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影像引导技术规范

第一节 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CT作为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最佳影像引导手段之一,其优势在于:①CT扫描图像为灰阶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并可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清晰显示肿瘤及其周围各种正常组织如心脏大血管、脑组织、骨骼肌肉组织,以及其他实质脏器和空腔脏器等,有利于穿刺操作;②根据图像可以设计出最佳进针路径穿刺到病变中心,并可通过薄层扫描清晰显示针尖位置;③CT扫描方便储存资料,以用于疗效判断;更重要的是对于术前计划、术中适时计划调整和术后验证,CT图像都是最佳的TPS(therapy planning system,TPS)依据资料。另外,随着CT透视技术的发展,CT也将能够像DSA、超声等其他引导手段一样实现适时引导操作。近来,CBCT已被应用到介入领域,它拥有一个平板探测器系统。在该系统中,一个锥形束X射线管和平板检测器被集成为具有C臂的机架,同时具有CT和X线透视功能,比封闭式龙门机架CT能更灵活的定向围绕患者采集图像,并进行实时透视以及获取三维CT图像。这种图像引导系统可以通过实时透视功能识别针到病变的准确轨迹,同时能够通过三维CT图像显示针尖在病灶内的准确位置,从而提高了穿刺操作的准确性及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操作人员的自信心。只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T尚无法实现此功能。相对于其他引导手段,其突出缺点是患者需要接受一定量的X线辐射。
一、术前CT扫描规范
术前CT扫描规范要求主要是指要有符合TPS计划要求的CT图像。
1.为勾画靶区的需要,通常要进行增强扫描。
2.增强扫描常规要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以清晰显示动静脉血管和病灶;颅脑、腹部及甲状腺必要时要延时扫描,以更进一步了解病灶的血供情况。
3.扫描条件 层厚5mm或者10mm,层间距5mm或者10mm,KV:120、100,MA:40~150,提倡采用低剂量扫描,以减少辐射。
4.扫描方式 螺旋扫描或者轴扫描,连续扫描。
5.扫描范围 要求包全手术靶区及靶区附近重要组织器官。
6.对CT机型无特殊要求,一般三代以上机型均可进行CT引导的放射性粒子治疗。多排螺旋CT更有利于操作。
二、术中CT引导规范
术中CT引导规范要求主要是指要有符合观察粒子位置要求、显示穿刺针的CT图像。
1.为确保操作安全,通常要反复对照CT增强扫描图像或者MRI、B超资料,以确定血管等重要结构,必要时术中加做CT增强或薄层扫描。
2.要进行全病灶扫描,根据CT图像及TPS计划,设计穿刺层面位置、层面数、进针路线、进针角度、进针深度,每层面粒子数。
3.扫描条件 层厚5mm或者10mm,层间距5mm或者10mm,KV:120、100,MA:40~150,提倡采用低剂量扫描,以减少辐射。
4.扫描方式 螺旋扫描或者轴扫描,连续扫描。
5.手术过程中通过复查CT随时监视并发症(如出血、气胸、血胸、肿瘤破裂等)。
6.为观察粒子或者针尖的确切位置,可单层扫描或者连续扫描3~5层。
7.对于胸腹部等需要屏气的部位,在穿刺或者扫描过程中要训练患者保持同一呼吸时相。
8.建议使用Pinpoint系统和CT断层基准仪引导穿刺。
三、术后CT扫描规范
术后CT扫描规范要求主要是指要有符合观察粒子位置,同时显示病灶要求的CT图像。
