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PET/CT诊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一、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简介

PET/CT是一个药物依赖型的设备,其采用的药物主要是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借助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它可以从分子水平动态无创定量地观察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研制与应用。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种类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作用机制分为灌注类、代谢类、受体类、其他类等;根据核素种类不同可分为氟18标记、碳11标记、氮13标记和氧15标记的正电子药物;根据核素来源可分为医用加速器生产和发生器生产;按作用靶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肿瘤用、神经用、心血管用正电子药物。

二、常用正电子药物
(一)氟18标记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β-2-[ 18 F]氟-2-脱氧-D-葡萄糖( 18 F-FDG)

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底物,组织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功能状态。β-2-[18 F]氟-2-脱氧-D-葡萄糖(18 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其代谢途径与天然葡萄相似。依靠细胞膜上的GLUT-1~GLUT-5转运蛋白摄取,进入组织细胞内,被己糖激酶磷酰化,生成6-磷酸-2-18 F-脱氧葡萄糖,但由于底物与酶不匹配,它不会被特异的果糖激酶-1识别和催化,不能像6-磷酸-葡萄糖一样生成相应的二磷酸己糖参加有氧和无氧代谢,而是较长时间滞留在组织细胞内,在葡萄糖代谢平衡时,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 F-FDG能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情况。恶性肿瘤细胞的高糖代谢率的结果是,肿瘤细胞浓聚18 F-FDG,在PET显像上恶性肿瘤表现为放射性摄取增高的阳性病灶。

18 F-FDG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代谢显像剂,能够测定肿瘤、心脏及脑中的葡萄糖代谢,主要应用于肿瘤、冠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18 F-FDG PET/CT显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肺部肿瘤、脑瘤、消化道肿瘤、转移性肝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嗜铬细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显像,是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期、寻找原发灶和转移灶,术前评估、术后复查以及放化疗疗效评价的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技术。

2.3′-脱氧-3′-[ 18 F]氟胸腺嘧啶核苷( 18 F-FLT)

18 F-FLT是一种胸腺嘧啶类似物,能够通过被动扩散和Na+依赖的载体进入细胞内,被细胞质内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磷酰化,由于3位上的羟基被F-18取代,其磷酰化的代谢物不能继续参与DNA的合成,从而滞留在细胞内。

18 F-FLT通过反映TK-1的活性间接反映肿瘤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对肿瘤进行良恶性鉴别、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核酸代谢显像剂。

3.3-[ 18 F]氟-2-羟基丙基-2-硝基咪唑( 18 F-FMISO)

MISO是放疗中常用的放射增敏剂,与乏氧细胞具有电子亲和力,能够与肿瘤乏氧细胞选择性结合,F-18标记的硝基咪唑化合物18 F-FMISO是在临床上较早使用的一种乏氧显像剂,属于2-硝基咪唑的衍生物,主要应用于乏氧组织的显像。它可通过主动扩散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硝基(NO2-)在硝基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在非乏氧细胞内,硝基还原产物可立即被氧化;而在乏氧细胞内,硝基还原产物则不能发生再氧化,还原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发生不可逆结合,滞留于乏氧细胞中,其浓聚程度与乏氧程度成正比。因此18 F-FMISO显像可以用来表示肿瘤组织中乏氧组织的乏氧程度。乏氧组织的有无与多少对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意义非常重大。肿瘤组织的氧合程度决定了肿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对于精确放疗来讲同样也决定了肿瘤中射线的剂量分布情况,而这些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对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照射剂量不足,肿瘤组织不能有效消灭;剂量过高患者有可能无法耐受,都会导致治疗的失败。18 F-FMISO在评价放疗的乏氧状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适用于18 F-FDG不易鉴别的肿瘤,与18 F-FDG结合能够勾画肿瘤的生物靶区,确定最佳治疗视野。对于放疗后的患者同样可以确定肿瘤组织的乏氧状态的变化,实时监控肿瘤的氧合状态,对于肿瘤的继续治疗意义重大。

4.O-(2-[ 18 F]氟乙基)-L-酪氨酸( 18 F-FET)

