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穿刺基本技术
一、穿刺步骤
1.按常规EUS操作法进行全面扫查,发现病灶并仔细扫查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
2.测量病灶大小,计算最大可穿刺深度及最小应穿刺深度。
3.了解病变血流分布、穿刺径路有无血管横跨,病变周围组织结构血流分布情况。
4.选择最佳穿刺部位,离消化道壁最近的穿刺路径并避开大血管及胰管等。尽量取直镜身,此后针的插入及出内镜身较容易,并且针在病灶内可来回轻松移动。
5.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目前有19G、22G及25G的穿刺针,有常规穿刺针及ProCore组织活检针。将活检孔道的橡皮盖子去掉,由活检孔将穿刺针、针芯及外套管一起插入并固定好,注意针尖收入外套管内。若针鞘出镜身困难,应放松内镜大小钮,镜身取直,重新插入针使之出镜身。
6.针推出外套管约1cm,以便超声显示针轨迹的图像。
7.针芯向外抽出几毫米,以利穿刺进针。
8.将靶病灶调整至视野中央或稍靠镜头的前方,穿刺针与胃肠壁呈锐角进入较好,但不同超声镜进针视野略有不同。
9.计算好穿刺针伸出的距离并固定,快速或缓慢将穿刺针刺入病灶。
10.拔出穿刺针芯并接10ml负压,也可不使用负压或者缓慢拔出针芯的方法。
11.采用扇形“Fanning法”将穿刺针在靶目标内来回提插10~20次,关闭负压,针退回到外鞘内,将针由活检孔拔出。
12.将针芯送入穿刺针,缓慢把组织标本推送至玻片,直接进行涂片,将组织条放入福尔马林液中固定,送病理学检查;少量无菌注射用水冲洗穿刺针推出存留的标本,冲洗液送检液基细胞学和DNA倍体检测。
二、注意事项
1.针具应保持干燥,以免细胞在其中溶解。
2.针芯的穿刺长度要固定好,避免穿透病灶误伤邻近组织,尤其是造成血管的误伤。外鞘可调针的长度,注意旋紧固定钮很重要,否则会将粗外径的外鞘管连针一同插入穿刺部位,有引发较大并发症的可能。
3.抬钳器 不要过分用抬钳器将穿刺针抬起后穿入组织,这样会使用力分散不易穿刺成功。
4.负压吸引 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使用负压可以获得较多组织;同时会混有较多的血液,这将稀释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学诊断。有两项比较是否使用负压的EUSFNA的研究显示,使用负压并不能提高诊断效率,因而推荐第一针不用负压,若觉得细胞组织量不够,可使用5~10ml负压进行穿刺,或者穿刺开始来回提插时不使用负压,在穿刺快结束前使用负压提插数次后再出针。释放负压步骤不能省却,否则会在退出针芯时吸入其他组织及引起组织破碎。也有用20ml及50ml空针做负压抽吸的,认为有较高的效率。最近也有“慢拉”法,穿刺过程中通过持续缓慢拔出针芯形成微负压来获得组织;另外还有“湿法”或者“液体针芯”法,穿刺时,穿刺针道注入液体并接上注入液体的针筒。但是目前还缺少比较性的研究数据来证实这些方法的优劣。
5.水囊 穿刺时可不用,若使用水囊,不应充水过满,避免FNA时刺破水囊使后续观察发生困难。
6.针芯 所有的穿刺针都带有针芯。理论上,针芯可使针保持一定硬度,防止消化道的组织堵塞针道而影响目标病灶的取材。然而,研究数据证实针芯有无对诊断无明显影响。技术上讲,不用针芯,更简单省时。但是,针芯可助推送组织标本,也可用于推送放射性粒子及金标;且穿刺囊性病灶时针芯可以防止黏膜堵塞针道。
7.FNA时穿刺针始终在EUS实时监测下,一旦针尖不能显示,应停止针在病灶内移动,调整直到再次看到针再行提插运动;若调整后仍然不能显示针,应该立即退针,以免损伤其他器官。
8.Fanning法(扇形法)同一病灶不同区域取材 见图6-5,使用扇形法可获得尽可能多的组织并且减少血液污染组织标本。应尽可能采用一个针道不同区域采样的扇形法,通过调整大小钮和抬钳器使针在病灶的不同区域取材。若组织很硬,难以实施扇形法,此时需使用多针道法:即穿刺后针在病灶内来回提插10余次,完全出针后再重新穿刺病灶的另一区域。
9.同一根针可穿刺数次。一根针的穿刺次数没有限制,若针尖变钝或者针芯难以再插入时应该更换新针。如前一针带血较多,应该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进行穿刺。针弯曲后,应捋直后再用。
10.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用镜身压迫以止血。
11.穿刺时若有病理医生在场,病理医生涂片快速染色取材满意后停止穿刺。若没有病理医生在场,通常需要3~5针可获得足够的组织满足诊断需要。
三、各器官穿刺
适用于占位性病变鉴别良恶性疾病,对晚期胰腺癌者EUS-FNA有利化疗的选择。
多用于晚期肺癌分期,也可对后纵隔占位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黏膜下占位病变的病因复杂,普通内镜活检取材表浅,诊断困难,黏膜大活检虽能取到深部组织,但并发症相对较高。EUS-FNA可取得任一层次的组织,并发症较低。
四、不同部位穿刺
食管是EUS-FNA最容易的部位。大部分经食管穿刺的病灶是来源于纵隔的淋巴结或者占位。由于在食管内镜通常是直的,而食管的管状结构也防止了内镜弯曲,因此无论出针还是针在病灶内的来回移动都比较容易。
胃壁较厚,而且当针移动时胃壁易反弹,因而经胃壁穿刺的病灶较困难,尤其对于较小的病灶更具挑战性。因此可以分两步,首先集中注意力使针刺入胃壁,穿过胃壁后再瞄准刺入病灶;也可以用快速发力一次直接穿入病灶。应该尽量吸掉胃内的气体,使胃壁与超声探头紧密相贴将有利于穿刺。有学者认为,如果从胃窦部位逐渐后退拉镜法比从胃食管连接处向前推镜法更好,此时病灶更稳定,容易穿刺。大钮“Up钮”扣住,将使得内镜与病灶贴得更近,穿刺路径更短。经厚的胃壁刺入病灶,通常需要快速、强大的力量使针在瞬时爆发刺入病灶,穿刺前最好锁定穿刺的最远距离,避免穿刺过深,损伤周围脏器或大血管。
当超声内镜在十二指肠球部呈长镜身时,此时镜子是弯曲的,穿刺针难以出超声内镜,可以退镜子到胃窦部,先出针,再进入十二指肠球部,调整镜子进行穿刺。
在十二指肠降段这个部位常会碰到针难以出镜子的情况,此时应取短镜身并松开所有旋钮,较容易出针,出针后再次调整旋钮找到靶目标再行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