率的特点,WHO在计算各类精神障碍DALY时对于极低病死率的精神障碍忽略了其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仅以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作为DALY估计值。本研究未调查各类精神障碍病死率,因此采用WHO最新提出的以患病率为基础计算YLD的方法对DALY进行估计。具体方法为:YLD=患病率×疾病伤残权重系数,伤残权重系数参考“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推荐的系数。 对于某类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的DALY,由于其所包含的二级分类障碍的残疾权重不同,无法直接以各大类患病率计算获得,则以其二级分类障碍的DALY求和而获得该大类精神障碍的DALY。最终,任何一种精神障碍的DALY通过求和法获得。第三,计算全人群残疾率、精神障碍患者致残率。根据WHODAS-2.0得分进行残疾评定,结合精神障碍的患病情况,获得精神障碍的残疾率以及致残率。精神障碍残疾率为调查人群中罹患精神障碍且达到残疾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精神障碍致残率为罹患精神障碍的患者中达到残疾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第四,采用咨询率、治疗率、及时治疗比例、延误治疗时间、治疗机构比例、求助人员比例、治疗方式比例等指标描述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因罹患精神障碍而使用卫生服务的状况。老年期痴呆患者由于无法区分就诊原因,故描述其因任何身体或心理问题治疗的状况以及家庭照料的信息,并与非老年期痴呆人群进行了比较。
四、研究结果
(一)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
1.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共调查心境障碍(抑郁症、心境恶劣、抑郁障碍未特定、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其他双相障碍、物质所致心境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不伴惊恐)、特殊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物质所致焦虑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未特定)、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酒精依赖、酒精滥用、药物依赖、药物滥用)、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障碍、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未特定的精神病性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1)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
上述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16.57%(95%可信区间:12.97%~20.18%,下同),12月患病率为9.32%(5.37%~13.28%)。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加权后的患病率为5.56%。
在18岁以上人群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7.57%,12月患病率为4.98%;心境障碍其次,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7.37%,12月患病率为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第三,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4.67%,12月患病率为1.94%。间歇爆发性障碍第四,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1.54%,12月患病率为1.2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加权后的终生患病率为7.46‰,30天患病率为6.13‰。进食障碍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0.06%,12月患病率为0.03%。
(2)心境障碍:
各类心境障碍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 0.01%~3.40%,12月患病率为 0.01%~2.10%。终生患病率最高的为抑郁症(3.40%),其次为抑郁障碍未特定(3.24%),最低的为物质所致心境障碍(0.01%)。12月患病率最高的为抑郁症(2.10%),其次为抑郁障碍未特定(1.38%),最低的为物质所致心境障碍(0.01%)。
(3)焦虑障碍:
各类焦虑障碍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0.003%~2.64%,12月患病率为 0.06%~2.00%(物质所致焦虑障碍未检出)。终生患病率最高的为特殊恐惧症(2.64%),其次为强迫障碍(2.43%)。其他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均小于1%,最低的为物质所致焦虑障碍(0.003%)。12月患病率最高的为特殊恐惧症(2.00%),其次为强迫障碍(1.63%),最低的为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0.06%)。
(4)酒精药物使用障碍:
各类酒精药物使用障碍加权后终生患病率为0.19%~3.07%,12月患病率为0.01%~1.15%。其中,酒精使用障碍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分别为4.37%和1.84%)明显高于药物使用障碍(分别为0.36%和0.11%)。最高的为酒精滥用(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分别为3.07%和1.15%),最低的为药物滥用(终生患病率和12月患病率分别为0.19%和0.01%)
(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加权后的终生患病率为7.46‰,30天患病率为6.13‰;其中主要障碍类型为精神分裂症,加权后的终生患病率为5.88‰,30天患病率为5.59‰。
2.各类主要精神障碍12月患病率的影响因素
(1)性别:
控制了年龄、城乡、婚姻、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心境障碍患病危险性女性高于男性,酒精药物使用障碍患病危险性男性高于女性,间歇爆发性障碍患病危险性男性高于女性( P<0.05)。性别因素对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老年期痴呆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2)年龄:
控制了性别、城乡、婚姻、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因素后,酒精药物使用障碍各年龄组患病危险性随年龄呈现下降的趋势,以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间歇爆发性障碍以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危险性以18~34岁人群最高( P<0.05)。年龄因素对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危险性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5)。
(3)城乡:
控制了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因素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危险性农村高于城市( P<0.05);城乡因素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老年期痴呆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4)受教育程度:
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婚姻、经济水平等因素后,焦虑障碍以文盲/小学以下教育人群患病危险性最高,高中教育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间歇爆发性障碍以文盲/小学以下教育人群患病危险性较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以高中及以上教育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老年期痴呆以文盲/小学以下教育程度人群患病危险性最高,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教育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 P<0.05)。受教育程度因素对心境障碍和酒精药物使用障碍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5)婚姻:
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等因素后,分居/离婚、丧偶人群的心境障碍的患病危险性高于其他人群,已婚人群患病危险性最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危险性非在婚人群高于已婚人群( P<0.05)。婚姻状态因素对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老年期痴呆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6)经济水平:
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危险性低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 P<0.05)。经济水平因素对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各类精神障碍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估计各类精神障碍的健康寿命年损失,抑郁症是我国精神障碍DALY排序第一的疾病,人群中每1000人由于抑郁症将损失6.757年;排序第二的是酒精使用障碍,其DALY值为每1000人损失5.442年。精神分裂症排序第三,虽然此类疾病患病率较低,但其致残率较高,其DALY值为每1000人损失4.226年。特殊恐惧症排序第四,其DALY值为每1000人损失1.991年。双相障碍排序第五,DALY为每1000人损失1.786年。强迫障碍排序第六,DALY为每1000人损失1.718年。各类精神障碍的DALY详见表6-1。
