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脑胶质瘤临床流行病学概述

一、国外胶质瘤流行病学概述

近年来CT和MR等影像学的发展、进步和普及使得脑胶质瘤的检出率大幅提高,为脑胶质瘤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脑胶质瘤发病率有更高的趋势,原因可能与工业化导致的污染水平有关。有调查表明,脑胶质瘤发病率与人种有一定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种人或亚洲人口,该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脑胶质瘤发病率可能受社会经济差异和未知的地域性差异影响。胶质瘤的预后较差,目前除了毛细胞样星形细胞瘤、神经胶质细胞瘤等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以外,其他类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很不理想,如胶质母细胞瘤5年的生存率不到3%。另外有些报道表明某些职业、环境致癌物质和饮食等因素可能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发病率相关。目前唯一明确与脑肿瘤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的因素是X线的放疗,这一相关性在儿童身上更为明显,过度的X线放疗能够明显增高患脑胶质瘤的风险。

脑胶质瘤发病率与年龄有关,调查显示高年龄的胶质瘤发病率较高,其中发达工业国家的胶质瘤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度最高。而胶质瘤发病率与性别也有一定相关度,北美、西欧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男性发病率每年约为6~11/10万例原发性颅内肿瘤(包括脑膜瘤),而女性为4~11/10万例(图1-1)。同样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国家发病率也不同,如欧洲各国发病率也存在差异(图1-2)。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脑胶质瘤流行病学调查相对不完善。脑肿瘤发生易感性的种族差异不能排除。在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神经系统肿瘤的死亡率(所有组织学类型包括脑膜瘤)男性大约每年4~7/10万例,女性为3~5/10万例(图1-1)。

图1-1 全球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年龄段,每十万人/年)

绘制依据为世界标准化人口(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从图中可见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图1-2 欧洲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十万人/年)(1995)

绘制依据为欧洲标准化人口(European Standard Population);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1999年发布

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大致类似。大多数地区发病率仍旧与死亡率持平。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比率的变化通常能够反映出疾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图1-1,图1-2)。

美国大约每年有13000人死于脑肿瘤,同时有18000例新确诊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和神经系统肿瘤。在1998~2002年间,美国成年人(20岁以上)的平均发病率为9/10万(人/年),最低发病率为弗吉尼亚州的7.3/10万(人/年),最高发病率为缅因州和爱达荷州的10.5/10万(人/年)。表1-1显示的是不同组织类型胶质瘤的男性和女性的个人发病率以及确诊时的平均年龄。Ⅳ级胶质瘤即胶质母细胞瘤确诊时的平均年龄最大。所有类型的胶质瘤在男性中更为常见,这一性别差异在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中非常小。因为不同胶质瘤发病类型的不同年龄分布以及整体发病率由大多数常见胶质瘤组织类型决定,恶性胶质母细胞瘤还不足以代表20岁以下人群的胶质瘤发病率。

表1-1 性别、年龄因素相关的成年人胶质瘤平均发病率(1998~2002)以及确诊平均年龄

发病率为每十万分之一(1/10万),年龄数据源自美国2000年19岁成年标准。

脑胶质瘤发病率在人种族间也有区别,高加索人比亚洲和非洲人更易患病,在儿童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根据美国军队病理研究所(Armed Force Institute of Pathology,AFIP)1971~1985年的8947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种族分析,发现白种人胶质瘤发生率是黑人的2倍。白种人胶质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率是非裔美国人的3.5倍。同样,美国脑肿瘤登记库(The 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CBTRUS)的数据显示,白种人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胶质瘤以及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率是黑人的2倍,而脑膜瘤、淋巴瘤和鞍区肿瘤(垂体瘤和颅咽管瘤)在种族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

在欧洲西部、北美和澳洲神经系统肿瘤(所有组织学类型,包括脑膜瘤)死亡率大约是男性每年4~7/10万,女性每年3~5/10万,胶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少于3%。由澳大利亚肿瘤注册库的数据所做的1978~1992年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对于各个年龄组中各种组织学类型胶质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没有任何提高。其中15~49岁年龄组的胶质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不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欧洲各国中,1982年以后诊断的儿童胶质细胞肿瘤的生存率较1981年以前诊断的生存率有提高的趋势。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胶质瘤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而胶质瘤的死亡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尽管针对肿瘤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治疗技术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发展,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恶性神经胶质瘤的长期存活率仍然非常低。其中恶性复发性胶质瘤在所有恶性胶质瘤中约占十分之一,恶性胶质瘤具有高侵袭性、高浸润性、多重耐药性、抗辐射性以及血脑屏障的保护使得胶质瘤的治疗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治疗效果一直难以得到提高。调查显示与成年人脑胶质瘤生存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生长位置(前额叶、小脑、多个脑叶),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不富裕的人生存率较低)等。这表明经济条件与胶质瘤的生存可能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与经济条件限制了复查、回访,同时经济条件差致使没有尽早手术,经济落后的地区没有充分的卫生条件等有一定关系。

