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西医治疗方案
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原则包括病因治疗、预防为主、全程治疗、防治并发症等4个方面。治疗原则包括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维持有效血容量、保持有效脑灌注、控制颅内压、预防脑水肿等。
1.病因治疗
在患者就诊后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如发现破裂动脉瘤,根据情况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这样可显著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其次,应尽可能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有反复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脑池或脑室内持续引流、腰椎穿刺置管持续引流。
2.药物治疗
钙拮抗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具有防止脑动脉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和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在各种钙拮抗药中,目前临床推荐的主要是尼莫地平。2007年循证医学中心的荟萃分析显示,尼莫地平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能显著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缺血,使脑血管痉挛所致的死亡和致残相对危险度均明显下降。《尤曼斯神经外科》明确指出,尼莫地平疗程为21天,建议尼莫地平静脉滴注14天后,改为口服序贯治疗。
罂粟碱亦是一种血管扩张药,局部应用可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痉挛动脉;蛋白激酶抑制药法舒地尔亦可抑制平滑肌收缩;氧自由基清除剂及过氧化抑制药阻断氧自由基的堆积过程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过程;内皮素合成抑制药和一氧化碳合成促进剂维持血管舒缩功能等。综上所述,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即刻予以以上相关药物治疗,可以舒张动脉血管,尤其是远端小动脉,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微循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仅临时予以一次治疗对改善临床预后作用不大,持续予以药物治疗对迟发型脑缺血及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值得期待。
3.血流动力学治疗
升高血压、扩容、血液稀释。手术后血压调控非常重要,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改变,从而诱发脑血管痉挛,故术后应严密观察和控制血压;维持高容量及高血液稀释,通过静脉输液降低患者红细胞压积和血液黏度,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供氧。
4.血管内治疗
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动脉内血管扩张药物直接注入,此两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技术的并发症与操作有关,包括造成急性动脉夹层、动脉瘤夹移位等。一般只适用于颅内大动脉的局限性痉挛。
(二)中医治疗方案
1.分证论治
(1)风寒头痛
主症:
头痛连及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遇冷风则疼痛加剧,舌质暗,苔薄白,脉紧或浮紧。
病机:
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上行巅顶,风寒外袭,邪客太阳经脉,循经上犯,故头痛连及项背;若沿孙络窜留于少阳,则产生偏侧头痛;风寒伏留经筋,卫阳被伤,故恶风寒;寒为阴邪,故得温则减,遇冷风则疼痛加剧;舌质暗,苔薄白,脉紧或浮紧,为风寒外袭,寒凝血涩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1)常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川芎、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细辛、当归、赤芍、薄荷、甘草、清茶。
2)方解:
川芎味辛,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止痛之要药,羌活辛温疏风散寒,治太阳经头痛及项背不舒,两药共用为君;白芷、细辛、荆芥、防风辛温升散上行,疏风散寒止痛,治头面部诸风百疾,用以为臣;薄荷辛凉、轻扬升浮,可清利头目,当归、赤芍祛血中之风,疏通脉络,助川芎行散瘀滞,薄荷、赤芍性较寒凉,可佐制诸药辛温之燥性,共用为佐;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清茶苦寒,清上而降下,使升中有降,共用为使。本方用药多祛风解表散寒之品,所谓“高巅之疾,非风药不能到达”,故诸药相伍,疏风散寒止痛力胜,可谓风寒头痛之第一良方。
(2)风热头痛
主症:
头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则加剧,面红目赤,发热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
风热之邪伏留阳经,窜留头窍,上炎于头面,故头胀痛较剧,面红目赤;风热郁于肌表,则发热恶风;热为阳邪,得冷则缓,遇热则两阳相助故疼痛加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之证。
治法:
