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临证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热疮(单纯疱疹)

热疮是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热疮自古即已存在,见于《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中医文献中又名“热气疮”,俗称“火燎疱”。本病以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单纯疱疹。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外感风温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由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诱发本病的产生。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五·疮病诸候二十三·热疮候》中记载:“人脏腑虚实不调,则生于客热。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此风热所为也。”
1.肺胃蕴热,外感风热毒邪,内外之邪相合,循经上犯面部。
2.情志内伤,日久肝郁化火,与湿邪搏结,肝胆湿热,循经下注二阴。
3.脏腑虚实不调,脾肺气虚,表卫不固,或阴虚而生内热,风热毒邪因而乘之,则病情一瘥一剧,反复发作。
(二)西医病因
西医认为此病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所致,此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皮肤黏膜的感染及新生儿的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人较多。
2.好发部位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旁、面颊。近年来发现发于下肢、后背者逐年增多,可伴有神经痛,可谓带状单纯疱疹。
3.皮损特征
皮损为单发或群集的小水疱,周围有红晕,多为1群,少数为2~3群,初起疱液透明,2~3天后混浊,疱破糜烂结痂,逐渐痂脱而愈。可留有色素沉着。
4.伴随症状
患处有瘙痒、灼热感,部分有疼痛感。一般无全身不适,发于臀部者可伴有带下异常、尿频等症状。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群集性水疱,易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1.蛇串疮(带状疱疹) 老年人多见,好发部位为身体单侧,簇集状的红斑水疱沿周围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愈后很少复发。发病部位、疼痛为鉴别要点。
2.黄水疮(脓疱疮) 小儿多见,好发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夏秋季节多见,皮损为红斑,上有脓疱,疱较大,疱破结痂较厚,痂为灰黄色,脓水流到处生新疮。以较厚的灰黄色脓痂、有传染性为鉴别要点。
四、辨证论治
1.肺胃风热型
症候:面部疱疹新发,簇集成群,基底潮红,刺痒灼热,伴有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黄芩12g,连翘15g,竹叶12g,黄连12g,辛夷12g,菊花15g,桔梗12g,木贼10g,生甘草10g。口渴者加知母、花粉,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郁金、莲子心,小便黄者加通草、栀子、灯心草,便干者加熟大黄、瓜蒌。
2.湿热下注型
症候:疱疹发于外阴,水疱易破溃糜烂,灼热痛痒可伴有发热、尿赤、尿频、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茅根15g,黄芩15g,车前子20g,柴胡6g,泽泻10g,薏苡仁30g,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15g,绵萆薢15g。尿赤尿频者加滑石、栀子,水疱糜烂者加茵陈、蒲公英、野菊花。
3.阴虚内热型
症候:疱疹反复发作,红色斑片,上有簇集水疱,伴有目涩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减。
生地15g,麦冬15g,玄参30g,板蓝根15g,芦根15g,马齿苋30g,地骨皮15g,紫草20g。目涩者加菊花、石决明、谷精草,口干者加石斛、天冬,眠差者加百合、合欢花,潮热盗汗者加知母、煅牡蛎。
五、常用中成药
1.疏风解毒胶囊
清热泻火,疏风解毒,适用于热疮肺胃风热型。
2.四妙丸
清热利湿,适用于热疮湿热下注型。
3.养阴清肺丸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适用于热疮阴虚内热型。
4.重楼解毒酊
清热解毒除湿,适用于单纯疱疹未破溃者,可外敷于患处。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火针治疗 火针疗法是用火将针体下部烧红,迅速刺入穴位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记载:“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本法具有温经散邪,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痈肿等症的治疗。单纯疱疹初起者可将局部消毒后,将火针在火上烧红,快速浅刺,刺入约2~5mm深,放出疱液。其具有疏散经气、消肿排毒的功效。
