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DC在行动:援非抗疫工作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援塞移动实验室埃博拉病毒检测工作

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后,当地实验室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病例的及早发现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为迅速加强当地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令,在塞拉利昂快速部署了中国疾控中心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2014年9月26日,中国派驻塞拉利昂的移动实验室
2014年9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派出第一批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检测队与军科院、医科院等兄弟单位人员一起赴塞拉利昂执行埃博拉病毒检测任务。工作队出发前,中国疾控中心王宇主任接受媒体专访时特别强调,中国和西非国家交流非常广泛,通过全球的交流,远在万里之遥的西非国家就像我们的邻国一样,传染病没有国界,我们要积极帮助西非国家应对疫情。
1.改造基础平台
入塞后第一个任务,也是首要的任务是将中塞友好医院尽快改建成一个集检测、实验、留观、临床救治为一体的专科传染病医院,这也是顺利投入抗击埃博拉的前提条件。入塞当天,全体人员即赶赴中塞友好医院,实地勘察医院现状,第一时间绘制医院改造平面设计图。同时,积极协调我驻塞大使馆、当地中资机构和医院留守机构,雇佣当地劳工,迅速投入工程改造、物资入库清理,仅一周时间就建成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工作区,改造完成实验准备间、未检测样本中转过夜保存间、PCR检测实验间、污染物消毒间、工作区设施监控室、器材储存库等六个功能配套设施,区域配套完善、紧密衔接,为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投入作业奠定了基础。
2014年9月16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在机场整装待发
2014年9月17日,我驻塞大使馆赵彦博大使与塞外交部、交通部、卫生部等政府官员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
9月的塞拉利昂,是一年之中最为多雨的季节,每年平均近5000毫米的降水差不多要在短短几十天悉数降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曹玉玺、张晓光两位专家,跟随奉命出征的赴塞实验室检测队正赶上这个季节。抵达后第二天,当运送物资的专机抵达机场时,降雨不期而至。一开始只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没有阻挡前来迎接物资的欢迎队伍的热情。当人群逐渐散去,如注的暴雨倾泻而下,使劲的砸在刚刚运抵的物资上,外面的塑料薄膜被雨水逐步渗透,纸质包装和里面的物资也被雨水入侵,一下子陷入了危险境地。这些精心准备的每一件物资,可都是队伍的弹药粮草,没有了物资,就如同无米之炊,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一桌丰盛的佳肴。最大限度地抢救物资,成了摆在赴塞实验室检测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2014年9月18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一起讨论实验室布局
2014年9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高福副主任向美国疾控专家介绍实验室改造方案
没有任何动员,曹玉玺、张晓光两位专家,在检测队钱军队长的带领下,与检测队其他同志一道,顾不上长途飞行的疲劳,立刻卷起袖子,冒着大雨投入到物资抢救中。包装散了,将散落的物资一件一件的捡起归拢;仪器包装破了,赶快找来了塑料布重新盖严。此时的他们,早已没有了平时专家的斯文,完全成了一个搬运工,脏活、累活,有什么干什么,一件都不拒绝和推脱。汗水和着雨水,淌在他们脸上,渗透进了他们的衣服、钻进了他们的雨靴,每一步仿佛都是蹚在水中。累了,就地蹲一会儿;时差没倒过来,困了,在旁边靠一会儿,打一个小盹。终于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在肆掠的暴雨中,绝大多数物资和贵重仪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可他们来不及休息,很快又投入到实验室改造和检测准备工作中。没有当过建筑师的张晓光当起了实验室改造的监工,指挥当地的塞拉利昂工人搬运建材和仪器,组织中国建筑工人讨论施工方案,落实每一个细节,根本没有顾忌到这些人中有人曾经接触过埃博拉病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者。用张晓光的话说,实验室改造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不亲力亲为,一时疏忽给操作人员带来感染,他会良心不安,他必须坚守住这一道最为重要的防线。
2014年9月23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在实验室开展准备工作
2014年9月19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卸载大型仪器
2014年9月23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在调试仪器
2014年9月27日,疾控专家到南非LAKKA实验室取回了中国第一份埃博拉阳性对照标本
2.规范技术操作
赴塞拉利昂检测4级烈性病原体,既是上战场也是上考场。为从南非LAKKA实验室取中国第一份阳性RNA对照样本,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曹玉玺更是冒着风险,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临走之前,问他心里是否有害怕时,他淡淡地笑道,这是我的职责,再危险也得去。从开始检测病毒样本、接受疑似病患起,检测队就不断总结经验、论证流程优劣,抓住每一个环节想方设法提高效能。在实践探索中,检测队坚持从源头上加强与塞卫生部的沟通,规范采样数据和送样程序,建议塞方采纳我专家提出的送检样本施行ID采集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从分工上细化任务,设置接样、验单、灭活、RNA提取、PCR检测、判别上报等6个单元;从程序上明确各单元间逻辑关系,衔接为上、中、下游;从技术上优化工艺,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验证确定主检试剂。通过双批次、主副班、并行单元等措施,提高样本识别速度、降低操作难度、合理分担工作强度、推进工作进度、规范工作精度、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2014年9月28日,中国赴塞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正式接受样品并开展检测。这对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张晓光和曹玉玺两位专家在内的所有检测队员来说,都是一个光荣而又忐忑的时刻。虽然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各项技术要领也经过反复的演练;但要真枪实弹的开展工作,面对从未接触、又具高度风险的埃博拉样品,他们要战胜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有形难题,更要克服精神上的无形压力。