相对生存率数据统计显示,一些特定脑胶质瘤类型的预后不尽如人意,对胶质瘤而言,对于已经超过预后生存时间的患者来说,他们更有希望有一个更长的生存时间。例如,脑胶质瘤生存期已经超过5年的患者,大约有70.4%其预后生存时间超过10年(表1-2)。而一般恶性脑胶质瘤患者10年生存率大概只有3%。

表1-2 1985~2005年美国国家癌症登记库22974例脑肿瘤患者生存分别超过2年和5年后,生存时间超出10年的预后生存时间的概率

注:CI(Confidence interval,样本置信区间)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脑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脑胶质瘤是预后较差的肿瘤,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明确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实验研究显示原发性脑胶质瘤的发病和其他肿瘤疾病一样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如饮食、吸烟与饮酒、电磁场、电离辐射、家族聚集性及遗传、脑外伤、职业暴露和环境致癌物、手机辐射、社会经济地位及教育水平等。目前世界各国对胶质瘤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滞后,而我国对脑胶质瘤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内胶质瘤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国内胶质瘤流行病学概述

我国脑胶质瘤发病率的研究起步较晚,根据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告,脑肿瘤发病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2.25%,中国人口标准化发病率为4.11/10万人口,4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75~7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22.70/10万人口,同时儿童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最高,其死亡率为儿童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有研究人员以流行病学及统计学方法计算2004~2005年的全国脑肿瘤死亡率,分别与中国前两次(1973~1975年及1990~1992年)的脑肿瘤死亡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脑肿瘤的死亡率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及地域均有一定的差异性。

2004~2005年全国脑肿瘤患者死亡总数为4463例,死亡率为3.13/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193841例)的2.30%,而根据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告,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占2.4%。数据显示脑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年龄因素对脑胶质瘤发病率的影响进行调查后发现,年龄与脑肿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脑肿瘤的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小于40岁的脑肿瘤死亡率较低,而40岁组、50岁组以及75岁组的脑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00/10万以上、5.00/10万和16.99/10万,通过这些数据显示年龄越大,脑肿瘤的死亡率越高。

针对性别对脑肿瘤发病率的影响目前存在不同结论,我国多家医院联合对22 547例脑肿瘤病人的统计结果显示:男性脑肿瘤患病率稍高于女性,二者之比为1.89:1,在垂体瘤、脑膜瘤等脑肿瘤的发病率中,女性较高,这一结果与目前针对垂体瘤脑膜瘤的病因研究相吻合,研究显示脑膜瘤的发病与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密切相关,患有宫颈癌是其高危因素,同时也有报道发现脑膜瘤与在女性多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有一定关联性。

虽然国外大宗调查显示性别可能是胶质瘤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最终并没有非常确切的证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的重点大多在基因、病毒等方面展开,针对性别和年龄与胶质瘤的关系研究多数是一个大型综合调查中的一部分。

研究脑肿瘤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摄入程度与脑肿瘤发病率的联系发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纤维素和胡萝卜素与脑肿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其中以胆固醇和胡萝卜素最具保护意义,胆固醇、胡萝卜素与脑肿瘤的发生风险成反比关系,说明二者可能降低脑肿瘤发病率。同时研究发现N-亚硝基化合物和吸烟是脑肿瘤的危险因素,二者摄入量与脑肿瘤发病的危险度成正比。有研究显示,孕期女子过多食用含N-亚硝基化物的猪肉和熏肉可能增加新生儿患胶质瘤的风险。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健康饮食对于降低胶质瘤的发病率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需多食用水果、蔬菜及豆类等植物;减少肉类食用量并低盐、低脂饮食,同时减少N-亚硝基化物的摄入,科学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预防脑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世界各地区脑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存在上升的趋势。根据GLOBOCAN2002所收集的全球部分国家与地区的脑肿瘤死亡率数据,欧洲和北美地区国家的脑肿瘤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国家脑肿瘤世标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男性在4.0/10万以上,女性在3.0/10万以上,而非洲国家和地区脑肿瘤死亡水平较低,大部分国家的世标率在0.2/10万以下,在非洲某些国家如坦桑尼亚女性脑肿瘤死亡水平甚至为0。中国2002年的脑肿瘤死亡率男性约为2.6/10万,女性约2.0/10万,前者与世界男性死亡率相近(2.8/10万),后者与世界男性及女性的总体死亡估计值大致相近。我国2004~2005年及2012年的全国男性及女性总死亡率数据均显示,男性的脑肿瘤死亡率稍高于女性,这一数据与世界范围的大部分国家的统计结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