2.耳尖刺血 耳尖刺血疗法符合我国古代“刺络放血”的基本理论,方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耳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张景岳明确指出:“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耳尖刺血使邪有出路,邪热外泻,通过泄热祛邪、化瘀通络、开窍启闭、解毒、镇痛等途径,从而祛除邪气,恢复正气,获得良效。现代医学认为,耳尖所在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作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运用耳尖刺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属实热之证、血瘀、邪实、热盛等所致的许多疾病均可采用耳尖刺血疗法进行治疗和辅助治疗。单纯疱疹初起者取两侧耳尖,常规消毒后,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刺入约1~2mm深,随即将针快速退出,挤出鲜血5~6滴,具有泄热、解毒的功效。
3.水疱未破时,可用青黛散或如意金黄散水调涂于皮损处。
4.水疱破溃后,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黄连煎汤湿敷患处。
七、预防调护
1.饮食应清淡,忌辛辣、肥甘之品。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发作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八、临证心得
1.在临床中发现,发于后背、臀部、下肢的单纯疱疹发病率逐年上升,此型单纯疱疹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25~40岁之间的成年人,皮疹特点为在红肿的基础上,发生细小的水疱,数量较少,愈后有色素沉着。发病前多无发热,常有疲劳等诱因,并伴有神经痛的症状,这是单纯疱疹Ⅱ型病毒引起的复发型单纯疱疹。此型患者因为常年复发,多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多在疲劳后复发,说明本身有本虚标实的症候特点,故在组方用药上,一方面应注意调节情志,可予柴胡、香附、合欢花、首乌藤等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扶正祛邪,可予炒白术、扁豆、山药健脾化湿,太子参、黄芪益气健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有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故可用黄芪振奋人体免疫力,达到托毒外出的功效。
2.女性的单纯疱疹应注意与月经的关系。若单纯疱疹发于经前,多有肝郁气滞化火,同时气滞血瘀的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时应注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解毒,可适当选用柴胡、香附、枳壳、桃仁、红花等。若单纯疱疹发于经期后,多有气血亏虚的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时,可适当选用养血益气之品,例如黄芪、当归、鸡血藤、太子参、菟丝子等。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窦某某。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6年10月。
职业:外企职员。
初诊日期:2014年3月24日。
主诉:臀部反复起疱疹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臀部起数个水疱伴疼痛,服用“阿昔洛韦分散片”一周后水疱逐渐干涸结痂脱落,5年来臀部疱疹反复发作,发作频率大概一月一次,每次发作都服用“阿昔洛韦分散片”。
现症:患者现处于单纯疱疹发作期,左侧臀部见5个小水疱,簇集成群,水疱部位灼热疼痛,正处于月经周期的第9天,伴有口干、尿频、乏力,大便偏稀,舌尖红,苔薄,脉沉数。
诊断:热疮(单纯疱疹)。
中医证型:气虚邪犯,湿热下注。
治法:益气扶正,清热解毒利湿。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1小时温服。
复诊:二诊(4月1日)
患者诉疱疹已结痂,皮损处仍有灼热感,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欠佳,多梦,大便时干时稀,舌尖红,苔薄,脉细数。
三诊(4月15日)
患者诉乏力、口干等症状好转,睡眠改善,正值月经第一天,上方去黄芩,加当归15g。
四诊(5月4日)
患者诉口干、乏力等症状大为减轻,大便成形,单纯疱疹未复发。
分析:患者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单纯疱疹发于月经后,部位为臀部,伴随症状有口干、尿频、乏力,大便偏稀,舌尖红,综合患者发病的时间、部位、伴随症状和舌象,患者证属气血不足,湿热下注,本虚标实。故应标本兼顾,治以清热利湿,益气扶正法。方中黄芪、生白术健脾益气,振奋阳气以祛邪外出,扁豆、茯苓健脾化湿,板蓝根、玄参、大青叶、连翘解毒,牛膝、通草、桑枝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二诊时患者疱疹已结痂,但皮损处仍有灼热感,大便干稀不调、多梦,结合舌脉,判断患者证型为肝脾不调,气血不足,余毒未消,故治以调肝理脾、清化湿热,方中黄芩、黄柏、连翘解毒除湿,生白术、薏苡仁、山药、莲子心健脾化湿,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柴胡、龙骨、牡蛎、莲子心疏肝、清肝、安神。三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考虑正值经期,去凉性药黄芩,加当归养血扶正。四诊时距初诊已一月有余,患者单纯疱疹未复发。随访3月,患者未复发单纯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