1.反复对照CT增强扫描图像或者MRI、B超资料,尤其是TPS计划。
2.要进行常规全病灶扫描,观察每层面粒子数,病灶最远部分到最近的粒子的距离要控制在1cm以内。
3.扫描条件 层厚5mm或者10mm,层间距5mm或者10mm,KV:120、100,MA:40~150,提倡采用低剂量扫描,以减少辐射。
4.扫描方式 螺旋扫描或者轴扫描,连续扫描。
5.手术后通过CT图像继续观察有无并发症或者并发症的演变(如出血、气胸、血胸、肿瘤破裂等)。
6.术后进行TPS验证,并和术前TPS计划对比,进一步确保剂量学方面是否满足治疗要求,即发现有无“热点”和“冷点”。对于“冷点”,要即刻补充粒子或者结合其他治疗措施进行补救。
四、复查CT扫描规范
复查的CT扫描规范要求主要是指要有符合与上次治疗前、后CT图像对比要求的CT图像。
1.一般平扫即可,当肿瘤边界不明显时要进行CT增强扫描。
2.增强扫描要求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病变强化情况,观察有无病灶残存或局部复发(当肿瘤大小变化不明显时,可行MRI或PETCT扫描,进一步明确有无肿瘤残存或局部复发)。
3.扫描条件 层厚5mm或者10mm,层间距5mm或者10mm,KV:120、100,MA:40~50,提倡采用低剂量扫描,以减少辐射。
4.扫描方式 螺旋扫描或者轴扫描,连续扫描。
5.对比资料通常要求 显示病灶大小的变化,显示病灶血供的变化。
6.对CT机型无特殊要求,多排螺旋CT更有利于对比复查。
五、CT引导扫描的其他技术规范
1.扫描条件以能达到组织穿透的最低KV为宜,以能清晰显示病灶和粒子的最低mA为宜。
2.必要时倾斜CT机龙门架,尽量使扫描层面与穿刺针平行。
3.穿刺针尖的确定 针尖位置的确定是CT引导下介入治疗的核心要求,只有准确地确定了针尖位置,才能明确针与靶点(靶区)的空间关系。
扫描条件要求间隔和层厚适当,一般间隔5~10mm,层厚3~7mm即可,间隔过大容易“漏掉”针尖,层厚过大容易产生假象。
当针的总体方向与扫描平面一致时容易确定针尖。如果针的总体走行方向与扫描平面成一定的夹角时,每个扫描平面均可见到针的影子,只有一层显示的是针尖,此时应注意:非针尖在CT图像上显示为圆滑、远端低密度伪影无或较轻,针尖在CT图像上显示为非常锐利、远端有低密度伪影。
扫描观察针尖位置时的技巧:
(1)尽量让针的方向与扫描平面平行,因此可适当倾斜扫描机架。
(2)行1次憋气的连续区域扫描,尽管这样会增加扫描层数和患者的受照射量,但是可以避免因呼吸不均匀而导致显示针尖困难,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3)扫描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选用较小的层厚有利于显示针尖的准确位置,但不利于提高针尖的显示率;相反,选用较大的层厚有利于提高针尖的显示率,但由于容积效应的影响,不利于显示针尖的准确位置。层厚和间隔均为5~7mm的连续扫描即可满足要求。
(4)提倡普通横断扫描,不用区域容积扫描,因为区域容积扫描,可能造成针尖在数个连续层面上显示,反而不利于判断针尖的准确位置,而必须借助于图像重建才能显示针尖,从而增加耗时,延长手术时间。
4.进针要求 多数情况下采取分步进针,是以CT做引导手段的基本和必要方法,其核心内容是边进针、边扫描、穿刺针分步达到靶点。分步进针的优势是准确,从而安全,误差达到毫米级,可有效地避开大血管、神经走行区、阻挡骨骼等,可提高成功率、有效避免并发症。分步进针的步骤是以CT图像为标准,确定床的位置,在显示器上模拟进针路线、方向、深度、角度,尤其是到达危险部位的距离等,同时记录相应参数,按照这些参数进行穿刺,当穿刺针到达危险部位的距离时,停止进针,并进行扫描确认,确认无误后再测量针尖到靶点的距离,再次进针,直达靶点。

(胡效坤 刘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