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盒子里的知识不可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按照医嘱用药

这一条公民健康素养的全文是:“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因标题字数有限,只取了后半部分。
“生病后要及时就诊”,应是人们的共识,大部分人是不会有疑问的。因为太多的经验教训,使人知道生病后不去就医,不及时就医的危害。这往往会使小病拖成大病,早期贻误到晚期。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不及时,或想找些偏方、秘方或保健品来治病,或变相的迷信神医。不过总的来说,生病就医,不讳疾忌医,至少在认识上,在当今社会不是大的问题。(尽管有某种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问题)
病人的依从性是个问题
这一条的后半部分“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的问题要大一些。用专业的术语说,叫:依从性好。说起来较简单,做起来要难一些,特别是一些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本来嘛,就诊后,配合医生治疗,按医嘱用药,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不然,看医生干嘛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某医院曾对该院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依从性做了调查,在156个病例中60岁以上者有108例,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有过不按医嘱及时、按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高达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由此看来不按医嘱用药的情况非常突出。国内外都有专门对药物依从性的调查和研究。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有的人嫌药物的疗效来得慢,自行加大剂量服用,希望病好得快些。这很危险,疾病有自己的规律,有些病是“来时如山倒,去时如抽丝”,而加大药量,可能增大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中毒。应该相信医生,医嘱的剂量是最佳剂量。
有的人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总是说“是药三分毒”。尽量减少用药剂量,甚至减少至一半,这也是不对的。药物达不到一定的剂量(阈值),就不能产生作用。药物在体内还有个代谢消除的过程,即可随时间过去而药量有减少(半衰期),规定的剂量可能维持到下次服药时,仍能有一定的药量。药量减少就不能保证药物的持续作用。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出“药永远服用最小剂量”的流行文章,这是很容易误导读者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自行加药,有的人自行减药,甚至自行停药,或者忘了服药。以为可以使病好得快,或减少副反应等。其实,药物与药物之间有一些相互作用,有的1+1大于2(协同作用),有的1+1小于2(拮抗作用),有的可减少药物的排除,也有相反的作用的时候。不懂医学的普通病人,很难把握好。
有人可能会轻信某些保健品广告的夸大宣传,改用那些号称“比药物更好的东东”。其实那些保健品广告纯是以销售为目的,不会为病人负责,或者说只是看上了患者的钱包。生活中如果糖尿病患者擅自停了药,改用保健品来代替,这样出了大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
药物的依从性不好,是各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在发达国家同样也是个常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有很多文件都谈到了这个依从性问题。而在我国,因民众的公共健康素养不高,可能还要更突出一些。
为提高依从性,医师、药师、医药卫生部门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作为患者也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