18 F-FET是一种新的氨基酸代谢显像剂,它不与蛋白质结合,在骨髓、肾和胰腺中摄取很低,可作为肺癌和乳腺癌显像剂,并表现出特异性区分肿瘤和炎症的优越性,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5.6-[ 18 F]氟-L-多巴(6- 18 F-FDOPA)

多巴胺是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L-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6-18 F-FDOPA是L-多巴的类似物。6-18 F-FDOPA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被多巴胺脱羧酶转变成L-6-18 F-FDOPA,分布于纹状体,经摄取、贮存、释放及代谢而发挥生理作用,根据FDOPA在纹状体摄取和清除率及其在中枢和外周血中代谢变化规律,可测定神经递质多巴胺在脑内分布及定量测定多巴脱羧酶活性,从而可用于评估体内突触前多巴胺功能失调疾患的鉴别诊断。

6.[ 18 F]氟化钠( 18 F-NaF)

18 F-NaF为骨显像剂,体内氟[18 F]离子99%以上被骨摄取,其摄取机制为18 F-与骨骼的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羟基发生交换,生成氟代磷灰石,从而吸附于骨骼上,临床用于骨扫描,以确定骨肿瘤和骨转移灶。

(二)碳11标记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 11C-胆碱

胆碱在哺乳动物体内有三种代谢形式,第一种为胆碱磷酸化途径,第二种为胆碱氧化途径,第三种为胆碱乙酰化途径。研究证明,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磷酰胆碱含量高,而正常细胞磷酰胆碱含量相当低,由此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胆碱磷酰化途径密切相关。11C-胆碱是将胆碱用C-11标记,进入体内后被肿瘤细胞大量摄取,从而进行PET/CT显像。与其他的正电子药物相比,11 C-胆碱不经过泌尿系统排泄,这一特点有利于11C-胆碱对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

2. 11C-乙酸钠

11C-乙酸钠是心肌氧化代谢药物,反映有氧代谢率。11C-乙酸钠注射进入人体后,作为三羧酸循环的底物,被心肌细胞摄取,转变成11C-乙酰辅酶A,然后被氧化成11CCO2和水从心肌细胞中清除。所以11C-乙酸钠的代谢率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耗氧量,可作为心肌氧化代谢的指标。临床主要用于估测心肌组织活性和心脏代谢储备功能,也可用于前列腺癌、原发性肝癌等肿瘤显像。

3.L- 11C-蛋氨酸(L- 11 C-MET)

L-11 C-MET是除18 F-FDG外PET/CT显像应用最广泛的氨基酸代谢显像剂,具有自动化合成简单、显像效果好等优点,它反映体内的氨基酸转运、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炎症部位L-11 C-MET不会像18 F-FDG一样浓聚,因此易于区别肿瘤和炎症。正常脑组织中摄取低,肿瘤摄取高。在低分化的胶质瘤显像中,L-11 C-MET优于18 FFDG,还可用于低分化胶质瘤放疗敏感性和化疗疗效的评价。

4. 11C-雷氯必利( 11C-raclopride)

雷氯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11C-雷氯必利通过PET/CT显像可以显示D2受体的分布情况、密度变化和功能特性,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的检查与研究。

5. 11C-氟马西尼( 11C-FMZ)

氟马西尼是苯二氮受体拮抗剂,11C-FMZ可以显示中枢神经异常的苯二氮的分布情况,主要用于癫痫灶的定位和评价外科癫痫手术的效果。

(三)氮13标记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N]氮-氨水(13 N-NH3

13N-NH3进入体内以后,通过简单扩散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转变成带电荷的离子,经谷氨酸-谷氨酰胺反应进行代谢,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测定心肌血流和局部脑血流。

(四)氧15标记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氧 15-水(15O-H2O)

15O-H2O是血流示踪剂,常用于研究组织内血流,主要是脑、心脏和肿瘤等的血流和肺血管外水量。

三、常用正电子药物的制备[1-5]
(一) 18 F标记的正电子药物
1. 18F-FDG

18 F-FDG常用的合成方式为亲核取代反应法,采用三氟甘露糖(mannose trilfate)作为前体,在无水、非氢键的溶剂中进行标记,生成中间体四乙酰基-2-18 F-2-脱氧葡萄糖(1,3,4,6-tetra-O-acetyl-2-deoxy-2-[18 F]fluoro-D-glucose),再经过酸水解或者碱水解得到18 F-FDG。以Explora FDG4模块为例,其合成流程如下:

18 F 离子被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QMA)捕获后经洗脱液(含有K2 CO3/K2.2.2)淋洗进入反应管,加热并进行真空抽干,再加入1.6ml无水乙腈加热并真空抽干除去水分,之后加入2ml的三氟甘露糖(25mg/ml)进行标记,生成四乙酰基-2-18 F-2-脱氧葡萄糖,标记结束后加热并真空抽干,之后加入2.5ml的盐酸(1mol/L)进行酸水解,去除乙酰基得到粗制的18 FFDG,最后将产物推出并经过纯化柱纯化、0.22μm微孔滤菌膜过滤,由收集瓶收集终产物,得到可供注射的18 F-FDG溶液。

2. 18F-FLT

18 F-FLT 可供使用的前体较多,一般使用开环前体[1],即 1-[5’-O-(4,4’-二甲氧基三苯甲基)-2’脱氧-3’-O-(4-硝基苯磺酰)β-D-呋喃戊糖]胸苷(BOC),虽然前体用量较多,但是反应条件温和且合成效率较高[2],具体流程如下:

18 F 离子被QMA柱捕获后经洗脱液(含有K2CO3/K2.2.2)淋洗进入反应管,加热并进行真空抽干,加入含有前体BOC的乙腈溶液并加热,降温后加入1ml盐酸(1mol/L)水解5min,冷却后加入氢氧化钠中和溶液,过中性铝柱后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流动相为乙醇/水=10/90,收集最终产物,经 0.22μm 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8 F-FLT。

3. 18F-FMISO

18 F-FMISO 使用商品化前体 1-(2′-nirto-1′-imidazolyl)-2-O-tetrahydropyranyl-3-O-toluenesulfonylpropanediol(NITTP)合成,方法简便且终产物经柱色层纯化,适用于自动化合成,同时合成效率较高[3,4],具体流程如下:

18 F 离子被QMA柱捕获后经洗脱液(含有K2CO3/K2.2.2)淋洗进入反应管,加热并进行真空抽干,加入含有前体NITTP的乙腈溶液并加热进行反应,再加入乙醚溶液,过Silica柱除去K2.2.2和游离的氟离子,清除乙醚后加入盐酸(1mol/L)水解,水解结束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中和,过C-18柱和铝柱,再用10%的乙醇溶液冲洗C-18柱,经0.22μm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8 F-FMISO。

4. 18F-FET

常用两步合成法制备,18 F与乙二醇二对甲苯磺酸酯反应获得18 FCH2CH2OTs,并在碱性条件下与酪氨酸反应,经过HPLC或者Sep-Pak柱纯化,经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8 F-FET。

5. 18 F-L-DOPA

18 F-L-DOPA的合成可以利用两种前体,3,4-二甲氧基-2-硝基苯甲醛或者6-硝基-3,4-亚甲二氧基苯甲醛与氟离子进行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步骤多、难度大、时间长,但是产品无载体,临床研究显示,纹状体对无载体的18 F-L-DOPA摄取比有载体的摄取提高了25%。

6. 18 F-NaF

采用直接法得到18 F-氟化钠,即轰击结束后,将含有18 F离子的靶水传到QMA上捕获18 F离子,用生理盐水直接从QMA上洗脱,经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8 F-氟化钠。

(二) 11C标记的正电子药物
1. 11 C-胆碱( 11C-choline)

11C-胆碱的合成方法经过不断改进,现可以全自动合成且合成效率可达95%以上[5]。前体使用的是2-二甲基乙醇胺,将50μl的前体预装在C-18柱上,11C-碘代甲烷以此进入C-18柱和CM柱,传输完毕后,再依次用乙醇和水淋洗C-18柱和CM柱,再用生理盐水淋洗,经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1 C-胆碱。

2. 11 C-乙酸盐( 11C-acetate)