表6-1 各类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每1000人损失的健康寿命年)
注: *未包括间歇爆发性障碍
(三)精神障碍残疾状况
1.各类精神障碍残疾率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对患病率超过1‰的六类疾病(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的残疾现况进行了分析。六类精神障碍的残疾率为3.06%。其中,心境障碍为1.65%,焦虑障碍为2.07%,酒精药物使用障碍为0.28%,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为0.34%,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为1.79%,详见表6-2。
2.各类精神障碍所致残疾
精神障碍致残率为32.80%。计算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残疾比例,发现除酒精使用障碍等疾病外,大多数精神障碍的致残率均高于30%。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致残率为57.01%,其中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率为58.91%。详见表6-2。
表6-2 各类精神障碍残疾率及致残率
续表
注: *老年期痴呆仅计算65岁及以上人群残疾率
(四)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1.精神卫生服务的咨询率与治疗率
任何一种精神障碍患者(不含老年期痴呆)精神卫生服务的咨询率为15.29%。各类精神障碍咨询率均较低,最高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51.64%),最低为酒精药物使用障碍(2.52%)。任何一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为13.55%。各类障碍中以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最高(51.64%),酒精药物使用障碍最低(1.48%)。本研究各单病种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率最高(55.69%),酒精使用障碍和进食障碍患者未治疗,具体结果见表6-3。
表6-3 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服务的咨询率与治疗率(%)
各种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后的及时治疗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73.86%),最低的是药物依赖(8.22%)。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延误治疗时间最长,其中位数为34年,药物滥用患者延误治疗时间最短,其中位数为2年,具体结果见表6-4。
表6-4 各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治疗比例及延误治疗时间
2.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机构
患者(不含老年期痴呆)在选择治疗机构时,仅32.17%的患者选择在精神科接受治疗,而63.71%的多数患者选择在综合医院非心理科等其他机构接受治疗。此外,与精神专科医院相比,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和间歇爆发性障碍患者更多地选择在综合医院心理科接受治疗。这一趋势与患者首次选择的就诊机构构成类似。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治疗机构构成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患者多选择在精神专科医院(82.37%)接受治疗,具体结果见表6-5。
表6-5 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机构比例(%)
注: *指综合医院非心理科、中医医院
3.精神障碍患者求助的专业人员
在患者(不含老年期痴呆)求助专业人员方面,33.79%的患者向精神科或心理科医务工作者求助,更多的患者(48.10%)向非精神科或非心理科医务工作者求助。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向社会工作者、宗教界人士以及其他非医务工作者求助。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求助人员的比例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所有患者均曾向精神科或心理科医务工作者求助,具体结果见表6-6。
表6-6 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专业人员比例(%)
注: *指社会工作者、宗教界人士以及其他非医务工作者
4.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方式
在患者(不含老年期痴呆)治疗方式方面,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治疗方式的比例与其他精神障碍不同,几乎所有患者(99.30%)采取过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方式;心境障碍患者采取药物或心理治疗的比例最低(55.47%)。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间歇爆发性障碍患者除选择药物或心理治疗外,也选择互联网或聊天室、自助团体以及心理热线等其他方式进行治疗(分别为45.10%、43.20%和41.48%),具体结果见表6-7。
5.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卫生服务与家庭照料
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者过去一年因为任何身体或心理问题在门诊就诊的比例为18.71%,非老年期痴呆人群过去一年因为任何身体或心理问题去门诊就诊的比例为18.42%,在控制性别、年龄、城乡、东中西部经济区、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痴呆与否对接受卫生服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6-7 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治疗方式比例(%)
注: *指互联网或聊天室、自助团体以及心理热线
65岁及以上人群中,60.14%的老年期痴呆患者有照料需求,而非痴呆患者中该比例为14.05%,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及居住地后,痴呆与否对照料需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老年期痴呆患者与非患者相比,各种类型的基本日常生活照料、工具性日常活动照料以及监督所需的时间都有所增加,患者每月需要的额外基本日常生活照料时间约为70小时,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及居住地后,痴呆与否对照料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 P<0.01)。
五、研究结论和意义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是首次全国(除港澳台)开展的多学科合作的大型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项目立题、方案设计、现场实施、资料分析联合了全国的精神病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学、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合作单位及负责人包括中南大学肖水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四川大学李涛、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秀峰、吉林大学于雅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闫永平、宁夏医科大学王志忠、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徐向东,协作单位及负责人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丽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严洁、天津市安定医院徐广明,以及全国31所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等遍布全国的参加单位的通力合作,历时3年多完成了调查,是有史以来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中涉及的相关学科最多、调查包含的精神障碍最多、抽样调查的样本量最大、现场实施的质量控制最严格、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化程度最高、资料分析的方法最复杂、参与的合作单位最多的全国抽样调查,成为多学科合作、多单位联合进行大型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成功范例。
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社区成人精神障碍患病率及其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根据调查所获得的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全国数据,测算了疾病负担的综合指标DALY;系统地分析了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详细调查了精神障碍患者自我报告的卫生服务利用现况。调查所获得的高质量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全国基础数据将有利于有效和公平地利用国家卫生资源,为制定宏观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调查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调查工具,研究结果有利于国际跨国家、跨地区、跨文化比较,调查成果有利于在国际上提升我国在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