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临证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动物所致皮肤病及物理性皮肤病

痱疮(痱)

痱疮是指炎热环境下因大量汗液蒸发不畅而引起的以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科证治全书·发无定处证》记载:“夏月汗湿怫郁毛窍,发痱如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夏日沸烂疮候》云:“盛夏之月,人肤腠开,易伤风热。风热毒气,搏于皮肤,则生沸疮。其状如汤之沸。轻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热汗浸渍成疮,因以为名。世呼为沸子也。”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痱。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暑热,内由湿蕴,熏蒸肌肤,汗出不畅而致汗液潴留于皮肤所致。
1.暑热内阻
体热,兼感暑邪,熏蒸肌肤,腠理闭塞,汗出不畅而发病。
2.暑热湿郁
暑湿外侵,复遭冷水而毛孔闭郁,大量汗液排出不畅,湿热郁于肌肤而发病。
3.气津两伤
暑热外侵,气津两伤而发病。
4.暑湿蕴毒
暑湿外侵,体内湿郁,两邪相合,蕴结化毒,蒸于肌肤而发病。
(二)西医病因
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汗腺导管口闭塞,汗管内汗液留滞、压力增高、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周围组织而发病。其中,汗液在角质层或以下汗管溢出为白痱;汗液在棘层处汗管溢出为红痱;汗液在表皮真皮交界处汗管溢出为深痱。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主要见于儿童。
2.好发部位
好发于皱襞部位。
3.皮损特征
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出汗后明显增多,天气转凉后好转。
4.疾病分型
①白痱:皮损为成批出现的针头大小的表浅透明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干涸后留有细小鳞屑,有自限性。②红痱:皮损为成批出现的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③脓痱:多由红痱发展而来,皮损为密集的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在脓疱,脓疱内容为无菌性或非致病的球菌。④深痱:多累及热带地区反复发生红痱者,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时皮损增大,不出汗时皮损不明显。
5.伴随症状
红痱可伴有灼热和刺痒感。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发病季节及典型皮疹可确诊。
鉴别诊断:
1.夏季皮炎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皮疹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有剧痒。
2.白㾦 白痱与此病相鉴别。白㾦为温病学术语,见于暑温、湿温病患者,发病过程中因发热汗出而起晶莹水疱而不发红,晶莹如粟,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或称汗㾦。
四、辨证论治
1.暑热内阻型
症候:红痱,皮损为密集的尖状红色丘疹、丘疱疹,刺痛瘙痒,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祛暑。
方药:清暑汤加减。
青蒿12g,野菊花15g,桑叶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赤芍12g,大青叶15g,天花粉12g,绿豆15g,车前子15g(包煎),六一散。
2.暑热湿郁型
症候:白痱,皮肤出现浅表性针帽大小的白色小水疱。
治法:宣透祛暑,清热化湿。
方药:氤氲汤加减。
广藿香10g,佩兰10g,青蒿10g,栀子9g,连翘12g,滑石15g(先煎),通草5g,石菖蒲6g,金银花15g,蝉蜕6g,冬瓜皮15g。
3.气津两伤型
症候:深痱,皮损为肉红色坚实水疱,伴有气短乏力、食欲不振、体倦神疲等。
治法: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
黄连5g,淡竹叶12g,麦冬12g,党参10g,荷叶10g,石斛15g,知母12g,甘草9g,连翘12g,天花粉12g,玉竹12g。
4.暑湿蕴毒型
症候:脓痱,痱子顶端出现脓疱。
治法:清暑解毒。
方药:青蒿银花汤加减。
青蒿10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浙贝母10g,天花粉15g,地黄15g,栀子9g,金银花15g,连翘15g,紫花地丁15g,丹皮12g,赤芍12g,木通6g。
五、常用中成药
冰霜痱子粉 除湿止痒,用于夏令痱子,刺痒难忍。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火针治疗 将火针在火上烧红(或至烧白)后,快速刺入皮损部位,然后迅速出针,点刺深度不超过皮损基底部,针间距把握在0.3~2cm,稀疏均匀,刺面部皮肤时针烧红即可,刺躯干四肢时针宜烧白。
2.耳针治疗 取肺、肾上腺、枕、神门针刺后留针30分钟,日1次。
3.马齿苋水剂外用 马齿苋30g,水1000ml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外洗或冷湿敷。
4.六一散或滑石粉兑入少量冰片外扑。
5.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或薄荷煮水加糖代茶饮。
6.绿豆、红豆、黑豆各10g,加水600ml,小火煎熬至300ml,豆与汤一同喝下。
七、预防调护
1.用温水洗澡以散热。
2.室内宜通风、降温,以减少出汗。
3.衣着宜宽大,并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
4.适量服清凉饮料,如酸梅汤,禁饮酒和食用辛辣食物。
八、临证心得
1.白痱易出现于高热并有大量汗出、长期卧床、化疗及过度衰弱患者,主要发生在颈、躯干部;红痱常见于夏季婴儿的头、面、臀部及妇女乳房下;脓痱亦好发于夏季,多见于四肢屈侧、会阴等皱襞部位及婴儿头部;深痱多累及严重且反复发生红痱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和掌跖不发生皮疹,发生处汗腺基本丧失功能,由面部、腋窝、手足等代偿性出汗增多,导致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临床可出现热衰竭或热带汗闭性衰竭。
2.痱子是外受暑热之邪,化火为毒,浸淫肌肤所致,治疗上应重视清热祛暑、利湿解毒,在用药上也应予以时令之品,如佩兰、藿香等,以清暑化湿。另外,根据不同年龄、体质、患病类型的患者,治疗方法亦不同。小儿常可以绿豆汤、金银花露或地骨皮煎水代茶;痱粉不适合成人,并常有堵塞毛孔等弊端发生,对于长期卧床、化疗及过度衰弱患者,可使用中药汤剂擦浴,以提高疗效及舒适性;脓痱患者则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效果好。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刘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5年9月。
职业:学生。
初诊日期:2015年2月25日。
主诉:背部密集小丘疹、小水疱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于三亚游玩回京后背部出现大片密集小丘疹、小水疱,伴轻微刺痒,遂于我院就诊。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专科检查:背部可见大片密集丘疹、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亦可见部分密集小水疱,壁薄,疱液清亮。
诊断:痱疮(痱)。
中医证型:暑热内阻。
治法:清热祛暑。
方药:1.清暑汤加减。
7剂,水煎服,日2次。
2.炉甘石洗剂。
3.火针治疗。
复诊:1周后随访,已愈。
分析:患者青年男性,体热,兼感暑湿,熏蒸肌肤,腠理闭塞,汗出不畅而发病。本内服方中青蒿清暑解毒,野菊花、桑叶疏散风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清热生津,赤芍、大青叶凉血解毒,车前子祛湿解毒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