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四辑·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血

讲述内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讲述要点和难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液化生的途径和相关脏腑。
3.血液运行的相关因素和相关脏腑。
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主要讲述血的基本概念、血的生成、血的运行和血的功能等四方面内容。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可见血与气,对人体生命活动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所以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所以《灵枢·决气》说: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如果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就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就会变为瘀血。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化生为血液。(图2-9)
图2-9 血液生化示意图
见上图,血液化生的途径有二:
一是通过水谷精微化血。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化为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受气”之“气”,本作“氣”,是指饮食物。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化为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二是通过肾精化血。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另外,心精以融入心血的形式存在,肝精以融入肝血的形式存在,是否也可以认为是精化血?请大家自己评判。
因此,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生化之源。
见上图,参与血液化生的脏腑,主要有五个:
首先是脾胃。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的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我们把脾胃称为“血液生化之源”。临床上治疗血虚,就要调理脾胃,促进它的运化能力以化生血液。
其次是心和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气向上升输于心、肺,在肺中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然后贯注于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
再一个是肾。肾藏精,肾精充足,则有一部分注于肝内而化肝血。这是传统的中医说法。前些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则血液化生有源。这实际上是把西医的骨髓造血之说融入了中医的肾精化血之中。这一新说法启发中医用补肾精、补肾气的方药,治疗骨髓造血不能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遂逐渐被认同。因此,我们也将此作为血液化生的一条途径,纳入了中医理论中。从另一方面讲,肾精充足,肾气充沛,还可以促进脾胃之气的受纳运化,有助于水谷精微的化生,让血液的化源充足。而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而失精,往往导致血液生成不足。
三、血的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个脏腑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1.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与气的作用有关。《医学正传·气血》说:“血非气不运。”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与宁静作用的协调、温煦作用与凉润作用的平衡。若气中阳气部分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偏强,则可见血运迟缓、四肢发凉;若阴气部分的宁静、凉润作用太弱,而阳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偏亢,则可见血液的流动过速,脉流薄疾。因此,气中的阴阳两部分的协调平衡,方可促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
血的运行还需要气的固摄作用。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下血》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因此,气能统摄血行脉中。
(2)与脉道的状态有关。血液的运行亦需要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血行脉中,脉为“血府”。《灵枢·决气》称脉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因此,脉道的完好和通畅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3)与血液的本身状态有关。血的运行还与血液的清浊及黏稠状态相关。若血液中痰浊较多,或血液黏稠,可致血行不畅而瘀滞。
(4)与病邪的侵入或内生有关。阳邪侵入,或内生火热,可发生阳热亢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推动血行力量太过,血液妄行,易致血逸出脉外而出血。阴邪侵袭,或寒从中生,也可发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阴盛则脉道涩滞不利,易使血行缓慢,甚至出现瘀血。
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气的推动能力减弱就会导致瘀血,气的固摄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出血。
2.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气的充足,心阴的宁静、凉润与心阳的推动、温煦作用的协调,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宗气的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也体现了肺气在血行中的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作用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生理机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由上可见,心阳的推动和温煦、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阴的宁静与凉润、脾气的统摄、肝气的藏血是控制和固摄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心、肝、脾、肺等脏生理机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脏的生理机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以形成血瘀;心阴不足,宁静作用减退,可致心动过速,血行加快;心阳虚衰,推动作用减弱,可致心动缓慢,血行迟滞。肺气不足,宣降失司,也可导致血瘀;脾气虚弱,统摄无力,可以产生多种出血病证;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致出血,抑郁不畅可致血瘀等。《温病条辨·治血论》所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确是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指导原则。
四、血的功能
血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濡养,二是化神。
1.濡养作用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腑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机能。《难经·二十二难》提出“血主濡之。”《素问·五藏生成》也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的不足,可导致脏腑器官失养,主要表现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常见面色苍白、皮肤枯槁、肌肉瘦小、毛发干枯、肢体麻木、运动无力失灵等征象。
2.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活动。血液亏耗,就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提醒各位:血液不足,称为血虚,但血虚不是阴虚。阴虚是阴气不足,不是血液不足,也不是津液不足。血液不可称为阴血,虽然血与气相比较属阴。“血属阴而称为阴血”是悖论。阴血的相对面是阳血,不是阳气。将血液分为阴血与阳血两部分,就理论与临床看来,目前尚无必要。
除了血是化神的主要物质外,精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和津液也能生神。由于神生于心而心又主血,故将血作为化生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其次是精,再次是气和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