检测前一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曹玉玺和张晓光两位专家和战友们一起,顾不上吃晚饭,一直在实验室检查设备状态、查看物资准备、梳理操作细节,直到晚上九点多确认一切正常后才回到驻地。根据安排,他们作为第二组,定于28日下午进行检测实验,他们根本不顾连日的疲劳,一大早就赶到了中塞友好医院临时实验室,有条不紊的做起了准备工作。下午四时左右,当第二批样品送达时,他们早已按要求穿戴好了防护服,守候在生物安全三级检测车核心区。当接样队友将样品通过传递窗口送进来时,他们小心地接过样品,依次完成样品包装检查、送样信息核对、包装拆开、样品取出、水浴灭活、RNA提取等规定动作。虽然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开展实验,但他们仿佛在自己平时的实验室工作一样,一切操作都显得那么娴熟,配合得那么默契。在核心区长达近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尽管厚重的防护服使得操作和行走十分不方便,但他们还是近乎完美的实施了每一个实验步骤,顺利完成了样品的灭活处理和RNA提取,为后续PCR检测取得良好结果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此时,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积满了他们的手套。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毕竟,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亲密接触埃博拉真实样品。他们迈出的埃博拉检测的第一步,是中国疾控中心在埃博拉病毒检测方面的一大步;更是我国赴外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尝试和实践的一大步。
2014年9月28日,两位检测队专家顺利完成首日埃博拉样品前处理工作
2014年11月23日,队员完成检测工作后走下移动实验室
2014年12月29日,检测队队员在现场取样
3.多方沟通协调
第一次跨洲际卫生援助,独立自主完成检测工作,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难题。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塞拉利昂卫生部等国际同行及专家广泛交流,及时了解掌握疫情形势、最新进展、防控措施等,合理提出我方意见建议,实现了信息共享、经验互鉴、共同提高;与我大使馆、中塞友好医院塞方负责人沟通,及时反馈遇到的实际问题、安全隐患、规范管理等事宜,第一时间保证实验用水、用电、用油、工作区安保事宜;与驻塞中资机构、华人供应商,协调解决运力保障、物资保障、日常蔬果保障等;与宾馆协调解决饮食保障、住宿保障等工作。同时,还要做好与后方、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保证各方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同步。
我卫生防疫专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到驻塞的南非实验室、美国疾控中心实验室实地调研;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南非实验室、美国疾控中心专家到我驻地现场指导。通过不断摸索,细化任务分工,优化接样流程,规范数据识别,提高灭活时效,我队检测能力不断提升,我们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事实证明,大国角力靠实力,疫情防控靠实干,赢得地位靠实绩,中国专家通过艰辛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和专家同行的尊重认可,也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队伍初步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我国国际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4年10月6日,检测队队员和美方专家交流
2014年9月19日,移动实验室检测队队员和美国疾控中心专家讨论实验室改造方案
2014年9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司冯勇与中国疾控中心倪大新讨论回顾一天的工作
4.对外宣传报道
为了扩大我国卫生专家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与知名度,在国际公共卫生舞台上传递中国的声音,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多次参加塞政府组织召开的疫情通报会,通报移动实验室工作进展情况。我国专家两次受邀参加了当地媒体记者招待会,并先后到美国、南非、英国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塞当地主流媒体、美华尔街日报记者、美英南非等国专家亲临实验室驻地采访交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各大新闻媒体刊播新闻,百度、搜狐、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收到极高的关注度。
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前方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2014年10月9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在西非疫区,中国是唯一既提供实验室又设立留观中心的国家,中国专家的到来不仅在技术上、能力上支持相关国家抗击疫情,还在心理上、经验上对非洲朋友提供支持。疾病无国界,患难见真情。中国的援助、中国检测队的存在体现了中非友谊”。
此外,检测队还主动承担起健康教育工作,先后为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工地工人、援塞医疗队队员等讲授埃博拉防控知识,及时消除了恐慌情绪。
5.圆满完成任务
2014年10月31日,中国疾控中心驻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埃博拉病毒样本106例,单日检测量突破百例,在各国驻塞实验室中,中国实验室当日检测量居首位,中国实验室只用了34天实现美国、加拿大和南非实验室同等任务量,花费时间仅为其一半。我实验室能力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埃博拉病毒检测大国中的一员。截至2015年3月19日,我移动实验室完成检测样本4921例,据塞拉利昂卫生部门反馈报告,中国移动实验室公布的检测结果无一差错,准确率达100%。
中国疾控中心先后派出3批队员参与移动实验室检测工作,期间投稿SCI文章2篇,出版书籍1本。评估的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食药总局的批准文号。短短半年时间,我卫生防疫专家在埃博拉实毒、实操、实兵的考验场完成了“鲤鱼跳龙门”式的成长。全体队员以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经受住国际舆论、重大疫情、艰苦环境的严峻考验,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个辉煌战果。
2014年10月10日,高福副主任在塞拉利昂Voice of Democracy Icon电台接受采访
2014年9月17日,高福副主任在飞机上为机组人员讲授埃博拉防控知识
2014年11月14日,高福副主任和张流波研究员对北京城建集团项目部开展防疫和消毒现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