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hypokalemia)。一般情况下,血清钾降低反映机体钾的缺失,粗略估计血钾每降低1mmol/L提示总体钾减少100~200mmol,但当血液浓缩或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增多时,血钾浓度往往不能反映机体总钾量。
【病因和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按总体钾有无缺乏分为两种类型:无钾缺乏的低钾血症和钾缺乏的低钾血症。
(一)无钾缺乏的低钾血症
无钾缺乏的低钾血症是指总体钾无减少,因体内钾分布异常,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过多所引起的低钾血症。主要见于:①碱中毒: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均可促使细胞外钾入细胞内;②低钾血症型周期麻痹: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征是肌肉松弛或麻痹呈周期性发作,同时血钾降低,尿钾排出亦减少;③大量注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增加Na+、K+、ATP酶活性,促进钾进入细胞内;④β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⑤其他:注射大量葡萄糖、急性白血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治疗巨细胞性贫血以及长期低体温时,均可促使钾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液。
(二)钾缺乏的低钾血症
系指血清钾浓度降低,同时体内总钾量亦减少。主要见于:①钾摄入不足。②钾经胃肠道丢失过多:消化液含钾量高出血钾含量1~5倍,大量消化液丧失如呕吐、腹泻、胃肠液引流等是引起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③经肾排钾过多:使用排钾或渗透性利尿剂(噻嗪类、呋塞米、甘露醇等);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患有某些肾上腺皮质的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和Bartter综合征等)均可使远端肾小管的排泄增多;某些肾脏本身的病变亦引起排钾过多(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间质病变、肾小管酸中毒Ⅰ~Ⅲ型等)。④其他:短期大量出汗可经汗液丢失钾导致血钾降低。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取决于低钾的程度、低钾发生的速度和机体的伴随状况。如缺钾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即使失钾量不大,临床表现也可以较明显;若是慢性失钾导致的低钾血症,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而体内缺钾同时伴有缺钠时,低血钾的某些症状可被掩盖。血钾低于3mmol/L,临床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心脏和肾脏三个方面的症状。①神经肌肉方面:表现为兴奋性降低、肌无力或弛缓性麻痹,其程度与缺钾的程度相关,一般血钾﹤3.0mmol/L,出现肌无力;﹤2.5mmol/L出现软瘫,以下肢肌肉最常见,重者累及躯干甚至膈肌、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窒息或死亡。平滑肌受累则出现腹胀、便秘和排尿困难,重者出现膀胱尿潴留和肠麻痹。横纹肌融解亦是低钾血症的严重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甚至昏迷。②心脏:低血钾时,心肌兴奋性增强,心率增快,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多见,重者发生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慢性缺钾可引起心肌纤维变性甚至局灶坏死,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心脏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和血压下降。心电图改变包括:出现U波,高度可超过1mm,常高于同导联的T波高度;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心律失常。③泌尿系统:缺钾可导致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出现多尿、夜尿和低比重尿。另外,肾小管泌H+和重吸收HCO3-增多,Cl-的重吸收减少,出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和反常性酸性尿。
(二)诊断
本病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又容易被原发疾病掩盖,其诊断主要依靠:①有导致低钾血症的病因;②存在低血钾的临床表现;③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④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对原因不明的低钾血症,应进一步辨明原因,测定尿排出量有助于病因的诊断,若尿钾﹤1mmol/L,提示缺钾为非肾性的原因所致。另外,通过检测血pH、血压水平、血醛固酮水平以及血肾素活性等指标,并结合病史可作出病因诊断。
【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①去除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②补充钾剂,纠正低钾血症。
(二)治疗方案
轻度缺钾,宜鼓励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果汁、牛奶、香蕉和青菜等。若仍不能纠正低钾,可口服氯化钾,每天剂量为3~4mmol/kg(0.2~0.3g/kg),分次口服,为减少氯化钾对胃肠道的刺激,宜将其加入果汁或牛奶中饭后口服;对钾缺乏伴有代谢性酸中度或不伴低氯血症时,可口服枸橼酸钾,其用法同氯化钾,且对胃肠道的刺激小,但其含钾量约为氯化钾的70%。
重症或继续大量失钾者,尤其是不能口服补钾者,需静脉补钾。临床上当血钾﹤2mmol/L,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肌肉麻痹或呼吸肌受累时均为静脉补钾的绝对指征。一般采用10%氯化钾溶液,每天总量4~6mmol/kg(0.3~0.45g/k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滴注,钾浓度一般﹤40mmol/L(不超过0.3%);对于伴有酸中度或不伴氯缺乏的低钾血症患者,可采用谷氨酸钾溶液静滴,不宜采用氯化钾溶液。
