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临证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丹毒(丹毒)

丹毒是一种皮肤突发片状红肿,色如丹涂脂染的皮肤病。好发于下肢、颜面。我国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丹候》首先提出丹毒病名,书中记载:“丹者,人身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指出其发病部位“或发于手足,或发于腹上”。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丹毒。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一般而言,发于头面多兼风热;发于腰胁多夹肝火;发于下肢多夹湿热;发于小儿多由胎热所致。
1.热毒炽盛
火热之毒侵袭,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
2.湿热瘀滞
饮食不节,酷嗜辛辣、香燥、炙煿、酒肉之物,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化火化毒,火毒流窜于肤而见焮红,或大疱丹毒等证。
(二)西医病因
由病原菌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由C型或G型链球菌所致。多经皮肤或黏膜破坏处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和鼻炎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好发部位
可发生于小腿及面部,婴儿好发于腹部。
3.皮损特征
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迅速向四周扩大。有时损害处可发生水疱,称水疱性丹毒;形成脓疱者,称脓疱性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引起皮肤坏疽的,称为坏疽性丹毒;皮损连续扩大且呈岛屿状蔓延的,称游走性丹毒。
4.伴随症状
皮损发生前常先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全身症状和皮损一般4~5天达高峰,如不积极治疗,尤其婴儿及年老体弱患者,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发病急骤,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及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异物史,接触部位密集斑疹伴有瘙痒,境界清楚,无全身症状。
2.蜂窝织炎 红肿境界不清,中央部红肿最显著,愈向边缘则炎症逐渐减轻,浸润深,化脓现象明显。
四、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型
症候:局部红赤肿痛,伴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口渴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野菊花30g,紫花地丁10g,生地30g,丹皮15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连翘12g,黄连15g,赤芍15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先煎),黄芩12g。头痛身痛加葛根,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小便短赤加茅根,大便燥结加大黄。
2.湿热瘀滞型
症候:反复发作,或小腿象皮样肿胀,舌黯或瘀斑,脉滑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
苍术10g,黄柏10g,防己15g,白术15g,甘草10g,萆薢12g,紫草15g,紫花地丁15g,丹参15g,牛膝15g。
五、常用中成药
1.连翘败毒丸
清热解毒,散风消肿,适用于丹毒热毒炽盛证。
2.活血消炎丸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复发性丹毒象皮肿。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成药外用
(1)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
(2)如意金黄膏涂于纱布上约一元硬币厚度,敷于患处12小时取下。
2.中草药外用
(1)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紫花地丁等,捣烂湿敷。
(2)大黄面、黄柏面、青蒿面,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所敷面积大于患处周边1~2cm,厚约5mm,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1次。
3.熏洗法 忍冬藤、蒲公英、虎杖、黄柏、苏木,水煎2次后得药液约2000ml,置患肢于药液上熏蒸,待温后以纱布湿敷患处,日2次。
4.下肢丹毒患处消毒后,可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刺皮肤,以挤压出血为度,泻热解毒。如出血不通畅可配合拔火罐。
七、预防调护
1.原患足癣或鼻炎患者,治疗原发病,严禁用手挖破皮肤黏膜,以防发展为丹毒。
2.急性发病者宜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多饮开水。慢性患者,不宜过劳,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
3.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八、临证心得
1.丹毒急性期要以火毒论治,兼顾湿热。丹毒起病以局部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加之发病急骤,具有火毒的性质,须以泻火解毒为大法。临床上如果表证不明显,主要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解气血之热毒。如果表证兼见较为明显,则用普济消毒饮、牛蒡解肌汤等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配合疏散卫分之温热。以上处方均可选择配伍紫花地丁、败酱草、板蓝根、忍冬藤、虎杖、白花蛇舌草、蜂房、虎杖、土茯苓等具有清热泄火解毒的药物。同时,下肢丹毒湿热多兼见,因有湿邪从而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故清热利湿为常配之法,可选用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丸,三妙丸,三仁汤等。
2.慢性丹毒症状多不明显,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胀不甚,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较明显,疼痛;或肿胀明显,甚至出现象皮腿,此外可见舌红或紫黯,苔黄,脉弦等。慢性丹毒反复发作,多因患者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则气虚邪恋,是故慢性丹毒的治疗当以益气利湿、化瘀通脉为主,主要用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等,因丹毒患者多素体血热,故还应当配伍清热凉血之品,如赤芍、丹皮之类;久病多入络,故重用虫类药如山甲、水蛭、地龙、土鳖虫等以加强通络作用。部分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治以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健脾利湿,方用:肉桂、桂枝、牛膝、桃仁、红花、鸡血藤、当归、赤芍、黄芪、党参、茯苓皮、白术、甘草。必要时加防己、车前子、薏苡仁、冬瓜皮等利水除湿退肿。
3.对于丹毒患者,临床教育很关键。很多患者下肢患丹毒后仍喜用热水烫洗,这就增加了进一步感染的风险,应嘱患者避免此类行为。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严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年6月。
职业:教师。
初诊日期:2014年9月6日。
现病史: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右小腿外侧出现手掌大水肿性红斑,疼痛明显。发热38.5℃,予头孢等抗炎药治疗后疼痛减轻,但红斑不消,水肿不退,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专科检查:右小腿外侧手掌大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晰,触之疼痛。
诊断:丹毒。
中医证型: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方药:四妙散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1小时温服。
复诊:2014年9月13日
患者皮损面积未扩大,皮损颜色变黯,水肿减轻。
上方加冬瓜皮30g,乳香12g。
分析:患者青年男性,形体较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热,湿热下行,与瘀互结,发为丹毒。故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中苍术、黄柏、牛膝清热利湿,泽泻、车前草、桑枝利湿通络,忍冬藤清热通络,鸡血藤、当归、莪术、地龙养血活血通络,丹皮、赤芍、茅根清热凉血,龟板软坚散结,全方共收清热祛湿,化瘀通络之效。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加冬瓜皮清热祛湿,乳香逐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