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伤 寒

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身热已退。但大便与痰中微有血迹,症从寒湿化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肠,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迟。

飞滑石 半夏 生苡仁 杏仁泥 厚朴 黄柏炭 黄芩炭 广皮 细苏梗

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今左脉沉缓,右脉滑数,表虽清而浊阴未退。议苓、桂伐肾邪,归、茴温冲脉,吴萸、半夏、生姜两和肝胃,白芍以收阴气,合桂枝而调营卫。加黄芩,一以清风化之热,合诸药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余,兼有下焦里症之治法也。

茯苓块 桂枝 淡吴萸 姜半夏 青皮 全当归 小茴香 生姜 黄芩炭 焦白芍

脉缓,浊阴久踞,兼有滞物续下,用药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荡之品,因其势而利导之。大意通补阳明之阳,正以驱浊阴之阴。若其人阳明本旺,胃阴自能下降,六腑通调,浊阴何以能举?再胃旺自能坐镇中州,浊阴何能越胃而上攻心下?反复推求,病情自现。

桂枝尖 厚朴 焦白芍 茯苓块 青皮 小枳实 淡吴萸 乌药 广木香 小茴香 广皮 黄芩炭 川楝子

凡痛胀滞下,必用苦辛通降,兼护阳明,固不待言。前法业已见效。细询病情,已十有余年,以半产后得之,误用壅补而成。按久病在络,再痛胀偏左,下至少腹,扳着其中,必有瘀滞,非纯用汤药所能成功。盖汤者荡也,涤荡肠胃,通和百脉,固其所长,至于细雕密镂,缓行攻络,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癥回生丹缓通不可。且汤剂过重,有瘕散为虫之虞,不得不思患预防也。

桂枝尖 半夏 广木香 炒白芍 厚朴 地榆炭 降香末 红花 炒桃仁 川楝子 小茴香 广郁金 全当归 乌药 两头尖 黄芩炭 黄连广皮 甘澜水煎

今年风木司天,现在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太阳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晋唐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太阳至五六日太阳症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去,宜桂枝汤。现在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 半夏 广皮 白芍 杏仁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症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人参、甘草恐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茯苓 苍术炭 干姜 半夏 广皮炭 生姜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症。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汤。”按此汤重用黄芩、黄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半夏 黄芩 生姜 云苓 川连 大枣 甘草

又:脉沉数,阴经热,阳经不热,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气不伸而哕,哕者伤寒门中之大忌也,皆误下之故。议少用丁香柿蒂汤法,加黄连以彻里热,疏逆气。

公丁香 黄芩 柿蒂 真川连 广皮 姜汁

又:误下成胸痞自利,两用泻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与受伤之胃气,搏而成哕。昨用丁香柿蒂汤,去人参,加芩、连。方虽易,仍不外仲景先师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哕不止,而左脉加进,勉与仲景哕门中之橘皮竹茹汤,其力量减前方数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则气虚一日。仲景于小柴胡汤中即用人参,况误下中虚者乎?

广皮 半夏 生姜 竹茹 炙甘草 人参 大枣

又:误下之陷症哕而喘,昨连与《金匮》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恶候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宗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建立中气,调和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焦白芍 桂枝 生姜 新会皮 半夏 大枣 炙甘草 胶饴

太阳中风,耽延五日不解。冲气上动,宛若奔豚,腹满泄泻而渴,兼有少阴症矣。两层两感,太阳少阳并见,一两感也。其人积怒内伤,又加外感,此二两感也。可畏之至,且先伐其冲气。

桂枝 云苓块 川芎 当归 川椒炭 生姜

又:太阳少阳两感,冲气上动如奔豚,与苓、桂重伐肾邪,今日一齐俱解。脉静身凉,冲气寂然,可喜之至。微有痰饮咳嗽,当与和胃令能食。

云苓块 桂枝 生姜 姜半夏 广皮 大枣 焦白芍

太阳中风汗多,误与收涩,引入少阳。寒热往来,口苦脉弦,与小柴胡汤和法。其人向有痰饮喘症,加枳实、橘皮,去人参。

柴胡 姜半夏 生姜 广皮 小枳实 大枣 炙甘草 黄芩炭