祛风清热。
方药:
1)常用方:
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用生石膏、菊花、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牛蒡子、黄芩、连翘、当归。
2)方解:
石膏辛甘大寒,既清肺胃郁热,又能解肌透表,菊花辛甘苦凉,可透表泄热,清利头目,二药共用为君;川芎辛温疏风止痛,上行头目,达少阳、厥阴经,白芷辛香温散,祛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痛,共用为臣,君臣相伍可清透热邪疏风止痛;连翘、黄芩、牛蒡子辛苦寒凉,清热解毒透邪,可助君药以清散上焦风热,羌活、藁本辛温香燥,散风胜湿止痛,可入太阳、厥阴经,当归助川芎辛温通络,活血行气止痛,共为佐药。方中以辛甘苦寒、辛凉为主配伍辛温之品,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同时兼可疏风止痛,清透并用,相得益彰。辛温香燥之川芎、当归与辛寒之石膏相伍则活血行气止痛而无温燥伤阴助热之弊。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通络止痛之功。为治疗风热头痛之效方。
(3)肝阳头痛
主症:
头胀头痛,或伴眩晕,或双侧或头顶甚或全头痛,持续性头痛或阵发性加剧,心烦易怒,少寐多梦,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每因情志变化而诱发加重。
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风阳循经上扰头窍,故头胀痛伴眩晕,头两侧属少阳,巅顶属厥阴,故这两处头痛较常见;肝胆之火上炎,故心烦易怒,目赤口苦,若因情志刺激,则肝火阵旺而头痛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亢之象。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1)常用方:
镇肝息风汤加减。药用牛膝、生牡蛎、生龙骨、钩藤、生白芍、生地黄、玄参、麦芽、川芎、菊花、夏枯草、甘草。
2)方解:
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滋补肝肾用以为君;龙骨、牡蛎、钩藤平肝潜阳镇肝息风,共为臣药;白芍、玄参、生地黄滋养阴液,补阴配阳,则阴液充而亢阳得制,肝风自熄,生麦芽清泄肝阳之余并条达肝郁,川芎行血中之气,上行头目,通络止痛,菊花、夏枯草清肝火,散郁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麦芽相伍,能和胃调中,减少金石药物碍胃之弊,以为使药。方中药物升降并用,寒温相伍,务使肝阳潜降而血络通和,为镇肝潜阳,柔润息风,通络止痛。标本同治之良方。
(4)痰湿头痛
证候:
头痛且闷重,或全头麻木而痛,脘痞恶心,或呕恶痰涎,胸膈满闷,舌胖嫩,苔白腻,脉缓或濡滑,每遇阴天发作或加剧。
病机: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清空,清阳不升则头痛且闷重,或全头麻木而痛;痰浊中阻胸膈,浊气不降反而上逆则胸脘痞闷,呕恶痰涎;遇阴天则脾阳受困,清阳不升益甚,故每遇阴天头痛沉重发作或加剧;舌胖嫩、苔腻、脉缓或濡滑为脾虚痰湿中阻之征。
治法:
化痰祛湿降逆。
方药:
1)常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清半夏、天麻、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橘红、白芷、白蔻仁、丹参、赤芍。
2)方解: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天麻甘平化痰息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头痛眩晕要药,用以为君;白术、茯苓、生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以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白芷芳香化浊,辛温升散,上行头目而止痛,共为臣药;丹参、赤芍活血通络,白蔻仁化浊降逆、醒脾和胃,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化痰祛湿降逆,醒脾和胃,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化痰祛湿降逆,醒脾健脾助运,升降相因,降中有升,为治痰湿头痛之良方。
(5)瘀血头痛
主症:
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妇人多在经期发作并伴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病机:
头痛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血瘀络痹,或外伤后,脑脉损伤,瘀血停留,阻滞脑窍脉络,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瘀血阻络,妇人经行不畅则痛经,并头痛;舌质紫暗,脉弦或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治法:
活血通窍,通络止痛。
方药:
1)常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人工麝香、川牛膝、枳壳、柴胡。
2)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经止痛,共为主药;人工麝香辛温,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功专开窍通闭,活血解毒,开经络之壅滞,增强活血祛瘀之效为辅药;柴胡、枳壳、牛膝配川芎,调理升降气机,通经活血,三药用为佐药。诸药配伍,行气理气与活血祛瘀并用,通窍与通络相合,共奏通窍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6)郁火头痛
主症:
