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15 裂头蚴病
【病例介绍】
患者,男,27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20年,阵发性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5天入院。
【既往史】
无特殊。
【体格检查】
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
【影像学检查】
影像所见:
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区、左侧额顶叶(皮质下),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其周围可见T 2WI高信号影,增强后呈多个小环形强化,强化环的环壁厚薄均匀,多个环形强化呈簇状或绳结样分布病灶,呈“隧道样”改变。(图1-15)
图1-15 裂头蚴病
A、B. CT横断位;C、D. T 2WI横断位;E、F. T 1WI脂肪抑制横断位;G、H. 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横断位;I. 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矢状位;J. 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冠状位
【可能的诊断】
A.脑炎
B.脑梗死
C.脑囊虫感染
D.裂头蚴病
E.胶质瘤病
正确答案:裂头蚴病
裂头蚴病
【概述】
裂头蚴病(sparganosis)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中绦期裂头蚴在人体内寄生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成虫的最终宿主是猫或狗,偶见于人;中绦期(发育第二阶段)常寄生于人,可寄生于人体多个部位,如肌肉、皮下组织、眼睑部、乳腺、腹膜、胸膜、脊髓、脑组织等。我国裂头蚴病的发病趋势以南方长江流域发病率较高。
【影像诊断思路及要点】
(一)临床特点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与虫体寄生于皮质下区并沿皮质下游走,刺激皮质细胞过度放电所致。其他临床表现还有偏身轻瘫、进行性头痛、感觉障碍、一时状态改变等。
(二)影像诊断要点
CT密度与MR信号特点与虫体内富含蛋白酶与环形肌肉有关,不同形状的强化方式则与虫体呈不规则扭曲形态有关。病灶区域可直接观察到条带状异常信号/密度,CT呈稍高密度,T 1WI呈等及稍高信号、T 2WI呈等及稍低信号(虫体征),增强后呈条状强化(虫体样强化)。隧道征/多环征均为虫体运动后留下的轨迹,与扫描层面选取有关,T 1WI呈等及稍低信号、T 2WI呈等及稍高信号,周围伴大片水肿。迁徙征提示病灶位置在不同时间节点内发生变化,大多在同半球内移动,可经胼胝体或丘脑间联合迁移至对侧大脑半球,也可经脑干由幕上迁移至幕下。病灶区亦可见到簇状钙化并呈负占位效应,相应区域出现脑萎缩。
(三)鉴别诊断
1.脑囊虫
本例主要与单发脑实质型脑囊虫鉴别;单发脑囊虫活动期T 2FLAIR及增强后图像上病灶内可见头节;蜕变死亡期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呈环形明显强化,T 2WI上图像上示“白靶征”。
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病理上以缺血性病灶和小斑点状出血为特点;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和皮质下白质,CT/MR上表现为多发脑梗死灶或小出血灶。
3.细菌性脑脓肿
边界清晰、薄壁、环形强化、囊性表现的占位,强化环厚薄不均匀,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MR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DWI上囊液呈明显高信号,周边T 2WI呈低信号。
【小结】
本例病灶病史长,病灶呈游走性特点;增强后呈多个小环形强化,呈簇状或绳结样分布,强化环的环壁厚薄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