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妄想性障碍

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disorders)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若存在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病程演进缓慢,患者可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病因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通常是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遭遇社会环境因素中的应激性事件后发展而来。患者多具有偏执性人格特征,包括固执偏见、敏感多疑、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差、易将别人的行为误解为有敌意或轻视的含义。
Kraepelin描述妄想症是第三种形式的精神病,区别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妄想是慢性,涉及自我的和系统化的,同时不伴有早发痴呆症状。Kraepelin等认为偏执状态最易发生于病前是偏执性人格的人。妄想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病的风险增高。
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妄想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家系关系尚不清楚,然而,在家族调查中表明妄想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彼此独立的。持久妄想性障碍患者家族成员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0.6%)要明显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族成员(3.8%)。而持久妄想性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生率(4.8%)要明显高于内科疾病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但其精神分裂症、分裂样人格障碍、情感疾病的发病率并无增加。Miller调查了400例有明显偏执观念患者的家属,2%曾患偏执性精神病。徐韬园报道30例偏执状态患者中2例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患妄想障碍的风险增加了,但妄想障碍的亲属患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的风险并未增加。基因连锁分析研究发现,HLA-A*03基因与妄想性障碍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
结构性MRI研究提示,妄想障碍的老年患者存在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室扩大。这两组患者在眼跟踪测试中也有类似的异常。生化研究提示,妄想障碍与多巴胺能活动亢进有关。关于妄想障碍与多巴胺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的结果和结论。
认知和实验心理学认为,妄想障碍患者倾向于选择性地提取现实中可获得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做出结论,并且不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意图和动机。尽管做出可能性结论所需要的资料明显缺乏,但这丝毫不影响妄想障碍患者对自己所作结论的确信程度。
Freud指出,偏执症状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否认和投射。从精神动力学的观点看,偏执被认为是对可能威胁到患者自尊或自我的应激或挫折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此外,社会隔离也与其发生有关,犯人、难民或移民都容易产生偏执。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可靠细致的临床评估,诊断时需排除伴有妄想的其他精神障碍。本组精神障碍最突出的或唯一的临床特征是出现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持久性妄想,妄想必须明确地为患者的个人观念,而非亚文化观念,妄想系统和较固定,疾病过程无幻觉或幻觉不突出,且与妄想的主题相关,随时间迁移社会功能相对良好,人格保持较完整,无精神衰退。可间断性地出现抑郁症状甚至完全的抑郁发作,但没有心境障碍时妄想仍持续存在。DSM-5、ICD-10、CCMD-3三个诊断标准内容类似,只是在病期标准上,DSM-5强调妄想时间持续一个月或更长,ICD-10、CCMD-3则强调妄想必须存在至少3个月。
DSM-5妄想障碍诊断标准
A.存在一个(或多个)妄想,时间持续一个月或更长。
B.从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A。
注:如果存在幻觉,则不突出,并且与妄想的主题相关(例如,与昆虫大批出没的妄想有关的被昆虫寄生的感觉)。
C.除了受妄想或其结果的影响,功能没有明显损害,没有明显的离奇或古怪行为。
D.如果出现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则这些发作对于妄想的病程而言是短暂的。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躯体变形障碍或强迫障碍。
分型
钟情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是另一个人钟爱自己。
夸大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是个体坚信自己有一些伟大的(但未被认可的)天赋、洞察力或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发现。
嫉妒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是他/她的配偶或爱人不忠。
被害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涉及个体的信念,即他/她认为被阴谋算计、被欺骗、被监视、被跟踪、被投毒或被下药、被恶意诽谤、被骚扰,或被妨碍追求长期目标。
躯体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涉及躯体的功能或感觉。
混合型:此亚型适用于没有一个妄想主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未特定型:占优势地位的妄想信念不能被清楚地确定或其特定类型不能被清楚地描述(例如,关系妄想中没有突出的被害或夸大的成分)。
2.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也多表现各种妄想,鉴别要点在于精神分裂症以原发性妄想多见,内容既不系统而又荒诞,且往往有泛化现象,更谈不上妄想的结构和逻辑性。在妄想的同时,常伴有各种幻觉,情感表现和社会功能也都严重受损。随着病情迁延而导致精神衰退。
(2)偏执人格障碍:
要了解其个性特点的发展史,往往表现猜疑,对人不信任、冷淡,难以接触,易激惹等特点。
此外,要除外器质性精神障碍(如内分泌疾病、脑退行性病变和药源性引起的精神症状)和心境障碍(如躁狂的夸大妄想)等,后者从病史和疾病过程中是较易鉴别的。
三、治疗与预后
通常妄想性障碍的患者很难主动就诊,更不愿意服药治疗。医生需要先就患者的整体情况与患者商讨,尝试改善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不适,鼓励患者寻求帮助,减少伤害性行为,这些工作有利于与患者达成初步的合作,为患者接受系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做准备。
妄想性障碍的首选治疗是抗精神病药治疗,目前缺乏抗精神病药治疗妄想性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报告显示药物治疗有显著效果,但多数患者的症状无法完全消失,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降低精神症状对心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均可减轻妄想性障碍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多对治疗疑虑,故药物选择和初始剂量需仔细权衡不良反应和获益,以免早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反感,造成治疗的中断。治疗过程中缓慢增加药量使得患者能够耐受药物,剂量和疗程应个体化。有报道显示长效抗精神病药注射针剂也可以适用于妄想性障碍的患者。心理干预常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可以给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和治疗方面的家庭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建立医患联盟,可以教育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不要就妄想观念的内容与患者辩驳,鼓励家庭以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为主要目标。
此病病程多为持续性,部分患者可终生不愈。有些患者年老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少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有较好的缓解。

(师乐 孙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