11C-乙酸盐一般采用11C-二氧化碳与格式试剂溴甲基镁羧基化的方法制备,即

溴甲基镁与11C-二氧化碳反应,用水或者酸水解并蒸干所有溶剂后,用弱酸性磷酸盐溶液溶解,将该溶液通过氧化银-阳离子交换柱,经微孔滤菌膜过滤得到可供使用的11 C-acetate。

3. 11 C-蛋氨酸( 11C-MET)

L-S-甲基-11C-蛋氨酸的合成可以在液态氨和纳的作用下利用S-苄基-L-高半胱氨酸与11 C-碘代甲烷的烷基化反应来实现,方法可靠且重复性好。

L-11C-蛋氨酸的合成过程是11C-碘代甲烷与前体1-高半胱氨酸硫代内酯反应,纯化后可得。将前体预先吸附在C-18柱上可以实现在柱合成且合成自动化,能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4. 11C-雷氯必利( 11C-raclopride)

利用11C-碘代甲烷的O-甲基化反应,前体一般使用异构体纯度高于99.5%的O-脱甲基雷氯必利。

5. 11 C-氟马西尼( 11C-FMZ)

11C-FMZ的合成通过去甲基前体与11C-碘代甲烷的N-甲基化反应来生产的,去甲基前体是氟马西尼或者RO15-5528。

(三)其他核素标记的正电子药物
1. 13 N-氨( 13N-NH 3

13N-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法,另一种是在线法。

戴氏合金(粉末状的铜、锌、铝合金,成分比例为10∶1∶9)还原法:将含有13 N的靶水用氦气加压传送到装有戴氏合金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还原,之后再由氦气载出,生理盐水捕获,过滤除菌后可得。

在线法:在靶水中加入乙醇作为氧化性自由基清除剂,在靶中直接生产13N-氨,并通过弱阳离子交换柱进行进一步纯化,过滤除菌后得到可供使用的13 N-氨。

2. 15O-水( 15O-H 2O)

常用方法为15O-O2与H2在钯的催化下进行反应,生成15O-H2O。

四、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安全有效,必须依据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果某种正电子放射性药品尚无国家标准,制备单位应起草该药品的质量标准,并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复核,确认后方可用于该药品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理鉴定、化学鉴定和生物学鉴定。物理鉴定主要包括包装、外观性状、颜色、透明度、比活度及放射性核纯度等;化学鉴定主要包括pH、化学纯度、放射化学纯度等;生物学鉴定主要包括无菌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ⅣG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一)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大于20m in的正电子放射性药品

如氟标的放射性药品。每批药品使用前应对如下项目进行检验。

1.性状检查

2.p H检查

3.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4.放射性活度或浓度测定

其他项目进行追溯性检验。

(二)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小于或等于20m in的正电子放射性药品

11 C、13 N、15O标记的放射性药品。将在同一天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所有同种制剂定义为一批,而在一天内每次制备的制剂称为亚批,使用前至少对以下项目进行质量检验。

1.性状检查

2.p H检查

3.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其他项目进行追溯性检验。

(三)追溯性检验

正电子放射性药品的追溯性检验,应对在同一操作规范下制备的成品进行至少六批样品检验,若结果符合规定的则可定期进行抽检,但至少1个月进行一次全检。

(四)检验结果

上述检验若有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应立即停止制备和使用,待查明原因,合理解决,并经过三批成品验证符合规定后,方可继续制备和使用。已用于临床的,应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采取必要措施,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应按规定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质量保证措施

1.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具备与制备和检验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相适应的场所、仪器和设备。仪器设备应定期校验,确保状态正常,并有仪器设备操作和校验规程、使用和维修记录。

2.制备和检验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并经过培训。质量控制人员应接受有关放射性药品检验知识的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3.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检验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应有制备和检验记录,记录至少保存一年。

4.确保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和检验所用原料、物料和试剂符合相关规定的品质要求;并制定原料、物料和试剂的订购、储存和使用管理规定。

5.为保证自动化合成工艺的稳定,对计算机和相关自动化设备应予以控制,不得擅自改变参数。如需改变,必须经授权人员按规定进行,每次修改应予记录和验证。

6.应定期对操作规程和控制工艺流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验证,一年至少验证一次。如变更操作规程或计算机软件,应进行重新验证,并对至少连续制备的三批成品进行检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规定时,方可用于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制备。

