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认知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精神与认知发展

一、人的精神发展

人的精神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例如1.5岁儿童以动作发展为主,3岁前以语言发展为主,6岁儿童以认知能力发展为主;精神的发展以早期重于后期,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对良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如0~6岁是感官和语言、动作敏感期,2~4岁是程序敏感期,4.5~5.5岁是阅读敏感期,4~7岁是道德、自律、意志力、自控力敏感期;同时行为发展具有个体不同的遗传基因和个体所处的不同环境所引起的个体差异,如表1-2。

表1-2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行为特征

续表

(一)儿童时期的行为发展

1.思维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口头语言

不断发展,发音更加准确,词汇更加丰富,且在形式上,独白语言迅速发展;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也逐步形成和发展。

3.认知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

4.自我意识

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

5.交往对象

同样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但关系已由依赖新偶像自主。

6.亲社会行为

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攻击性明显减少。

(二)青少年期的行为发展

1.生理方面

正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思维方面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初中生的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非常明显,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3.自我意识

飞速发展。

4.情绪方面

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两面性。

(三)成年期的行为发展

1.成年早期

(1)人际关系:形成既求友谊又甘愿孤独的矛盾心理。

(2)社会角色转变。

(3)认知方面:更趋于灵活、辩证、相对、实用性的思维形式。

2.成年中期

(1)生理方面:

机体功能开始衰退,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水平下降、威胁生命的疾病等几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2)智力方面:

晶体智力持续上升,而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3)自我意识:

中年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四)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1.认知方面

感知觉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

2.情绪方面

人到老年,由于一系列生理机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常体验到冷落感和孤独感,且容易产生疑虑感和忧郁感。

3.个性方面

人到老年会变得小心、谨慎、固执和刻板。

二、人的认知发展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

(一)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的模式表现为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

1.持有阶段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各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是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

2.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认知发展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

1.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的。

2.持有领域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四)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大多集中在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1.英海尔德和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本质上来源于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认知发展可以通过成熟、学习或者两者相结合得以发生。其中成熟是指认知、情绪或生理等方面相对持久的改变,是生物性成长的结果而不是个体经验的结果;而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引发的思维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2.对于生理因素(如遗传和成熟)和环境因素(如学校教育和练习的机会)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

(五)认知发展理论的必要性

1.对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制订教育目标。一方面,有些教师认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这些教师可以认识到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地发展的。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教师就不会强迫学生跨越某个阶段,也不能强迫学生思考或做一些其生物成熟程度还不允许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同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技能的发展,因为许多技能的发展只依赖于环境。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经验的教师能够识别这些技能,进而为这些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2.对于认知发展领域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判断,“为什么一个学生在某个领域的成绩不如他在另一个领域的成绩?”

3.对于认知发展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以此为依据为课程、活动和评估制订计划,并进行日常的课堂管理。同时教师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学生什么时候认知发展会落后,什么时候需要帮助。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逐渐探索并运用一种既能促进认知发展又不会导致挫折感的方式来激励自己的学生。

(六)掌握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儿童在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的理论属于领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理论,用平衡调节机制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是发展中的不平衡导致了发展和变化。他的认知发展涉及了三个概念。

(1)图式:

皮亚杰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具有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并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倾向。他把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他认为图式是认知发展变化的基本单位。

(2)适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了同化和顺应两种不同的过程。同化指根据已有的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可以知道儿童一般运用他们已有的图式去探究。但是当已有的图示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建造,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

(3)平衡作用: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发生了不平衡性。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皮亚杰认为学习依赖于平衡作用过程,只有发生不平衡时,儿童才可以成长和发展。

同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阶段(0~2岁):在此阶段,儿童掌握了关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获得的是“实践智力”,同时,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的概念,即能够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寻找它们,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儿童在此阶段出现了表象思维,思维直觉性强,但很少使用逻辑和推理。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即不能为他人考虑。同时儿童还表现出中心化的倾向,即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在此阶段,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进步了,但是只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还不能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即在头脑中可以进行精确地位置转换。这种思维有助于儿童理解守恒法则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④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岁左右的青少年期至成人):在此阶段,个体的思维更加抽象,能够根据假设来进行各种逻辑推理。

总之,皮亚杰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的根源在于儿童自身的成熟,儿童运用因成熟而获得的能力去解决他们在社会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即发展先于学习。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包括了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内化机制、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情绪等;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情感等。认知发展不仅依赖于生理的成熟,更取决于社会与所处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社会文化的影响存在多种途径,如成人对儿童的看法、对获得技能的鼓励、使用信息的方式等。

在塑造认知的众多文化因素中,维果茨基特别强调语言的作用。他认为认知发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语言的,因为语言对认知发展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成人将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语言传授给儿童;二是儿童以语言为工具来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及接受他人信息过程中会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知识,以便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内化。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就是将这些信息内化。儿童会观察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模仿和不断地重复这些技能来逐渐地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儿童观察的相互作用越多就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是将内化的观点进一步的深化了。他认为最近发展区代表了认知发展的潜力,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是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是已有能力在被重组和内化后,又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内化水平上被整合。

维果茨基的理论也强调了认知发展阶段的阶段性观点。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分阶段地获得信息的。同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模糊音节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完全依靠行动;二是复杂阶段,此阶段儿童已可以使用复杂程序不同的策略,但仍然不能明确所要求的属性来操作;三是前概念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已能处理每一个属性操作,但还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属性进行操作。总之,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学习先于发展。

(七)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观点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第一,他们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个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第二,他们不是对发展状态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更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第三,在结合认知发展的机制时他们关注信息加工过程,从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提取等几个环节来分析和解释人的认知活动;第四,他们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基础表现在很多的方面。①工作记忆容量和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的发展是认知基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对正在使用的信息进行储存和操作的系统,通常工作记忆的广度受到信息消退速度的影响。②注意与知觉编码,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和知觉编码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儿童注意内容的广度在随年龄而提高,另一方面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不断提高。③信息加工方式,持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基础发展还表现为其信息加工方式的逐渐转变,即从整体性到分析性的转变。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还认为,认知的高级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认知的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当面对一个复杂认知任务时,为了更高效地达到该任务的要求,人们常会设计出某种系统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这种方法就是策略,这有利于信息的加工。认知的高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能力和局限性的认识。

(八)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感觉能力、知觉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注意的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想象力在从初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具有较高的现实性。青少年在记忆的有意性、记忆的理解性、记忆内容的抽象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批判性思维发展迅速,但思维发展存在个别的差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的某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

(韩 冰 陈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