二、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hyperkalemia)。临床上高钾血症的出现常常合并肾功能不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钾摄入过多
短时间内口服大量钾盐或注射大量含钾制剂(如青霉素钾盐:每1000万U含钾17mol)、大量输入库存血(储存超过2周后血钾升高5倍)均可引起血钾暂时性升高,若肾功能正常,则能将其很快地排出,不会造成严重损害;若肾功能不全排钾障碍,则可发生高钾血症。
(二)肾排钾功能障碍
是引起高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见于:①肾功能不全:快性肾功能不全较慢性者更易出现高血钾,因为前者除少尿排钾减少外,酸中度、高分解代谢和肾缺血均能抑制Na+-K+-ATP酶泵功能,都是造成高血钾的因素;②外周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若脱水、休克等,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远端肾小管流速降低而导致肾排钾减少;③肾素-醛固酮系统受累:见于Ⅳ型肾小管酸中度、Addison病、21-羟化酶缺乏、皮质酮甲基氧化酶缺乏、双侧肾上腺切除、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和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④药物:保钾利尿剂能阻止远端肾小管排K+,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导致醛固酮减少,非类固醇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和肝素及类似成分可抑制肾素分泌而导致低醛固酮血症和高血钾。
(三)细胞内钾外移
酸中度、大量迅速的细胞破裂(急性大量溶血、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胰岛素缺乏、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以及肿瘤化疗时等)和某些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精氨酸和琥珀酸胆碱)均可引起细胞内钾外移,血钾升高。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外,高钾血症的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和心脏的症状。①神经肌肉:表现为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感觉异常、麻木、四肢肌无力、酸痛、肌腱反射消失,弛缓性瘫痪等,但脑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呼吸肌常不受累。高钾可促使乙酰胆碱释放,引起口唇麻木、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和腹痛。②心脏:高血钾对心肌有抑制作用,使心律缓慢、心音减弱,早期血压可偏高,晚期常降低。心律失常有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扑或室颤,甚至心脏停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T波高尖、对称和基底部窄;P波及R波振幅降低、间期延长;S-T段下移以及心律失常。
(二)诊断
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酷似低钾血症,难于单凭临床症状作出诊断。诊断主要依据有:①有引起高血钾的病因;②存在高血钾的临床表现;③血清钾浓度﹥5.5mmol/L;④典型心电图改变,其变化常先于神经肌肉症状,是评估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①迅速纠正高钾血症,防止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②消除和控制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
(二)治疗方案
立即停止一切钾的摄入,寻找导致高钾血症的原因并予以摒除。血清钾浓度﹥6mmol/L就需要治疗,若﹥6.5mmol/L时即应高度重视。
1.降低血钾
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①静脉滴注25%~50%葡萄糖溶液和胰岛素(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使在合成糖原时将钾离子带入细胞内,必要时每3~4小时注射一次。糖尿患者则单独使用胰岛素;②5%碳酸氢钠3~5ml/kg加等量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通过纠正酸中毒促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但肾功能受损者慎用,以防高钠血症和细胞外液负荷过重,宜用乳酸钠替代。
促进钾离子排出体外:上述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的方法虽然能暂时使血钾降低,但体内总钾量并未减少,所以,仅为临时应急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促进多余的钾排出体外,常用方法有:①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②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③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上述治疗无效,血钾﹥6.5mmol/L时,透析治疗是促进钾排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
2.拮抗高血钾的心肌毒性作用
主要是防治心律失常。
(1)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0.5ml/kg,必要时可重复。钙剂虽然不能改变血钾的浓度,但可以直接拮抗高血钾对心肌细胞极化状况的影响。使用葡萄糖酸钙时宜防止高血钙的发生,正在接受洋地黄治疗者更应慎重,宜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2)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3~5ml/kg,或11.2%的乳酸钠,一方面Na+可拮抗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另外,碱性液体使细胞外液变成碱性,能促进K+进入细胞内而降低血钾浓度。
(曹艳 张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