7.应定期对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制备的净化间或超净台的净化性能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要求。

8.医疗机构首次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用于临床前,需连续制备三批样品经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的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后,方可进入临床应用。

(六)几种临床常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标准
1. 18F-FDG

18 F-FDG是目前临床上PET/CT显像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性药物,大部分由各PET/CT中心自行制备。由于各中心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自动化合成装置和合成方法,所以其最终产品的杂质含量也有差别。

(1)外观:

透过无色铅玻璃观察,18 F-FDG注射液澄明、无色、无颗粒。

(2)pH:

用精密pH试纸测定,在4.5~7.5之间。

(3)放射性核纯度:

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核纯度的鉴定。其一是利用锗半导体多道γ谱仪测量法进行测定,其γ谱出现一个0.511MeV的主光电峰。在检测中,可能出现一个1.022MeV的总峰,这取决于源的几何条件和探测器效率。其二是半衰期测定法,即取一定剂量的18 F-FDG溶液,测定其放射性活度,并记录测量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测定5个半衰期内18 F-FDG溶液的放射性活度,以时间为横坐标,放射性活度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斜率k<0的直线,由此直线上的任何两点可计算得半衰期,并求得在t=0时的总放射性活度,与原始总放射性活度相比,从而求得18 F的核纯度。18 F的核纯度大于99.8%。

(4)化学纯度:

主要杂质为乙腈和K2.2.2,乙腈可以用气相色谱测定,K2.2.2采用薄层层析法(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测定,硅胶板为支持体,含量不能高于0.22mg/ml。

(5)放射化学纯度:

采用TLC法,以硅胶板为载体,85%乙腈为流动相,采用Bioscan Mini-Scan薄层扫描仪扫描,使用AllchromPlus软件进行分析,放化纯大于98%。

(6)无菌试验:

由于大多数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半衰期短,许多药物对热不稳定,因此,灭菌过程是通过0.22μm无菌过滤器来实现的,并收集在无菌的带盖玻璃小瓶中。在常规的18 F-FDG生产中,应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抽样检查。送检时取双份1ml常规生产的18 F-FDG注射液,分别用2管营养肉汤增菌培养液培养72h,观察结果应无细菌生长。

(7)细菌内毒素试验:

细菌内毒素不能通过加热和过滤除去,因此,在生产流程中所应用的水溶液、试剂和实验器材等均要求无热原。在18 F-FDG生产过程中,酸水解过程是除去热原的一个有效的过程,因为在pH<1时,在80℃以上加热10min,即可相当有效地破坏热原。

热原试验按《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E规定进行检查(鲎试剂法),取装有0.1ml鲎试剂溶液的试管4支,其中2支各加入0.1m l18 F-FDG注射液作为试验管,1支加入0.1m l内毒素工作标准液作为阳性对照管,另一支加入0.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管,混匀后在37℃水浴中保温60min。观察结果应为鲎实验阴性,定量测定其内毒素含量每毫升不得超过175EU/V(EU为内毒素单位,V为在有效期限时总剂量的最大体积)。

2. 18F-FLT
(1)外观:

无色透明。

(2)放射性核纯度:

18 F-FDG,取一定量的18 F-FLT注射液,用活度计测定不同时间的活度值,用半对数作图法计算其半衰期和核纯度;

(3)放射化学纯度:

采用HPLC法,10%~15%乙醇为流动相,反相C-18分离柱分析,游离18 F-参考Rt为4min,18 F-FLT参考Rt为7min;TLC方法采用85%乙腈为展开剂,硅胶板为支持体,游离的18 F-在原点,18 F-FLT在前沿。

(4)无菌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所述方法对18 F-FLT溶液进行无菌检查。培养基为营养肉汤培养基,在无菌环境中,分别取18 F-FLT注射液2m l加入装有15m l的细菌、真菌培养基的三角烧瓶中,阳性对照管分别加对照菌液1ml(金葡菌ATCC25922,白念菌CMCC98001,含10~100/ml),阴性对照管采用相应的培养基加无菌生理盐水。细菌36℃培养48h,真菌25℃培养7d,观察结果。