偏头痛或两颞部疼痛,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红目赤,或头痛多发于午后或夜半加重,妇女经前乳胀,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病机: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精神抑郁不舒,则肝气郁结,气逆上犯可致头痛;肝脉布胁肋,肝气横逆,则胸胁胀满;肝郁化火,火随气逆上扰巅顶、扰乱心神,则头痛眩晕而胀,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红目赤为肝经之火上炎之征;头痛于午后或夜半加重者,多兼阴亏,午后阴虚内热引动肝胆郁火上犯清窍,故易诱发;妇女经前乳胀,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为肝经郁火之征。
治法:
解郁清火。
方药:
1)常用方:
丹栀逍遥散化裁。药用柴胡、香附、白芍、白术、陈皮、生地黄、丹皮、栀子、赤芍、菊花、夏枯草、黄连。
2)方解:
方中柴胡、香附辛苦之品,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治肝气郁结要药,以为君药;生地黄、白芍养阴柔肝,滋肝阴、补肝体、助肝用,白术、陈皮健脾燥湿理气和中,脾运而不致土壅木郁,上药共为臣药;丹皮、山栀清肝经血分郁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菊花、夏枯草、黄连辛苦寒凉,清肝火,散郁结,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体用并治,肝脾同调,标本兼顾,疏养清透之中,共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效。
(7)气血虚头痛
主症:
头痛隐隐,痛势绵绵不绝,或伴头晕,神疲纳少,面色少华,气短心悸,诸证劳累则加剧,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弱。
病机:
气血亏虚,不得上荣,脑髓失养,故头痛隐隐;劳则伤气耗血,每于劳累后诱发或加重;中气不足,生化乏源,故纳少神疲,面色少华;舌淡或舌体胖,苔白,脉缓或无力,均为气血虚少之征。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常用方:
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炙黄芪、熟地黄、白术、党参、当归、赤白芍、陈皮、川芎、白芷、升麻、柴胡。
2)方解:
本方为补中益气汤与四物汤相合化裁之复方。方中以炙黄芪甘温健脾,补中益气,以甘微温之熟地黄滋阴养血,两者共用为君,气血双补;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益胃,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当归又能和血调经,四药共用为臣药,助君药以补气生血;陈皮理气行滞,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白芷升散上行,与川芎均可上行头目而止痛,共用为佐药;柴胡、升麻升清阳之气,引药上行,用以为使。诸药相伍,气血双补,益气以生血,补血以载气,且补而不滞,补中兼升,务使气血上达头目以养清窍,则头痛自止。
(8)肾虚头痛
主症: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善忘,腰膝酸软,腰以下畏寒怕冷,尿频,或遗精带下,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
肾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海,肾虚精少,不能上荣充脑,髓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差;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失束而带下;肾阳虚则腰以下畏寒、肢冷;苔薄、脉沉细无力为肾虚之象。
治法:
温肾填精。
方药:
1)常用方:
右归饮加减。药用熟地黄、附子、肉桂、鹿角胶、人参、当归、山药、山萸肉、枸杞子。
2)方解:
右归饮出自《景岳全书》,由肾气丸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益肾填精,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以肉桂温肾补命门之火,附子峻补元阳,益火之源,用为臣药;鹿角胶乃血肉有情之品,功擅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山萸肉补肝益肾固精,山药健脾固肾益精,当归、枸杞子补肝肾精血,人参补气建中,大补元气以助命门之火,上药共用为佐药。诸药相伍,阴中求阳,温肾填精固精,与金匮肾气丸不同。本方补而不泻,为治肾阳不足,精亏不固,髓空头痛之良方。
2.针灸疗法
(1)治则:
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2)处方:
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①阳明头痛:
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②少阳头痛:
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③太阳头痛:
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④厥阴头痛: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⑤偏正头痛:
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⑥全头痛: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3)方义:
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4)加减:
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5)操作:
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