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五官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听神经瘤

【临床与病理】

临床:本病好发于中年人,青少年很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的症状。首发或最常见的症状是患侧听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如肿瘤较大压迫第四脑室,从而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形成颅内压增高者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病理:听神经瘤在脑神经肿瘤中最为常见,也是成人中常见的颅后窝肿瘤。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少数起源于耳蜗神经,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听神经瘤为良性的脑外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常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内,瘤灶具有完整的包膜。肿瘤的血供可以不同,有的较丰富有的则不太丰富,瘤灶长大后可退行性变或脂肪性变,甚或形成囊变,偶可发生肿瘤内出血。内耳道多有扩大改变。病变多为单侧性,偶可累及两侧,有的尚可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脑膜瘤并发。

【CT与MR】

CT:肿瘤位于以内耳道为中心的脑桥小脑角区,岩骨的后缘。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为半月形。瘤灶的密度多与脑实质密度相近,也可呈低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CT增强扫描瘤灶多数强化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多数瘤体与岩骨相交呈锐角,少数为钝角,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瘤灶周围水肿较轻,瘤体大时可压迫脑干及小脑,使其变形移位,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两侧脑室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大表现。多数病例可见内耳道呈喇叭状扩大,部分病例可见邻近岩骨骨质压迫吸收或破坏征象。

MR:MR显示内听道扩大或岩骨骨质的吸收或破坏不如CT敏感和明确。但在显示局限于内听道内小的瘤灶及发现等密度的病灶优于CT。瘤灶在T1WI上多呈低信号,在T2WI上多高信号影,瘤灶内囊变区在T1WI上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则为高信号。瘤灶内如伴有出血,瘤灶信号混杂。增强扫描瘤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

病例1 听神经瘤 女性,42岁,右耳耳鸣逐渐加重1个月余,听力下降3个月(图1-2-2-1)

图1-2-2-1 1、2. CT平扫软组织窗横断位;3、4. CT增强软组织窗横断位;5、6. T1WI横断位;7~10. T2WI横断位、冠状位

病例2 听神经瘤 男性,39岁,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图1-2-2-2)

图1-2-2-2 1~6. CT骨窗横断位、冠状位;7~9. T1WI横断位;10~12. T2WI压水横断位;13~15. T2WI横断位;16~18. T1WI矢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