(5)细菌内毒素检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ⅪE规定所述方法(鲎试剂法)对18 F-FLT溶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

3. 11 C-胆碱

(1)外观:无色透明。

(2)放射性核纯度:杂质可以忽略不计。

(3)化学纯度:前体 N,N-二甲基乙醇胺的残留采用气相色谱,毛细管柱 SGEBP20(20mm×0.33mm),在70~220℃范围内,以10℃/min加热,火焰离子检测器检测,柱色谱法合成11 C-胆碱的前体残留为28μg/ml。

(4)放射化学纯度:在注射液中主要杂质为前体11 CH3 I和碳酸根,测量11 CH3 I条件为2487紫外分光光度计,515泵,反相 Nova-ParkC-18柱(3.9mm×150mm),Bio-Scan

Flow-Count放射性检测器。流动相为0.1mol/L甲酸铵(pH=4.0)∶乙腈(710∶290V/V),流速1ml/min。11 C-胆碱为水溶性化合物,参考 Rt为4.7min,而11 CH3 I有一定脂溶性,参考 Rt为10min。用离子柱测量碳酸根。放射化学纯度应不小于90%。

(5)无菌。

(6)无热原。

4. 11 C-乙酸钠

(1)性状:无色透明的等渗溶液。

(2)pH:5.0~7.0。

(3)放射性核纯度:由于采用捕获方式生产,加上有合成后的分离,可以将大多数放射性杂质去掉,所以可以不考虑放射性核纯度。

(4)化学纯度:11C-乙酸钠中的化学杂质主要来源于格氏试剂,且以有机杂质为主,采用溶剂蒸发法和控制反应体系中格氏试剂的用量(小于0.1mmol)控制化学杂质,无需进一步纯化。

(5)放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5%,通常用TLC或配备有UV检测器(吸收波长为229nm)的HPLC测定,流动相为0.001mol/L的硫酸溶液,采用Aminexionexclusion

HPX-87H 柱(300×7.8Bio-Rad),流速为 0.6m l/min。11 C-乙酸钠的保留时间约为 15.5min,11 C-碳酸盐为18.2min,11C-丙酮为21.4min,11C-正丁醇为22.6min。采用TLC法,展开剂用甲醇,11C-乙酸钠 Rf=0.8,11C-碳酸盐 Rf=0。

(6)无菌。

(7)无热原。

5.[ 13N]氮-氨水( 13N-NH 3

(1)外观:无色透明。

(2)pH:4.5~7.5。

(3)比活度:无特殊要求。

(4)放射性核纯度:利用锗半导体多道γ谱仪测量法或半衰期测定法进行测定。

(5)化学纯度:由于制备方法不同,产生的化学杂质也不同,化学纯度可以用配置阳离子交换柱的HPLC分析。

(6)放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5%,可以用HPLC法和TLC法两种方法测定。

(7)无菌。

(8)无热原。

6.氧 15-水( 15O-H 2O)

(1)外观:无色澄明。

(2)pH:7左右。

(3)比活度:无特殊要求。

(4)放射性核纯度:采用能谱法和半衰期法测定,可以采用高纯度靶材料来降低杂质。

(5)化学纯度:氨是最常见的杂质,可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氨含量。

(6)放射化学纯度: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

(7)无菌。

(8)无热原。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从事质控的工作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备的药学知识、核物理、放射化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保证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合格、合理、安全、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柴黎明,吴君,梁秀艳,等.采用BOC前体提高18 F-FLT合成产率[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50.

2.陆春雄,王正武,蒋泉福,等.肿瘤增殖显像剂18 F-FLT的合成和标记[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9,31(1):56.

3.范文博,彭添兴,颜和平.1-(2′-硝基-1′-咪唑基)-3-[18 F]氟-2-丙醇的放射化学合成[J].化工时刊,2008,22(11):9.

4.张锦明,郑昕,柳羲,等.全自动合成3-18 F-2-羟基丙烷-2-硝基咪唑及临床前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1):25.

5.张锦明,田嘉禾,杨志,等.自动化制备11 C-胆碱及临床应用[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